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客里空”的背后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liang33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的观念渗透到新闻采编的每一个环节,让即时追查、有效问责、强化监管、坚决惩戒的长效刚性机制得以建立健全,令“客里空”在中国无藏身立足之地。
  
  2010年十大假新闻评选结果日前出炉——“金庸在香港尖沙咀圣玛丽亚医院去世”、“中国作协作家团入住总统套房”、“西安市已被确定为国家第五个直辖市”、“一女生世博排队被强奸怀孕”等去年轰动一时的假新闻榜上有名。十年前,由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闻记者》杂志举办的年度十大假新闻评选第一次与读者见面,高举“捍卫新闻真实”的旗帜,《新闻记者》连续十年对虚假新闻展开了义无反顾的围剿,将100條假新闻钉在时代的耻辱柱上。
  2010年末,中宣部等五部门展开了为期半年的治理虚假新闻报道专项教育活动,2011年1月21日,由上海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联合举办的“维护新闻真实性 增强媒体公信力”专题论坛举行。
  《新闻记者》杂志是国内目前唯一坚持评选假新闻的媒体,就十年打假幕后以及如何从机制上杜绝假新闻等话题,本刊记者采访了该杂志的相关编辑。
  
  十年打假路
  
  打假原是《新闻记者》的一个偶然之举,2001年末,这份新闻专业杂志的编辑们在讨论研究新一年的办刊思路时,普遍感觉虚假新闻报道在媒体上多了起来,令人难以容忍。于是决定搞一个“十大假新闻”的专题,以此重申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呼吁新闻业展开打假。
  《新闻记者》原主编吕怡然回忆起当初的这个决定很是感慨,他说,当时完全没有料到有了这第一次就再也没有停歇,一直延续了整整十年,直至他退休。他至今依然能熟练地背出第一期评选时所写的“编者按”——2001年,可谓是中国假新闻的“丰收年”,从年头到年尾,传媒源源不断地生产出五花八门、令人瞠目结舌的假新闻。为了全面“检阅”2001年假新闻的“重大成果”,以提请新闻界同仁自重,本刊特评选出 2001年十大假新闻,并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今后,本刊拟每年评选当年的十大假新闻。不过,但愿我们的“阳谋”会落空:这次评选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十大假新闻的第一次评选就来势汹汹,颇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味道,在每条假新闻的评析中,他们都指名道姓地亮出造假媒体名字,后来还点了杜撰事实的记者名字。正是凭着对虚假新闻嫉恶如仇的心态和奋起打假的勇气,《新闻记者》杂志才没有畏首畏尾,半途而废。
  在实践中,《新闻记者》逐渐建立起一套比较规范严谨的流程,平时除了每人都关注虚假新闻的出笼、澄清、纠错的过程与结果,还由专人负责收集原始证据,寻找虚假新闻报道的根源,追踪其流传路径和演变的走向。
   “新闻打假”的难度,在于核实假新闻的每一个细节,每年12月初,《新闻记者》的编辑们连续召开多次会议,专题研究当年的假新闻评选问题,经过多轮淘汰,造假最卑劣、内容最荒唐、传播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假新闻入围,在对造假媒体的地区、类型和假新闻的种类等有所平衡后,最终选定最具代表性、最有典型意义的“十大”,然后进行分析、批判,写出文字稿,包括编者按和点评,接着再反复推敲、修改,直至付印前才定稿。
  正因为这份严谨,十年来的评选在事实的认定上是经得起检验的,最多是由于对“假新闻”概念的认识有异,产生过一些歧义和争论。
  实际上,评选假新闻并非《新闻记者》的创举。早前,新闻出版署主办的《中国报刊月报》就做过这样的工作,遗憾的是,他们在2000年基本告一段落,《新闻记者》2001年正好无意间“继往开来”,将新闻打假延续并扩大开来。
  每年的“十大假新闻”一发布,网络、报刊纷纷转摘,形成对虚假新闻报道的围剿、谴责态势,有些更多揭露“十大”之外的新闻造假现象和典型案例。有些新闻传播专业报刊还深入剖析假新闻的成因,探讨防范之策;有些学者逐年对这些案例进行梳理、归类、分析,概括新闻造假的动机、手法,提出杜绝假新闻的建议。
  令吕怡然还有他的同事们欣慰的是,有些报刊的假新闻被揭露“上榜”,但老总们并不讳疾忌医 ,而是责成相关人员查找原因,汲取教训。“年度假新闻”评选也引起了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宣部多次发出阅评表示肯定;全国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领导要求,对“十大假新闻”进行核查,多次发出通报;中国记协、上海市委宣传部领导和文新报业集团领导经常予以关心,表示支持;许多业界和学界的同仁、专家、学者也鼓励他们坚持下去。
  吕怡然说,这些都成为他们坚持下去的力量之源。当然,揭短也遭遇了不少麻烦,有些被批评的媒体对他们表示质疑、抗议、指责、漫骂,甚至气势汹汹“打”上门,要求更正,乃至收回杂志全部销毁,有的发来律师函扬言要诉诸法律,有的所在省市宣传部门通过上海宣传部门要求《新闻记者》更正、道歉,也有的在网上声讨评选失实、犯错,质问他们“有什么资格评假新闻”,讥讽他们是为了“出风头”、“捞好处”。
  尽管如此,《新闻记者》仍然坚持了下来,并继续指名道姓地揭露。十年来执笔撰写“评选”结果的高级编辑贾亦凡说:“假如不真名实姓地揭露,评选还有什么意义?”
  十年的坚持在吕怡然与贾亦凡看来是很有价值的,2010年虚假新闻的增长势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贾亦凡说:“往年‘假新闻库’里一年总有百把条,去年我们虽四处收集,虚假新闻也不过数十条,产量是十年来最少的一次,而且质量平平无‘大作’。”
  不过贾亦凡也提醒,新闻打假任重道远,并不能因为这个喜人的转变而松懈,“假新闻的造假技术含量在提高,比如,没有最初呈现的那样荒诞,至少从形式上更难识破”。
  
