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是推动学生创造力的动力。具有问题意识是人们走向成功的必备素质,也是进行探究的前提。但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提不出问题,不敢提出问题等状况,究其原因,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为此,笔者就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思维谈三点粗浅做法。
【关键词】 培养;问题意识;思维
传统的课堂是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比较注重把问题“讲”明白,然后施以大量的练习或 “变式”训练,在不断强化中使学生“学会”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以此达到教学目的。这种教学造成学生只会被动接受,问题意识被弱化,思维被僵化,可持续化的自身学习能力就会降低,最终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有意义的探索,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思维。
一、营造氛围,使学生有“疑”敢“问”
“亲其师而信其道”。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情具有迁移功能,小学生更为强烈。在教学中应当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参与。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是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思维的结果。而教师“善待问”才为学生的有疑敢问提供了可能。教学时,教师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提问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许。即使学生有时提出的一些问题很简单,甚至是幼稚可笑、不着边际,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千万不能动辄训斥,一棍子打死,尤其是对学困生,只要他们能提出问题,就要给予表扬。这样学生就能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就会积极思考,全心投入,只要有疑问,便会毫无拘束地、大胆地“抢着”提问,从而营造了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想“疑”乐“问”
学生不仅要“学答”,更应该“学问”。但由于小学生对提问的意义认识不足,或缺乏适当的问题情境,或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开动脑筋主动提问,只想当“观众”或“听众”,对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想问的欲望。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心欲通而不达,口欲言而不能,从而激起学生乐问的兴趣。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提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留给学生足够学习的空间,让他们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不仅要提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不理解的问题,更要引导他们提出一些自己的独特见解,还要对课本知识,教师教法大胆质疑。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我先让学生自学,看课本是怎样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然后让学生进行质疑,学懂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问。有一位学生就提出:“为什么课本上使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块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它的面积计算公式,如果用一块三角形行吗?”我抓住这个质疑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操作、讨论。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自主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另一方面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给方法,使学生寻“疑”善“问”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目的,学生想问、敢问、好问,更应该会问、善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与善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首先教师要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提问也是如此。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言传身教”。如教学《加法结合律》时,教师让学生举出一些例子后,教师分三步提问: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从这些例子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用语言表述这一规律要说很长的话,比较难记忆,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这个规律简明的表示出来吗?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又有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其次,使学生明确在哪里寻找疑点,要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性质、规律等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寻找疑点;还可以在概念的形成过程,算理的推导过程,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等寻找疑点。如,教完《年 月 日》后,有一位学生问:“课本上为什么说‘通常’四年一闰,这个‘通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加‘通常’两字,不就是四年一闰吗?”这位学生大胆对课本的结论进行质疑,提出问题,是个积极探索的表现。再次,要教给学生善问的方法。刚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不准确,质量不高。有时问题太大、太空,不着边际,有时只言片语,有时浅显幼稚,对此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使学生在寻找疑点的同时多提一些“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而且引导学生注意语言表达,使学生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进而达到问的巧,问的精,问的新,问的有思考价值。如教完《比的意义》后,一位学生问:“老师您说比的后项不能为0,那么为什么足球比赛时,有时会出现2:0的情况?”这样提问就显得有价值,学生感到困惑,激发他们去思考,去讨论,去解决。
只要我们牢固树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在适宜的土壤中运用适当的方法去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有一定价值的问题会“不尽长江滚滚来”!它能不断促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 培养;问题意识;思维
传统的课堂是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比较注重把问题“讲”明白,然后施以大量的练习或 “变式”训练,在不断强化中使学生“学会”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以此达到教学目的。这种教学造成学生只会被动接受,问题意识被弱化,思维被僵化,可持续化的自身学习能力就会降低,最终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有意义的探索,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思维。
一、营造氛围,使学生有“疑”敢“问”
“亲其师而信其道”。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情具有迁移功能,小学生更为强烈。在教学中应当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参与。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是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思维的结果。而教师“善待问”才为学生的有疑敢问提供了可能。教学时,教师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提问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许。即使学生有时提出的一些问题很简单,甚至是幼稚可笑、不着边际,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千万不能动辄训斥,一棍子打死,尤其是对学困生,只要他们能提出问题,就要给予表扬。这样学生就能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就会积极思考,全心投入,只要有疑问,便会毫无拘束地、大胆地“抢着”提问,从而营造了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想“疑”乐“问”
学生不仅要“学答”,更应该“学问”。但由于小学生对提问的意义认识不足,或缺乏适当的问题情境,或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开动脑筋主动提问,只想当“观众”或“听众”,对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想问的欲望。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心欲通而不达,口欲言而不能,从而激起学生乐问的兴趣。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提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留给学生足够学习的空间,让他们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不仅要提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不理解的问题,更要引导他们提出一些自己的独特见解,还要对课本知识,教师教法大胆质疑。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我先让学生自学,看课本是怎样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然后让学生进行质疑,学懂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问。有一位学生就提出:“为什么课本上使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块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它的面积计算公式,如果用一块三角形行吗?”我抓住这个质疑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操作、讨论。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自主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另一方面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给方法,使学生寻“疑”善“问”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目的,学生想问、敢问、好问,更应该会问、善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与善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首先教师要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提问也是如此。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言传身教”。如教学《加法结合律》时,教师让学生举出一些例子后,教师分三步提问: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从这些例子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用语言表述这一规律要说很长的话,比较难记忆,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这个规律简明的表示出来吗?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又有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其次,使学生明确在哪里寻找疑点,要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性质、规律等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寻找疑点;还可以在概念的形成过程,算理的推导过程,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等寻找疑点。如,教完《年 月 日》后,有一位学生问:“课本上为什么说‘通常’四年一闰,这个‘通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加‘通常’两字,不就是四年一闰吗?”这位学生大胆对课本的结论进行质疑,提出问题,是个积极探索的表现。再次,要教给学生善问的方法。刚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不准确,质量不高。有时问题太大、太空,不着边际,有时只言片语,有时浅显幼稚,对此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使学生在寻找疑点的同时多提一些“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而且引导学生注意语言表达,使学生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进而达到问的巧,问的精,问的新,问的有思考价值。如教完《比的意义》后,一位学生问:“老师您说比的后项不能为0,那么为什么足球比赛时,有时会出现2:0的情况?”这样提问就显得有价值,学生感到困惑,激发他们去思考,去讨论,去解决。
只要我们牢固树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在适宜的土壤中运用适当的方法去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有一定价值的问题会“不尽长江滚滚来”!它能不断促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