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犹太民族的信念里,他们受到耶和华上帝的特殊眷顾,因此,先知们不断强调以色列的救世主即将降临人世,惩恶扬善,为正直善良的人提供一个和平、公正、仁爱的王国。犹太教不是一体一元信仰,经过传承沿革变得支派众多,基督教是这众多支派中的一支。耶稣基督以救世为使命,与其门徒矢志传教获得信众,基督教自身发扬犹太教教义并接受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后来脱离了犹太教演变成世界性宗教。
[关键词]救世主;犹太教;基督教
[中图分类号]B9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0-0048-06
一、耶稣出现的犹太历史背景
从扫罗到大卫,先知们不断强调以色列的救世主弥赛亚即将降临人世。开始时人们曾把弥赛亚降临人世寄期望于一个明君,在先知以赛亚的预言里就提出了这个弥赛亚将出自大卫王的继承人。但许多犹太人的国王都令人失望。北方以色列先于南方犹太国灭亡,一个半世纪后南方王朝也开始摇摇欲坠,最后内外交困,不断受到外敌灭国的威胁。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犹太人对救世主的看法有了巨大的转变。新的说法是:上帝的王国不会由明君领导通过逐步改造现存社会来完成,而是要靠超人的,即神的突然干预来实现。当时机成熟时上帝会行动,惩恶扬善,为所有正直善良的人提供一个天国。这一天被描绘为摧毁性的灾难,它将是世界的末日,也是一个崭新纪元的开始。虽然说法各有差异,但各种说法都一致认为这个弥赛亚将是个神人,他会降临到人世上,对所有人做出审判。这个新弥赛亚之说,对受难的犹太人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给了他们一个度过各种困境的精神支柱,《旧约》的《但以理书》主要讲的就是如何用对弥赛亚的信念来对待叙利亚的迫害。而《新约》里的“启示录”对犹太人所起的作用与《旧约》里《但以理书》相同,它要人民相信虽然邪恶势力当时十分嚣张,由上帝介入来为被迫害的犹太人惩治迫害者的日子不远了,一个和平、公正、仁爱的王国即将成为所有善良人的归属。
当然,不是所有的犹太人都满足于被动地等待上帝来惩治邪恶。革命的弥赛亚派主张自己也要行动起来尽力自救,成为上帝在人间贯彻意图的工具,帮助推动这一天早日到来。这些犹太人相信上帝会支持和庇护他们反抗迫害的斗争,因此就出现了后来类似马提亚和他的儿子们反对叙利亚的造反,他们夺回了耶路撒冷,恢复了圣殿里的宗教活动。在罗马人最后征服了巴勒斯坦地区、把犹太人置于罗马的统治之下以后,这些革命的弥塞亚人继续号召犹太人起来反抗。就在耶稣诞生前不久,加利利地方一个叫做犹大的人就声称他是弥赛亚,组织了反对罗马的造反,被残酷镇压。为此,罗马人特别害怕任何声称同弥赛亚有关的犹太人出现。
耶稣出现的时代,犹太人备受罗马政府的压迫。公元前63年,罗马统帅庞陪应犹地阿内部争权的双方请求,亲率军队进入耶路撒冷,用武力平定了那里的内乱。但他的军队就此留了下来,把犹地阿置于罗马下属的利亚省份里,并任命约翰·胡肯奴二世为大祭司,而这个大祭司必须听从罗马指派的顾问的意见。公元前37年,罗马皇帝屋大维,即后来的恺撒· 奥古斯都,指定安提帕特的儿子希律为以色列王,为了和以后几个希律王区分,他一般被冠以“大希律王”(the great)。这个希律王有相当的自主权,但遭到犹太人普遍的仇恨,原因主要是他对罗马政权俯首帖耳,另外他的祖先以土买人本不是犹太民族,他们被一个犹太国王征服后强迫信仰了犹太教,因此,他被看作半个犹太人。还有 一个原因就是他本人心胸狭隘、手段毒辣,马太讲述的希律王为了杀死婴儿耶稣,命令把伯利恒城里所有新生儿杀掉的这事件就足以证明他的残忍。但他的统治相当稳固,他大兴土木,并重建圣殿。耶稣就诞生在他在位的时期。
耶稣可能是在公元27年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10年之后巴勒斯坦地区的政权开始落入大希律王的孙子手里,他叫希律亚基帕一世,他逐步把领土扩大到他祖父执政时的版图。亚基帕死于公元44年,犹地阿又一次被罗马指定的巡抚统治,《使徒行传》里谈及保罗时提到过其中的两个巡抚:腓力斯(52~60)和非斯都(60~62)。公元66年,罗马管辖下的犹太人终于造反了,一批激进分子掌握了政府并宣布脱离罗马,从此开始了犹太战争,并于公元70年进入耶路撒冷。但罗马人最终镇压了犹太人,同年再次攻占了耶路撒冷。同几百年前巴比伦侵略者一样,他们几乎完全摧毁了这个城市,圣殿再也没有被重建起来。到公元73年,所有的犹太抵抗力量,包括有名的马塞达据点都被罗马人攻克;不过,反抗的火焰并没有熄灭。接下去的60年,除了星星点点的造反,巴勒斯坦总体上维持住了一个平稳的局面,但公元132年出现了新的起义。一个强有力的犹太领袖巴·柯克巴,意思是“星星的儿子”,率领犹太人再次造反。有一阵子起义非常成功,犹太百姓把巴·柯克巴尊为弥赛亚再世。但到公元135年,罗马再次占了上风,这一回古老的以色列王国可以说真正完结了。哈德良皇帝(117~138)禁止犹太人进入耶路撒冷,并在那里建起一座供奉宙斯的神庙。犹太教作为宗教尽管还在继续,它的中心已经移到了巴比伦城,以色列作为一个国家,却要等到20世纪才再现了。
另外要提到的与耶稣有关的犹太历史背景,就是公元1世纪时期的犹太教状况。虽然基督教到后来是以非犹太的西方其他民族为主体,但它最早建教的人和信仰者毫无疑问是犹太人。最常见的误解是犹太教是一体一元的信仰,而实际上不然。虽然犹太教徒在牵涉到《托拉》是神的启示这种基本问题上有共同的观点,但他们同基督教一样分裂成了派别。犹太教的核心分歧可以说在于对律法的态度。犹太教虽然强调摩西为代表的律法是上帝的意图,要一字不差地绝对服从,然而,决定信徒是否做到了或违反了这些条款却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经常还会出现特殊情况,需要不按常规对待。其实,耶稣就是《新约》中被犹太人指责为最经常打破律法规定的人。由于有理解、认识和实践 “摩西五经”的差异,犹太人当中产生了分歧,形成派系。《新约》里遭到批评最多的是法利赛人(Pharisees),他们比较灵活,在接受《托拉》之外,还承认“新的”先知和记载,并愿意接受希腊影响。实际上,接近1世纪末时,法利赛人已经确立了希伯来经文的经典版本。他们还坚持着口头传统,努力把摩西经文用于日常生活之中。福音书中主要攻击他们把经文用于日常生活的试验,而对他们的微词多来自对立派撒都该人(Sadducees)。