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个好的新闻标题,不仅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更能给人以启迪和美的感受,还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本文结合实例,从“真”、“善”、“美”三个角度,对新闻标题的制作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并分析了新闻标题制作的误区及对策。
【关键词】标题 新闻事实 人文关怀
众所周知,标题是新闻的眼睛。一个优秀的标题,不仅能提起受众的阅读兴致,还能愉悦、启迪受众的心灵,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相反,一个差的标题,不仅会对公众形成一定程度的误导,还会影响到媒体在公众心目中客观公正的形象,减弱媒体的公信力。
无法否认的是,近年来,一些媒体为了吸引公众眼球,罔顾新闻事实,炒作出一系列赚人眼球的标题来吸引受众。江苏曾经发生过一起行人被车辆从头部压过不幸死亡的交通事故,一家媒体竟制作了“骑车人‘中头彩’惨死”的标题,虽然标题看上去很形象,却丧失了媒体原本该有的人文关怀,不但是对逝者的不尊重,也没有考虑到其亲人的感受。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看报先看题,题好文一半。那么,究竟怎样的标题为“好”呢?在笔者看来,所谓“好”,在于“真”,即在于标题能准确、直观的反映新闻事实;在于“善”,即应该将人文关怀贯穿于制作标题的始终,进而彰显媒体的立场、态度;在于“美”,在阅读标题中,受众能获得快乐,产生兴趣,有所收获。
标题要“真”,要与事实相符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必须尊重事实。新闻标题亦应如此。
新闻标题必须忠于事实,但在现实中,一些文题不符的标题却常常出现。几年前一篇“四川一男子为一元钱用菜刀活活砍死11岁的儿子”的新闻至今让笔者记忆犹新。细看文章,读者发现原来这名男子“经常打胡乱说,神志也不清醒了”,精神上可能有问题才是导致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且不说这个标题血腥味十足,单就标题的准确性而言,离真相也有一定的距离。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象屡屡发生,屡禁不绝,依笔者看来,无外乎以下三点原因:一是记者、编辑的采编水平不够,或者是工作态度不认真,制作出来的标题自然也就与事实相差甚远了;其二是记者的采访深度不够,进而导致其对新闻的事实认识不清,最终出现文题不符的现象;其三是有意为之,即前文所提及的为吸引公众的眼球,以新奇、低俗来提升自己的阅读率或点击率。就目前的现实来看,新闻标题不真实现象屡有发生,大都与第三种情况有关。
新闻标题要真实准确,至少应该把握两个要点。一是抓住最有新闻价值的新闻点。标题要能体现新闻价值的要素包括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和趣味性等等。2011年9月29日,《人民日报》头版《天宫一号只待今晚发射》,将“今晚”拎入标题之中,显示出新闻价值所在,告诉读者“天宫一号发射前所有准备工作就绪,发射进入倒计时”。在这一标题中,“今晚”是新闻价值所在,使人充满期待。
二是抓住最受人关注的新闻点。最受人关注的新闻点往往是公众最需要、最盼望知晓、与读者切身利益最相关的。如《证券日报》2011年11月9日头版以复合式标题的形式,以“1年期央票利率陡降1.07个基点”为引题,以“央行明确释放货币政策微调信号”为主题,以“有机构认为,可率先调整差别存准率,然后再考虑全面下调准备金率”为副题,就“1年期央票发行利率下降1.07个基点”这一读者关注的新闻,结合近期经济形式进行深度解读,全面到位。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进行新闻标题制作时,还应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舆论引导作用这一着力点。即要求新闻采编人员在制作新闻标题时,要把新闻放到“明天的历史”这一坐标中,以立体宏观的视野来诠释。
标题要“善”,要有人文关怀
