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老龄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文章以中部×市的老龄化现状为例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市社会、经济的影响,并针对×市人口老龄化的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养老;×市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市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但与发达地区相比,面临的“未富先老”压力更大、养老服务压力更突出,社会保障问题也更为严重。因此,×市作为中部城市的典型代表,研究其如何促进老龄事业发展,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征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市2010年底总人口862.7万,65岁以上人口61.76万,占×市总人口的7.16%,已处于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发展阶段。根据2010年上海第六次人口普查公报数据显示,×市的老龄化程度仅比上海市低三个百分点,而不同于上海这个有“东方明珠”之称的沿海发达都市, ×市“未富先老”将面临前严峻的老龄化局势。
(一)老年人口规模大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加上20多年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口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以及20世纪中后期,计划生育工作的普遍推行,使得人口出生率下降,加快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2010年底,×市65岁以上老年人61.76万,占 ×省老年人口总数的7.9%。
(二)人口老龄化程度高
×市虽作为中部二线城市,随着 ×市政府近几十年来大量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及逐渐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得我市老年人口的平均寿命增长为74.83岁,比十年前增长了3.43岁,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又使得出生率大幅下降。×市2010年65岁及以上老人占全市总人口7.16%,人口老龄化高于 ×省0.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老龄化形势严峻。
(三) ×市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高速增长期
×市老龄人口增长速度呈不断加快趋势,65岁及以上老人在1980年-2000年每年递增2.4%,2000-2010年为3.8%,增速达1.4个百分点。数字表明,×市老年人口不但在绝对量上呈上升趋势,更主要的是增长速度的逐渐加快。
(四) 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
人口学中认定,60——69岁为低龄老年人口,70——79岁为中龄老年人口,80岁以上为高龄老年人口。×市2000年80岁以上的老人占本市老龄人口的10.05%,而到了2010年该比重则上升为12.38%,这表明×市高龄老年人所占比重在不断增大。
二、人口老龄化问题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市在社会生产水平、经济尚不发达情况下迎来了人口老龄化,必将给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带来较大影响。
(一)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造成影响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劳动适龄人口变化将直接影响着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速度,其后果是劳动力短缺、经济增长缓慢。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定数量和一定质量的劳动人口的稳定供应,人口老龄化意味着老年人口比重加大,劳动适龄入口数量减少与比重下降。预计到21世纪中期, ×市劳动力数量将有近1/4的人口年龄超过65岁。
(二) 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对老人赡养比上升被赡养人口的增加必将加重现有劳动人口的负担。当我市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后,家庭的代际抚养比就会出现大幅度提高。未来我市家庭现阶段的普遍模式是4:2:1,一个成年孩子将负担6个长辈。虽然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行有助于缓解家庭负担,但这一模式的家庭抚养比重仍将影响我市年轻劳动力的收入支出。
(三) 人口老龄化使政府用于老人的财政支出增加,财政负担加重
人均寿命延长,几十年的低生育率和我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健全的情况下,“未富先老”提前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其结果必然会提高社会负担系数,使社会负担加重。而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补助等社会保险项目的社会保障资金征收困难更加剧了政府在养老等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压力。
(四)养老院数目少致使养老矛盾升级
×市现有老年人100万,而养老院有仅有54家,其中公立养老院31家,床位8000多张。和十二五规划要求相比,×市养老床位还有一半缺口。 更为严峻的是公立养老院一床难求,私立养老院虽然能提供较好的环境但高昂的费用使很多老年人望而却步。
三、解决×市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主要对策
人口老龄化问题势必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等重大战略性问题,我们必须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积极应对,做出正确的战略性选择,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应对之策。
(一)积极发展经济,为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难题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应对人口老龄化局势,发展经济是关键。只有尽快提高我市劳动生产率,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抚养老人的各种需求,被用来进行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物质财富才会充足。应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险制度,使更多人在更大程度上享受社会保障的实惠,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二)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积极开发老年产业 弹性退休年龄制度可以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毕竟老年人口并不是纯消费者,他们中间仍有一部分人从事经济活动,劳动经验和知识积累相对丰富,可以弥补体力的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经济发展。老龄化社会,老年人为了满足物质与精神上的需求,对商品、服务和劳务等消费越来越多样化。随着老年人口的逐年增加,其需求也会日益增长。这时,市场机制将引导社会资源不断向开发满足老年人的生活用品、医疗产品、保健用品,以及老年大学、老年旅游等产业转移,尤其是在高龄老龄化阶段,社会对满足老年成员的消费需求将明显增大。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大力兴建公共养老设施、扩大老年活动场所、增加老年服务项目、提升老年服务水平、发展老年服务产业。 (三)尽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全方面服务的新型养老体系
