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进一步改革高职院校经济法的教学方法,应该从高职院校的普遍教学规律及经济法课程的特点出发,从原来的侧重书面理论转变到案例与理论结合,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双向互动相结合,真正体现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效果。经济法的理论教学应与实际案例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扭转经济法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 经济法 教学改革 课程
一、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就目前而言多数高职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经济法总论跟经济法部门的法律制度存在脱节的情况,从而使经济法具体的法律制度跟案例教学无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在学完这门课程后仍然不明白经济法是什么,经济法课堂教学中案例内容不能有效地反映教学目的。
其主要原因在于:由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以往没有接受过学法类课程的教育,对于高度概括、原则与比较抽象的法律规范经常不能轻易理解与掌握,也感觉十分枯燥。有的教师在经济法教学中只重视具体法律制度的讲解,而忽视对总论内容的把握,使学生对经济法的体系没有一个完整的把握和了解,从而教学效果不好。其次,案例教学,还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听取,而不能主动的参与和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发挥。
二、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一)基于对教学目标与对象的定位
由于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与高校本科生经济法教学目标和对象不同,其采用的教学目的和方法也应该不同。高职院校应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培养一批素质良好、知识够用、能力很强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各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不同区域、不同高职院校应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同的专业应有不同的高技能人才类型和目标定位。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教育,其基本要求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高职院校的经济法课程只是经管类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其目标不能与法学学生的相同,而必须立足于高职,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基点。
但是现有的教学方式方法并无法满足这些目标,所以,现在非常有必要在现有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
(二)基于对教学内容的取舍
基于不同的专业应有不同的高技能人才类型和目标定位。基于学生专业的不同,经济法教师在教学中区分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授课,就算是使用的教材是一样,也要把握授课的侧重点。把握和解决经济法教学中的一些理论和方法,首先应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生层次的实际,取合经济法和相关法课程的内容,形成适应专业要求的“自已 的经济法课程内容。
(三)基于对教学方法的革新
传统的经济法教学中,一本教材,从头讲到尾,教师绝对是主导;一堂课,从头讲到尾,填鸭式,满堂灌;课堂教学中案例内容陈旧,不能有效地反映教学目的,更不能适用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三、改进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的建议
(一)能力培养为核心
能力是人们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可能性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必备条件。大学生教育不同于中学教育就在于大学生毕业后直接面临的是社会,是成为社会的一员,接受社会这个大环境的洗礼与检验。高职培养的是高索质技能型人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其教育的核心。在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应该包括思维能力、技艺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这四种能力的培养。而沟通能力包含着表达能力、争辩能力、倾听能力和设计能力(形象设计、动作设计、环境设计)。沟通能力看起来是外在的东西,而实际上是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它关系着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和品德。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加强沟通的实践,包括师生间和生生间的沟通。另外,综合能力的培养也应该体现在经济法的各个教学环节中。
(二)案例教学为关键
案例教学是经济法教学的一大特色,结合适量的案例会使教学内容丰富且生动。案例教学中,首先,应把主要的知识结构和要点通过有机的案例组合形成逻辑链条,并由此推导、总结出规则和对规则的解释,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运用这些规则、方法分析实际的问题和案例,这样既可以培养出会运用法律的人才,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对知识的掌握。其次,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与所讲课程内容有关的案例材料,对以收集编制的案例进行认真分析与比较以适应教学目标的需要。
(三)教法创新为手段
其一,教师必须根据授课对象所面临的具体场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二,大学生的学习应注重于培养各个方面的能力,故在教学中应该着力拓展学生的能力。笔者在实践的教学中,尝试改革案例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次,在课堂上演示出案例:要求学生将案例的内容演示出来,而不是口头表述或在黑板上写出来,然后,由另外几个同学对该案例进行分析:其中包括分析学生的演示技巧,分析案例里提出的一些问题,分析同学们对这个案例的个人理解以及提出的问题;几个学生对分析的情况进行评判:评判演示的隋况,分析的情况。最后由一名同学为代表对该组案例知识进行总结:要总结出该组的集体表现,总结所听到看到的以及案例本身所体现出来的知识点。从查找—演示—分析—评判—总结,这是一个完成的案例程序。在整个过程里,教师作为指导者,他负责做最后的总结和评判。通过这一个过程,培养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表演能力,分析能力,评判能力,总结能力,团队协调能力与表达能力,还有沟通能力。并且,这一活动能让课程气氛更加活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法律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体现出学校教学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育倡导,体现了“任务引领,项目驱动”的教学革新。
参考文献:
[1]白泉旺.高校经济法的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经济师,2 008.3
[2]谭平.经济法教学过程中案例分析法的应用一一经济管理系实践教学成果交流.
