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专业建设是职业学校发展和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专业的设置要适应地方经济需要,通过市场调研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岗位能力,建立以工作过程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打造具备教学业务能力的讲师、专业能力的工程师、就业指导师的“三师”型教师团队,培养“读懂图、会测量、能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建筑施工专业技术人员。
关键词:市场调研岗位能力分析三师读懂图、会测量、能管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7(a)-0151-02
1 专业开设背景
1.1 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
建筑行业是我国支柱产业(建筑业增加值占GDP6%),更是淮安市支柱产业。涉及相关产业多:房地产、建材、装饰、化工等多行业。江苏建筑业2009年增加值2101亿元,占全省GDP总量6.1%。全省建筑业上缴税金332.58亿元,建筑企业上缴税金超过1亿元的县(市、区),由上年度的52个增加到65个,其中有8个县(市、区)建筑企业上缴税金超过10亿元。有相当数量的县市、乡镇,建筑业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2009年,淮安市建筑业总量再攀新高,实现建筑业总产值470亿元;外埠市场持续拓展,全年完成埠外市场施工产值300亿元。
1.2 专业人才需求
随着城市化不断加快,建筑业的支柱地位更加显现,建设人才更加供不应求,特别是懂技术又懂经营的管理人才非常缺乏。全省建筑业吸纳城乡劳动力550多万人,其中85%来自农村。在建筑施工一线,中专学历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约占44.62%,持有职业资格证书或建设职业技能岗位证书的人员只占生产操作人员总数的10%,其中:中级工为58.41%、高级工为4.64%、技师和高级技师为0.39%。
我们可以看出建筑工程施工一线需要大量的有技能的操作人员和初级管理人员。
1.3 淮安市本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情况
淮安市各学校培养的建筑施工专业人才极度匮乏,而且其他中职学校的培养正逐步萎缩(表1)。
由此三方面不难得出结论,我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开设是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
2本专业的学生素养
2.1 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必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培养具有“三能”(能吃苦、能合作、能创新)、“三干”(肯干、会干、能干)和“三品”(品行、品质、品牌)的技能型人才,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目标.在施工一线的初级管理人员既要面对图纸、图集、规范、建材、房屋构件等实体,又要面对建设单位、监理部门、主管部门及农民工等,不同于加工制造业,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会技能,还要能管理。
经过市场调研,以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研讨论证,我们确定了中职建筑施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下:面向建筑施工企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实际工作能力,了解相关企业生产过程和组织状况的建筑施工与操作人员。其就业岗位主要有:建筑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等初级技术管理岗位。以及测量放线员、钢筋工代工工长等其它岗位。
2.2 岗位能力分析
经过研讨论证,我们把学生的岗位能力分为知识结构及要求、专业基本能力、技能要求等三个方面,并以此对原有的课程进行整合,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
3专业建设现状
3.1 科学进行专业的设置与开发,初步形成了以建筑施工为核心的专业群
中职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是学校的主要专业,2008年,在江苏省课改精神的指导下,也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我们把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分成建筑工程施工、工程造价及工程监理三个专门化方向进行教学;2009年,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的规定,又把三个专门化方向调整为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和工程造价专业,同样按专门化方向分别教学;今年我们开发了建筑装饰专业,招收新生一个班。已初步形成了以建筑工程施工为核心的专业群。
3.2 充分利用行业优势,贴紧市场需求,增强了人才培养的企业适应性
(1)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以实现学历教育与行业接轨。
本专业办学层次有中职、成人教育、短期培训等类型,其中以初中毕业生的学历教育为主,同时把学历教育与短期社会培训相结合,承担了建设系统的施工员、监理员、质检员以及项目经理继续教育等短期培训,以及对外出国务工培训,为建筑行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训大量实用性人才,受到市建设部门、建筑企业和学员的肯定,为苏北的经济建设和职教富民作出应有的贡献,为学校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保证学历教育与行业接轨提供了平台。
(2)校企合作,鼓励专业教师下企业顶岗锻炼,建立了双师型教师队伍。
由于房屋建筑实体的复杂性,以及从业人员的流动性,尤其是这个行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民工,使得一线的初级技术管理工作难度增大。专业教学过程中,对专业教师的实践经历要求就非常高。学校要求专业课教师考取执业资格,鼓励他们下企业担任项目经理、项目总监等工程项目的技术管理工作,一方面锻炼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增加工程实践阅历,同时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我系老师负责的两个工程被评为淮安市“翔宇杯”优质工程;2010年6月27日,我系王金元老师负责的“黄河人家”工程被评为国家“AAA级安全文明标准化诚信工地”。
