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的观念渗透到新闻采编的每一个环节,让即时追查、有效问责、强化监管、坚决惩戒的长效刚性机制得以建立健全,令“客里空”在中国无藏身立足之地。
2010年十大假新闻评选结果日前出炉——“金庸在香港尖沙咀圣玛丽亚医院去世”、“中国作协作家团入住总统套房”、“西安市已被确定为国家第五个直辖市”、“一女生世博排队被强奸怀孕”等去年轰动一时的假新闻榜上有名。十年前,由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闻记者》杂志举办的年度十大假新闻评选第一次与读者见面,高举“捍卫新闻真实”的旗帜,《新闻记者》连续十年对虚假新闻展开了义无反顾的围剿,将100條假新闻钉在时代的耻辱柱上。
2010年末,中宣部等五部门展开了为期半年的治理虚假新闻报道专项教育活动,2011年1月21日,由上海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联合举办的“维护新闻真实性 增强媒体公信力”专题论坛举行。
《新闻记者》杂志是国内目前唯一坚持评选假新闻的媒体,就十年打假幕后以及如何从机制上杜绝假新闻等话题,本刊记者采访了该杂志的相关编辑。
十年打假路
打假原是《新闻记者》的一个偶然之举,2001年末,这份新闻专业杂志的编辑们在讨论研究新一年的办刊思路时,普遍感觉虚假新闻报道在媒体上多了起来,令人难以容忍。于是决定搞一个“十大假新闻”的专题,以此重申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呼吁新闻业展开打假。
《新闻记者》原主编吕怡然回忆起当初的这个决定很是感慨,他说,当时完全没有料到有了这第一次就再也没有停歇,一直延续了整整十年,直至他退休。他至今依然能熟练地背出第一期评选时所写的“编者按”——2001年,可谓是中国假新闻的“丰收年”,从年头到年尾,传媒源源不断地生产出五花八门、令人瞠目结舌的假新闻。为了全面“检阅”2001年假新闻的“重大成果”,以提请新闻界同仁自重,本刊特评选出 2001年十大假新闻,并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今后,本刊拟每年评选当年的十大假新闻。不过,但愿我们的“阳谋”会落空:这次评选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十大假新闻的第一次评选就来势汹汹,颇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味道,在每条假新闻的评析中,他们都指名道姓地亮出造假媒体名字,后来还点了杜撰事实的记者名字。正是凭着对虚假新闻嫉恶如仇的心态和奋起打假的勇气,《新闻记者》杂志才没有畏首畏尾,半途而废。
在实践中,《新闻记者》逐渐建立起一套比较规范严谨的流程,平时除了每人都关注虚假新闻的出笼、澄清、纠错的过程与结果,还由专人负责收集原始证据,寻找虚假新闻报道的根源,追踪其流传路径和演变的走向。
“新闻打假”的难度,在于核实假新闻的每一个细节,每年12月初,《新闻记者》的编辑们连续召开多次会议,专题研究当年的假新闻评选问题,经过多轮淘汰,造假最卑劣、内容最荒唐、传播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假新闻入围,在对造假媒体的地区、类型和假新闻的种类等有所平衡后,最终选定最具代表性、最有典型意义的“十大”,然后进行分析、批判,写出文字稿,包括编者按和点评,接着再反复推敲、修改,直至付印前才定稿。
正因为这份严谨,十年来的评选在事实的认定上是经得起检验的,最多是由于对“假新闻”概念的认识有异,产生过一些歧义和争论。
实际上,评选假新闻并非《新闻记者》的创举。早前,新闻出版署主办的《中国报刊月报》就做过这样的工作,遗憾的是,他们在2000年基本告一段落,《新闻记者》2001年正好无意间“继往开来”,将新闻打假延续并扩大开来。
每年的“十大假新闻”一发布,网络、报刊纷纷转摘,形成对虚假新闻报道的围剿、谴责态势,有些更多揭露“十大”之外的新闻造假现象和典型案例。有些新闻传播专业报刊还深入剖析假新闻的成因,探讨防范之策;有些学者逐年对这些案例进行梳理、归类、分析,概括新闻造假的动机、手法,提出杜绝假新闻的建议。
令吕怡然还有他的同事们欣慰的是,有些报刊的假新闻被揭露“上榜”,但老总们并不讳疾忌医 ,而是责成相关人员查找原因,汲取教训。“年度假新闻”评选也引起了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宣部多次发出阅评表示肯定;全国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领导要求,对“十大假新闻”进行核查,多次发出通报;中国记协、上海市委宣传部领导和文新报业集团领导经常予以关心,表示支持;许多业界和学界的同仁、专家、学者也鼓励他们坚持下去。
吕怡然说,这些都成为他们坚持下去的力量之源。当然,揭短也遭遇了不少麻烦,有些被批评的媒体对他们表示质疑、抗议、指责、漫骂,甚至气势汹汹“打”上门,要求更正,乃至收回杂志全部销毁,有的发来律师函扬言要诉诸法律,有的所在省市宣传部门通过上海宣传部门要求《新闻记者》更正、道歉,也有的在网上声讨评选失实、犯错,质问他们“有什么资格评假新闻”,讥讽他们是为了“出风头”、“捞好处”。
尽管如此,《新闻记者》仍然坚持了下来,并继续指名道姓地揭露。十年来执笔撰写“评选”结果的高级编辑贾亦凡说:“假如不真名实姓地揭露,评选还有什么意义?”