[3]高慧云.经济法课的模拟实践教学改革 [J].专业教学研究, 2005,(9):80-81
[4]张静.基于高职学生视角浅谈《经济法》教学[J].高校管理,2010(8):324
[5]案例教学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创新与应用[J]. 在线学科教学, 2009, (9): 96
【关键词】高职院校 经济法 教学改革 课程
一、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就目前而言多数高职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经济法总论跟经济法部门的法律制度存在脱节的情况,从而使经济法具体的法律制度跟案例教学无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在学完这门课程后仍然不明白经济法是什么,经济法课堂教学中案例内容不能有效地反映教学目的。
其主要原因在于:由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以往没有接受过学法类课程的教育,对于高度概括、原则与比较抽象的法律规范经常不能轻易理解与掌握,也感觉十分枯燥。有的教师在经济法教学中只重视具体法律制度的讲解,而忽视对总论内容的把握,使学生对经济法的体系没有一个完整的把握和了解,从而教学效果不好。其次,案例教学,还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听取,而不能主动的参与和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发挥。
二、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一)基于对教学目标与对象的定位
由于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与高校本科生经济法教学目标和对象不同,其采用的教学目的和方法也应该不同。高职院校应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培养一批素质良好、知识够用、能力很强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各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不同区域、不同高职院校应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同的专业应有不同的高技能人才类型和目标定位。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教育,其基本要求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高职院校的经济法课程只是经管类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其目标不能与法学学生的相同,而必须立足于高职,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基点。
但是现有的教学方式方法并无法满足这些目标,所以,现在非常有必要在现有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
(二)基于对教学内容的取舍
基于不同的专业应有不同的高技能人才类型和目标定位。基于学生专业的不同,经济法教师在教学中区分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授课,就算是使用的教材是一样,也要把握授课的侧重点。把握和解决经济法教学中的一些理论和方法,首先应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生层次的实际,取合经济法和相关法课程的内容,形成适应专业要求的“自已 的经济法课程内容。
(三)基于对教学方法的革新
传统的经济法教学中,一本教材,从头讲到尾,教师绝对是主导;一堂课,从头讲到尾,填鸭式,满堂灌;课堂教学中案例内容陈旧,不能有效地反映教学目的,更不能适用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三、改进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的建议
(一)能力培养为核心
能力是人们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可能性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必备条件。大学生教育不同于中学教育就在于大学生毕业后直接面临的是社会,是成为社会的一员,接受社会这个大环境的洗礼与检验。高职培养的是高索质技能型人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其教育的核心。在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应该包括思维能力、技艺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这四种能力的培养。而沟通能力包含着表达能力、争辩能力、倾听能力和设计能力(形象设计、动作设计、环境设计)。沟通能力看起来是外在的东西,而实际上是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它关系着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和品德。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加强沟通的实践,包括师生间和生生间的沟通。另外,综合能力的培养也应该体现在经济法的各个教学环节中。
(二)案例教学为关键
案例教学是经济法教学的一大特色,结合适量的案例会使教学内容丰富且生动。案例教学中,首先,应把主要的知识结构和要点通过有机的案例组合形成逻辑链条,并由此推导、总结出规则和对规则的解释,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运用这些规则、方法分析实际的问题和案例,这样既可以培养出会运用法律的人才,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对知识的掌握。其次,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与所讲课程内容有关的案例材料,对以收集编制的案例进行认真分析与比较以适应教学目标的需要。
(三)教法创新为手段
其一,教师必须根据授课对象所面临的具体场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二,大学生的学习应注重于培养各个方面的能力,故在教学中应该着力拓展学生的能力。笔者在实践的教学中,尝试改革案例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次,在课堂上演示出案例:要求学生将案例的内容演示出来,而不是口头表述或在黑板上写出来,然后,由另外几个同学对该案例进行分析:其中包括分析学生的演示技巧,分析案例里提出的一些问题,分析同学们对这个案例的个人理解以及提出的问题;几个学生对分析的情况进行评判:评判演示的隋况,分析的情况。最后由一名同学为代表对该组案例知识进行总结:要总结出该组的集体表现,总结所听到看到的以及案例本身所体现出来的知识点。从查找—演示—分析—评判—总结,这是一个完成的案例程序。在整个过程里,教师作为指导者,他负责做最后的总结和评判。通过这一个过程,培养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表演能力,分析能力,评判能力,总结能力,团队协调能力与表达能力,还有沟通能力。并且,这一活动能让课程气氛更加活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法律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体现出学校教学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育倡导,体现了“任务引领,项目驱动”的教学革新。
参考文献:
[1]白泉旺.高校经济法的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经济师,2 008.3
[2]谭平.经济法教学过程中案例分析法的应用一一经济管理系实践教学成果交流.
[3]高慧云.经济法课的模拟实践教学改革 [J].专业教学研究, 2005,(9):80-81
[4]张静.基于高职学生视角浅谈《经济法》教学[J].高校管理,2010(8):324
[5]案例教学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创新与应用[J]. 在线学科教学, 2009, (9):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