近些年来学校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之间正常开展人员互兼互聘。我校针对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成立了由行业专家、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及能工巧匠等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专业建设,还从多家建筑企业聘请富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和现场管理人员担任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实习指导,也为我系专业建设提出了发展性的建议。
3.3 融入双证,建立了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职业教育是技能教育,我们根据施工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的能力标准,以及建筑行业市场准入制的要求,在学分制试行过程中,建立了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评价体系。测量技术、钢筋技术等专业课程采用劳动部颁发的各类工种中级工考核,通过劳动局职业技能鉴定、以社会考证代替课程考试。我们要求学生在两年的学习期间必须取得测量工中级工证,选考钢筋工证、装饰工证,鼓励他们在顶岗实习期间选考建设系统及行业组织的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等证书。其它专业课程的考核也以模拟测试、作业作品、项目产品、实验实训报告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
3.4 重视实训基地建设,为专业课程的教学提供保障
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内的建筑实训基地在2008年获批为国家级建筑实训基地,为加强管理,成立了层级管理机构,形成了实训基地管理网络,实训基地按工种分实训组进行教学管理。逐步完善了《实训基地工作章程》、《实训基地管理人员职责》、《实训基地安全管理制度》、《实训基地生产管理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各实习实训场所实行专人管理,责任到人,签定安全责任书,确保实习实训安全到位、管理到位。另外还有与中国建设总公司合办的海外劳务考培中心,为校内学生的教学及社会服务。也为课改的顺利实施、专业课程的教学提供保障。校外与中淮、淮建、中盛等多家建筑施工、检测单位合作为学生的专业实习、顶岗实习及专业教师的企业锻炼创造条件。
3.5 社会效益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施工专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得到了社会及家长的承认。这几年招生形势火爆。今年我校共招收新生2400多人,建工系新生1100多人,占全校新生的45%,其中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新生750人。
3.6 问题与不足
(1)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双师型教师队伍还需加强,截止今年的教师节,我系在校学生的生师比为40∶1;
(2)教材建设跟不上课程改革的步伐;
(3)实训基地建设跟不上课程建设的要求,没有构建一套与设备、师资相匹配的满足岗位技能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4)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满足不了教学的需求。
4专业建设规划与思路
职业性使得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专业建设是职业学校发展和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要想把职业教育办成人人满意的教育,办成高水平职业教育,就必须以专业建设为重点。
专业建设涉及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实验实训条件等内容,包括建设目标与思路、基础能力建设、课程改革与教学管理、质量与效益以及特色或创新项目等五个方面。为了提高我校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内涵,需进行专业建设规划,具体思路如下。
4.1 稳定规模调整结构
(1)专业设置与开发。
稳定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工艺管理方向的生数,提高教学质量;扩大工程质量检测方向的生数规模;扩大工程造价专业的生数规模;扩大装饰施工专业的生数规模;做好水电安装专业的开发与宣传工作、对物业管理专业进行市场调研及开发
(2)建梯形教师队伍,提高“双师型”教师双能,打造“三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师资是专业建设的关键。我们要建立激励机制,加强培训学习,更新教师的职教理念,丰富他们的教学手段,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严格专业教师顶岗实践制度,提高年轻教师的技能水平及专业能力;同时加强教师的职业素养,使他们成为学生的就业、职业指导师。
4.2 提高质量加强管理
(1)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以施工实践系统为依据,创建“通识延展式”课程结构,提高人才质量,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以施工一线的从业技能为依据,构建“七合一”的实践教学体系
(3)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增强行业对本专业学生的吸纳力。
4.3 创专业特色增强吸引力
(1)以“读懂图、会测量、能管理”为标准培养“三能”“三干”“三品”的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满足市场需求,提高本专业对企业、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
(2)完善激励机制,增强学校对专业教师及行业专家的吸引力。
(3)坚持生源的多元化,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
参考文献
[1] 张群元,以内涵建设为本 形成专业建设特色[R].江苏南京,2011:09~06.
[2] 郑在柏,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专业建设实践与思索[R].江苏南京,2011,09.
[3] 周乐山,专业建设与课程[R].江苏南京,2011:09.
[4] 葛金印,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与思考[R].江苏南京,2011,09.
[5] 马云峰,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R].江苏南京,2011:09~08.
