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该矿区野外地质调查及室内综合分析,重点对该矿区的矿区特征及矿床成因类型进行分析。初步认为矿床成因类型属于赋存于碳酸盐岩构造破碎带的中温热液充填交代型矿床。
[关键词]地质特征 矿床成因
[中图分类号] O741+.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7-100-1
1矿区地质概况
该矿区处在粤北“山”字型构造带东翼翁城复向斜东南翼。竹子坑矿区位于向斜近扬起端的东南翼,次级褶皱发育。
1.1地层
矿区内主要地层为石炭系测水组(C1c)、石磴子组(C1■)及第四系(Q)。从新到老描述如下:
(1)测水组(C1c)主要分布于矿区的东部及西南部。是一套砂泥质碎屑岩沉积。主要岩性为石英砂岩、粉砂岩、绢云母页岩、泥页岩、炭质泥岩。底部为一层黑色炭质泥岩与下伏石磴子组整合接触。区内该组岩石已风化,地表、钻孔均未见新鲜岩石。厚度>150m。
(2)石磴子组(C1■) 工作区地表未见出露,主要见于各钻孔及CK1采坑。是一套碳酸盐岩沉积。主要岩性为纹层状灰岩、中厚层状灰岩、块状灰岩,夹生物灰岩、白云岩,局部见褪色化灰岩。本组为矿区主要赋矿层位。该组地层大部分为第四系覆盖,目前尚未揭穿,厚度>500m。
(3)第四系(Q)主要分布于矿区的中及西北部。是一套冲洪积及坡积层。主要岩性为含砾石粘土、砂质粘土、粘土。厚度0~5m,个别达13m。
1.2构造
矿区位于翁城复向斜南东翼,构造较复杂,次一级褶皱及裂隙较发育。
1.2.1褶皱
将军大塘向斜:轴向南北,向南倾伏。东翼地层产状,倾向260~280°,倾角35~76°;西翼地层产状,倾向90~128°,倾角35~75°。
竹子坑背斜:轴向北北西,向北倾伏。东翼地层产状,倾向90~128°,倾角35~75°;西翼地层产状,倾向230~250°,倾角35~50°。
次级向斜:分布于105~102线之间,为大部分钻孔所控制。轴向变化较大(30~93°),由下石炭统测水组与石磴子组组成;扬起端位于东部(ZK9附近);北西翼倾向175~185°,倾角45~50°;南东翼倾向280~360°,倾角35~40°,但延伸至0/ZK2与ZK11时,产状急剧变化,倾向240°,倾角67~69°。
隆起:分布于102线附近,由102线诸钻孔所控制。凹陷:分布于102~106线之间,由102线、106线钻孔及ZK7、ZK10钻孔所控制。
另外,在地表采样观察点(D4)34.5°方向32m处见有一小褶皱 (见图1)。断层两边的岩层产状近相反。
1.2.2断裂
地表仅在地表采样观察点(D4)34.5°方向32m处陡坎见有一小断裂构造 (见图1)。可能由于褶皱构造所引起的小裂隙。
另外,根据钻孔揭露情况,矿区存在一半隐伏硅化构造破碎带。破碎带控制走向长约170m,斜长约200m。总体走向北西西,倾向南西,倾角变化较大,30~70°。破碎带普遍硅化,并具有不同程度的铅锌矿硫铁矿化,部分地段矿化强烈形成工业矿体。该构造破碎带穿切测水组及石磴子组地层。破碎带内成分主要为灰岩角砾、方解石脉 (见照片1、2);角砾呈棱角状,粒度2~5mm。破碎带具有普遍硅化、铅锌黄铁矿化,部分地段铅锌黄铁矿化强烈形成矿体。该硅化破碎带为矿区的控矿构造。
1.3岩浆岩
工作区未见明显的岩浆岩及岩脉。矿区于121/ZK1的西南面公路壁见类似花岗岩风化产物,由石英砂与黄色粘土组成,沿公路出露长约10m,高1.5m,厚度不详;同时,于钻孔121/ZK1、113/ZK1、113/ZK2、117/ZK1见阳起石方柱石矽卡岩,推测该地段深部存在隐伏花岗岩。
1.4变质作用与围岩蚀变
