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在临床麻醉中使用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均给予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观察其应用效果。结果: 上肢手术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为药物注射完成后的1至5min,完全阻滞时间为20至30min,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在15至30min之间,1例阻滞不充分,不会对手术效果产生影响;镇痛时间为(524.7±126.5)min。下肢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为1至7min,行Bromage后其I级、II级运动阻滞时间分别为10至15min与15至30min,下肢手术则为(624.8±153.7)min。术后满意度为100%,且下肢手术患者不存在尿潴留现象。结论: 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适用于单侧肢体手术,可完全与手术需要相满足,且麻醉起效迅速,疗效明确,术后可有效镇痛且时间长久,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临床麻醉;应用
由于神经阻滞技术成本较低,且术后有较好的镇痛效果,故而在体表手术或者四肢手术中较为适用。但是在传统麻醉中,依赖病人异感开展神经定位阻滞需借助临床经验,且即使操作者有较丰富的经验,由于没有客观指标,有时也难以对阻滞定位的精确性与效果予以保证。随着各项医疗技术及麻醉技术的快速发展,临床上逐渐使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为神经阻滞术提供客观指标,使得阻滞定位效果与精确性获得提升。为观察其在临床麻醉中的具体应用,现选取我院收治的需行手术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65例患者中男性39例,女性26例;年龄为8至78岁,平均(43.7±4.1)岁。所有患者均需接受手术治疗,为ASAI至III级,且神经阻滞定位点区域不存在皮肤溃烂现象,排除明显自发出血患者。手术类型:上肢:6例为腕部刀砍伤,故而行清创缝合术;7例患者由于掌骨粉碎性骨折合并挤压伤故而行切开钢板内固定、复位清创缝合术,4例患者为尺骨骨折故而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7例患者由于锁骨骨折且合并皮下气肿故而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下肢:6例为大隐静脉曲张,故而行抗反流术;12例由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故而行切开复位空心螺丝钉或者钢板内固定术;3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7例为股骨干骨折,故而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3例为胫、腓骨骨折,故而行切开复位67-K钉或者钢板内固定术。
1.2 麻醉方法
术前30min对患者肌注5至10mg安定,进入手术室后使用多功能监护仪对患者心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电图以及脉搏等予以持续监测,而后构建静脉开放通道,给予2至5mg咪唑安定与0.05至0.1mg芬太尼,速度需缓慢。患者入睡后呼唤若能应答且配合,则使用神经刺激器行为开展神经阻滞:对上肢手术患者使用液路或肌间沟入路进针法,连接50mm神经刺激针与神经刺激器,而后进行穿刺,刺激电流起始为1.0mA,脉冲时间0.1ms,频率2Hz,而后可见上肢相应神经支配位置出现肌肉搐动现象,而后进针并将电流逐渐缩小,一直到0.3mA肌肉仍然搐动,此时将5ml0.375%局麻药罗哌卡因注入,肌肉搐动便会消失或减少。而后继续将麻醉药注入,宜控制在20至35ml。若为下肢手术患者组取患肢上侧位,对患侧坐骨神经与腰丛穿刺定位点予以明确,再连接100mm神经刺激针与神经刺激器,而后行腰从神经电穿刺阻滞,起始电流为3mA,其他同上。而后应用上述方法开展坐骨神经阻滞,局麻药总量需控制在20至30ml,两部分总量则需在50ml以下。操作期间可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追加芬太尼或者咪唑安定。对患者运动神经阻滞感觉、起效时间、运动恢复时间、感觉等予以记录,同时对患者记忆予以了解,统计术后满意度,了解下肢手术患者的尿潴留发生现象。
2 结果
65例患者中,上肢手术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为药物注射完成后的1至5min,完全阻滞时间为20至30min,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在15至30min之间。有1例患者自始自终均能握拳,说明阻滞不充分,但是不会对手术产生影响。下肢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为1至7min,行Bromage后其I级、II级运动阻滞时间分别为10至15min与15至30min。上肢手术术后镇痛时间为(524.7±126.5)min,下肢手术则为(624.8±153.7)min。术后对患者术中操作满意度予以调查,发现患者均不存在痛苦记忆,满意度为100%。对下肢手术患者予以观察后发现未出现尿潴留现象。