[6] 孙庆胜,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R].江苏南京,2011,09.
[7] 王平安,建筑类高职两个系统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山东青岛,2010,05.
关键词:市场调研岗位能力分析三师读懂图、会测量、能管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7(a)-0151-02
1 专业开设背景
1.1 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
建筑行业是我国支柱产业(建筑业增加值占GDP6%),更是淮安市支柱产业。涉及相关产业多:房地产、建材、装饰、化工等多行业。江苏建筑业2009年增加值2101亿元,占全省GDP总量6.1%。全省建筑业上缴税金332.58亿元,建筑企业上缴税金超过1亿元的县(市、区),由上年度的52个增加到65个,其中有8个县(市、区)建筑企业上缴税金超过10亿元。有相当数量的县市、乡镇,建筑业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2009年,淮安市建筑业总量再攀新高,实现建筑业总产值470亿元;外埠市场持续拓展,全年完成埠外市场施工产值300亿元。
1.2 专业人才需求
随着城市化不断加快,建筑业的支柱地位更加显现,建设人才更加供不应求,特别是懂技术又懂经营的管理人才非常缺乏。全省建筑业吸纳城乡劳动力550多万人,其中85%来自农村。在建筑施工一线,中专学历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约占44.62%,持有职业资格证书或建设职业技能岗位证书的人员只占生产操作人员总数的10%,其中:中级工为58.41%、高级工为4.64%、技师和高级技师为0.39%。
我们可以看出建筑工程施工一线需要大量的有技能的操作人员和初级管理人员。
1.3 淮安市本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情况
淮安市各学校培养的建筑施工专业人才极度匮乏,而且其他中职学校的培养正逐步萎缩(表1)。
由此三方面不难得出结论,我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开设是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
2本专业的学生素养
2.1 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必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培养具有“三能”(能吃苦、能合作、能创新)、“三干”(肯干、会干、能干)和“三品”(品行、品质、品牌)的技能型人才,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目标.在施工一线的初级管理人员既要面对图纸、图集、规范、建材、房屋构件等实体,又要面对建设单位、监理部门、主管部门及农民工等,不同于加工制造业,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会技能,还要能管理。
经过市场调研,以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研讨论证,我们确定了中职建筑施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下:面向建筑施工企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实际工作能力,了解相关企业生产过程和组织状况的建筑施工与操作人员。其就业岗位主要有:建筑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等初级技术管理岗位。以及测量放线员、钢筋工代工工长等其它岗位。
2.2 岗位能力分析
经过研讨论证,我们把学生的岗位能力分为知识结构及要求、专业基本能力、技能要求等三个方面,并以此对原有的课程进行整合,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
3专业建设现状
3.1 科学进行专业的设置与开发,初步形成了以建筑施工为核心的专业群
中职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是学校的主要专业,2008年,在江苏省课改精神的指导下,也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我们把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分成建筑工程施工、工程造价及工程监理三个专门化方向进行教学;2009年,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的规定,又把三个专门化方向调整为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和工程造价专业,同样按专门化方向分别教学;今年我们开发了建筑装饰专业,招收新生一个班。已初步形成了以建筑工程施工为核心的专业群。
3.2 充分利用行业优势,贴紧市场需求,增强了人才培养的企业适应性
(1)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以实现学历教育与行业接轨。
本专业办学层次有中职、成人教育、短期培训等类型,其中以初中毕业生的学历教育为主,同时把学历教育与短期社会培训相结合,承担了建设系统的施工员、监理员、质检员以及项目经理继续教育等短期培训,以及对外出国务工培训,为建筑行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训大量实用性人才,受到市建设部门、建筑企业和学员的肯定,为苏北的经济建设和职教富民作出应有的贡献,为学校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保证学历教育与行业接轨提供了平台。
(2)校企合作,鼓励专业教师下企业顶岗锻炼,建立了双师型教师队伍。
由于房屋建筑实体的复杂性,以及从业人员的流动性,尤其是这个行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民工,使得一线的初级技术管理工作难度增大。专业教学过程中,对专业教师的实践经历要求就非常高。学校要求专业课教师考取执业资格,鼓励他们下企业担任项目经理、项目总监等工程项目的技术管理工作,一方面锻炼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增加工程实践阅历,同时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我系老师负责的两个工程被评为淮安市“翔宇杯”优质工程;2010年6月27日,我系王金元老师负责的“黄河人家”工程被评为国家“AAA级安全文明标准化诚信工地”。
近些年来学校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之间正常开展人员互兼互聘。我校针对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成立了由行业专家、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及能工巧匠等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专业建设,还从多家建筑企业聘请富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和现场管理人员担任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实习指导,也为我系专业建设提出了发展性的建议。