到底什么是人文关怀?一般来说,人们将这一发轫于西方的概念诠释为:以人为中心,关心人,关注人的生存状况、人生命运和生存价值,对人的理想、个性和尊严、隐私发自内心的尊重。与此同时无法否认的是,在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这一背景下,面对新闻同质化的竞争,少数媒体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在新闻采编过程中不自觉的忽视了人文关怀,出现了一些或侵犯他人隐私,或漠视人的尊严,或轻视乃至歧视弱势群体的报道。
人文关怀应该而且必须贯穿于新闻采编的全过程,其中,在新闻标题的制作中,更不能缺少人文关怀。一旦读者从有血有肉的新闻标题中找到了共鸣,其自然会产生相应的感情,或喜或怒或哀或乐。但将人文关怀渗入到标题制作中,必须克服以下几种倾向的发生:
首先是新闻标题过度娱乐化的倾向。过度娱乐化的新闻标题,虽然会在第一时间吸引读者的眼球,但一旦读者深入其中,充分掌握新闻事实之后,必然会对相关媒体产生不信任感,使得媒体公信力受损。近年来,《中年女子讨债上演“跳楼秀”欠款少付一分不下楼》、《“博士跳楼秀”能否换来学术的回归?》……类似的标题并不少见。跳楼原本是无奈之举,一旦成了新闻标题里的“跳楼秀”,性质则就变成了一场表演了,原本充满悲剧的新闻一“秀”之后,不但有了一种戏谑感,甚至让人产生了一种落井下石的感觉。如是标题,不仅没有关注到采访对象的生存状况,更忘记了对采访对象应有的尊重,显然缺乏人文关怀。
其次是新闻标题“标题党”倾向。“标题党”为了让事件引起人们的关注,放大甚至扭曲新闻事实,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的新闻标题多了,同样会影响媒体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2010年10月,一则标题为“文化部称‘偷菜’游戏或被取消”的新闻在网络上流传。不久网友们发现:自己上了“标题党”的当,文化部有关人士表示未说过“禁止或改良偷菜游戏”的话。
第三是新闻标题低俗化倾向。前文所列的“骑车人‘中头彩’惨死”例子和“四川一男子为一元钱用菜刀活活砍死11岁的儿子”两则新闻的标题,试图以血腥的场面来赚取人们的关注,这就是标题低俗化的表现。除了与暴力相关的字眼之外,还有一些标题则展示出了粗俗猎奇、颓废消极的一面,这同样是不可取的。
而阅读充满人文关怀的标题之后,人们则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温馨之感,这会在无形间拉近读者和媒体的距离,在读者和媒体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都市快报》2011年8月28日有一则新闻。其以“江西‘小候鸟’在杭参加了交通培训对骑电动车的爸爸不停地说”为引题,以“慢一点再慢一点,别闯红灯”为主题,看起来很长,但读起来却并不拗口,反而让人觉得温馨,感觉有一位亲人在旁叮咛嘱咐“注意安全”,字里行间不时透露出人性的光辉来。
如何在既能引人关注、又不会让人觉得冷漠之间寻找平衡,这是对编辑记者素养水平的全面考验。笔者以为,要解决新闻标题的人文关怀问题,关键还是在于围绕着“人”换位思考。如果我是新闻当事人,我看到这则新闻标题,会有怎样的感受?如果我是读者,我在看到新闻的标题之后,我对之有着怎样的解读?在此基础上,再下笔提炼标题,当会另有一番新思路。
标题要“美”,要内外兼修
前文所述的新闻标题要讲究真实性,要有人文关怀,这可以归纳为新闻标题的“内在美”。但与此同时,新闻标题还应注意外在的形式美。唯有将这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新闻标题才可谓“内外兼修”,达到真正的“美”的境界。
笔者认为,新闻标题达到如下效果时,方可谓实现了形式美:一是要通俗易懂,而不枯燥无味,让人能从中有所收获;二要能激发人的阅读兴趣,但不庸俗低下,让人思想的火花被点燃;三要简洁明了,而不拖泥带水,让人阅读起来轻松愉快。
如何让新闻标题的外在形式“美”起来?这是诸多采编人员一致关注的话题。总结起来,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四种途径。
一是标题直接发问。这类标题让人带着问题阅读,逻辑性强,能提起人的兴趣。如《安徽日报》2011年11月7日的“铜陵白姜为啥遭遇‘卖难’?”,9月30日“儿童医疗何时不再‘缺钙’”等等。这类新闻往往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逐层深入,为读者揭开谜团,比较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