3 讨论
神经阻滞麻醉即在神经干、神经节旁或者神经丛等位置对局部麻醉药予以注射。在传统神经阻滞中多具有盲探性,需要患者处于清醒状态继而对操作开展配合,对于异感及其放射位置需及时述说,故而阻滞成功率不高。临床使用周围神经刺激器可向上世纪追溯,即在电流刺激下对混合神经予以刺激,使目标肌肉出现收缩现象而后对此予以定位[1]。使用外周神经阻滞针传导小电流脉冲,而后对针尖周边神经位置予以确定。由于神经有其支配肌群,若神经干周边有带有电流的针尖靠近,其肌群便会开展收缩运动,且具有节律。使用神经刺激器主要有两种模式,即刺激针与探笔模式[2]。探笔模式可将与浅表神经对应的体表位置找出来,而后对刺激针模式予以使用,由于定位针外鞘有绝缘膜,故而导电时主要应用针尖,在此作用下对电予以使用,使其对四肢感觉运功混合神经予以刺激,其相应肌群产生运动反应后对相应外周神经予以定位阻滞。基于神经刺激器引导的神经阻滞其定位十分客观与明确,尤其适用于解剖标准不典型或者肥胖患者[3]。定位比较精细,不仅可保证阻滞完善性,亦可有的放矢。当前临床尚未定论电流对神经的损伤,但是从整体角度而言,神经刺激引导下穿刺针不会过多与神经直接接触,概率极低,故而其神经损伤率也较低。在本研究中,患者阻滞起效时间较快,术后镇痛时间较久,仅1例存在阻滞不充分现象,且没有影响手术,成功率为98.5%。与何爱忠[4]研究结果相近。其原因可能为药物受到筋膜部分的影响出现隔离现象;神经变异后导致分支阻滞存在不完善;药物只对粗大坐骨神经截面起阻滞作用[5];手术时间较长,对于止血带反应无法耐受故而较为痛苦;若患者存在轻微疼痛的患者可依据其需要加以局麻或者给予药物辅助。
总而言之,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适用于单侧肢体手术,可完全与手术需要相满足,且麻醉起效迅速,疗效明确,术后可有效镇痛且时间长久,患者不会出现尿潴留现象,且不会过多影响血液动力学。且在不适合开展全麻或者硬膜外麻醉的高危患者中更加适用,故而该麻醉法适应证较广,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龙丰云,胥亮,陈弘等.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在小儿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3,36(3):35-36.
[2]朱雁鸿,董绍兴,周琼英等.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在下肢手术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22(5):352-353.
[3]孙友谦.神经刺激器定位下坐骨神经阻滞在足踝部手术麻醉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2011,06(3):316-317.
[4]何爱忠.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109例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01(6):117,119.
[5]文四成,陈潜沛,罗培生等.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23):3878-3880.
关键词: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临床麻醉;应用
由于神经阻滞技术成本较低,且术后有较好的镇痛效果,故而在体表手术或者四肢手术中较为适用。但是在传统麻醉中,依赖病人异感开展神经定位阻滞需借助临床经验,且即使操作者有较丰富的经验,由于没有客观指标,有时也难以对阻滞定位的精确性与效果予以保证。随着各项医疗技术及麻醉技术的快速发展,临床上逐渐使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为神经阻滞术提供客观指标,使得阻滞定位效果与精确性获得提升。为观察其在临床麻醉中的具体应用,现选取我院收治的需行手术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65例患者中男性39例,女性26例;年龄为8至78岁,平均(43.7±4.1)岁。所有患者均需接受手术治疗,为ASAI至III级,且神经阻滞定位点区域不存在皮肤溃烂现象,排除明显自发出血患者。手术类型:上肢:6例为腕部刀砍伤,故而行清创缝合术;7例患者由于掌骨粉碎性骨折合并挤压伤故而行切开钢板内固定、复位清创缝合术,4例患者为尺骨骨折故而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7例患者由于锁骨骨折且合并皮下气肿故而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下肢:6例为大隐静脉曲张,故而行抗反流术;12例由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故而行切开复位空心螺丝钉或者钢板内固定术;3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7例为股骨干骨折,故而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3例为胫、腓骨骨折,故而行切开复位67-K钉或者钢板内固定术。
1.2 麻醉方法
