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比较卒中单元综合治疗与传统普通病房单一药物治疗对脑梗死躯体症状及精神心理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6年9月收治的86例新发脑梗死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卒中单元组(43例行卒中单元综合治疗)和对照组(43例行常规药物治疗),比较两组在发病2、4、6、8、10、12周时神经功能缺失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指数)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并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治疗效率。结果在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的情况下,发病6周后卒中单元组较对照组同期NIHSS评分及BI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发病2~6周时HAMA评分HAMD评分均改善不显,有加重趋势,但卒中单元组自6周以后HAMA评分HAMD评分有明显改善(P<0.05),而对照组自6周后HAMA及HAMD评分没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同期数据自6周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单元组的住院时间(15.89±2.56)d与对照组住院时间(19.78±1.25)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单元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70%,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4.42%,卒中单元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单元综合治疗对脑梗死躯体症状及精神心理康复愈后明显优于传统单一治疗模式。
[关键词]卒中单元;脑梗死;神经功缺损;继发精神障碍;疗效
[中图分类号]R74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7)17-12-04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又称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由于局部脑组织血流障碍引起的脑组织坏死,是临床上常见疾病之一,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目前疗效确切而又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药物仍屈指可数。多数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损害患者生活能力,而由此又会引发患者抑郁、焦虑等精神心理障碍,甚至因绝望导致自杀,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从现代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来看,让患者尽可能恢复身体机能,重建心身平衡,回归社会才是治疗的最终目的。“卒中单元”是指在医院的一定区域内,针对脑卒中患者的、具有诊疗规范和明确治疗目标的医疗综合体。主要以神经内科、NICU为依托,针对脑卒中患者制定规范和明确诊疗目标,由神经内科、急诊医学科、神经介入治疗组、康复科、神经外科、心理科等多学科专业人员治疗和护理的医疗综合体,是可延伸到恢复期、后遗症期,针对卒中患者的一个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理念,以及多学科密切配合的综合性治疗。
我科自2009年成立脑病中心以来,将卒中单元脑梗死综合治疗运用于临床实际,并不断发展与完善,包括:超早期溶栓治疗;急性期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恢复期康复针灸推拿治疗,卒中后抑郁焦虑的药物及心理治疗;预防性治疗,其中包括:(1)药物二级预防;(2)心理治疗:改变患者认知行为方式,建立健康生活行为方式。在脑梗死的治疗中取得了明显临床效果。本研究对卒中单元与普通神经内科病房对脑梗死躯体症状及继发精神心理障碍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评价卒中单元的优势。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依据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2009年1月~2016年9月徐州市中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新发脑梗死患者86例,均为首次发病,发病时间1周内,住院时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所有参与研究者知情并且均签署同意书。卒中单元组43例,男26例,女17例,平均年龄(62.9±7.4)岁,初中以上文化程度38例,对照组(普通病房)43例,男23例,女20例,平均年龄(63.5±7.1)岁,初中以上文化程度37例。2组患者入院时年龄、性别、文化程度、NIHSS评分、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指数、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等原始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标准:年龄小于18岁,发病前存在严重的心、肝、肺、肾功能不全,有脑卒中后遗症,发病前有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等精神心理障碍疾病史,并排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蛛网膜下腔出血。
1.2研究方法
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节选)制定我科脑梗死临床路径,成立卒中小组,包括神经科重症监护室医生,神经内科医生,针灸推拿治疗师,语言治疗师,康复治疗师,心理治疗师,责任护士等。卒中单元组采用卒中单元管理模式,入住卒中单元病房,包括NICU重症监护、神经内科、针灸推拿科、心理科、康复科、护理等多学科专业人员协同合作、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并实施,入院立即按标准化的临床路径进行检查、诊断、治疗,包括发病早期重症监护,急性期神经内科药物治疗,恢复期针灸推拿及言语肢体功能康复治疗,同时给予心理咨询和干预治疗,必要时给予抗抑郁抗焦虑药物治疗。对照组入住神经内科普通病房并给予脑梗塞常规药物治疗。期间每2周由神经内科医师及心理治疗师对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指数)评定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共测评6次至发病后3月。并统计及比较6次测评结果。