其实法利赛人并非都是《新约》指责的那样,他们当中有许多忠实于犹太教的正派人。在公元70年耶路撒冷最终被攻占和毁掉后,法利赛派成为最主要的派别,支撑着犹太教,这可能也是正在兴起的基督教信徒们不高兴的缘由。撒都该派人数比较少,但是他们占据了祭司位置,有时用权力来营私。在影响以色列人生活的政策方面撒都该派作用很大,特别在耶稣生活的阶段更是如此。他们比较保守,只相信摩西的《托拉》,排斥《希伯来圣经》中的其他卷书,也不承认弥赛亚复活和他的重要地位。《马可福音》第12章第18~27节提到耶稣和撒都该人的辩论,反映了他们对耶稣能够复活的怀疑,这也是当时犹太教徒中大部分人的想法。还有一个规模小但却十分虔诚的宗教派别叫艾赛尼派(Essenes),20世纪以来这一派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为就是他们撰写了《死海古卷》,又名《库姆兰古卷》,从中我们了解了许多《新约》成书前的历史。艾赛尼派的人真正担忧当时在耶路撒冷内外发生的种种事变,认为他们身处的周围社会酝酿和庇护邪恶,因此,感到必须脱离这个环境,去荒原里生活。在这方面他们有些类似中世纪的僧人,主张独身不婚,用招募信徒来增加人数,以维持他们的教派。后来婚姻被允许,但男女双方都必须遵守一系列严格的条例。这些人一心为弥赛亚最后的来临做精神准备,成天研读和抄写经文,互相切磋交流。除了抄写经文,他们还撰写了不少自己的文献,包括对他们举行的仪礼和庆典的描述记载。有个古老的说法,宣称施洗约翰可能属于这个派别,但更多的研究认为由于这个派别故意将自己与公元1世纪的犹太人和基督教徒分开,因此,不会与他们发生直接的关系或产生任何直接的影响。此外,还有些小派别因看不惯撒都该派的许多做法,就脱离出去了。最后,但并非最次要的一派,是广大的穷苦民众。他们被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瞧不起,因为他们对遵守律法有时懈怠。然而,就是从这批劳苦人里耶稣获得了许多信徒和追随者。在某个意义上,基督教在开始时也可算做犹太教分出的一个派别。最早的基督教徒称自己为拿撒勒派,即称自己为“追随那个拿撒勒人的信徒”之意。就像《使徒行传》中我们读到的,这些追随耶稣的人都保持了虔诚的犹太教信仰。因此,当基督教不久决定可以把非犹太教信徒吸收进来时,教会经历了地震般的变化,它促使了分裂。然而,真正的分裂要等到公元1世纪末保罗的希腊追随者们把握了管辖权之后才发生,基督教教会那时才从犹太教里正式分裂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世界性的宗教。
二、耶稣的宗教使命
耶稣本人没有留下任何书面文字,我们对他的了解全凭《新约》里福音书的记载。福音书出现之前就有了基督教民,他们已经形成了对耶稣、对他的死和复生的某些固定认识,福音书实际上反映了相当多教民已知的情况和已有的看法。这同一般的历史记载类似,写书的人很难不把自己的和周围人的认识带入所撰写的历史文献里去。《新约》的作者们也如此,他们在史实的基础上不免加进一些自己编撰的内容,但耶稣这个人看来是真有过,他的生平虽充满传奇色彩,但其中的许多大事件也无可置疑。
按照大多数研究《新约》的学者的意见,最早的耶稣传记应该是《马可福音》。它基本没有提及耶稣的诞生和接受约翰洗礼之前的时期。其他的福音书提到耶稣诞生在犹地阿的伯利恒(约公元前7~前4),在加利利的拿撒勒城长大。他的宗教活动在受洗之后才开始,当时施洗约翰正在那一带积极进行宣讲,为他相信的、即将到来的上帝之国做准备。他号召犹太百姓忏悔自己的罪行,然后为这些悔罪的人施洗礼。耶稣接受约翰的施洗说明他完全同意约翰的观点和所做的一切,在这之后不久耶稣本人也到处宣讲即将到来的上帝之国。约翰后来被抓捕,希律王安提帕砍了他的头,耶稣继续宣讲下去,但是按照规定,他在正式开始宣讲和施洗之前,曾像许多前辈先知那样独自进入蛮荒中去禁食和默想。我们在《新约》里读到耶稣在蛮荒中如何受到撒旦的诱惑,虽然诱惑的细节各福音书讲得不大一样,但是在蛮荒中思考和坚定信念这段经历显然是真有过的。撒旦的引诱象征地代表了所有人都会经历的善与恶的思想斗争及选择。《新约》宣传的耶稣能够成功地抵制诱惑的故事所要证明的是:我们每个人在上帝的帮助下都可以做到耶稣那样。
《马可福音》说耶稣在加利利的城市和乡村宣讲上帝之国的降临,他在百姓家中、在湖边、在人群聚集处通过犹太会堂(synagogues)形式对他们宣讲。他的活动有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教导众人,二是为他们治病祛灾。其实,这两方面的目的是一个,那就是让人们认识到自己有罪,需要悔过,要做好迎接天国的准备。在人类的罪行中最为严重的是骄傲,是不承认自己有毛病,不认识自己需要悔过,而患病和治病恰恰是对人类精神上、灵魂上需要拯救的一个象征。有疾患的人必须先相信自己的病是因有罪而遭到的惩罚,然后他投奔耶稣,诚心接受治疗,这样就能发生奇迹。所以《新约·福音书》里报道的耶稣医治病人的故事几乎千篇一律地重复着这一个道理。
耶稣早期在加利利的宗教活动相当成功,每次讲道都聚集了大批的听众,许多有病的人去找他医治。为了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宣传,耶稣在追随者当中挑选了门徒。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但都被耶稣感召,愿为即将来临的天国做准备工作。不过,他们显然并不完全明白会发生什么事,也不怎么懂得耶稣讲的话和做的事,因此他们彼此间看法总不一致,而且对耶稣到底扮演什么角色,以及他同上帝的计划是否有关系仍存怀疑。在《马可福音》里耶稣的弥赛亚身份一直保密,只有他本人和诱惑他的魔鬼知道。信徒们也一直蒙在鼓里,直到耶稣进入耶路撒冷之前,在恺撒利亚腓力比与门徒们谈话时,他才明示身份并警告他们不得告诉任何人。
耶稣的宗教活动延续了多长时间,没有确切记载。不过所有的福音书都一致表示耶稣从事的一切活动,宣讲也好,治病也好,都不是为了树立他个人的威望。他演示的奇迹全是为了证明上帝的神力,从而说服民众:只要他们愿意接受上帝,他们就可以获得上帝的神力帮助。有趣的是,耶稣在家乡拿撒勒宣讲时却受到冷遇,因此他说:“没有先知在自己家乡被人悦纳的。”(《路加福音》) 但是,耶稣并没有因此而沮丧,他反而加倍努力,扩大影响,把使徒们派往拿撒勒外围地区,获得了很成功的效果。之后耶稣及其门徒又去了加利利的东北部地区,包括推罗、西顿和恺撒利亚腓力比。返回加利利后他探访了迦百农,这时他决定出发去耶路撒冷。对他来说,在犹太人的圣地耶路撒冷开展活动、把自己进行的事业直面犹太首领们,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步骤。这样做十分危险,在他之前那些反对当权政府或政策的以色列先知都遭到了残酷的迫害。然而他坚定地朝着耶路撒冷进发,并对门徒们预言了将会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使徒们听后感到震惊,但是他们不相信任何人能伤害上帝派到人世间来的弥赛亚。耶稣努力给他们解释,但他们听不懂。