1、新型养老体系应该以家庭养老为基础
从总体上讲,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不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高,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因此我们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按照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构建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和养老制度。同时,我们也应看到,90%以上的老人最终都要在家中安度晚年。同时,中华民族始终是一个重礼节、讲孝道的民族,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天伦之乐是对老人最大的安慰。因此,家庭养老的功能虽然不断弱化,但目前仍是我国养老的基础。
2、 新型养老体系应该以社区养老为依托
社区养老是以社区为平台,以社区基层组织为主导,强调政府、社区、家庭、个人等多方参与,整合社区内各种服务资源,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全方位服务的养老模式。这一模式符合人们居家养老的思想诉求,同时又能解决家庭无人照料的难题。目前全国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如提供老人餐桌、上门义诊以及大庆市打造的十分钟养老功能服务圈等等。
3、 新型养老体系应以机构养老为补充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不管是公立养老院和私立养老院,目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政府要深入调研,改变目前政府资金投入大多数投向公立养老院的现状,实行“补助随人走”,即政府的补助不针对养老院,而是随着老人走,这样就化解了公立养老院由于政府投入多而设施好、价钱低,一床难求的局面。而对于私立养老院,政府也应提供更多的制度层面的帮助,如解决私立养老院的用地、医疗等问题。使公立、私立养老院能相得益彰,良性发展。
总之,我们要尽快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并通过法规政策,实现养老的社会化,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但无论是哪种养老方式,都有政府资金支持、政策扶持所产生的影响。这也说明,政府在解决老龄化问题中应发挥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彭希哲,胡湛.公共政策视角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J].中国社会科学,2011(03).
[2]蒋正华.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及对策[J].求是,2005(06).
(作者单位:郑州广播电视大学)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养老;×市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市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但与发达地区相比,面临的“未富先老”压力更大、养老服务压力更突出,社会保障问题也更为严重。因此,×市作为中部城市的典型代表,研究其如何促进老龄事业发展,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征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市2010年底总人口862.7万,65岁以上人口61.76万,占×市总人口的7.16%,已处于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发展阶段。根据2010年上海第六次人口普查公报数据显示,×市的老龄化程度仅比上海市低三个百分点,而不同于上海这个有“东方明珠”之称的沿海发达都市, ×市“未富先老”将面临前严峻的老龄化局势。
(一)老年人口规模大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加上20多年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口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以及20世纪中后期,计划生育工作的普遍推行,使得人口出生率下降,加快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2010年底,×市65岁以上老年人61.76万,占 ×省老年人口总数的7.9%。
(二)人口老龄化程度高
×市虽作为中部二线城市,随着 ×市政府近几十年来大量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及逐渐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得我市老年人口的平均寿命增长为74.83岁,比十年前增长了3.43岁,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又使得出生率大幅下降。×市2010年65岁及以上老人占全市总人口7.16%,人口老龄化高于 ×省0.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老龄化形势严峻。
(三) ×市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高速增长期
×市老龄人口增长速度呈不断加快趋势,65岁及以上老人在1980年-2000年每年递增2.4%,2000-2010年为3.8%,增速达1.4个百分点。数字表明,×市老年人口不但在绝对量上呈上升趋势,更主要的是增长速度的逐渐加快。
(四) 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
人口学中认定,60——69岁为低龄老年人口,70——79岁为中龄老年人口,80岁以上为高龄老年人口。×市2000年80岁以上的老人占本市老龄人口的10.05%,而到了2010年该比重则上升为12.38%,这表明×市高龄老年人所占比重在不断增大。
二、人口老龄化问题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市在社会生产水平、经济尚不发达情况下迎来了人口老龄化,必将给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带来较大影响。
