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标题制作应追求“真”“善”“美”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14256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个好的新闻标题,不仅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更能给人以启迪和美的感受,还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本文结合实例,从“真”、“善”、“美”三个角度,对新闻标题的制作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并分析了新闻标题制作的误区及对策。
  【关键词】标题 新闻事实 人文关怀
  
  众所周知,标题是新闻的眼睛。一个优秀的标题,不仅能提起受众的阅读兴致,还能愉悦、启迪受众的心灵,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相反,一个差的标题,不仅会对公众形成一定程度的误导,还会影响到媒体在公众心目中客观公正的形象,减弱媒体的公信力。
  无法否认的是,近年来,一些媒体为了吸引公众眼球,罔顾新闻事实,炒作出一系列赚人眼球的标题来吸引受众。江苏曾经发生过一起行人被车辆从头部压过不幸死亡的交通事故,一家媒体竟制作了“骑车人‘中头彩’惨死”的标题,虽然标题看上去很形象,却丧失了媒体原本该有的人文关怀,不但是对逝者的不尊重,也没有考虑到其亲人的感受。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看报先看题,题好文一半。那么,究竟怎样的标题为“好”呢?在笔者看来,所谓“好”,在于“真”,即在于标题能准确、直观的反映新闻事实;在于“善”,即应该将人文关怀贯穿于制作标题的始终,进而彰显媒体的立场、态度;在于“美”,在阅读标题中,受众能获得快乐,产生兴趣,有所收获。
  标题要“真”,要与事实相符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必须尊重事实。新闻标题亦应如此。
  新闻标题必须忠于事实,但在现实中,一些文题不符的标题却常常出现。几年前一篇“四川一男子为一元钱用菜刀活活砍死11岁的儿子”的新闻至今让笔者记忆犹新。细看文章,读者发现原来这名男子“经常打胡乱说,神志也不清醒了”,精神上可能有问题才是导致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且不说这个标题血腥味十足,单就标题的准确性而言,离真相也有一定的距离。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象屡屡发生,屡禁不绝,依笔者看来,无外乎以下三点原因:一是记者、编辑的采编水平不够,或者是工作态度不认真,制作出来的标题自然也就与事实相差甚远了;其二是记者的采访深度不够,进而导致其对新闻的事实认识不清,最终出现文题不符的现象;其三是有意为之,即前文所提及的为吸引公众的眼球,以新奇、低俗来提升自己的阅读率或点击率。就目前的现实来看,新闻标题不真实现象屡有发生,大都与第三种情况有关。
  新闻标题要真实准确,至少应该把握两个要点。一是抓住最有新闻价值的新闻点。标题要能体现新闻价值的要素包括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和趣味性等等。2011年9月29日,《人民日报》头版《天宫一号只待今晚发射》,将“今晚”拎入标题之中,显示出新闻价值所在,告诉读者“天宫一号发射前所有准备工作就绪,发射进入倒计时”。在这一标题中,“今晚”是新闻价值所在,使人充满期待。
  二是抓住最受人关注的新闻点。最受人关注的新闻点往往是公众最需要、最盼望知晓、与读者切身利益最相关的。如《证券日报》2011年11月9日头版以复合式标题的形式,以“1年期央票利率陡降1.07个基点”为引题,以“央行明确释放货币政策微调信号”为主题,以“有机构认为,可率先调整差别存准率,然后再考虑全面下调准备金率”为副题,就“1年期央票发行利率下降1.07个基点”这一读者关注的新闻,结合近期经济形式进行深度解读,全面到位。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进行新闻标题制作时,还应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舆论引导作用这一着力点。即要求新闻采编人员在制作新闻标题时,要把新闻放到“明天的历史”这一坐标中,以立体宏观的视野来诠释。
  标题要“善”,要有人文关怀
  到底什么是人文关怀?一般来说,人们将这一发轫于西方的概念诠释为:以人为中心,关心人,关注人的生存状况、人生命运和生存价值,对人的理想、个性和尊严、隐私发自内心的尊重。与此同时无法否认的是,在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这一背景下,面对新闻同质化的竞争,少数媒体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在新闻采编过程中不自觉的忽视了人文关怀,出现了一些或侵犯他人隐私,或漠视人的尊严,或轻视乃至歧视弱势群体的报道。