福音书里把耶稣进入耶路撒冷城描写成一个胜利。显然,他作为应许的弥赛亚来到人间帮助建立天国的声誉早已传到四方,所以耶路撒冷百姓都出来欢迎他。不久,他对圣殿被滥用的指责就激怒了主要的祭司和统治者。接着他又把圣殿里的买卖人赶走,公开谴责那里的宗教活动已被商业玷污。这样,犹太头领们就决定要除掉他。当时正是庆祝逾越节之际,耶稣同门徒们一道吃纪念逾越节的餐饭,而他的敌人此时就在策划谋害他,要指控他不仅不忠实于犹太教教义,而且还是罗马政府的敌人。逾越节餐饭结束后,耶稣的一个门徒出卖了他,他被士兵抓捕。审判当中,罗马长官彼拉多发现他无罪,要释放他。但是一群暴民堵在门口不依不饶,定要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彼拉多最终同意了这么做。对耶稣的信徒来说,这真是个阴暗的日子,似乎他们期盼的一切都丧失了,甚至耶稣的门徒们也抛弃了他,逃之夭夭。大约在公元27年,耶稣死在十字架上,之后埋在一个名叫约瑟的义士凿成的新坟墓里。
耶稣死去一段时间之后,他的门徒中有人发生了变化,他们转过弯来,认为耶稣的事业并没有失败。死在十字架上的那个人的一生是得到了上帝嘉许的,他不是因为自己有罪而死。他像耶和华的仆人以赛亚,是为了拯救他人而被害的。他们肯定了耶稣就是弥赛亚,他的死不是这个事业的终结。相反,他的事业比过去更加蓬勃,那个上帝应许之国还要建立,不久耶稣就会回到人世上来完成这个事业。就是这样的信念开创了基督教运动,在这个运动中产生了现在人们读到的《新约》。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有史以来没有任何一本书比《圣经》,特别是《圣经·新约》对西方文明的影响更巨大和深远。因此,对它的了解已成为人文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三、基督教的非犹太影响
早期基督教不但以犹太人为对象,而且开始面对非犹太的其他民族。基督教扩展到非犹太范围的过程中,其教义受到了许多不同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的影响来自三个方面,即神秘信仰(Mystery Cults),帝王崇拜(Emperor Worship)和希腊哲学(Greek Philosophy)。
(一)神秘信仰
神秘信仰来自一些秘密组织,其参加者都必须经过一段审核和考验期。在《新约》成书的时代,希腊—罗马地区有许多这样的组织,它们虽各有不同,但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首先,这些组织的成员都关心如何获得拯救,他们相信他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充满了罪恶,不可能希冀这个世界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因此,对他们来说获得救赎惟一的途径只能是肉体死亡后灵魂进入一个新的世界。其次,基于世间的植物有许多是年年春天重新抽芽生叶,这些神秘信仰组织的成员也得出了人死后定能复活的结论。既然万物的生死循环是超人的力量控制和运作的,那么人类战胜死亡也必须通过神的力量来完成。他们称这个帮助人类在死亡后获得新生命的神为英雄式的拯救者(heroic redeemer)。第三,这个拯救者与犹太人的弥赛亚不同,他不以在这个世上建立一个公正和仁慈的社会为己任,而是帮助所有信徒死后获得另 一个世界。神秘信仰宣传说,这个拯救者会以凡人的形态来到人世,用他的神力做出许多奇迹,拯救人类。而且他的行动会遭到邪恶势力的反对,最终献出自己的性命。但是他还会死而复生,升还天堂。第四,这个伟大的拯救者会把他的神力传给他的信徒。这些信徒要进行洒水或涂血的仪礼来纯化自己,并且通过观看拯救者如何被迫害者残杀而后升天的戏剧表演,或举行一个象征性分食拯救者的肉和饮他的血的仪式,来建立与他的亲密联系。上述这些仪礼都被认为是改变信徒在这个世上的生活并准备好接受拯救,以便死后到另一个世上去生活的必经途径。神秘信仰的这些内容大多在耶稣的活动及他的门徒对他的宣传中得到了体现,有些现存的基督教仪礼仍体现了神秘信仰的影响。
(二)帝王崇拜
帝王崇拜古今中外历来有之,它主要是把人世间的政治或军事领袖推崇至神人的地位。这与原希伯来人和犹太教的思维恰恰相反。犹太教是严格的一神论,不承认亚卫(耶和华)之外的任何神。耶和华是人类的创造者,但不是肉体和生物意义上的父亲,因此对一般犹太人来说也就不可能存在父母有一方是神一方为人的可能。然而世界上有许多民族都接受这种由于父母一方是神而生下一个超人的可能。通常的情况是百姓把他们的帝王神化,认为他不同凡人。这种帝王崇拜举不胜举,比如希腊人神化亚历山大大帝、罗马人视恺撒为神。以后者为例,恺撤死后,罗马的元老院(Senate)宣称他是个神人,并鼓励各地百姓祭拜他。后世的传说还加进了他出生前有天使来传递消息,天空出现了神奇的天象这类说法,在他一生的业绩里也加入了一些奇迹;而且他死后一个罗马的历史学家宣称他亲眼目睹了恺撒复活并升入了天堂。受了类似的影响,耶稣也被认为是上帝让马利亚怀孕而生的儿子,不同凡人。
帝王崇拜在中东地区也不是件新鲜事,在埃及和巴比伦一直就相当盛行,在《新约》成书时期,那里就流行着不少把有成就的领袖人物解释为神人的说法,但帝王崇拜的流行在罗马帝国统治时期也给基督徒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有些罗马帝王等不得后世人来神化他们,就自封为神,修龛塑像,要求百姓去敬拜。这样,在罗马帝国管辖下的基督徒们就陷入了困境:如果他们拒绝膜拜罗马皇帝,他们就成为政府的敌人;但如果服从官方的命令,他们就违反了信仰惟一一个神的宗教准则。因此,急需有人指点该怎么做,并给予他们坚持自己做法的勇气。坚持一神崇拜并反对膜拜罗马帝王,也构成了耶稣与罗马统治者的矛盾并最终遭到杀害的部分政治背景。
(三)希腊哲学