3.3 融入双证,建立了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职业教育是技能教育,我们根据施工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的能力标准,以及建筑行业市场准入制的要求,在学分制试行过程中,建立了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评价体系。测量技术、钢筋技术等专业课程采用劳动部颁发的各类工种中级工考核,通过劳动局职业技能鉴定、以社会考证代替课程考试。我们要求学生在两年的学习期间必须取得测量工中级工证,选考钢筋工证、装饰工证,鼓励他们在顶岗实习期间选考建设系统及行业组织的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等证书。其它专业课程的考核也以模拟测试、作业作品、项目产品、实验实训报告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
3.4 重视实训基地建设,为专业课程的教学提供保障
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内的建筑实训基地在2008年获批为国家级建筑实训基地,为加强管理,成立了层级管理机构,形成了实训基地管理网络,实训基地按工种分实训组进行教学管理。逐步完善了《实训基地工作章程》、《实训基地管理人员职责》、《实训基地安全管理制度》、《实训基地生产管理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各实习实训场所实行专人管理,责任到人,签定安全责任书,确保实习实训安全到位、管理到位。另外还有与中国建设总公司合办的海外劳务考培中心,为校内学生的教学及社会服务。也为课改的顺利实施、专业课程的教学提供保障。校外与中淮、淮建、中盛等多家建筑施工、检测单位合作为学生的专业实习、顶岗实习及专业教师的企业锻炼创造条件。
3.5 社会效益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施工专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得到了社会及家长的承认。这几年招生形势火爆。今年我校共招收新生2400多人,建工系新生1100多人,占全校新生的45%,其中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新生750人。
3.6 问题与不足
(1)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双师型教师队伍还需加强,截止今年的教师节,我系在校学生的生师比为40∶1;
(2)教材建设跟不上课程改革的步伐;
(3)实训基地建设跟不上课程建设的要求,没有构建一套与设备、师资相匹配的满足岗位技能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4)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满足不了教学的需求。
4专业建设规划与思路
职业性使得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专业建设是职业学校发展和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要想把职业教育办成人人满意的教育,办成高水平职业教育,就必须以专业建设为重点。
专业建设涉及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实验实训条件等内容,包括建设目标与思路、基础能力建设、课程改革与教学管理、质量与效益以及特色或创新项目等五个方面。为了提高我校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内涵,需进行专业建设规划,具体思路如下。
4.1 稳定规模调整结构
(1)专业设置与开发。
稳定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工艺管理方向的生数,提高教学质量;扩大工程质量检测方向的生数规模;扩大工程造价专业的生数规模;扩大装饰施工专业的生数规模;做好水电安装专业的开发与宣传工作、对物业管理专业进行市场调研及开发
(2)建梯形教师队伍,提高“双师型”教师双能,打造“三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师资是专业建设的关键。我们要建立激励机制,加强培训学习,更新教师的职教理念,丰富他们的教学手段,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严格专业教师顶岗实践制度,提高年轻教师的技能水平及专业能力;同时加强教师的职业素养,使他们成为学生的就业、职业指导师。
4.2 提高质量加强管理
(1)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以施工实践系统为依据,创建“通识延展式”课程结构,提高人才质量,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以施工一线的从业技能为依据,构建“七合一”的实践教学体系
(3)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增强行业对本专业学生的吸纳力。
4.3 创专业特色增强吸引力
(1)以“读懂图、会测量、能管理”为标准培养“三能”“三干”“三品”的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满足市场需求,提高本专业对企业、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
(2)完善激励机制,增强学校对专业教师及行业专家的吸引力。
(3)坚持生源的多元化,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
参考文献
[1] 张群元,以内涵建设为本 形成专业建设特色[R].江苏南京,2011:09~06.
[2] 郑在柏,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专业建设实践与思索[R].江苏南京,2011,09.
[3] 周乐山,专业建设与课程[R].江苏南京,2011:09.
[4] 葛金印,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与思考[R].江苏南京,2011,09.
[5] 马云峰,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R].江苏南京,2011:09~08.
[6] 孙庆胜,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R].江苏南京,2011,09.
[7] 王平安,建筑类高职两个系统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山东青岛,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