  人文关怀应该而且必须贯穿于新闻采编的全过程,其中,在新闻标题的制作中,更不能缺少人文关怀。一旦读者从有血有肉的新闻标题中找到了共鸣,其自然会产生相应的感情,或喜或怒或哀或乐。但将人文关怀渗入到标题制作中,必须克服以下几种倾向的发生:
  首先是新闻标题过度娱乐化的倾向。过度娱乐化的新闻标题,虽然会在第一时间吸引读者的眼球,但一旦读者深入其中,充分掌握新闻事实之后,必然会对相关媒体产生不信任感,使得媒体公信力受损。近年来,《中年女子讨债上演“跳楼秀”欠款少付一分不下楼》、《“博士跳楼秀”能否换来学术的回归?》……类似的标题并不少见。跳楼原本是无奈之举,一旦成了新闻标题里的“跳楼秀”,性质则就变成了一场表演了,原本充满悲剧的新闻一“秀”之后,不但有了一种戏谑感,甚至让人产生了一种落井下石的感觉。如是标题,不仅没有关注到采访对象的生存状况,更忘记了对采访对象应有的尊重,显然缺乏人文关怀。
  其次是新闻标题“标题党”倾向。“标题党”为了让事件引起人们的关注,放大甚至扭曲新闻事实,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的新闻标题多了,同样会影响媒体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2010年10月,一则标题为“文化部称‘偷菜’游戏或被取消”的新闻在网络上流传。不久网友们发现:自己上了“标题党”的当,文化部有关人士表示未说过“禁止或改良偷菜游戏”的话。
  第三是新闻标题低俗化倾向。前文所列的“骑车人‘中头彩’惨死”例子和“四川一男子为一元钱用菜刀活活砍死11岁的儿子”两则新闻的标题,试图以血腥的场面来赚取人们的关注,这就是标题低俗化的表现。除了与暴力相关的字眼之外,还有一些标题则展示出了粗俗猎奇、颓废消极的一面,这同样是不可取的。
  而阅读充满人文关怀的标题之后,人们则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温馨之感,这会在无形间拉近读者和媒体的距离,在读者和媒体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都市快报》2011年8月28日有一则新闻。其以“江西‘小候鸟’在杭参加了交通培训对骑电动车的爸爸不停地说”为引题,以“慢一点再慢一点,别闯红灯”为主题,看起来很长,但读起来却并不拗口,反而让人觉得温馨,感觉有一位亲人在旁叮咛嘱咐“注意安全”,字里行间不时透露出人性的光辉来。
  如何在既能引人关注、又不会让人觉得冷漠之间寻找平衡,这是对编辑记者素养水平的全面考验。笔者以为,要解决新闻标题的人文关怀问题,关键还是在于围绕着“人”换位思考。如果我是新闻当事人,我看到这则新闻标题,会有怎样的感受?如果我是读者,我在看到新闻的标题之后,我对之有着怎样的解读?在此基础上,再下笔提炼标题,当会另有一番新思路。
  标题要“美”,要内外兼修
  前文所述的新闻标题要讲究真实性,要有人文关怀,这可以归纳为新闻标题的“内在美”。但与此同时,新闻标题还应注意外在的形式美。唯有将这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新闻标题才可谓“内外兼修”,达到真正的“美”的境界。
  笔者认为,新闻标题达到如下效果时,方可谓实现了形式美:一是要通俗易懂,而不枯燥无味,让人能从中有所收获;二要能激发人的阅读兴趣,但不庸俗低下,让人思想的火花被点燃;三要简洁明了,而不拖泥带水,让人阅读起来轻松愉快。
  如何让新闻标题的外在形式“美”起来?这是诸多采编人员一致关注的话题。总结起来,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四种途径。
  一是标题直接发问。这类标题让人带着问题阅读,逻辑性强,能提起人的兴趣。如《安徽日报》2011年11月7日的“铜陵白姜为啥遭遇‘卖难’?”,9月30日“儿童医疗何时不再‘缺钙’”等等。这类新闻往往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逐层深入,为读者揭开谜团,比较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
  二是标题中使用修辞。《人民日报》2008年5月8日有一则标题为“‘蓝鲸’是怎样炼成的”的新闻,标题中的“蓝鲸”,指的是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7500吨海上全回转浮吊。这个标题形象生动,字里行间难以掩饰出一种自豪感。此外,比喻、拟人、双关等都是新闻标题中经常使用的一些修辞手法。
  三是标题中使用成语。2011年8月25日,《南方都市报》有这样一个标题“‘亲亲’或可相隐 家属可不灭亲”,说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首次审议刑诉法修正案草案,化用了“大义灭亲”和来源于《论语》里的“亲亲相隐”,形象生动且文雅精致,整篇文章因此显得内涵更为丰富了。