耶稣时代希腊哲学的影响遍及整个希腊—罗马地域。希腊哲学的核心思想是围绕着逻各斯(logos)而来的。在苏格拉底之前,赫拉克利特就提出逻各斯是驾驭我们这个不停地变换着的世界的宇宙秩序(cosmic order)。世界由两种对立的力量构成,比如冷与热、干与湿、水与火、男人与女人等。如果没有逻各斯来控制调节,实现平衡,就无法维持我们世界的现存状态。逻各斯的作用也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的物质层面,它还与道德范畴有关。当某些个人或国家践踏了公正,逻各斯就会惩罚冒犯者,给受害方以补偿,从而把失去的平衡局面找回来。赫拉克利特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影响很大,柏拉图认为逻各斯又称理性(reason)是人类秉性中具备的一种神圣成分,是获得有意义的生活的关键。
然而特别强调逻各斯重要性的是斯多葛主义(Stoicism)。斯多葛主义者把理性与上帝等同起来,认为理性同上帝一样无处不在。多亏有理性,或逻各斯的作用,这个世界才能维持着一个完整的宇宙体,而没有成为一片混沌。理性存在于每个人的头脑里,它让人能接受自然界的知识。共同的理性也使人们彼此相连。因此,理性被斯多葛主义者当做人类和睦共存的基础。有了理性,每个人都有驾驭自己的能力,能控制自己的感情、遵守律法、执行职责。但是,斯多葛主义者也承认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可能出现他自己无法驾驭的局面,而聪明的人就应该接受命运安排,不要恐惧,要学会忍耐。这种哲学思想见于《新约》里保罗的书信。他曾写道:“就是在患难中也是欢欢喜喜的。因为知道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盼望不至于羞耻。”他的话教导信徒们把苦当成乐,在忍耐中磨炼和等待.
希腊哲学里逻各斯,亦即上帝赋予人类的理性,与之相关的一个概念是肉体与精神的对立。这个思想曾被柏拉图阐释过,他认为不是肉体,而是感想,或称精神世界,才是真正的现实,才是不变化的、永恒的范畴。而与精神对立的、通过感官感受到的世界是变化不定的。因此,通过感性得到的是短暂的、临时的概念,靠它无法真正认识世界。由这种感性而来的概念只是在某个具体时间和地点条件下,通过描摹永恒的理念而得来的一种表象。而物质世界就是这种表象,它那通过模仿精神而得来的现实总是比它的原版,即精神理念,要低一级。换句话说就是,相对精神而言,物质现实总是一种蜕化和腐败。因此,判断事物好坏的标准必然是去衡量它是否非常接近理想中的原来模样。柏拉图去世数个世纪之后,在基督教徒们对耶稣的态度上体现了这个思想。耶稣就是理想或理念中的完人,他也代表了终极的理念,是理念的肉身化,是所有人类善恶的衡量标准。
既然希腊哲学主张善的渊源是精神,而恶的根由是物质,那么接下去推论,即头脑主善,身体生恶,也就顺理成章了。但是,肉体是一切邪恶的来源这一思想,从来未被犹太教接受。犹太教认为上帝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人,人的肉体、灵魂和精神是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因此它们同样是好的。罪恶来自人类的第一次堕落,这个堕落影响了他的每一部分,包括肉体,也包括头脑。《新约》里的保罗在面对非犹太的基督徒时,他的书信和讲话经常体现希腊哲学的内容,比如在《罗马书》里他专门讲了灵与肉的关系,他说:“我也知道在我里头,就是在我肉体之中,没有良善。因为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故此,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作。如果神的灵住在你们心里,你们就不属肉体,乃属圣灵了。”但他是在犹太传统里成长的,他一直没有完全抛掉人类的堕落带来了所有罪恶的犹太教影响。
希腊哲学从精神善、肉体恶的理论进一步发展了灵魂永恒说,希伯来人从未接受过灵魂可以脱离肉身存在的说法,而柏拉图和他的弟子们却相反。他们相信灵魂是既无始又无终的,灵魂属于精神的永恒世界,它可以进入人体并停留到肉体死去为止。上面引用的《罗马书》之例就强调了圣灵在人的身体里永驻的重要性,可见《新约》受到的希腊哲学影响。在柏拉图的一篇对话里,灵魂被描绘为类似一个马车夫的角色,他赶着两匹马,一匹性子暴烈,另一匹循规蹈矩:因此这马车夫就须选择其中之一为准则来驾车。这个比喻强调了人的一生中灵魂要不断与肉体进行斗争,要扬善抑恶。因为柏拉图认为灵魂是永恒的,所以在这个世上没有得到应有幸福的灵魂将在另一个世界里得到补偿。他在描写苏格拉底之死的文章里就把肉体与灵魂的区别显示得一清二楚。当友人到监狱里探望苏格拉底时,苏格拉底叫他们不要悲伤,因为他的灵魂即将从肉体中解放出来,它是不死的,它将进入另一个世界,在那里不再会有人世上的这些苦难遭遇。实际上,这种哲学的效果之一就是要解释为什么这个世上恶人会享福而好人还会经受苦难。由于人们的灵魂在另一个世界里会得到扬善惩恶的公正处理,人们对今生的不公遭遇也就能够忍受了。这种死后还有另一个世界的信念,为《新约》出现时期希腊—罗马地域的非犹太基督教徒们普遍接受,特别早期的基督教运动更是建立在对耶稣死后复苏并升还天堂的坚定信念之上的。从这些方面我们不难看到基督教同犹太教的不同,以及希腊哲学在基督教早期形成的过程里产生的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Merry E Wiesner.Discovering the Western Past[M].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97.
[2]阿巴·埃班.犹太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3]艾哈迈德·爱敏.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C·沃伦·霍利斯.西方传统的根源[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5]联合《圣经》公会.圣经[M].中国基督教协会,2002.
[6]卢龙光.使徒行传和使徒书信解读[M].北京: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
[7]摩迪凯·开普兰.犹太教:一种文明[M].青岛:青岛出版社,1987.
