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阅读的能力需要教师精心培养,教给他们方法和技巧,也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带着问题去读,积极思考,持之以恒,提高阅读效率。只有这样,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阅读能力会不断提高。
【关键词】阅读能力;兴趣;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是基础性学科,在高考改革中,语文占比会越来越大,人们越来越感觉到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关键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以便更好地去运用。语文中的听、说、读、写能力又是相互关联的,学生在写作时往往感觉无话可说,无句可写,写作素材非常匮乏,要想改变这种状况,要抓好阅读训练,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他们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在教学中,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阅读能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也能提升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在当前新的教育形势下,语文教师要着重加强学生的阅读方面的教学,这样他们的自学能力就提高了,从而适应新时代的教育要求。因为阅读是吸收,要想让学生从书本中学到知识,必须在学生的理解上做足功课。如果在理解课文上还有困难,学生学得一知半解,阅读效果会大打折扣。要理解,就要开动脑筋,要给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在阅读前要对学生设置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学生阅读时就会有目标,有方向,不然就成了走马观花,文章读完了,什么都不懂,老师一问,又什么也不知道。浪费了时间,学生却毫无收获。
教师要努力想方设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边阅读,边思考,多想,养成爱提问题的好习惯,不能一知半解。要通读文章,然后把要解决的问题联系课文内容进行思考解答。比如朱自清的《背影》,读了课文,了解了真挚与至诚的亲子之爱。前后联系起来考虑,会发现这样的问题:全文要表现的是父爱,为何标题不用《我的父亲》或《父子情》之类,而要用《背影》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再仔细阅读课文,就会理清头绪,就会找到答案。“背影”在文章里出现了四次,文章的开头一次,是开篇点题,营造了一种浓浓的感情氛围。第二次在车站送别,通过对“背影”的细节描绘,描写出了浓浓的父爱,让人读了都热泪盈眶。第三次是父子告别后,父亲的背影消失的瞬间。读父信,恍惚中浮现了父亲的“背影”,表达了思念 。 以“背影”贯穿全文,浓浓的父子之情跃然纸上,表现出了高超的写作水平,感情的流露又是非常的自然、真实。
教师要让学生养成一直带着问题进行阅读的好习惯,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思考几次,阅读的时候要紧紧扣住课文的内容、语言、结构、写法。当一篇文章拿到手,准备进行阅读的时候,要首先考虑文章的正面和反面,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要想在阅读中汲取知识,就要扩大自己的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首先,把一本书多读几遍,不是囫圇吞枣,随便浏览一下就扔到一边去了。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其次要读不同种类、不同学科、不同分支的书籍,这样,学生才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然后把所读书籍与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经验等等结合起来思考。既能活跃思维,又能开阔视野。这样才能有所收获。在进行阅读的时候,对于文章中的佳词好句、精彩片段,建议学生进行摘录、摘抄,这样日积月累,学生也能从中受益。例如《驿路梨花》,文章一开始就把读者引到了这样一个画面:在深山中行走,找不到住处时,“我们”心里“着急”,一筹莫展的时候, 老余的叫声给大家带来了无限惊喜。“突然”是个极普通的词,可是用在这儿,点出了希望在眼前,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接着是“一弯新月升起来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快看,有人家了。”这样绝美的画面引人入胜,读者很想知道接下去会发生什么。而晚上突然在绝处出现的希望很有层次,这里有两个看字:看梨花,再看人家。由看花而看人,故事因此而拉开序幕。画面中边疆景色的描绘更是那么迷人,月光、晚风、梨树,人在花中走,花伴人夜行。读者边阅读边想象,自己就会置身于美景之中,感受到花香、月色,十分愉悦。
人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是认识和创造绝不可少的三种基本能力,这三种能力是人形成其他能力的最基础的。就拿学生思维能力来说,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基本能力,而其又与语言、文字联系得很紧密。思维靠语言来组织,思想靠语言、文字来表达。因此,语文科的特点是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维训练交织在一起。所以语文科应注重听说、读写的教学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要分析到,学生阅读是学生通过眼睛、大脑和原有知识进行迁移联系的复杂活动。故阅读能力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认读的能力
