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介绍了职业教育下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办法与教学改革实验,在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通过调整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计划,将电气与自动化在工程实践中相互交融,并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对高职高专自动化专业发展战略进行研究,从而完成自动化专业与国际的接轨。
【关键词】职业教育;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一、当今形势下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法探析
(一)定位准确是专业发展建设的前提
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技能培养为核心”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原则和方向,而服务、就业和技能培养都离不开一个重要对象——市场,只有对市场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准确地找到培养人才服务的对象,才能了解技能的需求,才能确定就业的方向,因此,准确的市场调研和定位是专业建设的前提。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的趋势,我院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有必要进行相应的探索,寻求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我校机电工程系作为一个办学单位,独立创办了教学下的企业,开展“校企合一、产学一体”,能为专业发展作为依托,从而进行人才培养改革。确定本专业人才就业岗位群,根据岗位群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自上而下地进行课程改革;根据岗位群的特点,寻求相关企业的合作,进行职业教育;根据生源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突出本专业的传统特色,在电气设备安装维修、调试、改造领域:包括各类高低压电器开关设备(如变压器、配电柜等)的安装、操作、维修、调试、改造;电器产品的设计、开发等。结合现代工业,在机电设备尤其是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维修、调试、改造。突出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小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维修和调试。
(二)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其中的重要一环是进行职业教育。要办出特色,实践教学是重点,如何分配实践教学时间,整合实践教学内容,突出自动化专业特点,满足职业技能要求,是教学体系改革一个重要研究内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东北地区高职教育电气自动化专业行业背景不明显,与数控、模具等专业不同,毕业生所能从事的职业没有明显的行业依托,进行职业教育比较困难。黑龙江省哈大齐的建设致使齐齐哈尔老工业基地的复苏,这无疑将为电气自动化人才提供更好的舞台,为高职电气自动化类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进行职业教育的广阔天地。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岗位的需求变化,立足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在市场需求下,转变教学思路,本着实用精神,把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内容进行扩充并调整显得尤为必要。学院成立电气自动化专业虽然仅有几年时间,但已经具有了电气自动化专业在强电与电气控制上的显著专业特色。
二、课程改革
我校教学改革中,充分结合社会需求,将科学性、规范性、应用性及创造性相结合,制订了具有一定现实性、前瞻性及导向性的培养方案,使我们能培养出特色鲜明、有较强应用能力、深受社会欢迎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以培养学生五种能力为目标,做好课程改革。
1.专业调研
专业调研是专业建设必须做的一件事。系针对试点专业的建设派专人负责,先后调研了“建龙钢铁集团”、“德恩开关厂”、“中国一重”、“大庆华谊”等多家用人单位。并根据调研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撰写调研报告,为专业的建设不断发展提供了基础理论。
2.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
为了能够对专业进行准确的定位,我系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既包含了本大学教授、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又有私企及国企单位技术总工。在每一学年的培养方案论证及毕业生的就业定位分析时,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请他们参与专业的建设。无论是制定大的培养计划,还是小的课改方案,都请他们提出、给予建设性意见。随着科技水平发展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保证我们在修订培养方案时,有一个明确的、先进的市场定位。
3.专业建设的依据
完善的教学体系改革是专业建设的依据。一个具有生命力的专业离不开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与时俱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培养以应用能力为主的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上,应该不断调整与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发展是整个专业教学改革的根本,是充分体现高职学生特色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通过系统规范化的训练,应使学生具备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基本应用能力,具有相应的专业资格证书。改革实践教学与考核,突出职业教育技术考核特点。“校企合一、产学一体”使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岗位要求的一个捷径。一方面,我们积极开展第三学期进行学生教师工厂实习,积累工程经验,另一方面,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中,师生共同开发课程,增加学生应用能力。根据就业和专业自身情况,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强弱电结合,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自由选择,一专多能,多才培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在机床电气与PLC、单片机控制技术两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上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改革,将机床再制造技术引入到机床电气与PLC教学中,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4.专业建设的保障
完善的教学管理、先进的教学手段以及师资队伍与实验、实训设备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保障。各教研室制定出主干课程的课程标准,该标准包教学大纲、实施标准及考核标准。同时为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们平时自觉学习的习惯,系对主干课程的教师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即将平时成绩所占比例20%提高到40%-50%强调了过程教育。在教学方法手段的实施上,开展了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师生共同开发课程等措施。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专业建设的趋势。
5.基于岗位职业能力需求,构建课程体系
根据工作岗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核心课程。建设PLC控制系统安装与运行维护、变频调速系统运行与维修、电机拖动系统、工业过程控制系统运行与维护等4门核心课程。校企合作、开发“生产任务课程化”课程。
6.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的构建
对课程进行“解构”与“重构”,制定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上采取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胜任职业岗位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根据实际工作中典型任务(或项目)的工作流程,分析工作任务,将行动领域能力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内容;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开发以项目、案例为主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在教学中实施双基、双技、双跨辅助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宋书中,葛玻,卢秉娟.高职高专自动化类专业发展战略研究[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2).
[2]杜学森.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J].教育与职业,2007(11).