[8]伊达亚·卞达森.日本人和犹太人[M].渤海湾出版公司,1988.
[9]约翰·德雷恩.旧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许志伟.基督教思想评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1]张倩红.困顿与再生——犹太文化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关键词]救世主;犹太教;基督教
[中图分类号]B9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0-0048-06
一、耶稣出现的犹太历史背景
从扫罗到大卫,先知们不断强调以色列的救世主弥赛亚即将降临人世。开始时人们曾把弥赛亚降临人世寄期望于一个明君,在先知以赛亚的预言里就提出了这个弥赛亚将出自大卫王的继承人。但许多犹太人的国王都令人失望。北方以色列先于南方犹太国灭亡,一个半世纪后南方王朝也开始摇摇欲坠,最后内外交困,不断受到外敌灭国的威胁。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犹太人对救世主的看法有了巨大的转变。新的说法是:上帝的王国不会由明君领导通过逐步改造现存社会来完成,而是要靠超人的,即神的突然干预来实现。当时机成熟时上帝会行动,惩恶扬善,为所有正直善良的人提供一个天国。这一天被描绘为摧毁性的灾难,它将是世界的末日,也是一个崭新纪元的开始。虽然说法各有差异,但各种说法都一致认为这个弥赛亚将是个神人,他会降临到人世上,对所有人做出审判。这个新弥赛亚之说,对受难的犹太人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给了他们一个度过各种困境的精神支柱,《旧约》的《但以理书》主要讲的就是如何用对弥赛亚的信念来对待叙利亚的迫害。而《新约》里的“启示录”对犹太人所起的作用与《旧约》里《但以理书》相同,它要人民相信虽然邪恶势力当时十分嚣张,由上帝介入来为被迫害的犹太人惩治迫害者的日子不远了,一个和平、公正、仁爱的王国即将成为所有善良人的归属。
当然,不是所有的犹太人都满足于被动地等待上帝来惩治邪恶。革命的弥赛亚派主张自己也要行动起来尽力自救,成为上帝在人间贯彻意图的工具,帮助推动这一天早日到来。这些犹太人相信上帝会支持和庇护他们反抗迫害的斗争,因此就出现了后来类似马提亚和他的儿子们反对叙利亚的造反,他们夺回了耶路撒冷,恢复了圣殿里的宗教活动。在罗马人最后征服了巴勒斯坦地区、把犹太人置于罗马的统治之下以后,这些革命的弥塞亚人继续号召犹太人起来反抗。就在耶稣诞生前不久,加利利地方一个叫做犹大的人就声称他是弥赛亚,组织了反对罗马的造反,被残酷镇压。为此,罗马人特别害怕任何声称同弥赛亚有关的犹太人出现。
耶稣出现的时代,犹太人备受罗马政府的压迫。公元前63年,罗马统帅庞陪应犹地阿内部争权的双方请求,亲率军队进入耶路撒冷,用武力平定了那里的内乱。但他的军队就此留了下来,把犹地阿置于罗马下属的利亚省份里,并任命约翰·胡肯奴二世为大祭司,而这个大祭司必须听从罗马指派的顾问的意见。公元前37年,罗马皇帝屋大维,即后来的恺撒· 奥古斯都,指定安提帕特的儿子希律为以色列王,为了和以后几个希律王区分,他一般被冠以“大希律王”(the great)。这个希律王有相当的自主权,但遭到犹太人普遍的仇恨,原因主要是他对罗马政权俯首帖耳,另外他的祖先以土买人本不是犹太民族,他们被一个犹太国王征服后强迫信仰了犹太教,因此,他被看作半个犹太人。还有 一个原因就是他本人心胸狭隘、手段毒辣,马太讲述的希律王为了杀死婴儿耶稣,命令把伯利恒城里所有新生儿杀掉的这事件就足以证明他的残忍。但他的统治相当稳固,他大兴土木,并重建圣殿。耶稣就诞生在他在位的时期。
耶稣可能是在公元27年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10年之后巴勒斯坦地区的政权开始落入大希律王的孙子手里,他叫希律亚基帕一世,他逐步把领土扩大到他祖父执政时的版图。亚基帕死于公元44年,犹地阿又一次被罗马指定的巡抚统治,《使徒行传》里谈及保罗时提到过其中的两个巡抚:腓力斯(52~60)和非斯都(60~62)。公元66年,罗马管辖下的犹太人终于造反了,一批激进分子掌握了政府并宣布脱离罗马,从此开始了犹太战争,并于公元70年进入耶路撒冷。但罗马人最终镇压了犹太人,同年再次攻占了耶路撒冷。同几百年前巴比伦侵略者一样,他们几乎完全摧毁了这个城市,圣殿再也没有被重建起来。到公元73年,所有的犹太抵抗力量,包括有名的马塞达据点都被罗马人攻克;不过,反抗的火焰并没有熄灭。接下去的60年,除了星星点点的造反,巴勒斯坦总体上维持住了一个平稳的局面,但公元132年出现了新的起义。一个强有力的犹太领袖巴·柯克巴,意思是“星星的儿子”,率领犹太人再次造反。有一阵子起义非常成功,犹太百姓把巴·柯克巴尊为弥赛亚再世。但到公元135年,罗马再次占了上风,这一回古老的以色列王国可以说真正完结了。哈德良皇帝(117~138)禁止犹太人进入耶路撒冷,并在那里建起一座供奉宙斯的神庙。犹太教作为宗教尽管还在继续,它的中心已经移到了巴比伦城,以色列作为一个国家,却要等到20世纪才再现了。
另外要提到的与耶稣有关的犹太历史背景,就是公元1世纪时期的犹太教状况。虽然基督教到后来是以非犹太的西方其他民族为主体,但它最早建教的人和信仰者毫无疑问是犹太人。最常见的误解是犹太教是一体一元的信仰,而实际上不然。虽然犹太教徒在牵涉到《托拉》是神的启示这种基本问题上有共同的观点,但他们同基督教一样分裂成了派别。犹太教的核心分歧可以说在于对律法的态度。犹太教虽然强调摩西为代表的律法是上帝的意图,要一字不差地绝对服从,然而,决定信徒是否做到了或违反了这些条款却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经常还会出现特殊情况,需要不按常规对待。其实,耶稣就是《新约》中被犹太人指责为最经常打破律法规定的人。由于有理解、认识和实践 “摩西五经”的差异,犹太人当中产生了分歧,形成派系。《新约》里遭到批评最多的是法利赛人(Pharisees),他们比较灵活,在接受《托拉》之外,还承认“新的”先知和记载,并愿意接受希腊影响。实际上,接近1世纪末时,法利赛人已经确立了希伯来经文的经典版本。他们还坚持着口头传统,努力把摩西经文用于日常生活之中。福音书中主要攻击他们把经文用于日常生活的试验,而对他们的微词多来自对立派撒都该人(Sadducees)。其实法利赛人并非都是《新约》指责的那样,他们当中有许多忠实于犹太教的正派人。在公元70年耶路撒冷最终被攻占和毁掉后,法利赛派成为最主要的派别,支撑着犹太教,这可能也是正在兴起的基督教信徒们不高兴的缘由。