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统一处理,计数数据用百分率记,计量数据用(x±s)表示,并分别用x2和t检验,P<0.05为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NIHSS评分,BI指数,HAMA评分及HAMD-21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在发病后2、4、6、8、10、12周,NIHSS评分及BI指数均有明显改善(P<0.05),发病6周后卒中单元组较对照组同期NIHSS评分及BI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卒中单元治疗组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障碍恢复并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有更好的疗效。两组患者在发病2~6周时HAMA评分HAMD评分均改善不显,有加重趋势,但卒中单元组自6周以后HAMA评分HAMD评分有明显改善(P<0.05),而对照组自6周后HAMA及HAMD评分没有明显改善(P>0.05),抑郁焦虑人数增加,程度加重。两组同期数据自6周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卒中单元综合治疗对卒中后继发情绪心理障碍的预防及改善方面有良好的效果,而若不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卒中后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礙发病率高,持续时间长。如表1所示。 2.2兩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卒中单元组与对照组的住院时间比较,卒中单元组的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2.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卒中单元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70%,而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4.42%,卒中单元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所示。
3讨论
研究结果证实:强精神质内向个性、紧张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差、长期大量吸烟、长期大量饮酒、缺乏锻炼和业余生活单调与某些生物学因素(高全血粘度、高红细胞压积、高血小板聚集率)相关;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脑梗死基础疾病均与社会-心理-生活行为方式密切相关,以上多种因素均为脑梗死的重要致病因子。脑梗塞在某种程度也可归为心身疾病。脑梗死后遗症不仅包括言语、肢体功能障碍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更应包括继发的精神心理障碍,其表现形式多样,主要包括焦虑、抑郁、心理自我功能缺失及灾难反应。其常发生于脑梗塞急性期及恢复期,也见予卒中后数年。卒中后精神心理障碍使患者对疾病预后持悲观消极态度,导致动力缺乏及不合理行为,不能积极有效的配合处理问题,常常关注执拗于琐碎细节,严重影响主动康复锻炼,对全面康复存在明显消极意义,且易于被患者自身及其亲属忽略,脑卒中后伴发精神心理障碍患者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与不伴发的患者相比明显减退,提示脑卒中躯体症状与精神心理症状紧密联系,脑卒中导致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障碍,而其又会对患者的躯体功能起很大的反效应。二者互为影响,互为因果。躯体症状会带来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又会加重躯体症状,妨碍病情恢复,心理问题的改善增加患者康复治疗动力,改善生活质量。二者需协同综合治疗。
卒中单元起源于半个世纪前的欧洲,并在欧洲逐渐发展和成熟,随后由于循证医学的普及和推广,对卒中单元进行了多次Meta分析和系统综述,奠定了卒中单元在临床实践中的确切地位。许多国家卒中治疗指南都把患者能否进入卒中单元治疗作为评价卒中患者是否接受了最佳治疗的指标之一。实际上,卒中单元并没有新奇的治疗方法,但它是现代医学理论集中表现,即多元医疗和循证医学。它把传统和现代的治疗方法重新组合,构成新的治疗系统。卒中单元疗效的评价并不只限于传统的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更重要的是患者精神面貌的改善、满意度的提高,最终生活质量得到全面改善提高,患者自身、家庭和社会多方位受益。卒中单元综合治疗模式在脑梗死治疗尤其是后期治疗中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全面的肢体康复医疗服务及心理干预,不仅在改善症状方面疗效显著,更使卒中后预防得以更好的实施,从而降低总体医疗费用,同时帮助患者获得家庭和社会的理解支持,降低复发率,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卒中单元综合治疗对脑梗死躯体症状及精神心理障碍康复愈后明显优于传统单一药物治疗模式。
(收稿日期:2017-06-15)
[关键词]卒中单元;脑梗死;神经功缺损;继发精神障碍;疗效
[中图分类号]R74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7)17-12-04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又称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由于局部脑组织血流障碍引起的脑组织坏死,是临床上常见疾病之一,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目前疗效确切而又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药物仍屈指可数。多数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损害患者生活能力,而由此又会引发患者抑郁、焦虑等精神心理障碍,甚至因绝望导致自杀,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从现代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来看,让患者尽可能恢复身体机能,重建心身平衡,回归社会才是治疗的最终目的。“卒中单元”是指在医院的一定区域内,针对脑卒中患者的、具有诊疗规范和明确治疗目标的医疗综合体。主要以神经内科、NICU为依托,针对脑卒中患者制定规范和明确诊疗目标,由神经内科、急诊医学科、神经介入治疗组、康复科、神经外科、心理科等多学科专业人员治疗和护理的医疗综合体,是可延伸到恢复期、后遗症期,针对卒中患者的一个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理念,以及多学科密切配合的综合性治疗。
