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正城乡结合部学校学生不良行为习惯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i53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城市和乡村人口混杂的城乡过渡地带的城乡结合部,复杂的学生来源和特殊的地域环境等多方原因使城乡结合学校的学生养成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要想走出城乡结合部学校的教育困境,急需有效矫正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
  一、城乡结合部学校生源的特点
  城乡结合部临近市区,不少本地村民用耕地建房出租,以明显低于市区的价格吸引了大批外来务工人员租住。这造成城乡结合部学校生源复杂,有个体工商户、基层服务人员、靠自建房出租为生的本地村民、单位居民的子女等。
  二、城乡结合部学校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1.不良的道德行为习惯
  部分学生在家常与父母发生冲突,在校顶撞甚至辱骂教师;部分学生喜欢与社会青年来往,时有恐吓、抢劫等犯罪行为;班集体出游时在车上抢位置,常在教室的课桌凳椅上涂鸦。种种现象表明,城乡结合部学校学生的公共道德素养不高。
  2.不良的学习习惯
  城乡结合部区域教学条件相对薄弱,这里的学生学习能力总体水平较低。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系统的学习计划,自主学习能力弱,过多依赖教师的督促;易开小差,许多不愿意回答问题,不愿做练习,也很少对一些问题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看法;没有养成预习和复习的好习惯,更没有阅读有益课外书籍的习惯。
  3.不良的日常生活习惯
  部分学生经常迟到;初一的学生还不会扫地,没有良好的劳动习惯;部分学生没有运动等健康的兴趣爱好,有的染上了网瘾。
  三、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
  1.学生自身特点
  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发育的“断奶期”,个体思想不成熟,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强,但又想自我独立,容易发生心理冲突,也容易受到暗示。
  2.学校教育的误区
  城乡结合部学校向来重智育,轻德育,再加上投入少,发展滞后,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不重视,或没有系统有效的行为养成教育,见一桩抓一桩,治标不治本,无法使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从根本上得到矫正。
  3.家庭教育的不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后期的行为习惯养成有巨大的影响。学生的家长很多是当地的村民,或者外来务工等基层工作者,自身文化程度不高,精力有限;部分家长生活起居不规律,或倒班,或起早贪黑,子女在中午和下午放学的空当去了哪里,与什么人来往,做了什么根本无从了解。孩子放学便“放羊”,家庭缺乏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4.周边生活环境的消极影响
  城乡结合部违法犯罪现象严重。部分学生粗口不断,随地吐痰,有攻击或破坏性行为,甚至辱骂教师。这些陋习无不跟学生日常所听所看所接触的人有关。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差,公共场合少,黑网吧众多,染上网瘾的学生比比皆是。
  四、城乡结合部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
  1.学校教育的矫正策略
  首先,要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指学生自觉主动地把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规范在内心加以理解和体验,并通过实践转化为自己比较稳定的自觉行为的能力。这里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组织系列主题班会或者专项的心理辅导课。其次,开发有关习惯教育的校本课程。《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可作为习惯的内容范本,但它们的内容比较模糊笼统。为了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矫正学生的行为习惯,开发校本课程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此外,还可以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爱来学校,远离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注意营造气氛,在校园里张贴警句、标语等。
  2.联合家长和社区的力量,加强校外管理
  提高家长对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认识,可以向大学等地方招募志愿者集中社区管理,让志愿者给学生辅导功课,或者组织学生进行有益的课外活动等。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息习惯和健康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在放学后有地方可去,而不是在放学路上或其他地方闲逛。
  3.加强与政府等职能部门的合作,治理城乡结合部的治安
  发挥政府等职能部门的力量,专项整治城乡结合部的治安。加大宣传与教育力度,提高城乡结合部居民的意识,抵制违法犯罪现象,改善城乡结合部的治安环境。组织居民开展健康有益的休闲娱乐活动,消除居民聚众赌博的现象,为城乡结合部学生的习惯培养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总之,只有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各方面通力合作,才能从根本上矫正城乡结合部学校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本文作者为广西师范大学2010级教育硕士教育管理专业学生)
  (责任编辑 陈剑平)
其他文献
为了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成效,广大教师在教学研究与改革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究,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本文主要针对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理念创新与高效课堂建设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一、教师应当转变“固守课本”的理念,赋予政治课堂更多信息  人教版政治教材的辐射面较广,教师如果还是固守教材中有限的知识信息,就无法构建生动活泼的教学课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着眼于教学的实际需要,既要立足教材
秉承新课改的核心精神,高中物理的内容设置与人们日常生活、科技发展紧密相连。在具体物理教学中,为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运用有关的物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提高教学实效,可采用生活化教学法。本文就高中物理教学生活化问题,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讨。一、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定义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现状(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现有的物理知识水平),选择性地将课堂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易于理解掌握
在班级中,优等生往往会得到教师的格外垂青,而差等生会受到教师的耳提面命,相比而言,成绩中等的学生往往成为“沉默的大多数”,但是他们内心深处也都有个性表达的迫切需求,强烈渴望被关注。本文拟对“中等生现象”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对策,敬请广大同行指正。  如果说优等生和后进生是班级中的两个特殊群体,那么中等生就是普通的群体。他们学习成绩表现平平,但在人数上占绝对优势,也常常是教师忽视的对象,
近年来,笔者一直坚持在地理课堂中采用自主互助教学法:1.自主探究学习。老师课前制订导学案,学生依据教师的导学案开展自主学习,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划出来,在小组互助学习中向其他同学请教。2.小组内部互助合作。小组成员将自主学习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讨论,同时将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3.班级互助讨论。对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采用互动交流的方式,寻求帮助。4.教师点拨归纳,课堂小
当前,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就是一个让体育老师很头疼的问题。经过分析发现,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有:体育课堂教学内容过于单一,不易调动学生参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凸显;评价过于单一化和形式化等。面对这一现状,我认为,作为体育教师,应从学生视角出发,设计丰富的体育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一、创设体育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体育教师可以结合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