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预设”与 “生成” 已经成为广大教师日益关注的话题。“预设”体现教师的匠心,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生成”闪现着智慧的火花,在“生成”中实现“预设”的目标。没有备课时的全面思考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和游刃有余?课堂应该追求预设状态下的动态生成,以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生成离不开预设
我们所说的制订教学预案(备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教材的预设,就是准确把握教材,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改编或重组;二是对学生的预设,就是全面了解学生,尽可能多地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果学生出现困难,教师如何引导或者采用怎样的互助方式来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乱。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不但要强调预设,还要改进预设,这样的预设不是为了限制生成,而是为了使生成更具有方向性、有效性;这样的预设不是侧重于教师的教,而更多的是为学生的学而预设,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生成指导下的预设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我们教师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将我们崭新的理念预设在教学预案中,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二、生成不拘于预设
强调预设,又不迷信预设,不受预设的束缚,才能在课堂上尽情挥洒自己的智慧,展示自己的创造力,让我们的学生“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学生的差异和教学的开放,使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时候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教师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艰难的抉择。教师只有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教学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
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对教学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生成与建构的理念下,只有以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也只有在实施预设时不拘泥于预设,并能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生成才会更加精彩。
三、生成需要有空间
预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所生成,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上得“大气”一点,上得“糙”一点,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问题的余地、生成的时间和自主建构的空间。因为人们的思维活动都有其特定的节奏,有时顿悟、有时冥想,在师生互动的学习活动中,节奏太快,学生跟不上,生成不充分;节奏太慢,学生容易游离于主流活动之外,也就谈不上生成。因此老师只有通过等待,给学生以时间,这样他们就不会紧张,心就会静下来,就能够专注于问题的思考与活动的操作。当教师的时间掌握与学生的整体思维速度吻合时,学生就会醉心于自己的思维活动中,学习的生成材料才会丰满充分,才能达到教师的预设要求。
四、生成重在质疑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头脑中只有存在问题,才会去思考,才会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才会主动去学习知识,知识的获取对于他才有意义。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是幼稚的、无价值的,甚至是荒唐的,教师要耐心地倾听、认真解答,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认识到,即使他们的问题看起来荒诞可笑,或者远离现实,也值得表达、研讨,与人分享。
其实在课堂上有时要故意留点疑问,布陷阱,让学生发现矛盾,反而能激发学生质疑,促使学生生成有效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由质疑而求异,由质疑而生成,在生成中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疑难问题去学习,可以突破思维定势和思维惰性的局限,活跃他们的思维,从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当学生怀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进行探究和发现时,他们可以从具有挑战性和刺激性的创造中获得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激起他们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使他们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从而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
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收获,那么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一种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好预设外的情况看成一种“教育智慧”,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尽管生成是“无法预约的美丽”,是无法事先设定或无法预料的,但我们在生成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坐待其从天而降,那种守株待兔式的期待既显得过于消极,也不符合新课程的课程实施精神。套用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幸运只青睐有准备的大脑”,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生成’只青睐有准备的课堂。”把握学生特点,让精心预设下的动态生成呈现出更多的精彩。(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红阳小学)
责任编辑杨博
一、生成离不开预设
我们所说的制订教学预案(备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教材的预设,就是准确把握教材,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改编或重组;二是对学生的预设,就是全面了解学生,尽可能多地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果学生出现困难,教师如何引导或者采用怎样的互助方式来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乱。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不但要强调预设,还要改进预设,这样的预设不是为了限制生成,而是为了使生成更具有方向性、有效性;这样的预设不是侧重于教师的教,而更多的是为学生的学而预设,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生成指导下的预设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我们教师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将我们崭新的理念预设在教学预案中,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二、生成不拘于预设
强调预设,又不迷信预设,不受预设的束缚,才能在课堂上尽情挥洒自己的智慧,展示自己的创造力,让我们的学生“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学生的差异和教学的开放,使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时候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教师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艰难的抉择。教师只有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教学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
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对教学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生成与建构的理念下,只有以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也只有在实施预设时不拘泥于预设,并能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生成才会更加精彩。
三、生成需要有空间
预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所生成,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上得“大气”一点,上得“糙”一点,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问题的余地、生成的时间和自主建构的空间。因为人们的思维活动都有其特定的节奏,有时顿悟、有时冥想,在师生互动的学习活动中,节奏太快,学生跟不上,生成不充分;节奏太慢,学生容易游离于主流活动之外,也就谈不上生成。因此老师只有通过等待,给学生以时间,这样他们就不会紧张,心就会静下来,就能够专注于问题的思考与活动的操作。当教师的时间掌握与学生的整体思维速度吻合时,学生就会醉心于自己的思维活动中,学习的生成材料才会丰满充分,才能达到教师的预设要求。
四、生成重在质疑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头脑中只有存在问题,才会去思考,才会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才会主动去学习知识,知识的获取对于他才有意义。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是幼稚的、无价值的,甚至是荒唐的,教师要耐心地倾听、认真解答,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认识到,即使他们的问题看起来荒诞可笑,或者远离现实,也值得表达、研讨,与人分享。
其实在课堂上有时要故意留点疑问,布陷阱,让学生发现矛盾,反而能激发学生质疑,促使学生生成有效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由质疑而求异,由质疑而生成,在生成中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疑难问题去学习,可以突破思维定势和思维惰性的局限,活跃他们的思维,从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当学生怀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进行探究和发现时,他们可以从具有挑战性和刺激性的创造中获得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激起他们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使他们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从而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
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收获,那么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一种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好预设外的情况看成一种“教育智慧”,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尽管生成是“无法预约的美丽”,是无法事先设定或无法预料的,但我们在生成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坐待其从天而降,那种守株待兔式的期待既显得过于消极,也不符合新课程的课程实施精神。套用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幸运只青睐有准备的大脑”,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生成’只青睐有准备的课堂。”把握学生特点,让精心预设下的动态生成呈现出更多的精彩。(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红阳小学)
责任编辑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