撒都该派人数比较少,但是他们占据了祭司位置,有时用权力来营私。在影响以色列人生活的政策方面撒都该派作用很大,特别在耶稣生活的阶段更是如此。他们比较保守,只相信摩西的《托拉》,排斥《希伯来圣经》中的其他卷书,也不承认弥赛亚复活和他的重要地位。《马可福音》第12章第18~27节提到耶稣和撒都该人的辩论,反映了他们对耶稣能够复活的怀疑,这也是当时犹太教徒中大部分人的想法。还有一个规模小但却十分虔诚的宗教派别叫艾赛尼派(Essenes),20世纪以来这一派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为就是他们撰写了《死海古卷》,又名《库姆兰古卷》,从中我们了解了许多《新约》成书前的历史。艾赛尼派的人真正担忧当时在耶路撒冷内外发生的种种事变,认为他们身处的周围社会酝酿和庇护邪恶,因此,感到必须脱离这个环境,去荒原里生活。在这方面他们有些类似中世纪的僧人,主张独身不婚,用招募信徒来增加人数,以维持他们的教派。后来婚姻被允许,但男女双方都必须遵守一系列严格的条例。这些人一心为弥赛亚最后的来临做精神准备,成天研读和抄写经文,互相切磋交流。除了抄写经文,他们还撰写了不少自己的文献,包括对他们举行的仪礼和庆典的描述记载。有个古老的说法,宣称施洗约翰可能属于这个派别,但更多的研究认为由于这个派别故意将自己与公元1世纪的犹太人和基督教徒分开,因此,不会与他们发生直接的关系或产生任何直接的影响。此外,还有些小派别因看不惯撒都该派的许多做法,就脱离出去了。最后,但并非最次要的一派,是广大的穷苦民众。他们被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瞧不起,因为他们对遵守律法有时懈怠。然而,就是从这批劳苦人里耶稣获得了许多信徒和追随者。在某个意义上,基督教在开始时也可算做犹太教分出的一个派别。最早的基督教徒称自己为拿撒勒派,即称自己为“追随那个拿撒勒人的信徒”之意。就像《使徒行传》中我们读到的,这些追随耶稣的人都保持了虔诚的犹太教信仰。因此,当基督教不久决定可以把非犹太教信徒吸收进来时,教会经历了地震般的变化,它促使了分裂。然而,真正的分裂要等到公元1世纪末保罗的希腊追随者们把握了管辖权之后才发生,基督教教会那时才从犹太教里正式分裂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世界性的宗教。
二、耶稣的宗教使命
耶稣本人没有留下任何书面文字,我们对他的了解全凭《新约》里福音书的记载。福音书出现之前就有了基督教民,他们已经形成了对耶稣、对他的死和复生的某些固定认识,福音书实际上反映了相当多教民已知的情况和已有的看法。这同一般的历史记载类似,写书的人很难不把自己的和周围人的认识带入所撰写的历史文献里去。《新约》的作者们也如此,他们在史实的基础上不免加进一些自己编撰的内容,但耶稣这个人看来是真有过,他的生平虽充满传奇色彩,但其中的许多大事件也无可置疑。
按照大多数研究《新约》的学者的意见,最早的耶稣传记应该是《马可福音》。它基本没有提及耶稣的诞生和接受约翰洗礼之前的时期。其他的福音书提到耶稣诞生在犹地阿的伯利恒(约公元前7~前4),在加利利的拿撒勒城长大。他的宗教活动在受洗之后才开始,当时施洗约翰正在那一带积极进行宣讲,为他相信的、即将到来的上帝之国做准备。他号召犹太百姓忏悔自己的罪行,然后为这些悔罪的人施洗礼。耶稣接受约翰的施洗说明他完全同意约翰的观点和所做的一切,在这之后不久耶稣本人也到处宣讲即将到来的上帝之国。约翰后来被抓捕,希律王安提帕砍了他的头,耶稣继续宣讲下去,但是按照规定,他在正式开始宣讲和施洗之前,曾像许多前辈先知那样独自进入蛮荒中去禁食和默想。我们在《新约》里读到耶稣在蛮荒中如何受到撒旦的诱惑,虽然诱惑的细节各福音书讲得不大一样,但是在蛮荒中思考和坚定信念这段经历显然是真有过的。撒旦的引诱象征地代表了所有人都会经历的善与恶的思想斗争及选择。《新约》宣传的耶稣能够成功地抵制诱惑的故事所要证明的是:我们每个人在上帝的帮助下都可以做到耶稣那样。
《马可福音》说耶稣在加利利的城市和乡村宣讲上帝之国的降临,他在百姓家中、在湖边、在人群聚集处通过犹太会堂(synagogues)形式对他们宣讲。他的活动有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教导众人,二是为他们治病祛灾。其实,这两方面的目的是一个,那就是让人们认识到自己有罪,需要悔过,要做好迎接天国的准备。在人类的罪行中最为严重的是骄傲,是不承认自己有毛病,不认识自己需要悔过,而患病和治病恰恰是对人类精神上、灵魂上需要拯救的一个象征。有疾患的人必须先相信自己的病是因有罪而遭到的惩罚,然后他投奔耶稣,诚心接受治疗,这样就能发生奇迹。所以《新约·福音书》里报道的耶稣医治病人的故事几乎千篇一律地重复着这一个道理。
耶稣早期在加利利的宗教活动相当成功,每次讲道都聚集了大批的听众,许多有病的人去找他医治。为了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宣传,耶稣在追随者当中挑选了门徒。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但都被耶稣感召,愿为即将来临的天国做准备工作。不过,他们显然并不完全明白会发生什么事,也不怎么懂得耶稣讲的话和做的事,因此他们彼此间看法总不一致,而且对耶稣到底扮演什么角色,以及他同上帝的计划是否有关系仍存怀疑。在《马可福音》里耶稣的弥赛亚身份一直保密,只有他本人和诱惑他的魔鬼知道。信徒们也一直蒙在鼓里,直到耶稣进入耶路撒冷之前,在恺撒利亚腓力比与门徒们谈话时,他才明示身份并警告他们不得告诉任何人。
耶稣的宗教活动延续了多长时间,没有确切记载。不过所有的福音书都一致表示耶稣从事的一切活动,宣讲也好,治病也好,都不是为了树立他个人的威望。他演示的奇迹全是为了证明上帝的神力,从而说服民众:只要他们愿意接受上帝,他们就可以获得上帝的神力帮助。有趣的是,耶稣在家乡拿撒勒宣讲时却受到冷遇,因此他说:“没有先知在自己家乡被人悦纳的。”(《路加福音》) 但是,耶稣并没有因此而沮丧,他反而加倍努力,扩大影响,把使徒们派往拿撒勒外围地区,获得了很成功的效果。之后耶稣及其门徒又去了加利利的东北部地区,包括推罗、西顿和恺撒利亚腓力比。返回加利利后他探访了迦百农,这时他决定出发去耶路撒冷。对他来说,在犹太人的圣地耶路撒冷开展活动、把自己进行的事业直面犹太首领们,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步骤。这样做十分危险,在他之前那些反对当权政府或政策的以色列先知都遭到了残酷的迫害。然而他坚定地朝着耶路撒冷进发,并对门徒们预言了将会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使徒们听后感到震惊,但是他们不相信任何人能伤害上帝派到人世间来的弥赛亚。耶稣努力给他们解释,但他们听不懂。
