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当今高度重视绿色生态发展的新时代下,对林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构建科学的、符合现代林业发展需要和社会生态发展需求的林业科技推广体系成为推动整个社会绿色生态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保障。在此,文章就重点论述了林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概念、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相关措施作为参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高度重视绿色生态发展的新时代下,对林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构建科学的、符合现代林业发展需要和社会生态发展需求的林业科技推广体系成为推动整个社会绿色生态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保障。在此,文章就重点论述了林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概念、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相关措施作为参考。
其他文献
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12月出版,51.6万字,76元该书系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中央苏区基层政权建设与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形成研究”(14XDJ004)的最终成果。本书全面揭示了中央苏区基层政权的建立背景、建设与巩固历程、制度设计和实际运作过程,深入阐述了苏区时期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状况、毛泽东基层政权建设思想及中共关于群众路线的理论,并系统总结了中央苏区时期基层政权建设与群众工作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
在党的创建时期,中共已开始在知识分子、工人、农民等各社会阶层中开辟宣传阵地,以进行革命宣传工作,达到革命动员的目的。针对不同的社会阶层,中共采取了不同的宣传策略,也开辟了不一样的宣传阵地。相对而言,因其浓厚的知识分子色彩和知识分子的革命自觉等,中共对知识分子宣传阵地的开辟最为有效,建立了相对完备的宣传网。同时,因政党的阶级属性,中共对开辟工人宣传阵地最为积极主动,表现出了政党的阶级自觉。与之相比,中共因认识局限,对农民宣传阵地的开辟较晚,宣传成效相对有限。中共对宣传阵地的开辟虽有不足,但有首创之功,并影响
蒙古问题因中俄交涉拖延不决渐由社会舆论之边缘视点而趋向知识界之中心视野。知识界之所以在对待苏俄问题上呈现出“友俄”“亲俄”“联俄”和“仇俄”之不同态度,苏俄对蒙古的意图和举措是最敏感、最直观的因素。各方对国家主权、世界革命、民族自决理论进行不同阐释与论争的同时,蒙古问题亦不断被上升至“革命”高度,并使之意识形态化。在中俄交涉的特殊困境时期,拥有革命色彩的“民族自决”与主权意识的“国家自决”的博弈交锋,使得蒙古问题从外交事件上升至政治纷争,并延伸至思想学术领域,对国家、民族和革命
“八一起义”爆发六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将其设置成红军诞生日,为苏维埃政权的重要纪念日,从而在制度层面确定了纪念日的政治动员属性。苏区在“八一”建军节纪念中,通过阅兵典礼、文娱活动、游行示威、纪念专刊等方式进行了仪式动员。“八一”纪念话语通过揭露日寇残暴行径、呈现国民党反动派罪行、弘扬红军英勇作战精神、诠释中共政治主张进行了政治动员。“八一”建军节纪念在追思南昌起义伟业、缅怀起义英烈的同时,也成为中共开展政治动员的途径,苏区民众被广泛地动员起来,并自觉地参加苏维埃
在传染病致病机理尚不明确且一时没有疫苗预防或有效药物治疗的情况下,对疫区及时进行检疫封锁、管制交通、关闭公共场所以及隔离感染者、疑似者、带菌者、密切接触者等是遏制传染病蔓延最有效举措。在革命战争年代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针对当时各种传染病流行问题,党和政府根据“预防为主”方针,高度重视对疫区检疫封锁及隔离问题并取得显著效果,在实践中初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事前、事中、事后的运作机制,并留下了今天非常值得借鉴的宝贵历史经验: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二是完善规章制度;三是开展宣传教育。
《中国革命的乡村道路》一书围绕长时段下中共乡村革命这一主题展开论述,力求超越传统线性革命叙事,审视革命史研究领域长期以来被遮蔽的问题。作者从组织维度出发,把中共作为一个政治主体展开研究,试图在外来政党和乡村社会的互动中诠释乡村革命,揭示革命成功和制度成长的内在理路。无论是历史材料的搜集利用、理论方法的传承引鉴,还是观点论据的分析整合、学术理念的推陈出新,该书都对中国革命史研究,形成了一定冲击力,探索了一种新趋向。
为健全苏维埃政府组织与工作体系,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于1931年底初创了工作报告制度。1932年初,中央为了解、督促、检查地方政府的工作执行情况,强力推进工作报告制度的实施。到1933年,工作报告制度已然在各级政府的工作中得以贯彻落实,并形成了定期报告、临时报告、限时报告、总结报告的多重报告方式和报告工作、报告听取、报告检查的制度流程。工作报告制度的实施,强化了中央对地方、上级对下级的组织领导和工作监督,也促进了中央政令、苏区工作的有效执行。
农村承担着重要的生活、文化和环境功能,与城市共同组建成人类重要的生存发展空间。当前,国家逐渐重视乡村建设,其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我国社会生产力的稳定发展。伴随着农村经济迅速发展,但也带来许多环境问题。因此,本文主要是在乡村振兴政策的背景下,简要分析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污染问题,并且提出治理方式,希望能为同行业者提供参考依据。
中共六大召开之前,中共中央对河南省的暴动政策曾一度调整。尤其是长江局的成立,成为中共中央对河南省暴动政策由激进渐趋和缓的重要尝试。然而河南省委根据暴动政策策动下级时,却面临地方党组织机构权限重叠、边界模糊不清的难题,同时基层党部在暴动执行中囿于上级“机会主义”的指责与重压,难以抑制“左”倾盲动主义的情绪,并通常以“冒险主义”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导致中央政策与地方执行之间存在落差。
土地革命中应以人口还是以劳动力作为土地分配标准,作为中央的中共中央和作为地方的中央苏区观点不一。在反富农不断激进的过程中,双方的分歧逐渐加大,并对分配标准有了新的审视。此后中共中央提出了人口和劳动力混合的分配标准,并试图通过苏区中央局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地方起初试图影响中央局的观点,但最终因《土地法》的颁布而采用了中央的标准。以央地关系的视角纵观土地分配标准演变过程,可知中央与地方在此问题上虽有争论,但其理念、逻辑相同,绝非“路线之争”所能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