十年的坚持在吕怡然与贾亦凡看来是很有价值的,2010年虚假新闻的增长势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贾亦凡说:“往年‘假新闻库’里一年总有百把条,去年我们虽四处收集,虚假新闻也不过数十条,产量是十年来最少的一次,而且质量平平无‘大作’。”
不过贾亦凡也提醒,新闻打假任重道远,并不能因为这个喜人的转变而松懈,“假新闻的造假技术含量在提高,比如,没有最初呈现的那样荒诞,至少从形式上更难识破”。
应建立长效打假机制
《新闻记者》多年来秉承一个信念——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也应该是传媒的生命、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生命。吕怡然介绍,评选“年度十大假新闻”,除了以新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新闻工作者的良知捍卫新闻真实性之外,《新闻记者》别无他求,“对新闻造假行为痛心疾首,对虚假报道深恶痛绝的我们,只是以一种力所能及的方式,为新闻真实性鼓与呼,为鞭挞客里空尽一份绵薄之力。”
十年来,《新闻记者》一方面不断摸索“打假”经验,改进评选工作,一方面也不断思考,试图寻求防范、杜绝虚假新闻的有效途径,建立长效机制之道。吕怡然分析了虚假新闻屡禁不绝的主要原因,他认为,从目前的实际状况看,虚假新闻层出不穷、久治不愈,固然与全社会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的大环境有关,但新闻界内部的主观原因也不容忽视。其中相当主要的有三条:一是记者编辑对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轻视和忽略,致使采编工作浮躁、浮夸、肤浅,尤其在互联网和通讯条件空前发达的情况下,想当然、拍脑袋、闭门造车,不愿深入采访,不愿慎重把关的风气更甚,导致报道失实,几成痼疾;二是媒体领导者对新闻真实性原则不以为然,掉以轻心,一方面对采编人员疏于教育,一方面自己为追求媒体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唯利是图,不惜损伤真实性和公信力,一旦自己媒体的虚假新闻被揭露,不仅不以为耻,引以为戒,反而反感抵触,强词夺理,这实际上在客观上助长了弄虚作假之风;三是尚未建立起刚性的、长效的追查、问责、监管、惩戒机制。
事实上,这些年除了“纸箱馅包子”的炮制者受到法律制裁,相关责任者受到查处,《中国新闻周刊》的相关老总因为失实微博“金庸逝世”的报道引咎辞职外,更多的“假新闻”不了了之。
吕怡然很痛心,不少虚假新闻都是对社会某一领域危害相当严重的,因此媒体公信力也受到质疑。
《新闻记者》主编刘鹏说,“整个新闻界同心协力,联手抨击围剿虚假新闻,共同担负起打造和提升媒体公信力的责任,才是杜绝假新闻的有效途径。”
杜绝虚假新闻需要综合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过吕怡然还有他的同事们还是真诚地希望,这次专项治理活动能获得实效,让“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的观念渗透到新闻采编的每一个环节,从而使虚假新闻泛滥的势头得到有力遏制,即时追查、有效问责、强化监管、坚决惩戒的长效刚性机制得以建立健全,令“客里空”在中国无藏身立足之地。
如此,中国传媒方能重铸公信力并长久不衰。▲
2010年十大假新闻评选结果日前出炉——“金庸在香港尖沙咀圣玛丽亚医院去世”、“中国作协作家团入住总统套房”、“西安市已被确定为国家第五个直辖市”、“一女生世博排队被强奸怀孕”等去年轰动一时的假新闻榜上有名。十年前,由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闻记者》杂志举办的年度十大假新闻评选第一次与读者见面,高举“捍卫新闻真实”的旗帜,《新闻记者》连续十年对虚假新闻展开了义无反顾的围剿,将100條假新闻钉在时代的耻辱柱上。
2010年末,中宣部等五部门展开了为期半年的治理虚假新闻报道专项教育活动,2011年1月21日,由上海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联合举办的“维护新闻真实性 增强媒体公信力”专题论坛举行。