  应建立长效打假机制
  
  《新闻记者》多年来秉承一个信念——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也应该是传媒的生命、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生命。吕怡然介绍,评选“年度十大假新闻”,除了以新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新闻工作者的良知捍卫新闻真实性之外,《新闻记者》别无他求,“对新闻造假行为痛心疾首,对虚假报道深恶痛绝的我们,只是以一种力所能及的方式,为新闻真实性鼓与呼,为鞭挞客里空尽一份绵薄之力。”
  十年来,《新闻记者》一方面不断摸索“打假”经验,改进评选工作,一方面也不断思考,试图寻求防范、杜绝虚假新闻的有效途径,建立长效机制之道。吕怡然分析了虚假新闻屡禁不绝的主要原因,他认为,从目前的实际状况看,虚假新闻层出不穷、久治不愈,固然与全社会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的大环境有关,但新闻界内部的主观原因也不容忽视。其中相当主要的有三条:一是记者编辑对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轻视和忽略,致使采编工作浮躁、浮夸、肤浅,尤其在互联网和通讯条件空前发达的情况下,想当然、拍脑袋、闭门造车,不愿深入采访,不愿慎重把关的风气更甚,导致报道失实,几成痼疾;二是媒体领导者对新闻真实性原则不以为然,掉以轻心,一方面对采编人员疏于教育,一方面自己为追求媒体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唯利是图,不惜损伤真实性和公信力,一旦自己媒体的虚假新闻被揭露,不仅不以为耻,引以为戒,反而反感抵触,强词夺理,这实际上在客观上助长了弄虚作假之风;三是尚未建立起刚性的、长效的追查、问责、监管、惩戒机制。
  事实上,这些年除了“纸箱馅包子”的炮制者受到法律制裁,相关责任者受到查处,《中国新闻周刊》的相关老总因为失实微博“金庸逝世”的报道引咎辞职外,更多的“假新闻”不了了之。
  吕怡然很痛心,不少虚假新闻都是对社会某一领域危害相当严重的,因此媒体公信力也受到质疑。
  《新闻记者》主编刘鹏说,“整个新闻界同心协力,联手抨击围剿虚假新闻,共同担负起打造和提升媒体公信力的责任,才是杜绝假新闻的有效途径。”
  杜绝虚假新闻需要综合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过吕怡然还有他的同事们还是真诚地希望,这次专项治理活动能获得实效,让“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的观念渗透到新闻采编的每一个环节,从而使虚假新闻泛滥的势头得到有力遏制,即时追查、有效问责、强化监管、坚决惩戒的长效刚性机制得以建立健全,令“客里空”在中国无藏身立足之地。
  如此,中国传媒方能重铸公信力并长久不衰。▲
其他文献
论中国书画,离不开三个字:精、气、神。中医问病,讲究气血两字。人在江湖,也强调一个气字,但有人往往有意无意露出霸气、神气、阔气、娇气、匪气……有时候还特别崇尚妖气、仙气、洋气。  前不久我参加某杂志社活动,在浙东宁海专程参观了城关西门一条小巷内的柔石故居。一幢四合院格局的江南民居,天井里一株桂花树已经很高了,柔石父亲靠做小生意积了一些钱买下半幢楼,柔石在此生活了十多年,并体味社会底层的人生。  柔
约翰逊博士晚年夜以继日地编写词典,看哪个词都觉得敏感,有一天实在累了,就和好奇猫聊天——这些敏感词都不能用了,未来会怎么样?    我在伦敦,拿着地图寻找约翰逊博士故居,好不容易找到那个小楼,看门人说,这里11点才开门呢,你在外面先转一圈。外面是个小广场,树立着一尊塑像,不是约翰逊博士,而是他养的猫——好奇。等我参观完故居,在出售纪念品的小货架上,发现一张粗劣的印刷品,A4纸大小,题目是“约翰逊博