二是标题中使用修辞。《人民日报》2008年5月8日有一则标题为“‘蓝鲸’是怎样炼成的”的新闻,标题中的“蓝鲸”,指的是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7500吨海上全回转浮吊。这个标题形象生动,字里行间难以掩饰出一种自豪感。此外,比喻、拟人、双关等都是新闻标题中经常使用的一些修辞手法。
三是标题中使用成语。2011年8月25日,《南方都市报》有这样一个标题“‘亲亲’或可相隐 家属可不灭亲”,说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首次审议刑诉法修正案草案,化用了“大义灭亲”和来源于《论语》里的“亲亲相隐”,形象生动且文雅精致,整篇文章因此显得内涵更为丰富了。
四是以简洁明了取胜。《人民日报》2011年10月9日的标题《坊巷起风雷——探访福州辛亥革命史迹》,主题仅仅五个字,但震撼有力。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如今的时代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交融的时代。在不断碰撞的过程中,两类媒体也在相互取长补短。而对于新闻标题的制作,两类媒体更是如此,标题风格日趋多样化,制作标题也越来越不拘泥于形式,而是在创新中得以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①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②刘卫东:《新闻传播学概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③蓝云,《媒体,需要新闻更需要人文关怀》[J].《青年记者》,2010(17)
④陈力丹,《论新闻标题设计:真实客观是基本要求》[J].《新闻实践》,2011(5)
⑤皮传荣,《读题时代如何防范新闻标题失实》[J].《传媒观察》,2006(3)
⑥梁瑞平,《人文关怀的缺失——从社会新闻说起》[J].《湖南大众传播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作者单位:安徽日报社)
责编:周蕾
【关键词】标题 新闻事实 人文关怀
众所周知,标题是新闻的眼睛。一个优秀的标题,不仅能提起受众的阅读兴致,还能愉悦、启迪受众的心灵,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相反,一个差的标题,不仅会对公众形成一定程度的误导,还会影响到媒体在公众心目中客观公正的形象,减弱媒体的公信力。
无法否认的是,近年来,一些媒体为了吸引公众眼球,罔顾新闻事实,炒作出一系列赚人眼球的标题来吸引受众。江苏曾经发生过一起行人被车辆从头部压过不幸死亡的交通事故,一家媒体竟制作了“骑车人‘中头彩’惨死”的标题,虽然标题看上去很形象,却丧失了媒体原本该有的人文关怀,不但是对逝者的不尊重,也没有考虑到其亲人的感受。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看报先看题,题好文一半。那么,究竟怎样的标题为“好”呢?在笔者看来,所谓“好”,在于“真”,即在于标题能准确、直观的反映新闻事实;在于“善”,即应该将人文关怀贯穿于制作标题的始终,进而彰显媒体的立场、态度;在于“美”,在阅读标题中,受众能获得快乐,产生兴趣,有所收获。
标题要“真”,要与事实相符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必须尊重事实。新闻标题亦应如此。
新闻标题必须忠于事实,但在现实中,一些文题不符的标题却常常出现。几年前一篇“四川一男子为一元钱用菜刀活活砍死11岁的儿子”的新闻至今让笔者记忆犹新。细看文章,读者发现原来这名男子“经常打胡乱说,神志也不清醒了”,精神上可能有问题才是导致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且不说这个标题血腥味十足,单就标题的准确性而言,离真相也有一定的距离。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象屡屡发生,屡禁不绝,依笔者看来,无外乎以下三点原因:一是记者、编辑的采编水平不够,或者是工作态度不认真,制作出来的标题自然也就与事实相差甚远了;其二是记者的采访深度不够,进而导致其对新闻的事实认识不清,最终出现文题不符的现象;其三是有意为之,即前文所提及的为吸引公众的眼球,以新奇、低俗来提升自己的阅读率或点击率。就目前的现实来看,新闻标题不真实现象屡有发生,大都与第三种情况有关。