福音书里把耶稣进入耶路撒冷城描写成一个胜利。显然,他作为应许的弥赛亚来到人间帮助建立天国的声誉早已传到四方,所以耶路撒冷百姓都出来欢迎他。不久,他对圣殿被滥用的指责就激怒了主要的祭司和统治者。接着他又把圣殿里的买卖人赶走,公开谴责那里的宗教活动已被商业玷污。这样,犹太头领们就决定要除掉他。当时正是庆祝逾越节之际,耶稣同门徒们一道吃纪念逾越节的餐饭,而他的敌人此时就在策划谋害他,要指控他不仅不忠实于犹太教教义,而且还是罗马政府的敌人。逾越节餐饭结束后,耶稣的一个门徒出卖了他,他被士兵抓捕。审判当中,罗马长官彼拉多发现他无罪,要释放他。但是一群暴民堵在门口不依不饶,定要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彼拉多最终同意了这么做。对耶稣的信徒来说,这真是个阴暗的日子,似乎他们期盼的一切都丧失了,甚至耶稣的门徒们也抛弃了他,逃之夭夭。大约在公元27年,耶稣死在十字架上,之后埋在一个名叫约瑟的义士凿成的新坟墓里。
耶稣死去一段时间之后,他的门徒中有人发生了变化,他们转过弯来,认为耶稣的事业并没有失败。死在十字架上的那个人的一生是得到了上帝嘉许的,他不是因为自己有罪而死。他像耶和华的仆人以赛亚,是为了拯救他人而被害的。他们肯定了耶稣就是弥赛亚,他的死不是这个事业的终结。相反,他的事业比过去更加蓬勃,那个上帝应许之国还要建立,不久耶稣就会回到人世上来完成这个事业。就是这样的信念开创了基督教运动,在这个运动中产生了现在人们读到的《新约》。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有史以来没有任何一本书比《圣经》,特别是《圣经·新约》对西方文明的影响更巨大和深远。因此,对它的了解已成为人文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三、基督教的非犹太影响
早期基督教不但以犹太人为对象,而且开始面对非犹太的其他民族。基督教扩展到非犹太范围的过程中,其教义受到了许多不同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的影响来自三个方面,即神秘信仰(Mystery Cults),帝王崇拜(Emperor Worship)和希腊哲学(Greek Philosophy)。
(一)神秘信仰
神秘信仰来自一些秘密组织,其参加者都必须经过一段审核和考验期。在《新约》成书的时代,希腊—罗马地区有许多这样的组织,它们虽各有不同,但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首先,这些组织的成员都关心如何获得拯救,他们相信他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充满了罪恶,不可能希冀这个世界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因此,对他们来说获得救赎惟一的途径只能是肉体死亡后灵魂进入一个新的世界。其次,基于世间的植物有许多是年年春天重新抽芽生叶,这些神秘信仰组织的成员也得出了人死后定能复活的结论。既然万物的生死循环是超人的力量控制和运作的,那么人类战胜死亡也必须通过神的力量来完成。他们称这个帮助人类在死亡后获得新生命的神为英雄式的拯救者(heroic redeemer)。第三,这个拯救者与犹太人的弥赛亚不同,他不以在这个世上建立一个公正和仁慈的社会为己任,而是帮助所有信徒死后获得另 一个世界。神秘信仰宣传说,这个拯救者会以凡人的形态来到人世,用他的神力做出许多奇迹,拯救人类。而且他的行动会遭到邪恶势力的反对,最终献出自己的性命。但是他还会死而复生,升还天堂。第四,这个伟大的拯救者会把他的神力传给他的信徒。这些信徒要进行洒水或涂血的仪礼来纯化自己,并且通过观看拯救者如何被迫害者残杀而后升天的戏剧表演,或举行一个象征性分食拯救者的肉和饮他的血的仪式,来建立与他的亲密联系。上述这些仪礼都被认为是改变信徒在这个世上的生活并准备好接受拯救,以便死后到另一个世上去生活的必经途径。神秘信仰的这些内容大多在耶稣的活动及他的门徒对他的宣传中得到了体现,有些现存的基督教仪礼仍体现了神秘信仰的影响。
(二)帝王崇拜
帝王崇拜古今中外历来有之,它主要是把人世间的政治或军事领袖推崇至神人的地位。这与原希伯来人和犹太教的思维恰恰相反。犹太教是严格的一神论,不承认亚卫(耶和华)之外的任何神。耶和华是人类的创造者,但不是肉体和生物意义上的父亲,因此对一般犹太人来说也就不可能存在父母有一方是神一方为人的可能。然而世界上有许多民族都接受这种由于父母一方是神而生下一个超人的可能。通常的情况是百姓把他们的帝王神化,认为他不同凡人。这种帝王崇拜举不胜举,比如希腊人神化亚历山大大帝、罗马人视恺撒为神。以后者为例,恺撤死后,罗马的元老院(Senate)宣称他是个神人,并鼓励各地百姓祭拜他。后世的传说还加进了他出生前有天使来传递消息,天空出现了神奇的天象这类说法,在他一生的业绩里也加入了一些奇迹;而且他死后一个罗马的历史学家宣称他亲眼目睹了恺撒复活并升入了天堂。受了类似的影响,耶稣也被认为是上帝让马利亚怀孕而生的儿子,不同凡人。
帝王崇拜在中东地区也不是件新鲜事,在埃及和巴比伦一直就相当盛行,在《新约》成书时期,那里就流行着不少把有成就的领袖人物解释为神人的说法,但帝王崇拜的流行在罗马帝国统治时期也给基督徒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有些罗马帝王等不得后世人来神化他们,就自封为神,修龛塑像,要求百姓去敬拜。这样,在罗马帝国管辖下的基督徒们就陷入了困境:如果他们拒绝膜拜罗马皇帝,他们就成为政府的敌人;但如果服从官方的命令,他们就违反了信仰惟一一个神的宗教准则。因此,急需有人指点该怎么做,并给予他们坚持自己做法的勇气。坚持一神崇拜并反对膜拜罗马帝王,也构成了耶稣与罗马统治者的矛盾并最终遭到杀害的部分政治背景。
(三)希腊哲学
耶稣时代希腊哲学的影响遍及整个希腊—罗马地域。希腊哲学的核心思想是围绕着逻各斯(logos)而来的。在苏格拉底之前,赫拉克利特就提出逻各斯是驾驭我们这个不停地变换着的世界的宇宙秩序(cosmic order)。世界由两种对立的力量构成,比如冷与热、干与湿、水与火、男人与女人等。如果没有逻各斯来控制调节,实现平衡,就无法维持我们世界的现存状态。逻各斯的作用也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的物质层面,它还与道德范畴有关。当某些个人或国家践踏了公正,逻各斯就会惩罚冒犯者,给受害方以补偿,从而把失去的平衡局面找回来。赫拉克利特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影响很大,柏拉图认为逻各斯又称理性(reason)是人类秉性中具备的一种神圣成分,是获得有意义的生活的关键。