我科自2009年成立脑病中心以来,将卒中单元脑梗死综合治疗运用于临床实际,并不断发展与完善,包括:超早期溶栓治疗;急性期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恢复期康复针灸推拿治疗,卒中后抑郁焦虑的药物及心理治疗;预防性治疗,其中包括:(1)药物二级预防;(2)心理治疗:改变患者认知行为方式,建立健康生活行为方式。在脑梗死的治疗中取得了明显临床效果。本研究对卒中单元与普通神经内科病房对脑梗死躯体症状及继发精神心理障碍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评价卒中单元的优势。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依据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2009年1月~2016年9月徐州市中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新发脑梗死患者86例,均为首次发病,发病时间1周内,住院时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所有参与研究者知情并且均签署同意书。卒中单元组43例,男26例,女17例,平均年龄(62.9±7.4)岁,初中以上文化程度38例,对照组(普通病房)43例,男23例,女20例,平均年龄(63.5±7.1)岁,初中以上文化程度37例。2组患者入院时年龄、性别、文化程度、NIHSS评分、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指数、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等原始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标准:年龄小于18岁,发病前存在严重的心、肝、肺、肾功能不全,有脑卒中后遗症,发病前有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等精神心理障碍疾病史,并排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蛛网膜下腔出血。
1.2研究方法
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节选)制定我科脑梗死临床路径,成立卒中小组,包括神经科重症监护室医生,神经内科医生,针灸推拿治疗师,语言治疗师,康复治疗师,心理治疗师,责任护士等。卒中单元组采用卒中单元管理模式,入住卒中单元病房,包括NICU重症监护、神经内科、针灸推拿科、心理科、康复科、护理等多学科专业人员协同合作、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并实施,入院立即按标准化的临床路径进行检查、诊断、治疗,包括发病早期重症监护,急性期神经内科药物治疗,恢复期针灸推拿及言语肢体功能康复治疗,同时给予心理咨询和干预治疗,必要时给予抗抑郁抗焦虑药物治疗。对照组入住神经内科普通病房并给予脑梗塞常规药物治疗。期间每2周由神经内科医师及心理治疗师对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指数)评定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共测评6次至发病后3月。并统计及比较6次测评结果。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统一处理,计数数据用百分率记,计量数据用(x±s)表示,并分别用x2和t检验,P<0.05为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NIHSS评分,BI指数,HAMA评分及HAMD-21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在发病后2、4、6、8、10、12周,NIHSS评分及BI指数均有明显改善(P<0.05),发病6周后卒中单元组较对照组同期NIHSS评分及BI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卒中单元治疗组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障碍恢复并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有更好的疗效。两组患者在发病2~6周时HAMA评分HAMD评分均改善不显,有加重趋势,但卒中单元组自6周以后HAMA评分HAMD评分有明显改善(P<0.05),而对照组自6周后HAMA及HAMD评分没有明显改善(P>0.05),抑郁焦虑人数增加,程度加重。两组同期数据自6周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卒中单元综合治疗对卒中后继发情绪心理障碍的预防及改善方面有良好的效果,而若不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卒中后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礙发病率高,持续时间长。如表1所示。 2.2兩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卒中单元组与对照组的住院时间比较,卒中单元组的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2.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卒中单元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70%,而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4.42%,卒中单元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所示。
3讨论
研究结果证实:强精神质内向个性、紧张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差、长期大量吸烟、长期大量饮酒、缺乏锻炼和业余生活单调与某些生物学因素(高全血粘度、高红细胞压积、高血小板聚集率)相关;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脑梗死基础疾病均与社会-心理-生活行为方式密切相关,以上多种因素均为脑梗死的重要致病因子。脑梗塞在某种程度也可归为心身疾病。脑梗死后遗症不仅包括言语、肢体功能障碍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更应包括继发的精神心理障碍,其表现形式多样,主要包括焦虑、抑郁、心理自我功能缺失及灾难反应。其常发生于脑梗塞急性期及恢复期,也见予卒中后数年。卒中后精神心理障碍使患者对疾病预后持悲观消极态度,导致动力缺乏及不合理行为,不能积极有效的配合处理问题,常常关注执拗于琐碎细节,严重影响主动康复锻炼,对全面康复存在明显消极意义,且易于被患者自身及其亲属忽略,脑卒中后伴发精神心理障碍患者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与不伴发的患者相比明显减退,提示脑卒中躯体症状与精神心理症状紧密联系,脑卒中导致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障碍,而其又会对患者的躯体功能起很大的反效应。二者互为影响,互为因果。躯体症状会带来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又会加重躯体症状,妨碍病情恢复,心理问题的改善增加患者康复治疗动力,改善生活质量。二者需协同综合治疗。
卒中单元起源于半个世纪前的欧洲,并在欧洲逐渐发展和成熟,随后由于循证医学的普及和推广,对卒中单元进行了多次Meta分析和系统综述,奠定了卒中单元在临床实践中的确切地位。许多国家卒中治疗指南都把患者能否进入卒中单元治疗作为评价卒中患者是否接受了最佳治疗的指标之一。实际上,卒中单元并没有新奇的治疗方法,但它是现代医学理论集中表现,即多元医疗和循证医学。它把传统和现代的治疗方法重新组合,构成新的治疗系统。卒中单元疗效的评价并不只限于传统的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更重要的是患者精神面貌的改善、满意度的提高,最终生活质量得到全面改善提高,患者自身、家庭和社会多方位受益。卒中单元综合治疗模式在脑梗死治疗尤其是后期治疗中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全面的肢体康复医疗服务及心理干预,不仅在改善症状方面疗效显著,更使卒中后预防得以更好的实施,从而降低总体医疗费用,同时帮助患者获得家庭和社会的理解支持,降低复发率,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卒中单元综合治疗对脑梗死躯体症状及精神心理障碍康复愈后明显优于传统单一药物治疗模式。
(收稿日期:2017-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