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7月,时任河南省省长谢伏瞻在省政府礼堂,为郑州大学医学院教授高晓群等各个领域的专家颁发省政府参事聘书。
河南省政府参事共有51人。参事的遴选极为严格,既要求专业能力强,又要求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全方位的素质,还要考察政治背景。为什么高晓群能被选为参事?高晓群的老师,原河南省卫生厅徐辉副厅长说:“高晓群教授独辟蹊径,走‘产、学、研和社会服务’相结合的道路,20年如一日的踏实工作,不但在产、学、研方面成绩突出,在社会服务方面也做出了较大贡献。他被聘为省政府参事,是郑州大学党委和省委、省政府对他的人品、工作能力和参政议政能力的综合肯定。”
勤
从医学博士,到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再到河南省政府参事,高晓群在自己的领域内是全国有名的专家,但你不会想到,他最初的工作是从赤脚医生做起的。
高晓群上中学时就迷恋上了医学。那时候,他的爷爷年迈多病,成了医院的“常客”,他就读的中学与医院比邻而居,也就是从那时侯起,他与那些穿白大褂的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高晓群的居住地郑州市金水区祭城医院要培养一批赤脚医生,他踊跃地报名参加了学习。凭着对医疗工作的浓厚兴趣,他像一只放入草地的羊儿,拼命地吮吸知识的养分。
在祭城医院里,他最初只不过是一名麻醉士。在手术室里,医生做着手术,他却在旁边偷师,看医生如何“穿针引线”。那时,郑州有名的外科专家张卫教授和张学通教授也下乡到医院里工作,高晓群一有空就向两位老师请教问题。渐渐的,掌握了常见外科疾病的手术技巧,不但会麻醉还能作一些小手术,在十里八村都小有名气。究其原因,是好学善问,胆大心细,勇于实践。
由于工作出色,1975年,他被单位选派到新乡医学院学习。
在这里,高晓群开始了他人生中重要的一次加油。他不满足于单纯地被灌输,而是渴望达到触类旁通的境界。对知识的渴求促使他不断在学习中提高自己。说起这一段历史,他讲了一个小故事:当年在校学习解剖学的时候,每上完课,他总是要把老师讲过的东西理解吃透,然后换成自己的方式给同学们讲出来,讲得多了,“高教授”的绰号也就不胫而走。如今,高晓群在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的授课始终保持着很高的“上座率”,除了本身的知识功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表达生动形象是学生易于接受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学无止境。高晓群一只抓住命运的手便再也不愿轻易松开。他以惊人的毅力刻苦学习英语,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阅读水平。有了外语这块敲门砖,他真正走上了科研之路。1985年,他在河南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班学习时,专注于应用神经解剖学的研究;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博士研究生班学习时,又深入地进行了神经源性脑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在神经解剖学这个领域披坚执锐,顽强拼搏,终于跨上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
钻
大多数成功者都曾选择过与别人不同的道路,这并不意味着独辟蹊径才是成功唯一的指向,而是成功者往往在找不到出路的时候,思维更开阔,膽子更大,步子更快。
高晓群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选择了临床应用神经解剖学研究方向,他善于捕捉临床医学对基础研究的需求信息,针对临床医学需要进行应用科学研究,把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紧密的结合起来。
高晓群打响的第一炮是对痉挛性斜颈的治疗。
斜颈俗称“歪脖子”,看起来这并不是个大病,却给病人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而痉挛性斜颈,又让这种“不便”放大了数十倍。
有位60多岁的退休干部,患痉挛性斜颈已十几年,晚上睡觉时头在枕头上也扭动不止,十分痛苦,多方治疗无效,曾产生自杀的念头。他的子女慕名把他送到高晓群处求治。高晓群分析了这位老干部颈部肌痉挛的特点,采用选择颈肌移除及副神经切断术,把老人折磨得欲死的痼疾被治愈了,老工人笑逐颜开,他的子女说:“高教授不仅是治好了俺爹的病,还救了他一条命啊。”
由于高晓群熟悉解剖学,他改变了过去沿袭已久的对颈部肌肉广泛麻痹的手术方法,采用了分析症状、慎重选择,抓住重点、解除痉挛的手术方法,不但疗效显著,而且减轻了创伤,减少了手术副作用,被人们誉为“纠正斜颈的圣手”。
高晓群从实验室走向手术台,最初曾被有的人视为“不务正业”,但他不为所动。终于,在病人的病痛得以消除后,在斜颈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后,他的选择渐渐为人们所认同。原河南医科大学刘桂亭教授对记者说,高晓群从事的是一项开创性劳动,他针对临床医学存在的难题进行研究,又把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直接为病人解除病痛,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又回到实验室研究解决,这样才能推动临床医学的发展。高晓群认为:“我们过去常说‘知识就是财富’,但知识和财富能不能真正划上等号?知识如果不应用,不转化为生产力就永远也不可能成为财富。过去我们搞科研的人总有一种习惯,出成果了,写成论文,评了奖,把‘红本本’锁进保险柜里,到分房子、评职称时拿出来用一用。但过一段时间。这些科研成果就过时了,如果一项科研成果不能为临床服务,解决现实问题,那么再多的科研又有什么意义呢?”
