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 :软件·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i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过程,需要教师有意识地结合数学教学内容进行。
  【关键词】 初中生 数学 思维能力 培养
  一、创设和谐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创造力量最能发展的条件是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培养和形成创造性思维的根本保证。师生关系融洽、和谐,互相尊重,互动学习,是形成民主平等教学氛围的主要因素。在师生关系紧张的课堂中,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不可能的,只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的主体参与精神才能得到体现,学生才能敞开心扉,表露自己的观点,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实现教学目标。师生平等的关系是保证智力与非智力都处于最活状态,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辩、大胆探索。
  二、善于运用启发法和发现法,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依据教育目标设计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思维,以点燃学生智慧火花。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指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主要不是通过教师详尽讲授、介绍现成的知识,而是结合初中生特定阶段的认知特点来阐述学科的知识结构,创设问题情景,提出一系列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然后进行推理和验证。最后得出科学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它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例:在学习圆这一章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教师:首先拿出一张圆形纸片。下面请同学们也拿出一张圆形纸片,我们来研究圆的性质。请大家将圆纸片对折打开,再对折再打开,如此多次,观察在圆纸片上看到了什么?学生精力陡然集中,都想看看圆纸片上有什么?一生发现:圆纸片上有折痕。另一生又发现:圆纸片上有无数条折痕。老师表扬两生观察仔细。其它学生倍受鼓舞,纷纷发言:圆面上所有折痕相交于一点;折痕两旁的图形完全重合。教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一看交点叫什么?折痕叫什么?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并熟记。再如:在学习同一圆中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时,教师可以如下设计:教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量一量,自己手中的圆纸片和同学手中的圆纸片的直径和半径,看看同一个圆中直径与半径有什么关系?启发学生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得出结论。学生:(异口同声)直径是半径的两倍。这样,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学会了知识,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对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重视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先要根据他们的思维能力特点,凭借实物、模型、操作和语言的直观,在引导学生对各种数学现象进行具体形象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等。学具操作是一种外部的物质化活动,其特殊性在于操作活动能引起和促进学生借助于手的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在推进学生思维内化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重视直观的教学。“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启迪学生积极思维,操作是首要的第一步。通过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去获取感性知识,去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得出概念、法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夯实学生知识基础,活跃学生思维过程
  我们知道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教学中我们要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所以教学时,我们应注意由直观到抽象,不断活跃学生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五、一题多变,发展求异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过程,要经过从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在创造思维品质的发展中,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各处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所以在培养学生集中思维的同时,必须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因此可提供一些一题多变的题目,使学生在寻求各种结果中,表现思维的创造性。
  求异思维的本质是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好方法.让学生在变化中思维,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在训练题的设计中,题目由浅入深,并多采用一题多变,由只改变题目中的条件、结论和解题过程三者之一的封闭训练,逐步发展到改变三者之中的两者以上的开放型的变式训练。还通过题型的转换,力求通过填空、选择、判断、解答论证等形式的练习,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逐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寻求各种解题途径的方法.促进思维向着横向、纵向、逆向及发散等方面深入发展,从面达到训练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要注意挖掘教材本身的思维因素,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共同参与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在各个方面真正得到发展。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其他文献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教育十字决》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与其把学生当作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宝藏。”这里的“几把钥匙”和“自动的开发”说的就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问题。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时,我遵循儿童学习心理和个性特点,注重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喜欢,从被动到主动去学习语文,培养他们良好的自学习惯。那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自学
【摘 要】 在“听、说、读、写”四种基本技能中,对于中学生和老师来说“写”这一技能是一种较高的综合语言能力训练,是学生对所学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颇高,因此学生往往对写作感到力不从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小抓起。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和中考指挥棒的左右,教师大多急功近利,“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应试能力”,往往把写作教学看作是应付考试的一种应急手段,放在次要的位置;加上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