作者简介:
张可心(1986—),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电气自动化技术。
杨美娜(1988—),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制造。
【关键词】职业教育;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一、当今形势下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法探析
(一)定位准确是专业发展建设的前提
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技能培养为核心”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原则和方向,而服务、就业和技能培养都离不开一个重要对象——市场,只有对市场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准确地找到培养人才服务的对象,才能了解技能的需求,才能确定就业的方向,因此,准确的市场调研和定位是专业建设的前提。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的趋势,我院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有必要进行相应的探索,寻求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我校机电工程系作为一个办学单位,独立创办了教学下的企业,开展“校企合一、产学一体”,能为专业发展作为依托,从而进行人才培养改革。确定本专业人才就业岗位群,根据岗位群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自上而下地进行课程改革;根据岗位群的特点,寻求相关企业的合作,进行职业教育;根据生源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突出本专业的传统特色,在电气设备安装维修、调试、改造领域:包括各类高低压电器开关设备(如变压器、配电柜等)的安装、操作、维修、调试、改造;电器产品的设计、开发等。结合现代工业,在机电设备尤其是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维修、调试、改造。突出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小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维修和调试。
(二)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其中的重要一环是进行职业教育。要办出特色,实践教学是重点,如何分配实践教学时间,整合实践教学内容,突出自动化专业特点,满足职业技能要求,是教学体系改革一个重要研究内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东北地区高职教育电气自动化专业行业背景不明显,与数控、模具等专业不同,毕业生所能从事的职业没有明显的行业依托,进行职业教育比较困难。黑龙江省哈大齐的建设致使齐齐哈尔老工业基地的复苏,这无疑将为电气自动化人才提供更好的舞台,为高职电气自动化类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进行职业教育的广阔天地。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岗位的需求变化,立足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在市场需求下,转变教学思路,本着实用精神,把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内容进行扩充并调整显得尤为必要。学院成立电气自动化专业虽然仅有几年时间,但已经具有了电气自动化专业在强电与电气控制上的显著专业特色。
二、课程改革
我校教学改革中,充分结合社会需求,将科学性、规范性、应用性及创造性相结合,制订了具有一定现实性、前瞻性及导向性的培养方案,使我们能培养出特色鲜明、有较强应用能力、深受社会欢迎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以培养学生五种能力为目标,做好课程改革。
1.专业调研
专业调研是专业建设必须做的一件事。系针对试点专业的建设派专人负责,先后调研了“建龙钢铁集团”、“德恩开关厂”、“中国一重”、“大庆华谊”等多家用人单位。并根据调研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撰写调研报告,为专业的建设不断发展提供了基础理论。
2.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
为了能够对专业进行准确的定位,我系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既包含了本大学教授、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又有私企及国企单位技术总工。在每一学年的培养方案论证及毕业生的就业定位分析时,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请他们参与专业的建设。无论是制定大的培养计划,还是小的课改方案,都请他们提出、给予建设性意见。随着科技水平发展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保证我们在修订培养方案时,有一个明确的、先进的市场定位。
3.专业建设的依据
完善的教学体系改革是专业建设的依据。一个具有生命力的专业离不开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与时俱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培养以应用能力为主的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上,应该不断调整与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发展是整个专业教学改革的根本,是充分体现高职学生特色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通过系统规范化的训练,应使学生具备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基本应用能力,具有相应的专业资格证书。改革实践教学与考核,突出职业教育技术考核特点。“校企合一、产学一体”使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岗位要求的一个捷径。一方面,我们积极开展第三学期进行学生教师工厂实习,积累工程经验,另一方面,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中,师生共同开发课程,增加学生应用能力。根据就业和专业自身情况,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强弱电结合,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自由选择,一专多能,多才培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在机床电气与PLC、单片机控制技术两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上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改革,将机床再制造技术引入到机床电气与PLC教学中,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4.专业建设的保障
完善的教学管理、先进的教学手段以及师资队伍与实验、实训设备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保障。各教研室制定出主干课程的课程标准,该标准包教学大纲、实施标准及考核标准。同时为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们平时自觉学习的习惯,系对主干课程的教师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即将平时成绩所占比例20%提高到40%-50%强调了过程教育。在教学方法手段的实施上,开展了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师生共同开发课程等措施。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专业建设的趋势。
5.基于岗位职业能力需求,构建课程体系
根据工作岗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核心课程。建设PLC控制系统安装与运行维护、变频调速系统运行与维修、电机拖动系统、工业过程控制系统运行与维护等4门核心课程。校企合作、开发“生产任务课程化”课程。
6.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的构建
对课程进行“解构”与“重构”,制定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上采取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胜任职业岗位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根据实际工作中典型任务(或项目)的工作流程,分析工作任务,将行动领域能力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内容;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开发以项目、案例为主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在教学中实施双基、双技、双跨辅助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宋书中,葛玻,卢秉娟.高职高专自动化类专业发展战略研究[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2).
[2]杜学森.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J].教育与职业,2007(11).
作者简介:
张可心(1986—),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电气自动化技术。
杨美娜(1988—),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