岩层未经历区域变质,受热液接触交代的影响,在矿体及其顶底板附近,发育有硅化、褪色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其中硅化、褪色化与矿体关系密切。
2矿化体地质特征
矿区的矿化类型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为褐铁矿化、硫铁矿化、铅锌硫铁矿化。
2.1褐铁矿化特征
褐铁矿化主要见于下石炭统测水组(C1c)风化残坡积层中,这些褐铁矿呈团块状或碎块状,星散分布;块度一般3~20cm,最大可达50cm。主要为胶状、葡萄状结构,少量呈多孔状结构,成分为褐铁矿(铁质)、粉砂及泥质。多为铁质粉砂岩风化淋滤富集而成。質量较差,经济价值小。
2.2黄铁矿化特征
矿区内测水组及石磴子组均可见稀疏星点状黄铁矿,尤其是含炭质岩石,如测水组含炭质泥岩、石磴子组炭质泥质灰岩。局部见细脉浸染状黄铁矿,但未能达到黄铁矿石质量要求。
2.3铅锌黄铁矿化特征
铅锌黄铁矿化主要产于石磴子组及测水组的硅化破碎带中。石磴子组中矿化强,可形成工业矿体;测水组中矿化较弱。属于热液充填交代型矿床。
3矿床成因类型浅析
矿体呈透镜状,产状变化较大,浅部倾角变缓,深部急剧变陡,主要产于石磴子组灰岩破碎带中。矿体顶板主要为微粒灰岩,底板为微粒灰岩、褪色化灰岩;矿石结构以他形粒状为主,构造以脉状为主;矿石普遍有不同程度的硅化,矿石以方铅矿、闪锌矿为主,黄铁矿次之。根据以上所述的矿体形态、产状,矿石结构构造,矿物共生组合与生成顺序及围岩蚀变的特征,初步认为矿床成因类型属于赋存于碳酸盐岩构造破碎带的中温热液充填交代型矿床。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地质局.广东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2]广东省英德市某矿区详查报告.
[关键词]地质特征 矿床成因
[中图分类号] O741+.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7-100-1
1矿区地质概况
该矿区处在粤北“山”字型构造带东翼翁城复向斜东南翼。竹子坑矿区位于向斜近扬起端的东南翼,次级褶皱发育。
1.1地层
矿区内主要地层为石炭系测水组(C1c)、石磴子组(C1■)及第四系(Q)。从新到老描述如下:
(1)测水组(C1c)主要分布于矿区的东部及西南部。是一套砂泥质碎屑岩沉积。主要岩性为石英砂岩、粉砂岩、绢云母页岩、泥页岩、炭质泥岩。底部为一层黑色炭质泥岩与下伏石磴子组整合接触。区内该组岩石已风化,地表、钻孔均未见新鲜岩石。厚度>150m。
(2)石磴子组(C1■) 工作区地表未见出露,主要见于各钻孔及CK1采坑。是一套碳酸盐岩沉积。主要岩性为纹层状灰岩、中厚层状灰岩、块状灰岩,夹生物灰岩、白云岩,局部见褪色化灰岩。本组为矿区主要赋矿层位。该组地层大部分为第四系覆盖,目前尚未揭穿,厚度>500m。
(3)第四系(Q)主要分布于矿区的中及西北部。是一套冲洪积及坡积层。主要岩性为含砾石粘土、砂质粘土、粘土。厚度0~5m,个别达13m。
1.2构造
矿区位于翁城复向斜南东翼,构造较复杂,次一级褶皱及裂隙较发育。
1.2.1褶皱
将军大塘向斜:轴向南北,向南倾伏。东翼地层产状,倾向260~280°,倾角35~76°;西翼地层产状,倾向90~128°,倾角35~75°。
竹子坑背斜:轴向北北西,向北倾伏。东翼地层产状,倾向90~128°,倾角35~75°;西翼地层产状,倾向230~250°,倾角35~50°。
