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党中央十分重视防疫工作。习总书记指出需充分发挥社区在疫情防控中的阻击作用。本文通过概述社区部门对于疫情防控的作用,围绕信息化、常态化等方面探究疫情防控背景下社区治理模式,发挥社区对于抗击疫情的优势,完成自身协作自治,细致分工,为疫情防控提供支持。
关键词:疫情防控;社区治理;常态化管理
前言: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社区是开展防控工作的第一线,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疫情防控趋于常态化,对于社区治理工作要求不断提升,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社区治理模式,及时调整疫情防控思维、认识、目标、职责,为开展防控持久战奠定基础。依据防控风险点、关键点制定长效机制,突出其工作实效性。
一、社区部门对于疫情防控的作用
社区对于抗击肺炎疫情发挥较大作用,其主要功能如下:首先,通过轮流值守、协助排查进而形成疫情防疫坚实防线。当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全国各地社区动员社会力量,如志愿者、辖区党员,创建疫情排查小组。通过对全部进出人员加强排查,围绕“内防反弹、外防输人”的方式提升社区防疫安全性[1]。针对关键路段、路口设置防控点位,安排工作人员加强值守,核实进出车辆,落实疫情防控工作。其次,联系企业、分配资源。疫情爆发期间许多社区借助公益平台号召企业向社区居民提供生活必备物品,使其满足基本生活需要。部分企业向居民提供防疫物资,提升疫情防控质量。最后,加强宣传,创建社区互助体系。部分居民在疫情防控期間意识薄弱,存在人多聚集、不佩戴口罩的问题,社区人员通过耐心劝导,帮助其树立防控意识。利用互助小组缓解居民负面情绪,凸显社区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与素质。
二、疫情防控背景下社区治理模式研究
(一)自上而下防控组织模式
疫情防控阶段有必要明确社区党支部领导职责和权威,充分提升社区居委会协调组织水平。突出“两委”协调组织水平,进而在疫情防治期间加强理性管理和控制。对于突发事件来说,效率是争夺先机的关键要素。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许多城市出台紧急预案,且社区十分重视内部防控工作。2020年1月24日疫情防控形势较为严峻,某社区及时发布列车新冠肺炎患者同行名单,社区两委立即采取行动,拉长路口值守时间。从最初夜间值守逐渐向24小时值守发展,值班主体包含志愿者、入党积极分子、党员,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围绕以身作则的原则,实现“自上而下”组织协调,打好疫情阻击战。
(二)自下而上民众互动参与模式
借助分片分户管理模式,安排社区党员、志愿者担任网格员,完成社区细致化管理。每位网格员对应30位居民,由社区党组织向更精细的治理单元拓展,将基层社区治理、党组织建设相融合。同时,疫情防控过程中调动了民众参与积极性。部分居民主动参与随访摸排、卡口值守工作,积极筹备消毒液、口罩、垃圾桶等物资,创建新冠肺炎群防群控防线。例如,社区两委成员为楼道完成消毒工作,企业、社会群众为社区筹集防护服、烟雾机、喷雾器、消毒液、消毒剂等设备,并为社区防疫工作提供物质支持。
(三)信息化治理模式
疫情防控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可以提高社区治理能力,借助社交媒体在社区事务平台完成以点及面的非接触数据传播,最大程度地发挥防控宣传优势。例如,部分社区利用微信、QQ创建“买菜群”、“网购群”,克服疫情期间社区内物质资源困难。部分街道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安排测温、送饭、消毒机器人、无人机等智能工具,提升疫情防控精准度和有效性,显著降低工作人员疫情防控工作量,节约人力、物力成本。例如,部分城市社区通过智能化、数字化模式提高疫情防控水平。借助“疫情防控健康码”、“e岗通”等程序收集居民实际信息,避免社区疫情扩散,为群众生活提供便利,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和治理能力[2]。此外,通过积累抗疫经验,提升社区智能化、数字化能力。将数据信息应用于社区治理体系内,提高疫情防治水平。例如,某社区将现代网络当作数据传播载体,发挥信息载体优势,使居民在居家隔离过程中通过微信群完成交流。