《新闻记者》杂志是国内目前唯一坚持评选假新闻的媒体,就十年打假幕后以及如何从机制上杜绝假新闻等话题,本刊记者采访了该杂志的相关编辑。
十年打假路
打假原是《新闻记者》的一个偶然之举,2001年末,这份新闻专业杂志的编辑们在讨论研究新一年的办刊思路时,普遍感觉虚假新闻报道在媒体上多了起来,令人难以容忍。于是决定搞一个“十大假新闻”的专题,以此重申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呼吁新闻业展开打假。
《新闻记者》原主编吕怡然回忆起当初的这个决定很是感慨,他说,当时完全没有料到有了这第一次就再也没有停歇,一直延续了整整十年,直至他退休。他至今依然能熟练地背出第一期评选时所写的“编者按”——2001年,可谓是中国假新闻的“丰收年”,从年头到年尾,传媒源源不断地生产出五花八门、令人瞠目结舌的假新闻。为了全面“检阅”2001年假新闻的“重大成果”,以提请新闻界同仁自重,本刊特评选出 2001年十大假新闻,并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今后,本刊拟每年评选当年的十大假新闻。不过,但愿我们的“阳谋”会落空:这次评选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十大假新闻的第一次评选就来势汹汹,颇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味道,在每条假新闻的评析中,他们都指名道姓地亮出造假媒体名字,后来还点了杜撰事实的记者名字。正是凭着对虚假新闻嫉恶如仇的心态和奋起打假的勇气,《新闻记者》杂志才没有畏首畏尾,半途而废。
在实践中,《新闻记者》逐渐建立起一套比较规范严谨的流程,平时除了每人都关注虚假新闻的出笼、澄清、纠错的过程与结果,还由专人负责收集原始证据,寻找虚假新闻报道的根源,追踪其流传路径和演变的走向。
“新闻打假”的难度,在于核实假新闻的每一个细节,每年12月初,《新闻记者》的编辑们连续召开多次会议,专题研究当年的假新闻评选问题,经过多轮淘汰,造假最卑劣、内容最荒唐、传播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假新闻入围,在对造假媒体的地区、类型和假新闻的种类等有所平衡后,最终选定最具代表性、最有典型意义的“十大”,然后进行分析、批判,写出文字稿,包括编者按和点评,接着再反复推敲、修改,直至付印前才定稿。
正因为这份严谨,十年来的评选在事实的认定上是经得起检验的,最多是由于对“假新闻”概念的认识有异,产生过一些歧义和争论。
实际上,评选假新闻并非《新闻记者》的创举。早前,新闻出版署主办的《中国报刊月报》就做过这样的工作,遗憾的是,他们在2000年基本告一段落,《新闻记者》2001年正好无意间“继往开来”,将新闻打假延续并扩大开来。
每年的“十大假新闻”一发布,网络、报刊纷纷转摘,形成对虚假新闻报道的围剿、谴责态势,有些更多揭露“十大”之外的新闻造假现象和典型案例。有些新闻传播专业报刊还深入剖析假新闻的成因,探讨防范之策;有些学者逐年对这些案例进行梳理、归类、分析,概括新闻造假的动机、手法,提出杜绝假新闻的建议。
令吕怡然还有他的同事们欣慰的是,有些报刊的假新闻被揭露“上榜”,但老总们并不讳疾忌医 ,而是责成相关人员查找原因,汲取教训。“年度假新闻”评选也引起了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宣部多次发出阅评表示肯定;全国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领导要求,对“十大假新闻”进行核查,多次发出通报;中国记协、上海市委宣传部领导和文新报业集团领导经常予以关心,表示支持;许多业界和学界的同仁、专家、学者也鼓励他们坚持下去。
吕怡然说,这些都成为他们坚持下去的力量之源。当然,揭短也遭遇了不少麻烦,有些被批评的媒体对他们表示质疑、抗议、指责、漫骂,甚至气势汹汹“打”上门,要求更正,乃至收回杂志全部销毁,有的发来律师函扬言要诉诸法律,有的所在省市宣传部门通过上海宣传部门要求《新闻记者》更正、道歉,也有的在网上声讨评选失实、犯错,质问他们“有什么资格评假新闻”,讥讽他们是为了“出风头”、“捞好处”。
尽管如此,《新闻记者》仍然坚持了下来,并继续指名道姓地揭露。十年来执笔撰写“评选”结果的高级编辑贾亦凡说:“假如不真名实姓地揭露,评选还有什么意义?”