张友骅是台湾政坛的永远反对派,“天生反骨”,曾因批判国民党被判刑。近3年多来,张友骅历经14场官司,原告皆为“总统”、“行政院长”及民进党主席那些台面上的风光政客,罪名多为诬告诽谤之类。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坚稱,掌权者要以人民为念,“台湾不能放弃追查陈水扁贪腐案真相”。    这个冬天,扁家弊案审理依然在紧锣密鼓的司法进程中。  2009年12月,台湾特侦组侦结第三波扁案,认为陈水扁夫妇在
优秀的管理团队、竞争优势、行业背景和可预测性可以帮我们寻找高质量的成长型公司。    对于证券投资和公司研究,我们真正关注的核心是“成长”。一个稳健、持续的成长率则是我们在投资和研究过程中追求的核心目标。成长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是负增长率,持续或者大幅亏损将给财富增长带来灾难性后果,如果我们的投资先亏损50%,将需要100%的收益才能盈亏平衡。  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最终只能来自其成长性。我们在挑选投
10年前,我第一次到英国,一位陪同带着我们到处转悠,每天他都要买一大摞报纸,分别是《每日电讯》、《世界新闻报》和《太阳报》,按理说,这兄弟也是个大白领,怎么也应该看《卫报》或《泰晤士报》啊。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英国小报,知道什么叫“三版女郎”,后来,互联网越来越发达,我们便和英国小报有了“零距离接触”,埃里克松的性丑闻,菲尔普斯吸大麻,这都是《世界新闻报》率先披露的,我们在消费本土明星的八卦之外,顺
武汉倒春寒,华中农业大学校园中的转基因水稻试验田尚未耕种,但外界围绕这20亩试验田的争论,却如炎夏一般如火如荼。在这场争论中,越来越多的人达成这样的共识:科学的问题应该以科学的态度来讨论,让各方充分地表达意见,无疑是最能接近事实真相和得出客观结论的一个方法。因此,新民周刊刊登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林拥军,针对争论最为集中的问题做出的详细回应。    林拥军带着记者,穿梭在堆放著
6月7日,全国高考第一天。众多媒体记者在深圳南方科技大学,想目睹焦点中的45名南科大学生,是否会按照教育部要求,在学校参加2011年全国高考。   此前,按照教育部要求,南科大在教务楼里安排了304、305两个考场,学校也给学生发出通知,将在校内举行高考,学生可自愿参加。但在6月6日,高考的前一天,45名学生发出了公开信,拒绝参考高考。此时,朱清时已经离开深圳,回到合肥。  在教育部公开要求南科大
阳光教师培训行动走进雪域高原,登上世界海拔最高的小学,这不仅标志着东风日产阳光教师培训行动继续朝全国中西部等腹部地区延伸,更标志着东风日产企业公民实践活动朝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8月17日,圣洁的雪域高原迎来了一批来自遥远南方的客人,东风日产携手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在拉萨师范附小联合举办“阳光关爱·雪域绽放——东风日产阳光教师培训行动(西藏站)启动仪式”。活动现场,东风日产阳光关爱基金会向西藏
从无人知晓到一飞冲天     当今中国绝对像一趟高速列车,在世人面前呼啸而过,没等大家看明白,一切都发生了巨变。在艺术收藏品市场、在奢侈品消费——延伸到语焉不详的大文化领域,尤其如此。比如翡翠、白玉、蜜蜡、红木、黄花梨、拉菲、茅台……比这些玩物或藏品更玄妙的香,似乎更有理由让人眼花缭乱,不知所措。  6年前,记者与台湾逢甲大学教授、“香界教父”刘良佑初次接触时,在大陆还很少有人知道这个世界上居然还
从“八五新潮”开始至今,不论有没有钱,张晓刚始终坚持独立性,他觉得一个好的艺术家还要有独立精神,不依附于政治,也不依附于市场。    谁说金融危机以后张晓刚已被打入冷宫?  确实,流拍的频率大大提高。在整个2009年度(自2009年1月2日至2009年12月13日止),张晓刚作品共有23次拍卖,5次流拍,但与此同时,其他18次成交拍卖中,成交价超过百万的8次。2009年5月29日,张晓刚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