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打基础,课外出人才。”这句话提醒我们,课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而课外科技活动则有助于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就物理课堂而言,认真组织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对物理教师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一、科技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般都能注意到从兴趣出发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但青少年的兴趣有相当一部分是直接兴趣(即对活动本身的兴趣),因此,课外科技活动对他们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同时,这些活动有相当鲜明的主题,有助于在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认知兴趣的发展有三个层次,即有趣水平、乐趣水平和志趣水平。比如,学生在辅导员的指导下,经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后,自己动手组装了一部收音机或其他无线电装置。成功的喜悦将进一步促使学生对无线电产生更浓的兴趣。随之而来的是头脑中出现一些必然的疑问:“无线电波是如何传播的?”“二极管为什么可以检波?”“三极管为什么可以放大?”等等。这时,他们开始进入研究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乐趣水平阶段。他们在后来的物理课程的学习中,对于电磁振荡、电磁波及电子技术基础等知识的学习就会主动得多。不少老师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参加过无线电小组活动的学生,在学习电学和无线电知识方面,课堂注意力特别集中,课后提出的问题较多,所提问题的质量也较高;同学之间遇到有争议的问题时,他们还能以自己组装的实验去说服对方。如果这些学生从理论上弄清了疑问,就会对今后开展的活动提出更高的要求了。这时他们就开始向志趣水平跃进,探索事物的基本原理和一些客观规律性的东西。
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如果对于某门学科只是浅尝辄止,就很难对它产生强烈而稳定的兴趣。相反,如果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和顽强探索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就很容易对这门学科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例如,不少航模爱好者往往是在成功地制成了一架弹射模型飞机后,对航空事业发生兴趣,并为此贡献了毕生精力。所以说,科技活动可以激发青少年热爱科学的兴趣,其范围和程度是课堂教学所不能取代的。
二、科技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能力培养和掌握知识同等重要。物理教材上安排的学生实验,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和良好实验习惯的形成无疑是有益的。但同时我们也要承认,只有这些仍是不够的,何况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实验还不能保质保量地开展。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是我们所期待的,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对这种能力的培养,无疑有着促进作用。
国外的物理实验专家做过一项调查,当代学生中看过手表内部结构的不到10%。今天的学生似乎很少有动手的兴趣而变得更善于应付了,而实质上他们掌握的知识是肤浅的,常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特别是对于职业教育,学生仅仅学会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为学生自己动手拆、修、装、配创造了极好的机会。
科技活动是在课外和节假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进行的,为学生探索物理知识开辟了广阔的时间领域。从实验方法上看,自己选题,动手实验,也比按课本上那样被动的只动手不动脑的实验效果好得多。
三、科技活动有助于延伸物理教学
科技活动既是物理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通过多种多样的科技活动,笔者切身感受到它产生的效果是明显的,它使一部分学生在实际制作过程中,澄清了是非疑难,验证了原理、规律,从而感到物理知识并不难掌握,对学好物理有了信心,尝到了课外科技活动的甜头,同时也使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增强,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逐步形成。科技活动实行因材施教的原则,它着眼于受教育者未来无论从事科学还是其他工作和劳动都必需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训练。有利于发展个人的爱好与才能,有利于早期发现人才,为培养物理科技后备人才创造条件。
科技活动的开展范围非常广泛,它可以不受大纲与教材的约束,直接与相关的现代生产技术相联系,可以为学生展现出物理课外活动的广阔天地。某些现代农业实用的物理知识和技能的推广与普及,也会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生产劳动和农村经济建设打下一定的基础,为科技兴农和科技致富创造人才条件。
科技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创造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与潜在能力,可起到实验课教学难以达到的作用。比如,经常参加各类科技活动的学生,其实验的一次成功率与从未参加相应活动的同学相比,有相当大的提高。参加过无线电活动的学生,对电学实验基本能正确进行,也能正确分析实验中出现故障的原因,并能就某些实验的改进提出一定程度的见解,这些都是单一的理论教学所难以实现的。■(责编 王鹏飞)