有了对痉挛性斜颈治疗的阶段性成功,高晓群的“野心”更大了。
1994年上半年,高晓群与北京医科大学徐林博士结为合作伙伴,交流了对脑瘫治疗的观点、方法,开始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战役——对脑瘫痉挛的外科治疗与研究。在徐林博士的指导下,高晓群采用先进的应用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生物学研究方法对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SPR)术尚未解决的机理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脑瘫肢体痉挛表现首先进行了科学的阐述,寻找出导致痉挛的“祸根”,然后有选择性地部分切断,彻底解除肢体的痉挛状态,降低过高的肌张力,达到预防和矫正肢体畸形,改善肢体运动功能的目的。 根据数千例脑瘫手术的临床经验,高教授能精准地把握对“SPR”手术的定位、定性,定量,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病人手术创伤,促进了术后康复。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钟世镇教授评价说:“高晓群的脑瘫外科手术为什么做得好?是因为他太熟悉人体解剖结构!这就像指挥官打仗一样,地形地貌了然于心,指挥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没有神经解剖学功底,他就做不好这个手术。”
二十年辛苦非寻常。高晓群至今已经为数6000多例痉挛性脑瘫患者进行了SPR手术治疗,手术后肢体功能康复率达85%以上,全国各地的脑瘫患儿纷纷来郑州求医。他所主持的郑州大学脑瘫外科研究治疗中心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治疗脑瘫外科基地之一。
手术、授课、研究,高晓群所从事的“产、学、研和社会服务”之路,要想走好,要比常人付出更大的心力。
他的工作日程是五加二,白加黑,即:五天再加两天,白天再加晚上。
一个给病人治病的医生,最后自己的身体却亮了红灯。在一次研究生答辩会后,由于劳累过度,他突发心绞痛,经检查是轻度心肌梗塞,经抢救得到控制。后来医生在心脏一条冠状动脉里下了一个支架,才使身体恢复了健康。“我的同事还开玩笑地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现在我已经是一个有架子的人了。”谈到这次“劫难”,高晓群笑呵呵地说着玩笑话,看不出来对自己有任何担心。
仁
2007年2月的一天,人们在上街论坛里发现了“SOS——救救小艳丽!”的帖子,是一个网名叫阿呆的“驴友”发的,里面的10多张照片,显示出来的字眼是10多岁的女孩子、大山深处、破窑洞、爬着走、开裆裤……
几天后,河南的媒体相继报道了小艳丽的故事。时任郑州大学脑瘫外科研究中心主任的高晓群看到报道后,应邀赶到了巩义市涉村镇后武当山村。
他乘坐救护车来到了巩义深山区。然而,到小女孩家里却还有10公里崎岖的山路,救护车进不去。怎么办?正发愁时,看见入山口的路边停着十辆大型摩托,“驴友”们在等着他,准备用摩托车送他们进山。他乘摩托走山路可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当时真是捏了一把汗,但心里想,总不能打退堂鼓吧?况且,河南电视台记者的摄像机还在前面山头架着呢。为了面子,为了不丢郑州大学的人,硬着头皮也要上!“驴友”们照顾他,让他坐在车技最好的骑士后面。摩托车绕着崎岖的山路飞奔而上,路有五公尺宽,左边是山坡,右边是峡谷,他紧张的胸口像揣了个兔子,突突直跳。跨越第一个绕山路,接着又向前冲。然而,此刻他乘坐的摩托车突然熄火,有经验的骑手让车朝山坡一边翻去,车靠在了山坡上,一场虚惊。闯过这段山路,河南电视台记者举着话桶问他感受,他开玩笑似的说:“摩托车要是翻向峡谷去,你们明天的新闻就有重头戏了,标题应是,郑大教授深山助残未果,不幸以身殉职”。