新闻标题要真实准确,至少应该把握两个要点。一是抓住最有新闻价值的新闻点。标题要能体现新闻价值的要素包括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和趣味性等等。2011年9月29日,《人民日报》头版《天宫一号只待今晚发射》,将“今晚”拎入标题之中,显示出新闻价值所在,告诉读者“天宫一号发射前所有准备工作就绪,发射进入倒计时”。在这一标题中,“今晚”是新闻价值所在,使人充满期待。
二是抓住最受人关注的新闻点。最受人关注的新闻点往往是公众最需要、最盼望知晓、与读者切身利益最相关的。如《证券日报》2011年11月9日头版以复合式标题的形式,以“1年期央票利率陡降1.07个基点”为引题,以“央行明确释放货币政策微调信号”为主题,以“有机构认为,可率先调整差别存准率,然后再考虑全面下调准备金率”为副题,就“1年期央票发行利率下降1.07个基点”这一读者关注的新闻,结合近期经济形式进行深度解读,全面到位。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进行新闻标题制作时,还应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舆论引导作用这一着力点。即要求新闻采编人员在制作新闻标题时,要把新闻放到“明天的历史”这一坐标中,以立体宏观的视野来诠释。
标题要“善”,要有人文关怀
到底什么是人文关怀?一般来说,人们将这一发轫于西方的概念诠释为:以人为中心,关心人,关注人的生存状况、人生命运和生存价值,对人的理想、个性和尊严、隐私发自内心的尊重。与此同时无法否认的是,在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这一背景下,面对新闻同质化的竞争,少数媒体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在新闻采编过程中不自觉的忽视了人文关怀,出现了一些或侵犯他人隐私,或漠视人的尊严,或轻视乃至歧视弱势群体的报道。
人文关怀应该而且必须贯穿于新闻采编的全过程,其中,在新闻标题的制作中,更不能缺少人文关怀。一旦读者从有血有肉的新闻标题中找到了共鸣,其自然会产生相应的感情,或喜或怒或哀或乐。但将人文关怀渗入到标题制作中,必须克服以下几种倾向的发生:
首先是新闻标题过度娱乐化的倾向。过度娱乐化的新闻标题,虽然会在第一时间吸引读者的眼球,但一旦读者深入其中,充分掌握新闻事实之后,必然会对相关媒体产生不信任感,使得媒体公信力受损。近年来,《中年女子讨债上演“跳楼秀”欠款少付一分不下楼》、《“博士跳楼秀”能否换来学术的回归?》……类似的标题并不少见。跳楼原本是无奈之举,一旦成了新闻标题里的“跳楼秀”,性质则就变成了一场表演了,原本充满悲剧的新闻一“秀”之后,不但有了一种戏谑感,甚至让人产生了一种落井下石的感觉。如是标题,不仅没有关注到采访对象的生存状况,更忘记了对采访对象应有的尊重,显然缺乏人文关怀。
其次是新闻标题“标题党”倾向。“标题党”为了让事件引起人们的关注,放大甚至扭曲新闻事实,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的新闻标题多了,同样会影响媒体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2010年10月,一则标题为“文化部称‘偷菜’游戏或被取消”的新闻在网络上流传。不久网友们发现:自己上了“标题党”的当,文化部有关人士表示未说过“禁止或改良偷菜游戏”的话。
第三是新闻标题低俗化倾向。前文所列的“骑车人‘中头彩’惨死”例子和“四川一男子为一元钱用菜刀活活砍死11岁的儿子”两则新闻的标题,试图以血腥的场面来赚取人们的关注,这就是标题低俗化的表现。除了与暴力相关的字眼之外,还有一些标题则展示出了粗俗猎奇、颓废消极的一面,这同样是不可取的。