术前30min对患者肌注5至10mg安定,进入手术室后使用多功能监护仪对患者心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电图以及脉搏等予以持续监测,而后构建静脉开放通道,给予2至5mg咪唑安定与0.05至0.1mg芬太尼,速度需缓慢。患者入睡后呼唤若能应答且配合,则使用神经刺激器行为开展神经阻滞:对上肢手术患者使用液路或肌间沟入路进针法,连接50mm神经刺激针与神经刺激器,而后进行穿刺,刺激电流起始为1.0mA,脉冲时间0.1ms,频率2Hz,而后可见上肢相应神经支配位置出现肌肉搐动现象,而后进针并将电流逐渐缩小,一直到0.3mA肌肉仍然搐动,此时将5ml0.375%局麻药罗哌卡因注入,肌肉搐动便会消失或减少。而后继续将麻醉药注入,宜控制在20至35ml。若为下肢手术患者组取患肢上侧位,对患侧坐骨神经与腰丛穿刺定位点予以明确,再连接100mm神经刺激针与神经刺激器,而后行腰从神经电穿刺阻滞,起始电流为3mA,其他同上。而后应用上述方法开展坐骨神经阻滞,局麻药总量需控制在20至30ml,两部分总量则需在50ml以下。操作期间可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追加芬太尼或者咪唑安定。对患者运动神经阻滞感觉、起效时间、运动恢复时间、感觉等予以记录,同时对患者记忆予以了解,统计术后满意度,了解下肢手术患者的尿潴留发生现象。
2 结果
65例患者中,上肢手术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为药物注射完成后的1至5min,完全阻滞时间为20至30min,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在15至30min之间。有1例患者自始自终均能握拳,说明阻滞不充分,但是不会对手术产生影响。下肢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为1至7min,行Bromage后其I级、II级运动阻滞时间分别为10至15min与15至30min。上肢手术术后镇痛时间为(524.7±126.5)min,下肢手术则为(624.8±153.7)min。术后对患者术中操作满意度予以调查,发现患者均不存在痛苦记忆,满意度为100%。对下肢手术患者予以观察后发现未出现尿潴留现象。
3 讨论
神经阻滞麻醉即在神经干、神经节旁或者神经丛等位置对局部麻醉药予以注射。在传统神经阻滞中多具有盲探性,需要患者处于清醒状态继而对操作开展配合,对于异感及其放射位置需及时述说,故而阻滞成功率不高。临床使用周围神经刺激器可向上世纪追溯,即在电流刺激下对混合神经予以刺激,使目标肌肉出现收缩现象而后对此予以定位[1]。使用外周神经阻滞针传导小电流脉冲,而后对针尖周边神经位置予以确定。由于神经有其支配肌群,若神经干周边有带有电流的针尖靠近,其肌群便会开展收缩运动,且具有节律。使用神经刺激器主要有两种模式,即刺激针与探笔模式[2]。探笔模式可将与浅表神经对应的体表位置找出来,而后对刺激针模式予以使用,由于定位针外鞘有绝缘膜,故而导电时主要应用针尖,在此作用下对电予以使用,使其对四肢感觉运功混合神经予以刺激,其相应肌群产生运动反应后对相应外周神经予以定位阻滞。基于神经刺激器引导的神经阻滞其定位十分客观与明确,尤其适用于解剖标准不典型或者肥胖患者[3]。定位比较精细,不仅可保证阻滞完善性,亦可有的放矢。当前临床尚未定论电流对神经的损伤,但是从整体角度而言,神经刺激引导下穿刺针不会过多与神经直接接触,概率极低,故而其神经损伤率也较低。在本研究中,患者阻滞起效时间较快,术后镇痛时间较久,仅1例存在阻滞不充分现象,且没有影响手术,成功率为98.5%。与何爱忠[4]研究结果相近。其原因可能为药物受到筋膜部分的影响出现隔离现象;神经变异后导致分支阻滞存在不完善;药物只对粗大坐骨神经截面起阻滞作用[5];手术时间较长,对于止血带反应无法耐受故而较为痛苦;若患者存在轻微疼痛的患者可依据其需要加以局麻或者给予药物辅助。
总而言之,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适用于单侧肢体手术,可完全与手术需要相满足,且麻醉起效迅速,疗效明确,术后可有效镇痛且时间长久,患者不会出现尿潴留现象,且不会过多影响血液动力学。且在不适合开展全麻或者硬膜外麻醉的高危患者中更加适用,故而该麻醉法适应证较广,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龙丰云,胥亮,陈弘等.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在小儿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3,36(3):35-36.
[2]朱雁鸿,董绍兴,周琼英等.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在下肢手术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22(5):352-353.
[3]孙友谦.神经刺激器定位下坐骨神经阻滞在足踝部手术麻醉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2011,06(3):316-317.
[4]何爱忠.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109例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01(6):117,119.
[5]文四成,陈潜沛,罗培生等.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23):3878-3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