通过初步检查确认,小艳丽的病是先天性脊柱裂,这种病只有通过手术来治疗。有望改变她的状况。高晓群决定将小艳丽带回郑州进行治疗。驴友们用床单和绳子将小艳丽绑在摩托车手的身上,带她走出了大山。
2007年3月5日下午,“爬行女孩”第一次走出大山,住进了郑大脑瘫外科中心。在随后的10个月里,高晓群相继为小艳丽进行了脊膜修补、脊髓栓系松解、人工体神经和内脏神经吻合术和右下肢清创缝合术。
2008年1月29日,高晓群向媒体宣布:经过11个月的治疗,小艳丽达到了出院的条件。当天就可以出院回家过新年了。
2014年4月23日上午10时30分许,汝州市城垣路汝丰宾馆509 房间,身穿白色婚纱的“爬行女孩”刘艳丽正激动地等待着新郎史好好的到来。漂亮的婚纱、美丽的面庞、幸福的笑容,刘艳丽看上去就像是一个美丽的公主。
从一个“爬行女孩”到漂亮新娘,刘艳丽恍如梦中。而她最为感谢的便是高晓群医生。
因为高晓群所参加的社会公益活动,他的事迹受到媒体的关注,中央电视台“道德观察”栏目,“中国人口栏目”河南电视等多家媒体报道了他的感人事迹,2008年,高晓群被河南省红十字会作为唯一的候选人推荐到国家民政部参选“最具爱心楷模奖”。
高晓群曾说,当你近距离接触这些残疾人时,你就会不自觉地被打动,这些病人家属在经济上和精神上都达到了人類难以承受的极限,所以我就特别想救助这些需要帮助的人群。在最近的20年中,自己帮助了多少个患者重新得到健康,减免了多少个病人的费用,高晓群自己也记不清了……
拓
2014年7月,当上河南省政府参事之后的高晓群,工作的重心发生了改变。
从省长手里接过证书的那一刻,他决心要不辱使命,为中原的崛起贡献出自己的力量!高晓群说:“省政府参事,是荣誉,更是责任。对我来说,参事工作是个新课题,必须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理念。参事不是官,是省政府智囊团成员,是省长的幕僚,是人民群众的代言人,是政府和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位高责重”!参事的主要任务是: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调研,通过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咨询国是、民主监督、统战联谊履行职责。我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必须竭尽全力做好”。
2015年,他先后参加了河南省政府参事室和国务院参事室举办的新参事研修班,并在当年与其他几位参事一起调研了河南省的医学教育状况,起草了《关于我省医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和建议》一文。在文中,他提出了“增加设置西医本科院校,搭理培养高等医学人才;在省政府督导下,理顺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以政策为抓手,大力为农村老少边穷地区培养全科医生”等建议,引起了当时三位省领导谢伏瞻、徐济超、王艳玲的高度重视,得到了他们的重要批示,荣获了2015年度参事建议优秀奖。
2016年他到农村考察期间,高晓群发现现在的农村小学还有一个老师带三个班,甚至一校一师的情况,他深感农村教育资源分配不完善,于是准备对“我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这个问题进行调研。如今这项调研已经完成了,他现在已投入很大的精力来撰写,争取再出精品建议,为农村的就中小学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当记者问做了博导、当了参事的他还想完成什么心愿时,他说,从大的方面当然是做一个合格的省政府参事,具体到专业上,就是能为脑瘫病人做点实事。现在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主张精准扶贫,脑瘫病人及其家长因病致贫,因病致穷,应该是精准扶贫的对象。他希望能够为那些脑瘫病人免费治病。