次级向斜:分布于105~102线之间,为大部分钻孔所控制。轴向变化较大(30~93°),由下石炭统测水组与石磴子组组成;扬起端位于东部(ZK9附近);北西翼倾向175~185°,倾角45~50°;南东翼倾向280~360°,倾角35~40°,但延伸至0/ZK2与ZK11时,产状急剧变化,倾向240°,倾角67~69°。
隆起:分布于102线附近,由102线诸钻孔所控制。凹陷:分布于102~106线之间,由102线、106线钻孔及ZK7、ZK10钻孔所控制。
另外,在地表采样观察点(D4)34.5°方向32m处见有一小褶皱 (见图1)。断层两边的岩层产状近相反。
1.2.2断裂
地表仅在地表采样观察点(D4)34.5°方向32m处陡坎见有一小断裂构造 (见图1)。可能由于褶皱构造所引起的小裂隙。
另外,根据钻孔揭露情况,矿区存在一半隐伏硅化构造破碎带。破碎带控制走向长约170m,斜长约200m。总体走向北西西,倾向南西,倾角变化较大,30~70°。破碎带普遍硅化,并具有不同程度的铅锌矿硫铁矿化,部分地段矿化强烈形成工业矿体。该构造破碎带穿切测水组及石磴子组地层。破碎带内成分主要为灰岩角砾、方解石脉 (见照片1、2);角砾呈棱角状,粒度2~5mm。破碎带具有普遍硅化、铅锌黄铁矿化,部分地段铅锌黄铁矿化强烈形成矿体。该硅化破碎带为矿区的控矿构造。
1.3岩浆岩
工作区未见明显的岩浆岩及岩脉。矿区于121/ZK1的西南面公路壁见类似花岗岩风化产物,由石英砂与黄色粘土组成,沿公路出露长约10m,高1.5m,厚度不详;同时,于钻孔121/ZK1、113/ZK1、113/ZK2、117/ZK1见阳起石方柱石矽卡岩,推测该地段深部存在隐伏花岗岩。
1.4变质作用与围岩蚀变
岩层未经历区域变质,受热液接触交代的影响,在矿体及其顶底板附近,发育有硅化、褪色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其中硅化、褪色化与矿体关系密切。
2矿化体地质特征
矿区的矿化类型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为褐铁矿化、硫铁矿化、铅锌硫铁矿化。
2.1褐铁矿化特征
褐铁矿化主要见于下石炭统测水组(C1c)风化残坡积层中,这些褐铁矿呈团块状或碎块状,星散分布;块度一般3~20cm,最大可达50cm。主要为胶状、葡萄状结构,少量呈多孔状结构,成分为褐铁矿(铁质)、粉砂及泥质。多为铁质粉砂岩风化淋滤富集而成。質量较差,经济价值小。
2.2黄铁矿化特征
矿区内测水组及石磴子组均可见稀疏星点状黄铁矿,尤其是含炭质岩石,如测水组含炭质泥岩、石磴子组炭质泥质灰岩。局部见细脉浸染状黄铁矿,但未能达到黄铁矿石质量要求。
2.3铅锌黄铁矿化特征
铅锌黄铁矿化主要产于石磴子组及测水组的硅化破碎带中。石磴子组中矿化强,可形成工业矿体;测水组中矿化较弱。属于热液充填交代型矿床。
3矿床成因类型浅析
矿体呈透镜状,产状变化较大,浅部倾角变缓,深部急剧变陡,主要产于石磴子组灰岩破碎带中。矿体顶板主要为微粒灰岩,底板为微粒灰岩、褪色化灰岩;矿石结构以他形粒状为主,构造以脉状为主;矿石普遍有不同程度的硅化,矿石以方铅矿、闪锌矿为主,黄铁矿次之。根据以上所述的矿体形态、产状,矿石结构构造,矿物共生组合与生成顺序及围岩蚀变的特征,初步认为矿床成因类型属于赋存于碳酸盐岩构造破碎带的中温热液充填交代型矿床。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地质局.广东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2]广东省英德市某矿区详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