学生通过对拼音、字体、字义的感知,了解由这些汉字符号所表达的意思。这个能力是最最基本的应该具备的,如果没有认读能力,那么就谈不上进行阅读了。
(二)理解能力
在阅读的时候,不仅要理解文章中每个词语书面的意思,还要思考文字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理解这个词语出现在这里的本意,理解作者的用心,这是阅读能力的核心。
(三)鉴别欣赏能力
鉴别欣赏能力是指对阅读内容的鉴别和欣赏能力。在大量的读物中,要教会学生辨别真善美、假恶丑,赞扬正确的、美好的;摒弃丑恶的、错误的。这样我们的阅读目的才算达到了。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阅读的目的在于汲取书本中的营养,要有选择性地吸收,就要有鉴别能力和水平。因此,只有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才会有真正的阅读能力。
质疑就是在阅读教学中的设问。对此,教师首先要创设问题的情境。如在教学五年制五年级课文《狱中联欢》时,先根据课文题目提出问题:“那些被关在敌人监狱中的革命者饱受敌人的严刑拷打和折磨,过着非人的生活,痛不欲生,那么他们为什么还要在这样的环境中‘联欢’呢?”这样学生会被问题深深地吸引,会去积极思考,解答这种问题。这就体现了质疑的作用。
对于小学阅读教学,要突出一个“诱”字。也就是要针对问题的答案,尽量挖掘与答案相关联的各种条件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如以上文中的问题为例。在这个问题提出后先向学生讲清楚当时的背景:这篇课文描写的是1949年的第一天发生在重庆渣滓洞集中营中的一件事。从当时的全国形势来看,一方面,国民党反动派已到了土崩瓦解之时:另一方面,就局部而言,一些革命人士还被关押在敌人的监狱里饱受折磨。把这些时代背景讲清楚后,再让学生结合课文中对联内容如“洞中才数月,世上已千年”等,就可以找出问题的答案:“狱中的同志之所以在饱受敌人折磨的条件下‘联欢’,就是因为我们的革命就要胜利了,人民即将解放,新中国也将要诞生,这些同志之所以过得那样快乐,就是因为他们早已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而一心为民众着想。”学生心中的不解也有了答案。
总之,阅读能力需要长期培养,教师要教给如何阅读,怎样阅读才是有效的,才是有所收获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还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行为,要带着问题去读,积极思考,持之以恒,提高阅读效率。只有这样,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阅读能力会不断提高。
【关键词】阅读能力;兴趣;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是基础性学科,在高考改革中,语文占比会越来越大,人们越来越感觉到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关键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以便更好地去运用。语文中的听、说、读、写能力又是相互关联的,学生在写作时往往感觉无话可说,无句可写,写作素材非常匮乏,要想改变这种状况,要抓好阅读训练,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他们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在教学中,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阅读能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也能提升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在当前新的教育形势下,语文教师要着重加强学生的阅读方面的教学,这样他们的自学能力就提高了,从而适应新时代的教育要求。因为阅读是吸收,要想让学生从书本中学到知识,必须在学生的理解上做足功课。如果在理解课文上还有困难,学生学得一知半解,阅读效果会大打折扣。要理解,就要开动脑筋,要给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在阅读前要对学生设置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学生阅读时就会有目标,有方向,不然就成了走马观花,文章读完了,什么都不懂,老师一问,又什么也不知道。浪费了时间,学生却毫无收获。
教师要努力想方设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边阅读,边思考,多想,养成爱提问题的好习惯,不能一知半解。要通读文章,然后把要解决的问题联系课文内容进行思考解答。比如朱自清的《背影》,读了课文,了解了真挚与至诚的亲子之爱。前后联系起来考虑,会发现这样的问题:全文要表现的是父爱,为何标题不用《我的父亲》或《父子情》之类,而要用《背影》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再仔细阅读课文,就会理清头绪,就会找到答案。“背影”在文章里出现了四次,文章的开头一次,是开篇点题,营造了一种浓浓的感情氛围。第二次在车站送别,通过对“背影”的细节描绘,描写出了浓浓的父爱,让人读了都热泪盈眶。第三次是父子告别后,父亲的背影消失的瞬间。读父信,恍惚中浮现了父亲的“背影”,表达了思念 。 以“背影”贯穿全文,浓浓的父子之情跃然纸上,表现出了高超的写作水平,感情的流露又是非常的自然、真实。