这个想法几乎让所有听到的人都感到颇为惊讶。但是高晓群却看到了其中的可行性。国家民政部有个“明天计划”(全称为 “孤残儿童手术康复明天计划”),就是以“医保报销一部分、大病救助支持一部分、慈善捐助一部分、‘明天计划’兜底保障”的模式为经费保障。高晓群深知仅凭自己所掌握的医疗技术,只能为病人治好病,但是没有经济能力为病人免除治疗费。于是就找到河南省济贫助残总会张世军主席,希望得到他的支持。张世军主席从省级领导岗位退下来以后,一直从事慈善工作,他听了高晓群的汇报后,对他的技术给与充分的肯定,对他的想法表示支持。他说,他和河南省委邓凯副书记曾经考察过脑瘫病人,脑瘫病人真是太可怜了,我们一起来救救脑瘫孩子吧。
就这样,但在省政府的领导的支持下,在各界爱心人士的关注下,“脑瘫儿童外科精准扶贫计划”诞生了。这个项目由河南省济贫助残总会为主导,河南省政府参事室和郑州大学医学院脑瘫外科研究治疗中心积极参与,多方共同开展。项目经费保障由河南省济贫助残总会和省市医保及新农合负责,解决患者医疗所需费用。
针对脑瘫患儿精准扶贫之路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以后的路虽然艰难,高晓群不会停下为脑瘫病人以及其他弱势群体病人鼓与呼的脚步……
为医者最重要的是什么?
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人称为“药王”的孙思邈曾写过一篇《大医精诚》论述他的看法:
第一是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第二是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
大医精诚,说的便是高晓群这样的人。
河南省政府参事共有51人。参事的遴选极为严格,既要求专业能力强,又要求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全方位的素质,还要考察政治背景。为什么高晓群能被选为参事?高晓群的老师,原河南省卫生厅徐辉副厅长说:“高晓群教授独辟蹊径,走‘产、学、研和社会服务’相结合的道路,20年如一日的踏实工作,不但在产、学、研方面成绩突出,在社会服务方面也做出了较大贡献。他被聘为省政府参事,是郑州大学党委和省委、省政府对他的人品、工作能力和参政议政能力的综合肯定。”
勤
从医学博士,到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再到河南省政府参事,高晓群在自己的领域内是全国有名的专家,但你不会想到,他最初的工作是从赤脚医生做起的。
高晓群上中学时就迷恋上了医学。那时候,他的爷爷年迈多病,成了医院的“常客”,他就读的中学与医院比邻而居,也就是从那时侯起,他与那些穿白大褂的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高晓群的居住地郑州市金水区祭城医院要培养一批赤脚医生,他踊跃地报名参加了学习。凭着对医疗工作的浓厚兴趣,他像一只放入草地的羊儿,拼命地吮吸知识的养分。
在祭城医院里,他最初只不过是一名麻醉士。在手术室里,医生做着手术,他却在旁边偷师,看医生如何“穿针引线”。那时,郑州有名的外科专家张卫教授和张学通教授也下乡到医院里工作,高晓群一有空就向两位老师请教问题。渐渐的,掌握了常见外科疾病的手术技巧,不但会麻醉还能作一些小手术,在十里八村都小有名气。究其原因,是好学善问,胆大心细,勇于实践。
由于工作出色,1975年,他被单位选派到新乡医学院学习。