(一)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造成影响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劳动适龄人口变化将直接影响着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速度,其后果是劳动力短缺、经济增长缓慢。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定数量和一定质量的劳动人口的稳定供应,人口老龄化意味着老年人口比重加大,劳动适龄入口数量减少与比重下降。预计到21世纪中期, ×市劳动力数量将有近1/4的人口年龄超过65岁。
(二) 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对老人赡养比上升被赡养人口的增加必将加重现有劳动人口的负担。当我市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后,家庭的代际抚养比就会出现大幅度提高。未来我市家庭现阶段的普遍模式是4:2:1,一个成年孩子将负担6个长辈。虽然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行有助于缓解家庭负担,但这一模式的家庭抚养比重仍将影响我市年轻劳动力的收入支出。
(三) 人口老龄化使政府用于老人的财政支出增加,财政负担加重
人均寿命延长,几十年的低生育率和我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健全的情况下,“未富先老”提前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其结果必然会提高社会负担系数,使社会负担加重。而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补助等社会保险项目的社会保障资金征收困难更加剧了政府在养老等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压力。
(四)养老院数目少致使养老矛盾升级
×市现有老年人100万,而养老院有仅有54家,其中公立养老院31家,床位8000多张。和十二五规划要求相比,×市养老床位还有一半缺口。 更为严峻的是公立养老院一床难求,私立养老院虽然能提供较好的环境但高昂的费用使很多老年人望而却步。
三、解决×市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主要对策
人口老龄化问题势必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等重大战略性问题,我们必须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积极应对,做出正确的战略性选择,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应对之策。
(一)积极发展经济,为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难题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应对人口老龄化局势,发展经济是关键。只有尽快提高我市劳动生产率,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抚养老人的各种需求,被用来进行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物质财富才会充足。应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险制度,使更多人在更大程度上享受社会保障的实惠,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二)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积极开发老年产业 弹性退休年龄制度可以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毕竟老年人口并不是纯消费者,他们中间仍有一部分人从事经济活动,劳动经验和知识积累相对丰富,可以弥补体力的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经济发展。老龄化社会,老年人为了满足物质与精神上的需求,对商品、服务和劳务等消费越来越多样化。随着老年人口的逐年增加,其需求也会日益增长。这时,市场机制将引导社会资源不断向开发满足老年人的生活用品、医疗产品、保健用品,以及老年大学、老年旅游等产业转移,尤其是在高龄老龄化阶段,社会对满足老年成员的消费需求将明显增大。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大力兴建公共养老设施、扩大老年活动场所、增加老年服务项目、提升老年服务水平、发展老年服务产业。 (三)尽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全方面服务的新型养老体系
1、新型养老体系应该以家庭养老为基础
从总体上讲,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不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高,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因此我们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按照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构建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和养老制度。同时,我们也应看到,90%以上的老人最终都要在家中安度晚年。同时,中华民族始终是一个重礼节、讲孝道的民族,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天伦之乐是对老人最大的安慰。因此,家庭养老的功能虽然不断弱化,但目前仍是我国养老的基础。
2、 新型养老体系应该以社区养老为依托
社区养老是以社区为平台,以社区基层组织为主导,强调政府、社区、家庭、个人等多方参与,整合社区内各种服务资源,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全方位服务的养老模式。这一模式符合人们居家养老的思想诉求,同时又能解决家庭无人照料的难题。目前全国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如提供老人餐桌、上门义诊以及大庆市打造的十分钟养老功能服务圈等等。
3、 新型养老体系应以机构养老为补充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不管是公立养老院和私立养老院,目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政府要深入调研,改变目前政府资金投入大多数投向公立养老院的现状,实行“补助随人走”,即政府的补助不针对养老院,而是随着老人走,这样就化解了公立养老院由于政府投入多而设施好、价钱低,一床难求的局面。而对于私立养老院,政府也应提供更多的制度层面的帮助,如解决私立养老院的用地、医疗等问题。使公立、私立养老院能相得益彰,良性发展。
总之,我们要尽快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并通过法规政策,实现养老的社会化,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但无论是哪种养老方式,都有政府资金支持、政策扶持所产生的影响。这也说明,政府在解决老龄化问题中应发挥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彭希哲,胡湛.公共政策视角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J].中国社会科学,2011(03).
[2]蒋正华.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及对策[J].求是,2005(06).
(作者单位:郑州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