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河北省三市的调查表明:失独者中存在社会惰化。如果有孙辈,失独者夫妻双方较不易离婚;如果无孙辈,则丈夫较妻子更易主动提出离婚并再婚,且越年轻可能性越大。失独者中大量存在隔离等心理防御机制。
关键词:失独者;社会惰化;隔离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中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颁布30多年后的今天,“失獨家庭”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据推论,中国失独家庭已经超百万,并且每年以约7.6万个数量的持续增加,在不久的将来将会超过千万。失独者的心理创伤的疗愈与否,其与哪些因素相关,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为此,H大学“失独家庭社会支持体系构建课题组”对河北省三市分别开展了两个阶段的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收集92份问卷以及14个个案的访谈资料,对之进行了分析。
二、调查结果
笔者将是否有孙辈、失独年数、婚姻状态(在婚姻状态、不在婚姻状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初中以上)、性别、现在平均月收入分别与之进行相关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从上表的数据可以看出,性别、文化程度、失独年数、是否有孙辈、平均月收入与是否摆脱痛苦均不相关(但这个结果也许是因为样本量太小造成的),而婚姻状态(有配偶、没有配偶)却与是否摆脱痛苦有一定程度的相关(相关系数为0.32,卡方值为30.510,p=0.039*)。
为了避免出现虚假相关,笔者将婚姻状态与痛苦进行分析,并加入控制变量“失独年数”,结果发现这两个变量的相关关系仍然存在。这可能是由于:
(1)配偶相互消极暗示与社会惰化作用。有配偶的失独者除了需要面对失独的痛苦,还需处理与配偶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在失独之后,经常面临一些变化。如果配偶经常具有抑郁、失落、焦虑等情绪,这种情绪在群体里会传染,会促进双方都更加地压抑、焦虑,于是更加无法摆脱痛苦。这有些类似于心理学上的心理暗示效应。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在失独者的家庭中,配偶一方若有抑郁、焦虑等情绪,则会很自然地向另一方发出信息,另一方接受信号后,则也会被“同化”,变得跟对方一样。
(2)无配偶失独者因为先经过困难的“预演”而心理抗逆力有所增强。对于这类失独者而言,婚姻状态的结束可能是由于离异,也可能是由于丧偶,但是不管是离异或者丧偶,都是让失独者预先经受一次心灵的“分离”,因为婚姻的了结不单是婚姻关系的分离更是社会关系的分离,也会对离婚者带来程度不同的心理冲击。因此对于已经经历过离婚或丧偶的人来说,他们对于失独这一事件较那些从未经历过生活巨大坎坷的人可能更有抗逆力。抗逆力是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的理论核心,是指个体在面临压力挫折时的潜能激发和自我超越。经历痛苦的过程亦伴隨着个体成长。抗逆力发展充分的失独父母,面对创伤性事件,能够反思自己适应生活的方式、态度和原则,进而做出必要的调整,改进生活方式以促进社会融入。
(3)先失独后离婚者大多是因为失独造成家庭的稳定性下降而离婚,离婚后经济多受影响,为生计所迫无暇照顾痛苦情绪。有孙辈者则为了养活孙辈而自觉责任重大而坚强。在调查中发现,有部分失独者失独后离婚。费孝通的“家庭三角形”理论认为:如果用中国家庭中父亲、母亲和儿女分别代表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话,那么这三个顶点用线段相连会组成一个三角形,三角形是一个稳固的结构,而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是一个“等边”三角形的情况。 “夫妇只是三角形的一边”“孩子的出世才完成了正常的夫妇关系,稳定和充实了他们全面合作的生活。”然而,失独使得儿女作为三角形的一个端点消失掉了,这就使得三角形这一稳固的结构消失,也代表了家庭的稳固性丧失。很多失独家庭因为失去了孩子而失去家庭的稳固性,因此面临解体的危险。潘允康亦指出:“要保证家庭功能的有效发挥,必须维护家庭结构的相对完整和稳定。从结构功能论的角度看,功能与结构是密切相关的。”杨宏伟等也认为家庭功能的发挥受家庭结构、家庭关系以及家庭生活事件的影响。
很多失独者有意识地与原来的住址和人物保持距离来维护自己内心的安全和平静。而也有另外一些失独者(主要是较为年轻的男性),则选择了重新组建家庭,他们寻觅比自己原来的妻子更年轻的女性(许多失独的妇女年龄太大已无法生育)再婚来让血脉传承。他们在用新的生活代替了旧的生活记忆,逐渐随着时间摆脱痛苦。这样的选择基于很多原因,传宗接代的观念仍是重要原因。忘记痛苦摆脱过去走向新生,也是一大原因。而那些失独又失婚的女性,大多是独自一人生活。如果有孙辈的话,孩子常成为她们的精神支柱,促使她们坚强。
三、结论
①如果有孙辈,失独者较不易离婚。孙辈的存在增强了失独者的责任感,增加社会整合程度,使得失独者家庭更稳固,增加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
②如果无孙辈,则丈夫较妻子更易主动提出离婚并再婚,且越年轻可能性越大。
③失独家庭中出现社会惰化效应。
参考文献:
[1]郝滨.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023-025
[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潘允康.试论费孝通的家庭社会学思想和理论.天津社会科学[J].2010(2)