十年的坚持在吕怡然与贾亦凡看来是很有价值的,2010年虚假新闻的增长势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贾亦凡说:“往年‘假新闻库’里一年总有百把条,去年我们虽四处收集,虚假新闻也不过数十条,产量是十年来最少的一次,而且质量平平无‘大作’。”
不过贾亦凡也提醒,新闻打假任重道远,并不能因为这个喜人的转变而松懈,“假新闻的造假技术含量在提高,比如,没有最初呈现的那样荒诞,至少从形式上更难识破”。
应建立长效打假机制
《新闻记者》多年来秉承一个信念——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也应该是传媒的生命、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生命。吕怡然介绍,评选“年度十大假新闻”,除了以新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新闻工作者的良知捍卫新闻真实性之外,《新闻记者》别无他求,“对新闻造假行为痛心疾首,对虚假报道深恶痛绝的我们,只是以一种力所能及的方式,为新闻真实性鼓与呼,为鞭挞客里空尽一份绵薄之力。”
十年来,《新闻记者》一方面不断摸索“打假”经验,改进评选工作,一方面也不断思考,试图寻求防范、杜绝虚假新闻的有效途径,建立长效机制之道。吕怡然分析了虚假新闻屡禁不绝的主要原因,他认为,从目前的实际状况看,虚假新闻层出不穷、久治不愈,固然与全社会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的大环境有关,但新闻界内部的主观原因也不容忽视。其中相当主要的有三条:一是记者编辑对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轻视和忽略,致使采编工作浮躁、浮夸、肤浅,尤其在互联网和通讯条件空前发达的情况下,想当然、拍脑袋、闭门造车,不愿深入采访,不愿慎重把关的风气更甚,导致报道失实,几成痼疾;二是媒体领导者对新闻真实性原则不以为然,掉以轻心,一方面对采编人员疏于教育,一方面自己为追求媒体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唯利是图,不惜损伤真实性和公信力,一旦自己媒体的虚假新闻被揭露,不仅不以为耻,引以为戒,反而反感抵触,强词夺理,这实际上在客观上助长了弄虚作假之风;三是尚未建立起刚性的、长效的追查、问责、监管、惩戒机制。
事实上,这些年除了“纸箱馅包子”的炮制者受到法律制裁,相关责任者受到查处,《中国新闻周刊》的相关老总因为失实微博“金庸逝世”的报道引咎辞职外,更多的“假新闻”不了了之。
吕怡然很痛心,不少虚假新闻都是对社会某一领域危害相当严重的,因此媒体公信力也受到质疑。
《新闻记者》主编刘鹏说,“整个新闻界同心协力,联手抨击围剿虚假新闻,共同担负起打造和提升媒体公信力的责任,才是杜绝假新闻的有效途径。”
杜绝虚假新闻需要综合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过吕怡然还有他的同事们还是真诚地希望,这次专项治理活动能获得实效,让“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的观念渗透到新闻采编的每一个环节,从而使虚假新闻泛滥的势头得到有力遏制,即时追查、有效问责、强化监管、坚决惩戒的长效刚性机制得以建立健全,令“客里空”在中国无藏身立足之地。
如此,中国传媒方能重铸公信力并长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