子欲养而亲不来同样痛心

来源 :杂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b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祁铁匠要上北京,这让我们村的人羡慕坏了,那地方太神圣,哎哟,如今祁铁匠给住上啦,这不是福佬是什么!祁家儿女都在外面工作,早都要接父母出去,祁铁匠不去,儿女想着还有母亲相依为命,由着他。后来,母亲去世了,父亲一人太孤单,儿女主张把祁铁匠连根儿拔了,绝了念想,祁铁匠依然不肯,不过这一回由不得他了,儿子先是把铁匠铺子卖了,三间瓦房连家具一起卖了。祁铁匠像霜打的茄子忍着,他的狗追着他蹭他的腿,惹得一脸眼泪。
   一晃三年过去,听说在北京一切都好,就是想回来,儿子不许,他又认不得字,想回来也不易。
   我和祁家儿子是发小,偶尔开视频聊聊天,他久居京城,一嘴京片子,老家话说起来反倒结巴。视频时,祁铁匠坐他身后,看上去有点消瘦,不像打铁时那般的孔武有力。有一回,祁铁匠突然拉过儿子,坐在视频前头,声音缓缓地问我老家的人和事,包括谢家的黄牛、吴家的胖猫……
   其实,好多人和事,我也是一知半晓,可每年总要回两次老家,总有些新鲜事情,老头儿听得津津有味。前年过年,我拍几张老家的照片,无非是落了雪的院落、烧得正旺的火炉、结了冰的水井……聊天时,随手发给发小,不想祁铁匠看见后泪雨滂沱了好一阵儿,又抽抽嗒嗒坐在摄像头前面说,我做梦都想回……回去啊,回不了啊,回去了住哪里啊……老头儿啊啊啊几声,听得我也心酸。
   问发小,老头儿是不是水土不服?发小说,是不服,想着三年不让回老家,慢慢就会好的,现在看来这是一厢情愿,老头儿甚至离家出走过,一路打听北京站。我们商量着给他找个老伴儿,老头儿也不肯就范。老头儿以前想回老家是持续的,现在想回老家是间歇的,过一阵儿要发作一阵子,可是回老家越来越不现实,不能想象他有儿有女,明明能享天伦之乐,却一个人待在老家……
   老话说,子欲养亲不在,实为痛心。子欲养而亲不来,同样痛心。后一句,我深有体会,接父母来城里多次试住,多则大半年,少则一月,无一例外。他们住得不太舒心,并不说出来,甚至还要假装高兴。可他们的心思在老家,街上逢着一个人,会说这人像老家谁谁,甚至遇到一只松狮狗,也会说出像老家一位表情沉闷的人。打心里想让他们在城里享福,其实是在遭罪,按老家的话,牛羊圈养不如放养,老人也是这样。
   这情形,我没有跟发小说,祁铁匠在北京待了三年,正在节骨眼上,说不定一咬牙一跺脚,就住安稳了,不敢分心。
   但接下来的情形却出人意料,发小在西安的妹妹上北京看父亲,父亲说什么也不肯在北京待了,要到西安。这个要求发小不能阻拦,同意他爹去西安住一阵子。后来他才知道,这是他爹的“阴谋”。
   在西安不到半个月,祁铁匠打出租车直奔城南客运站,两个小时之后回到县城,再过两个小时,已回老家。据说,祁铁匠一下车,就大哭起来,虽然房子已在别人名下,但邻居抢着迎他进门,一碗“蛤蟆骨头儿”吃得老泪纵横,那样子如同失散多年的孩子见到娘亲。
   祁家儿女再一次回老家,这一次祁铁匠像个耍赖的顽童,无论如何不肯去城里了。好在,老房的买主搬到集市上新建的移民点,费了些周折,老房子重回手中,几年前的那条狗还在。祁铁匠一下如鱼得水,说起北京,他总会拿老家来比方,看过香山红叶,说那些红叶树好多就是咱们这儿的黄栌木,去看长城,说是如同上了一趟毛坡寨——当年躲兵患时砌的小石头城。这很亲切,村里人喜欢听他嘴里的北京城。
   父亲的这派作为,发小不满意,同时也自责,觉得没有照顾好老头儿,宁可一瓢水自己烧热喝,也不愿饭来张口。
   我安慰他说,老家从来都是两味药,少时远志,老至当归。父母这一辈人,也有离开老家的壮心,可一辈子都在山里,诸多不便,但世上没有别的地方能比得上这个地方。我们有这样的机会,一点也不觉得是在背井离乡,觉着是逃离穷山恶水,无比欢喜。一晃二十多年过去,城市把我们锤打得铁人一般,某些时候,我们的心思开始慈悲,开始柔和,能够让我们这样的,除了亲人,还有什么?发小认认真真地说,是老家。
   是啊,粗茶淡饭,只要合口,就是好的。况且屋子是熟悉的,路是熟悉的,邻居是熟悉的,熟悉的,就是自在的。
  



   【原载《北京青年报》】
   插圖 / 天伦之乐才重要 / 佚 名
其他文献
一只自负的飞蛾四处游荡,对自己只能在空中飞翔很不满意。   突然,它被蜡烛的光焰深深吸引,决心飞扑过去。可这样做的结果很简单,倒霉的飞蛾烧焦了美丽的翅膀,掉到烛台旁边。   飞蛾抹了抹泪眼,抬头叫道:“哦,骗人的光芒!你诱骗了多少像我这样的飞蛾。我既然已经真正见识过你,又怎能不相信,那虚假的太阳是肮脏的牛油做成的呢?”(摘自《达·芬奇笔记》)   飞蛾把蜡烛当太阳,不仅没“走向光明”,“反误