基金项目:本文是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国时期专业社会工作进展研究”(项目编号:HB14SH01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关键词:失独者;社会惰化;隔离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中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颁布30多年后的今天,“失獨家庭”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据推论,中国失独家庭已经超百万,并且每年以约7.6万个数量的持续增加,在不久的将来将会超过千万。失独者的心理创伤的疗愈与否,其与哪些因素相关,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为此,H大学“失独家庭社会支持体系构建课题组”对河北省三市分别开展了两个阶段的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收集92份问卷以及14个个案的访谈资料,对之进行了分析。
二、调查结果
笔者将是否有孙辈、失独年数、婚姻状态(在婚姻状态、不在婚姻状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初中以上)、性别、现在平均月收入分别与之进行相关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从上表的数据可以看出,性别、文化程度、失独年数、是否有孙辈、平均月收入与是否摆脱痛苦均不相关(但这个结果也许是因为样本量太小造成的),而婚姻状态(有配偶、没有配偶)却与是否摆脱痛苦有一定程度的相关(相关系数为0.32,卡方值为30.510,p=0.039*)。
为了避免出现虚假相关,笔者将婚姻状态与痛苦进行分析,并加入控制变量“失独年数”,结果发现这两个变量的相关关系仍然存在。这可能是由于:
(1)配偶相互消极暗示与社会惰化作用。有配偶的失独者除了需要面对失独的痛苦,还需处理与配偶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在失独之后,经常面临一些变化。如果配偶经常具有抑郁、失落、焦虑等情绪,这种情绪在群体里会传染,会促进双方都更加地压抑、焦虑,于是更加无法摆脱痛苦。这有些类似于心理学上的心理暗示效应。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在失独者的家庭中,配偶一方若有抑郁、焦虑等情绪,则会很自然地向另一方发出信息,另一方接受信号后,则也会被“同化”,变得跟对方一样。
(2)无配偶失独者因为先经过困难的“预演”而心理抗逆力有所增强。对于这类失独者而言,婚姻状态的结束可能是由于离异,也可能是由于丧偶,但是不管是离异或者丧偶,都是让失独者预先经受一次心灵的“分离”,因为婚姻的了结不单是婚姻关系的分离更是社会关系的分离,也会对离婚者带来程度不同的心理冲击。因此对于已经经历过离婚或丧偶的人来说,他们对于失独这一事件较那些从未经历过生活巨大坎坷的人可能更有抗逆力。抗逆力是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的理论核心,是指个体在面临压力挫折时的潜能激发和自我超越。经历痛苦的过程亦伴隨着个体成长。抗逆力发展充分的失独父母,面对创伤性事件,能够反思自己适应生活的方式、态度和原则,进而做出必要的调整,改进生活方式以促进社会融入。
(3)先失独后离婚者大多是因为失独造成家庭的稳定性下降而离婚,离婚后经济多受影响,为生计所迫无暇照顾痛苦情绪。有孙辈者则为了养活孙辈而自觉责任重大而坚强。在调查中发现,有部分失独者失独后离婚。费孝通的“家庭三角形”理论认为:如果用中国家庭中父亲、母亲和儿女分别代表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话,那么这三个顶点用线段相连会组成一个三角形,三角形是一个稳固的结构,而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是一个“等边”三角形的情况。 “夫妇只是三角形的一边”“孩子的出世才完成了正常的夫妇关系,稳定和充实了他们全面合作的生活。”然而,失独使得儿女作为三角形的一个端点消失掉了,这就使得三角形这一稳固的结构消失,也代表了家庭的稳固性丧失。很多失独家庭因为失去了孩子而失去家庭的稳固性,因此面临解体的危险。潘允康亦指出:“要保证家庭功能的有效发挥,必须维护家庭结构的相对完整和稳定。从结构功能论的角度看,功能与结构是密切相关的。”杨宏伟等也认为家庭功能的发挥受家庭结构、家庭关系以及家庭生活事件的影响。
很多失独者有意识地与原来的住址和人物保持距离来维护自己内心的安全和平静。而也有另外一些失独者(主要是较为年轻的男性),则选择了重新组建家庭,他们寻觅比自己原来的妻子更年轻的女性(许多失独的妇女年龄太大已无法生育)再婚来让血脉传承。他们在用新的生活代替了旧的生活记忆,逐渐随着时间摆脱痛苦。这样的选择基于很多原因,传宗接代的观念仍是重要原因。忘记痛苦摆脱过去走向新生,也是一大原因。而那些失独又失婚的女性,大多是独自一人生活。如果有孙辈的话,孩子常成为她们的精神支柱,促使她们坚强。
三、结论
①如果有孙辈,失独者较不易离婚。孙辈的存在增强了失独者的责任感,增加社会整合程度,使得失独者家庭更稳固,增加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
②如果无孙辈,则丈夫较妻子更易主动提出离婚并再婚,且越年轻可能性越大。
③失独家庭中出现社会惰化效应。
参考文献:
[1]郝滨.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023-025
[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潘允康.试论费孝通的家庭社会学思想和理论.天津社会科学[J].2010(2)
基金项目:本文是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国时期专业社会工作进展研究”(项目编号:HB14SH01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