然而特别强调逻各斯重要性的是斯多葛主义(Stoicism)。斯多葛主义者把理性与上帝等同起来,认为理性同上帝一样无处不在。多亏有理性,或逻各斯的作用,这个世界才能维持着一个完整的宇宙体,而没有成为一片混沌。理性存在于每个人的头脑里,它让人能接受自然界的知识。共同的理性也使人们彼此相连。因此,理性被斯多葛主义者当做人类和睦共存的基础。有了理性,每个人都有驾驭自己的能力,能控制自己的感情、遵守律法、执行职责。但是,斯多葛主义者也承认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可能出现他自己无法驾驭的局面,而聪明的人就应该接受命运安排,不要恐惧,要学会忍耐。这种哲学思想见于《新约》里保罗的书信。他曾写道:“就是在患难中也是欢欢喜喜的。因为知道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盼望不至于羞耻。”他的话教导信徒们把苦当成乐,在忍耐中磨炼和等待.
希腊哲学里逻各斯,亦即上帝赋予人类的理性,与之相关的一个概念是肉体与精神的对立。这个思想曾被柏拉图阐释过,他认为不是肉体,而是感想,或称精神世界,才是真正的现实,才是不变化的、永恒的范畴。而与精神对立的、通过感官感受到的世界是变化不定的。因此,通过感性得到的是短暂的、临时的概念,靠它无法真正认识世界。由这种感性而来的概念只是在某个具体时间和地点条件下,通过描摹永恒的理念而得来的一种表象。而物质世界就是这种表象,它那通过模仿精神而得来的现实总是比它的原版,即精神理念,要低一级。换句话说就是,相对精神而言,物质现实总是一种蜕化和腐败。因此,判断事物好坏的标准必然是去衡量它是否非常接近理想中的原来模样。柏拉图去世数个世纪之后,在基督教徒们对耶稣的态度上体现了这个思想。耶稣就是理想或理念中的完人,他也代表了终极的理念,是理念的肉身化,是所有人类善恶的衡量标准。
既然希腊哲学主张善的渊源是精神,而恶的根由是物质,那么接下去推论,即头脑主善,身体生恶,也就顺理成章了。但是,肉体是一切邪恶的来源这一思想,从来未被犹太教接受。犹太教认为上帝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人,人的肉体、灵魂和精神是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因此它们同样是好的。罪恶来自人类的第一次堕落,这个堕落影响了他的每一部分,包括肉体,也包括头脑。《新约》里的保罗在面对非犹太的基督徒时,他的书信和讲话经常体现希腊哲学的内容,比如在《罗马书》里他专门讲了灵与肉的关系,他说:“我也知道在我里头,就是在我肉体之中,没有良善。因为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故此,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作。如果神的灵住在你们心里,你们就不属肉体,乃属圣灵了。”但他是在犹太传统里成长的,他一直没有完全抛掉人类的堕落带来了所有罪恶的犹太教影响。
希腊哲学从精神善、肉体恶的理论进一步发展了灵魂永恒说,希伯来人从未接受过灵魂可以脱离肉身存在的说法,而柏拉图和他的弟子们却相反。他们相信灵魂是既无始又无终的,灵魂属于精神的永恒世界,它可以进入人体并停留到肉体死去为止。上面引用的《罗马书》之例就强调了圣灵在人的身体里永驻的重要性,可见《新约》受到的希腊哲学影响。在柏拉图的一篇对话里,灵魂被描绘为类似一个马车夫的角色,他赶着两匹马,一匹性子暴烈,另一匹循规蹈矩:因此这马车夫就须选择其中之一为准则来驾车。这个比喻强调了人的一生中灵魂要不断与肉体进行斗争,要扬善抑恶。因为柏拉图认为灵魂是永恒的,所以在这个世上没有得到应有幸福的灵魂将在另一个世界里得到补偿。他在描写苏格拉底之死的文章里就把肉体与灵魂的区别显示得一清二楚。当友人到监狱里探望苏格拉底时,苏格拉底叫他们不要悲伤,因为他的灵魂即将从肉体中解放出来,它是不死的,它将进入另一个世界,在那里不再会有人世上的这些苦难遭遇。实际上,这种哲学的效果之一就是要解释为什么这个世上恶人会享福而好人还会经受苦难。由于人们的灵魂在另一个世界里会得到扬善惩恶的公正处理,人们对今生的不公遭遇也就能够忍受了。这种死后还有另一个世界的信念,为《新约》出现时期希腊—罗马地域的非犹太基督教徒们普遍接受,特别早期的基督教运动更是建立在对耶稣死后复苏并升还天堂的坚定信念之上的。从这些方面我们不难看到基督教同犹太教的不同,以及希腊哲学在基督教早期形成的过程里产生的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Merry E Wiesner.Discovering the Western Past[M].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97.
[2]阿巴·埃班.犹太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3]艾哈迈德·爱敏.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C·沃伦·霍利斯.西方传统的根源[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5]联合《圣经》公会.圣经[M].中国基督教协会,2002.
[6]卢龙光.使徒行传和使徒书信解读[M].北京: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
[7]摩迪凯·开普兰.犹太教:一种文明[M].青岛:青岛出版社,1987.
[8]伊达亚·卞达森.日本人和犹太人[M].渤海湾出版公司,1988.
[9]约翰·德雷恩.旧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许志伟.基督教思想评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1]张倩红.困顿与再生——犹太文化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