而阅读充满人文关怀的标题之后,人们则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温馨之感,这会在无形间拉近读者和媒体的距离,在读者和媒体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都市快报》2011年8月28日有一则新闻。其以“江西‘小候鸟’在杭参加了交通培训对骑电动车的爸爸不停地说”为引题,以“慢一点再慢一点,别闯红灯”为主题,看起来很长,但读起来却并不拗口,反而让人觉得温馨,感觉有一位亲人在旁叮咛嘱咐“注意安全”,字里行间不时透露出人性的光辉来。
如何在既能引人关注、又不会让人觉得冷漠之间寻找平衡,这是对编辑记者素养水平的全面考验。笔者以为,要解决新闻标题的人文关怀问题,关键还是在于围绕着“人”换位思考。如果我是新闻当事人,我看到这则新闻标题,会有怎样的感受?如果我是读者,我在看到新闻的标题之后,我对之有着怎样的解读?在此基础上,再下笔提炼标题,当会另有一番新思路。
标题要“美”,要内外兼修
前文所述的新闻标题要讲究真实性,要有人文关怀,这可以归纳为新闻标题的“内在美”。但与此同时,新闻标题还应注意外在的形式美。唯有将这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新闻标题才可谓“内外兼修”,达到真正的“美”的境界。
笔者认为,新闻标题达到如下效果时,方可谓实现了形式美:一是要通俗易懂,而不枯燥无味,让人能从中有所收获;二要能激发人的阅读兴趣,但不庸俗低下,让人思想的火花被点燃;三要简洁明了,而不拖泥带水,让人阅读起来轻松愉快。
如何让新闻标题的外在形式“美”起来?这是诸多采编人员一致关注的话题。总结起来,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四种途径。
一是标题直接发问。这类标题让人带着问题阅读,逻辑性强,能提起人的兴趣。如《安徽日报》2011年11月7日的“铜陵白姜为啥遭遇‘卖难’?”,9月30日“儿童医疗何时不再‘缺钙’”等等。这类新闻往往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逐层深入,为读者揭开谜团,比较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
二是标题中使用修辞。《人民日报》2008年5月8日有一则标题为“‘蓝鲸’是怎样炼成的”的新闻,标题中的“蓝鲸”,指的是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7500吨海上全回转浮吊。这个标题形象生动,字里行间难以掩饰出一种自豪感。此外,比喻、拟人、双关等都是新闻标题中经常使用的一些修辞手法。
三是标题中使用成语。2011年8月25日,《南方都市报》有这样一个标题“‘亲亲’或可相隐 家属可不灭亲”,说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首次审议刑诉法修正案草案,化用了“大义灭亲”和来源于《论语》里的“亲亲相隐”,形象生动且文雅精致,整篇文章因此显得内涵更为丰富了。
四是以简洁明了取胜。《人民日报》2011年10月9日的标题《坊巷起风雷——探访福州辛亥革命史迹》,主题仅仅五个字,但震撼有力。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如今的时代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交融的时代。在不断碰撞的过程中,两类媒体也在相互取长补短。而对于新闻标题的制作,两类媒体更是如此,标题风格日趋多样化,制作标题也越来越不拘泥于形式,而是在创新中得以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①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②刘卫东:《新闻传播学概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③蓝云,《媒体,需要新闻更需要人文关怀》[J].《青年记者》,2010(17)
④陈力丹,《论新闻标题设计:真实客观是基本要求》[J].《新闻实践》,2011(5)
⑤皮传荣,《读题时代如何防范新闻标题失实》[J].《传媒观察》,2006(3)
⑥梁瑞平,《人文关怀的缺失——从社会新闻说起》[J].《湖南大众传播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作者单位:安徽日报社)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