期刊
期刊
世上最大的问题莫过于生死,生死使世界瞬间真假分明。拿做学问来说,没到生死存亡时,大家治学靠的是逻辑。大家吃饱饭后来讨论粮食安全,谈一天也谈不出个所以然,各有各的逻辑,不同的逻辑推出不同的道理,但如果饿三天再来谈,会议中间再放一个馒头,大家就没有那么多定义了,也没有那么多逻辑和斯文了,而是眼睛发绿,直盯馒头,随时准备动粗。吃饱时,你问他什么叫粮食安全?他说有广义粮食、狭义粮食,还给你造出些模型和数据
期刊
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风行时,出现过许多奇怪的试题。如果有奥数怪题排行榜,下面这道题多半会入围:   有只可爱的小熊,走路时不小心,失足掉进一个大坑。已知可爱的熊宝宝坠落时的速度是10米/秒。请问这只熊是什么颜色的?   多奇怪的奥数题,难怪孩子哭得稀里哗啦,父母启动社会资源,寻找答案。   先找学神。学神说:“题目中给出的信息,与要求无关,此题无解。”   再找学霸。学霸说:“地球上,物体的坠
期刊
英国发布的《全球食品安全指数报告》指出,丹麦进入全球食品最安全国家行列。丹麦名列前茅的关键原因在于,拥有一整套严格的食品安全保障體制和完善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在丹麦,农民也要接受高等教育。无论你是在农场照管牲畜,还是耕地种田,都要先接受三年的农学院基本教育和一年左右的实习,通过考试,才有耕种和经营管理农场或牧场的资格。同时,丹麦建立了生态食品专科学校,如果你想做“生态农民”,就要先接受
期刊
我发现,富人说得最多的是脸面,而穷人说得最多的是骨气。   为什么穷人偏好讲骨气?我寻思,这是因为穷人除了骨气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维系自己的面子了。这骨气成了最后的堡垒,必须格外地看重,死死地守住。为了守住,往往不惜一切代价。因此,穷人这里的骨气,具有无比悲壮的色彩。眼看要饿死了,也不食嗟来之食,明明螳臂当车,也要为骨气而粉身碎骨,多么悲壮,多么令人陶醉!   这精神当然是很可贵的,但是为了骨气,
期刊
儿时,探访亲友留饭或在家宴请宾客,上桌吃饭前,奶奶都要给我们做规矩,诸如“要等人都到齐了,菜上齐了,再动筷子”“让长辈先动筷,让客人先吃,不要急吼吼地抢着吃”“在别人家做客,不能第一筷子就夹荤菜,会被人说没教养”“吃完了要跟人打声招呼,不要闷声勿响就自顾自离席”等等。这堂餐桌礼仪课惯例是爷爷最后作总结:“老话讲‘吃要有吃相,站要有站相’,吃相就是品相,品相好的孩子才能出人头地。”   民以食为天
期刊
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大军对垒长平。秦使反间计使赵王用没有实战经验的赵括代廉颇为将,最终不仅射杀赵括,而且坑杀了赵军四十万精锐之师。赵括因此成了夸夸其谈、误身误国的代名词,被贻笑千古。   别看赵括领兵打仗“若胶柱鼓瑟”,身死军败,但我们对他的才华却不能视而不见。史载,他从小就跟父亲赵奢学习兵法,讨论起军事问题来,赵奢都难不住他。赵奢乃是何许人?赵之名将,战功显赫。史册对赵括的军事素养和理论才
期刊
“英雄”这个词来自古希腊。对古希腊人来说,英雄是凡人,却创下远超凡人经验的成就,以至他死后在人间留下不朽的传说,得到神一样的崇高地位。   英雄和榜样也不一样。榜样是属于日常生活的,但英雄是点燃你生命热情的人,他们让你的视野从一时一地转移到更宽阔辽远的地方。   我们人类似乎天然有一种本能,想要仰望一些人,将他们作为自己人生的指引——行为的标准、处世的准则、人生的模型。   从中西文化渊薮的
期刊
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现在的人抑郁症高发?我说:以前的人也得抑郁症,只是大家不知道那是抑郁症。   说说三十年前。我有个同学,现在看来,是典型的抑郁症——至少也是中度的,但他稀里糊涂自愈了。   那个同学人很聪明。聪明到哪种程度呢?有一年大学想搞个围棋比赛,参赛人数不够,他的室友就拉他,他说:我完全不会呀。室友说:我教你。教了他一会儿,他兴趣大起,自己借了室友的书,研究了一下午。到第二天,获得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