  四是以简洁明了取胜。《人民日报》2011年10月9日的标题《坊巷起风雷——探访福州辛亥革命史迹》,主题仅仅五个字,但震撼有力。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如今的时代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交融的时代。在不断碰撞的过程中,两类媒体也在相互取长补短。而对于新闻标题的制作,两类媒体更是如此,标题风格日趋多样化,制作标题也越来越不拘泥于形式,而是在创新中得以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①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②刘卫东:《新闻传播学概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③蓝云,《媒体,需要新闻更需要人文关怀》[J].《青年记者》,2010(17)
  ④陈力丹,《论新闻标题设计:真实客观是基本要求》[J].《新闻实践》,2011(5)
  ⑤皮传荣,《读题时代如何防范新闻标题失实》[J].《传媒观察》,2006(3)
  ⑥梁瑞平,《人文关怀的缺失——从社会新闻说起》[J].《湖南大众传播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作者单位:安徽日报社)
  责编:周蕾
  
其他文献
正因为地下蕴含着丰富的矿藏资源,而使陕北这片原本贫瘠的黄土高原显得异常神秘。特别对于延安老区来说,一枝独秀的石油天然气产业,无可替代成为了当地的经济支柱和民生依赖,
【摘要】读者看报,通常很少一字不漏地从头看到尾,一般都会有所取舍。一个独具匠心、安排得体、特点鲜明、图文并茂的版面,能夺人眼目,让读者“一见钟情”,一口气把报纸看下去。这里的“一见钟情”即读者在拿起报纸的瞬间,就能领会到编辑的良苦用心,也就是编辑所认为版面中最重要的新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抓住读者的視线。  【关键词】地方党报 版面语言 整体风格 包装 表达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激烈的市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在支撑喉镜下声带手术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声带小结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A组为全凭静脉麻醉组;B组为静吸复合组。
目的总结实施预见性护理降低冠脉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的经验,提高护理人员超前护理的意识,提高患者满意度;好的经验更能很好的指导临床工作。方法20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
【摘要】总编的用人之道就是指总编识人、用人的方法和原则及规律。总编要想把报社发展壮大,就要善于用人。用好人才,总编的工作效能就会得到提高,各部门工作就会有效展开。本文提出几点用人原则旨在抛砖引玉。  【关键词】报纸 总编 用人之道    一、德才兼备 以德为先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第一条规定,新闻工作者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因此,德才兼备中的“德”,
【摘要】如今保健养生成了近年来受众最为热衷的“关键词”之一。各地广播电视报在凸显行业特色的同时,也都在精雕细刻健康类版面。笔者从事多年健康类版面的编辑工作, 认为周报必须把健康等养生保健类版面放在核心地位,体现特色,以适应现代生活变化的节奏,适应媒体的发展趋势。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把握健康类版面的编辑三原则:实用性——记得住用得上;辨证性——不极端重调理;地域性——话题落地生根。  【关键词】健康
北京军区驻晋某集团军移防山西三十多年来,广泛开展美化营区,建设“园林式营院”活动,不断加强绿化工作规划和管理,取得了显著成绩。所属部队营院绿化覆盖率达45%以上,先后被
目的 1例皮肤Rosai-Dorfman病。患者:女,39岁,仅表现为左上臂内侧多发皮肤结节,皮损的组织病理特征为真皮下有大量组织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的浸润,可见吞噬现象。免疫组化染色S
【摘要】面对新媒体的挑战,传统纸媒为了自救必须进行机制调整和转型。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利用网络实现覆盖,重新占领媒体市场,整合报纸资源,扩大品牌影响力。  【关键词】新型媒体 传统纸媒 博弈    未来,传统纸媒真的就会如部分专家预测的逐渐消亡,还是会借助新型媒体的力量寻求新生?它的未来走向在牵动着众多人神经的同时,传统纸媒在新型媒体冲击下,广告额下滑、高成本运营造成的生产压力已成为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