在这里,高晓群开始了他人生中重要的一次加油。他不满足于单纯地被灌输,而是渴望达到触类旁通的境界。对知识的渴求促使他不断在学习中提高自己。说起这一段历史,他讲了一个小故事:当年在校学习解剖学的时候,每上完课,他总是要把老师讲过的东西理解吃透,然后换成自己的方式给同学们讲出来,讲得多了,“高教授”的绰号也就不胫而走。如今,高晓群在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的授课始终保持着很高的“上座率”,除了本身的知识功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表达生动形象是学生易于接受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学无止境。高晓群一只抓住命运的手便再也不愿轻易松开。他以惊人的毅力刻苦学习英语,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阅读水平。有了外语这块敲门砖,他真正走上了科研之路。1985年,他在河南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班学习时,专注于应用神经解剖学的研究;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博士研究生班学习时,又深入地进行了神经源性脑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在神经解剖学这个领域披坚执锐,顽强拼搏,终于跨上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
钻
大多数成功者都曾选择过与别人不同的道路,这并不意味着独辟蹊径才是成功唯一的指向,而是成功者往往在找不到出路的时候,思维更开阔,膽子更大,步子更快。
高晓群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选择了临床应用神经解剖学研究方向,他善于捕捉临床医学对基础研究的需求信息,针对临床医学需要进行应用科学研究,把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紧密的结合起来。
高晓群打响的第一炮是对痉挛性斜颈的治疗。
斜颈俗称“歪脖子”,看起来这并不是个大病,却给病人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而痉挛性斜颈,又让这种“不便”放大了数十倍。
有位60多岁的退休干部,患痉挛性斜颈已十几年,晚上睡觉时头在枕头上也扭动不止,十分痛苦,多方治疗无效,曾产生自杀的念头。他的子女慕名把他送到高晓群处求治。高晓群分析了这位老干部颈部肌痉挛的特点,采用选择颈肌移除及副神经切断术,把老人折磨得欲死的痼疾被治愈了,老工人笑逐颜开,他的子女说:“高教授不仅是治好了俺爹的病,还救了他一条命啊。”
由于高晓群熟悉解剖学,他改变了过去沿袭已久的对颈部肌肉广泛麻痹的手术方法,采用了分析症状、慎重选择,抓住重点、解除痉挛的手术方法,不但疗效显著,而且减轻了创伤,减少了手术副作用,被人们誉为“纠正斜颈的圣手”。
高晓群从实验室走向手术台,最初曾被有的人视为“不务正业”,但他不为所动。终于,在病人的病痛得以消除后,在斜颈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后,他的选择渐渐为人们所认同。原河南医科大学刘桂亭教授对记者说,高晓群从事的是一项开创性劳动,他针对临床医学存在的难题进行研究,又把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直接为病人解除病痛,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又回到实验室研究解决,这样才能推动临床医学的发展。高晓群认为:“我们过去常说‘知识就是财富’,但知识和财富能不能真正划上等号?知识如果不应用,不转化为生产力就永远也不可能成为财富。过去我们搞科研的人总有一种习惯,出成果了,写成论文,评了奖,把‘红本本’锁进保险柜里,到分房子、评职称时拿出来用一用。但过一段时间。这些科研成果就过时了,如果一项科研成果不能为临床服务,解决现实问题,那么再多的科研又有什么意义呢?”