(四)常态化治理模式
1.制定长效机制
为了实现疫情防控常态化,需要加大社区法治化管理。调整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彰显党组织作用,明确社区社会功能、法律地位、社区规模。通过制定并修改社区针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细则,落实社区任务与职责。围绕“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原则,形成村(社区)、街道、区、市四级联控联防网络。将单元楼设置为“小网格”,实现疫情防控常态化。在社区创建民政、应急管理、卫健委、政法等部门的协同治理,规避部门保护形式,防止出现形式主义。
2.实现干部下沉
社区疫情防治工作中,党员干部是中坚力量,突出防疫工作科学化和规范化。因此,通过党员干部下沉模式增加社区治理规模,加强社区治理力量。例如,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全省58万党员干部下沉至社区开展疫情防控阻击战,增加防疫人员数量,优化疫情防控质量。党员干部通过24小时轮流值守小区出入口,完成封闭管理工作,优化疫情防控实际效果。同时,党员干部下沉至社区普及防疫知识和防范内容,保障社区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如十堰市党员干部下沉到社区创建疫情防控网络,在居民心中树立防范意识。此外,党员下沉社区增添医疗力量,如河北省秦皇岛市通过医务党员干部下沉,协助社区完成基础预防、医疗救护,提高疫情防治水平。
(五)精细化管理模式
1.创建管控体系
部分社区通过出台疫情防控相关图表,如《划地自建小区管控图》对街道小区进行网格化楼栋管理,使物管人员归入疫情联防联控小组,对居民完成管家化防控管理。同时,创建“五级”管控体系,围绕住户、街道、区(村)、市对应档案实现四级联防。组织志愿者加强排查,落实时限任务、责任要求,把好“入口关”。通过在社区设置检查点完成24小时监管,制定“一人一卡”管理机制,且督查巡查小组在每日随机检查治理情况,调动社区防疫工作积极性。
2.加强宣传力度
针对街道社区主干道路、综合超市、大型商场投放户外宣传防疫广告,并在单元楼道、小区院落张贴中型海报。发放宣传手册,引发宣传标语,对居民完成宣传震慑和影响。同时,实现动态巡逻与静态监管相结合。例如某社区创建30支巡逻队,针对景观区域、重点街道完成动态巡逻,劝阻不佩戴口罩、聚集行为。此外,面向企业加强疫情防控。向满足复产、复工的公司下发《疫情防控承诺书》以及宣传资料。指导员工数量较多、产业规模较大的企业完成错峰上班、错时用餐,帮助大型企业实现精准防控,发挥社区治理高效性。社区通过提供健康体检服务,组织返岗人员、复工人员完成核酸检测,提供用工咨询服务。加强物资管理,增加测温枪、口罩物资,保障区域内企业复产复工,为开展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物质保障和优质服务。
结论:疫情来势汹汹,防控工作稳如磐石。在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中,全国约65万城乡社区成为防疫主战场,为抗击疫情做出巨大贡献,取得突出成果。通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践行群众路线,号召民众参与。依托信息技术加强对社区疫情的应急管理和高端预警,突出防控精准化和智能化。
参考文献:
[1]王悦,林洁云.补短板 强弱项 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疫情与基层治理现代化”高端论坛会议综述[J]. 社会主义研究,2020,(04):167-172.
[2]井建斌,石学峰.影响城市社区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四种倾向[J].求知,2020,(07):45-47.