教师要让学生养成一直带着问题进行阅读的好习惯,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思考几次,阅读的时候要紧紧扣住课文的内容、语言、结构、写法。当一篇文章拿到手,准备进行阅读的时候,要首先考虑文章的正面和反面,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要想在阅读中汲取知识,就要扩大自己的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首先,把一本书多读几遍,不是囫圇吞枣,随便浏览一下就扔到一边去了。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其次要读不同种类、不同学科、不同分支的书籍,这样,学生才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然后把所读书籍与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经验等等结合起来思考。既能活跃思维,又能开阔视野。这样才能有所收获。在进行阅读的时候,对于文章中的佳词好句、精彩片段,建议学生进行摘录、摘抄,这样日积月累,学生也能从中受益。例如《驿路梨花》,文章一开始就把读者引到了这样一个画面:在深山中行走,找不到住处时,“我们”心里“着急”,一筹莫展的时候, 老余的叫声给大家带来了无限惊喜。“突然”是个极普通的词,可是用在这儿,点出了希望在眼前,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接着是“一弯新月升起来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快看,有人家了。”这样绝美的画面引人入胜,读者很想知道接下去会发生什么。而晚上突然在绝处出现的希望很有层次,这里有两个看字:看梨花,再看人家。由看花而看人,故事因此而拉开序幕。画面中边疆景色的描绘更是那么迷人,月光、晚风、梨树,人在花中走,花伴人夜行。读者边阅读边想象,自己就会置身于美景之中,感受到花香、月色,十分愉悦。
一、要培养观察、思维、记忆等能力
人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是认识和创造绝不可少的三种基本能力,这三种能力是人形成其他能力的最基础的。就拿学生思维能力来说,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基本能力,而其又与语言、文字联系得很紧密。思维靠语言来组织,思想靠语言、文字来表达。因此,语文科的特点是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维训练交织在一起。所以语文科应注重听说、读写的教学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要分析到,学生阅读是学生通过眼睛、大脑和原有知识进行迁移联系的复杂活动。故阅读能力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认读的能力
学生通过对拼音、字体、字义的感知,了解由这些汉字符号所表达的意思。这个能力是最最基本的应该具备的,如果没有认读能力,那么就谈不上进行阅读了。
(二)理解能力
在阅读的时候,不仅要理解文章中每个词语书面的意思,还要思考文字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理解这个词语出现在这里的本意,理解作者的用心,这是阅读能力的核心。
(三)鉴别欣赏能力
鉴别欣赏能力是指对阅读内容的鉴别和欣赏能力。在大量的读物中,要教会学生辨别真善美、假恶丑,赞扬正确的、美好的;摒弃丑恶的、错误的。这样我们的阅读目的才算达到了。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阅读的目的在于汲取书本中的营养,要有选择性地吸收,就要有鉴别能力和水平。因此,只有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才会有真正的阅读能力。
二、阅读过程中,还要培养敢于质疑、善诱精神
质疑就是在阅读教学中的设问。对此,教师首先要创设问题的情境。如在教学五年制五年级课文《狱中联欢》时,先根据课文题目提出问题:“那些被关在敌人监狱中的革命者饱受敌人的严刑拷打和折磨,过着非人的生活,痛不欲生,那么他们为什么还要在这样的环境中‘联欢’呢?”这样学生会被问题深深地吸引,会去积极思考,解答这种问题。这就体现了质疑的作用。
对于小学阅读教学,要突出一个“诱”字。也就是要针对问题的答案,尽量挖掘与答案相关联的各种条件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如以上文中的问题为例。在这个问题提出后先向学生讲清楚当时的背景:这篇课文描写的是1949年的第一天发生在重庆渣滓洞集中营中的一件事。从当时的全国形势来看,一方面,国民党反动派已到了土崩瓦解之时:另一方面,就局部而言,一些革命人士还被关押在敌人的监狱里饱受折磨。把这些时代背景讲清楚后,再让学生结合课文中对联内容如“洞中才数月,世上已千年”等,就可以找出问题的答案:“狱中的同志之所以在饱受敌人折磨的条件下‘联欢’,就是因为我们的革命就要胜利了,人民即将解放,新中国也将要诞生,这些同志之所以过得那样快乐,就是因为他们早已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而一心为民众着想。”学生心中的不解也有了答案。
总之,阅读能力需要长期培养,教师要教给如何阅读,怎样阅读才是有效的,才是有所收获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还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行为,要带着问题去读,积极思考,持之以恒,提高阅读效率。只有这样,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阅读能力会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