有了对痉挛性斜颈治疗的阶段性成功,高晓群的“野心”更大了。
1994年上半年,高晓群与北京医科大学徐林博士结为合作伙伴,交流了对脑瘫治疗的观点、方法,开始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战役——对脑瘫痉挛的外科治疗与研究。在徐林博士的指导下,高晓群采用先进的应用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生物学研究方法对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SPR)术尚未解决的机理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脑瘫肢体痉挛表现首先进行了科学的阐述,寻找出导致痉挛的“祸根”,然后有选择性地部分切断,彻底解除肢体的痉挛状态,降低过高的肌张力,达到预防和矫正肢体畸形,改善肢体运动功能的目的。 根据数千例脑瘫手术的临床经验,高教授能精准地把握对“SPR”手术的定位、定性,定量,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病人手术创伤,促进了术后康复。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钟世镇教授评价说:“高晓群的脑瘫外科手术为什么做得好?是因为他太熟悉人体解剖结构!这就像指挥官打仗一样,地形地貌了然于心,指挥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没有神经解剖学功底,他就做不好这个手术。”
二十年辛苦非寻常。高晓群至今已经为数6000多例痉挛性脑瘫患者进行了SPR手术治疗,手术后肢体功能康复率达85%以上,全国各地的脑瘫患儿纷纷来郑州求医。他所主持的郑州大学脑瘫外科研究治疗中心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治疗脑瘫外科基地之一。
手术、授课、研究,高晓群所从事的“产、学、研和社会服务”之路,要想走好,要比常人付出更大的心力。
他的工作日程是五加二,白加黑,即:五天再加两天,白天再加晚上。
一个给病人治病的医生,最后自己的身体却亮了红灯。在一次研究生答辩会后,由于劳累过度,他突发心绞痛,经检查是轻度心肌梗塞,经抢救得到控制。后来医生在心脏一条冠状动脉里下了一个支架,才使身体恢复了健康。“我的同事还开玩笑地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现在我已经是一个有架子的人了。”谈到这次“劫难”,高晓群笑呵呵地说着玩笑话,看不出来对自己有任何担心。
仁
2007年2月的一天,人们在上街论坛里发现了“SOS——救救小艳丽!”的帖子,是一个网名叫阿呆的“驴友”发的,里面的10多张照片,显示出来的字眼是10多岁的女孩子、大山深处、破窑洞、爬着走、开裆裤……
几天后,河南的媒体相继报道了小艳丽的故事。时任郑州大学脑瘫外科研究中心主任的高晓群看到报道后,应邀赶到了巩义市涉村镇后武当山村。
他乘坐救护车来到了巩义深山区。然而,到小女孩家里却还有10公里崎岖的山路,救护车进不去。怎么办?正发愁时,看见入山口的路边停着十辆大型摩托,“驴友”们在等着他,准备用摩托车送他们进山。他乘摩托走山路可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当时真是捏了一把汗,但心里想,总不能打退堂鼓吧?况且,河南电视台记者的摄像机还在前面山头架着呢。为了面子,为了不丢郑州大学的人,硬着头皮也要上!“驴友”们照顾他,让他坐在车技最好的骑士后面。摩托车绕着崎岖的山路飞奔而上,路有五公尺宽,左边是山坡,右边是峡谷,他紧张的胸口像揣了个兔子,突突直跳。跨越第一个绕山路,接着又向前冲。然而,此刻他乘坐的摩托车突然熄火,有经验的骑手让车朝山坡一边翻去,车靠在了山坡上,一场虚惊。闯过这段山路,河南电视台记者举着话桶问他感受,他开玩笑似的说:“摩托车要是翻向峡谷去,你们明天的新闻就有重头戏了,标题应是,郑大教授深山助残未果,不幸以身殉职”。
通过初步检查确认,小艳丽的病是先天性脊柱裂,这种病只有通过手术来治疗。有望改变她的状况。高晓群决定将小艳丽带回郑州进行治疗。驴友们用床单和绳子将小艳丽绑在摩托车手的身上,带她走出了大山。
2007年3月5日下午,“爬行女孩”第一次走出大山,住进了郑大脑瘫外科中心。在随后的10个月里,高晓群相继为小艳丽进行了脊膜修补、脊髓栓系松解、人工体神经和内脏神经吻合术和右下肢清创缝合术。
2008年1月29日,高晓群向媒体宣布:经过11个月的治疗,小艳丽达到了出院的条件。当天就可以出院回家过新年了。
2014年4月23日上午10时30分许,汝州市城垣路汝丰宾馆509 房间,身穿白色婚纱的“爬行女孩”刘艳丽正激动地等待着新郎史好好的到来。漂亮的婚纱、美丽的面庞、幸福的笑容,刘艳丽看上去就像是一个美丽的公主。
从一个“爬行女孩”到漂亮新娘,刘艳丽恍如梦中。而她最为感谢的便是高晓群医生。