一、科技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般都能注意到从兴趣出发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但青少年的兴趣有相当一部分是直接兴趣(即对活动本身的兴趣),因此,课外科技活动对他们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同时,这些活动有相当鲜明的主题,有助于在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认知兴趣的发展有三个层次,即有趣水平、乐趣水平和志趣水平。比如,学生在辅导员的指导下,经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后,自己动手组装了一部收音机或其他无线电装置。成功的喜悦将进一步促使学生对无线电产生更浓的兴趣。随之而来的是头脑中出现一些必然的疑问:“无线电波是如何传播的?”“二极管为什么可以检波?”“三极管为什么可以放大?”等等。这时,他们开始进入研究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乐趣水平阶段。他们在后来的物理课程的学习中,对于电磁振荡、电磁波及电子技术基础等知识的学习就会主动得多。不少老师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参加过无线电小组活动的学生,在学习电学和无线电知识方面,课堂注意力特别集中,课后提出的问题较多,所提问题的质量也较高;同学之间遇到有争议的问题时,他们还能以自己组装的实验去说服对方。如果这些学生从理论上弄清了疑问,就会对今后开展的活动提出更高的要求了。这时他们就开始向志趣水平跃进,探索事物的基本原理和一些客观规律性的东西。
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如果对于某门学科只是浅尝辄止,就很难对它产生强烈而稳定的兴趣。相反,如果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和顽强探索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就很容易对这门学科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例如,不少航模爱好者往往是在成功地制成了一架弹射模型飞机后,对航空事业发生兴趣,并为此贡献了毕生精力。所以说,科技活动可以激发青少年热爱科学的兴趣,其范围和程度是课堂教学所不能取代的。
二、科技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能力培养和掌握知识同等重要。物理教材上安排的学生实验,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和良好实验习惯的形成无疑是有益的。但同时我们也要承认,只有这些仍是不够的,何况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实验还不能保质保量地开展。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是我们所期待的,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对这种能力的培养,无疑有着促进作用。
国外的物理实验专家做过一项调查,当代学生中看过手表内部结构的不到10%。今天的学生似乎很少有动手的兴趣而变得更善于应付了,而实质上他们掌握的知识是肤浅的,常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特别是对于职业教育,学生仅仅学会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为学生自己动手拆、修、装、配创造了极好的机会。
科技活动是在课外和节假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进行的,为学生探索物理知识开辟了广阔的时间领域。从实验方法上看,自己选题,动手实验,也比按课本上那样被动的只动手不动脑的实验效果好得多。
三、科技活动有助于延伸物理教学
科技活动既是物理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通过多种多样的科技活动,笔者切身感受到它产生的效果是明显的,它使一部分学生在实际制作过程中,澄清了是非疑难,验证了原理、规律,从而感到物理知识并不难掌握,对学好物理有了信心,尝到了课外科技活动的甜头,同时也使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增强,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逐步形成。科技活动实行因材施教的原则,它着眼于受教育者未来无论从事科学还是其他工作和劳动都必需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训练。有利于发展个人的爱好与才能,有利于早期发现人才,为培养物理科技后备人才创造条件。
科技活动的开展范围非常广泛,它可以不受大纲与教材的约束,直接与相关的现代生产技术相联系,可以为学生展现出物理课外活动的广阔天地。某些现代农业实用的物理知识和技能的推广与普及,也会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生产劳动和农村经济建设打下一定的基础,为科技兴农和科技致富创造人才条件。
科技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创造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与潜在能力,可起到实验课教学难以达到的作用。比如,经常参加各类科技活动的学生,其实验的一次成功率与从未参加相应活动的同学相比,有相当大的提高。参加过无线电活动的学生,对电学实验基本能正确进行,也能正确分析实验中出现故障的原因,并能就某些实验的改进提出一定程度的见解,这些都是单一的理论教学所难以实现的。■(责编 王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