因为高晓群所参加的社会公益活动,他的事迹受到媒体的关注,中央电视台“道德观察”栏目,“中国人口栏目”河南电视等多家媒体报道了他的感人事迹,2008年,高晓群被河南省红十字会作为唯一的候选人推荐到国家民政部参选“最具爱心楷模奖”。
高晓群曾说,当你近距离接触这些残疾人时,你就会不自觉地被打动,这些病人家属在经济上和精神上都达到了人類难以承受的极限,所以我就特别想救助这些需要帮助的人群。在最近的20年中,自己帮助了多少个患者重新得到健康,减免了多少个病人的费用,高晓群自己也记不清了……
拓
2014年7月,当上河南省政府参事之后的高晓群,工作的重心发生了改变。
从省长手里接过证书的那一刻,他决心要不辱使命,为中原的崛起贡献出自己的力量!高晓群说:“省政府参事,是荣誉,更是责任。对我来说,参事工作是个新课题,必须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理念。参事不是官,是省政府智囊团成员,是省长的幕僚,是人民群众的代言人,是政府和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位高责重”!参事的主要任务是: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调研,通过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咨询国是、民主监督、统战联谊履行职责。我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必须竭尽全力做好”。
2015年,他先后参加了河南省政府参事室和国务院参事室举办的新参事研修班,并在当年与其他几位参事一起调研了河南省的医学教育状况,起草了《关于我省医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和建议》一文。在文中,他提出了“增加设置西医本科院校,搭理培养高等医学人才;在省政府督导下,理顺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以政策为抓手,大力为农村老少边穷地区培养全科医生”等建议,引起了当时三位省领导谢伏瞻、徐济超、王艳玲的高度重视,得到了他们的重要批示,荣获了2015年度参事建议优秀奖。
2016年他到农村考察期间,高晓群发现现在的农村小学还有一个老师带三个班,甚至一校一师的情况,他深感农村教育资源分配不完善,于是准备对“我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这个问题进行调研。如今这项调研已经完成了,他现在已投入很大的精力来撰写,争取再出精品建议,为农村的就中小学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当记者问做了博导、当了参事的他还想完成什么心愿时,他说,从大的方面当然是做一个合格的省政府参事,具体到专业上,就是能为脑瘫病人做点实事。现在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主张精准扶贫,脑瘫病人及其家长因病致贫,因病致穷,应该是精准扶贫的对象。他希望能够为那些脑瘫病人免费治病。
这个想法几乎让所有听到的人都感到颇为惊讶。但是高晓群却看到了其中的可行性。国家民政部有个“明天计划”(全称为 “孤残儿童手术康复明天计划”),就是以“医保报销一部分、大病救助支持一部分、慈善捐助一部分、‘明天计划’兜底保障”的模式为经费保障。高晓群深知仅凭自己所掌握的医疗技术,只能为病人治好病,但是没有经济能力为病人免除治疗费。于是就找到河南省济贫助残总会张世军主席,希望得到他的支持。张世军主席从省级领导岗位退下来以后,一直从事慈善工作,他听了高晓群的汇报后,对他的技术给与充分的肯定,对他的想法表示支持。他说,他和河南省委邓凯副书记曾经考察过脑瘫病人,脑瘫病人真是太可怜了,我们一起来救救脑瘫孩子吧。
就这样,但在省政府的领导的支持下,在各界爱心人士的关注下,“脑瘫儿童外科精准扶贫计划”诞生了。这个项目由河南省济贫助残总会为主导,河南省政府参事室和郑州大学医学院脑瘫外科研究治疗中心积极参与,多方共同开展。项目经费保障由河南省济贫助残总会和省市医保及新农合负责,解决患者医疗所需费用。
针对脑瘫患儿精准扶贫之路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以后的路虽然艰难,高晓群不会停下为脑瘫病人以及其他弱势群体病人鼓与呼的脚步……
为医者最重要的是什么?
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人称为“药王”的孙思邈曾写过一篇《大医精诚》论述他的看法:
第一是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第二是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
大医精诚,说的便是高晓群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