关键词:疫情防控;社区治理;常态化管理
前言: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社区是开展防控工作的第一线,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疫情防控趋于常态化,对于社区治理工作要求不断提升,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社区治理模式,及时调整疫情防控思维、认识、目标、职责,为开展防控持久战奠定基础。依据防控风险点、关键点制定长效机制,突出其工作实效性。
一、社区部门对于疫情防控的作用
社区对于抗击肺炎疫情发挥较大作用,其主要功能如下:首先,通过轮流值守、协助排查进而形成疫情防疫坚实防线。当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全国各地社区动员社会力量,如志愿者、辖区党员,创建疫情排查小组。通过对全部进出人员加强排查,围绕“内防反弹、外防输人”的方式提升社区防疫安全性[1]。针对关键路段、路口设置防控点位,安排工作人员加强值守,核实进出车辆,落实疫情防控工作。其次,联系企业、分配资源。疫情爆发期间许多社区借助公益平台号召企业向社区居民提供生活必备物品,使其满足基本生活需要。部分企业向居民提供防疫物资,提升疫情防控质量。最后,加强宣传,创建社区互助体系。部分居民在疫情防控期間意识薄弱,存在人多聚集、不佩戴口罩的问题,社区人员通过耐心劝导,帮助其树立防控意识。利用互助小组缓解居民负面情绪,凸显社区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与素质。
二、疫情防控背景下社区治理模式研究
(一)自上而下防控组织模式
疫情防控阶段有必要明确社区党支部领导职责和权威,充分提升社区居委会协调组织水平。突出“两委”协调组织水平,进而在疫情防治期间加强理性管理和控制。对于突发事件来说,效率是争夺先机的关键要素。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许多城市出台紧急预案,且社区十分重视内部防控工作。2020年1月24日疫情防控形势较为严峻,某社区及时发布列车新冠肺炎患者同行名单,社区两委立即采取行动,拉长路口值守时间。从最初夜间值守逐渐向24小时值守发展,值班主体包含志愿者、入党积极分子、党员,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围绕以身作则的原则,实现“自上而下”组织协调,打好疫情阻击战。
(二)自下而上民众互动参与模式
借助分片分户管理模式,安排社区党员、志愿者担任网格员,完成社区细致化管理。每位网格员对应30位居民,由社区党组织向更精细的治理单元拓展,将基层社区治理、党组织建设相融合。同时,疫情防控过程中调动了民众参与积极性。部分居民主动参与随访摸排、卡口值守工作,积极筹备消毒液、口罩、垃圾桶等物资,创建新冠肺炎群防群控防线。例如,社区两委成员为楼道完成消毒工作,企业、社会群众为社区筹集防护服、烟雾机、喷雾器、消毒液、消毒剂等设备,并为社区防疫工作提供物质支持。
(三)信息化治理模式
疫情防控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可以提高社区治理能力,借助社交媒体在社区事务平台完成以点及面的非接触数据传播,最大程度地发挥防控宣传优势。例如,部分社区利用微信、QQ创建“买菜群”、“网购群”,克服疫情期间社区内物质资源困难。部分街道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安排测温、送饭、消毒机器人、无人机等智能工具,提升疫情防控精准度和有效性,显著降低工作人员疫情防控工作量,节约人力、物力成本。例如,部分城市社区通过智能化、数字化模式提高疫情防控水平。借助“疫情防控健康码”、“e岗通”等程序收集居民实际信息,避免社区疫情扩散,为群众生活提供便利,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和治理能力[2]。此外,通过积累抗疫经验,提升社区智能化、数字化能力。将数据信息应用于社区治理体系内,提高疫情防治水平。例如,某社区将现代网络当作数据传播载体,发挥信息载体优势,使居民在居家隔离过程中通过微信群完成交流。
(四)常态化治理模式
1.制定长效机制
为了实现疫情防控常态化,需要加大社区法治化管理。调整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彰显党组织作用,明确社区社会功能、法律地位、社区规模。通过制定并修改社区针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细则,落实社区任务与职责。围绕“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原则,形成村(社区)、街道、区、市四级联控联防网络。将单元楼设置为“小网格”,实现疫情防控常态化。在社区创建民政、应急管理、卫健委、政法等部门的协同治理,规避部门保护形式,防止出现形式主义。
2.实现干部下沉
社区疫情防治工作中,党员干部是中坚力量,突出防疫工作科学化和规范化。因此,通过党员干部下沉模式增加社区治理规模,加强社区治理力量。例如,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全省58万党员干部下沉至社区开展疫情防控阻击战,增加防疫人员数量,优化疫情防控质量。党员干部通过24小时轮流值守小区出入口,完成封闭管理工作,优化疫情防控实际效果。同时,党员干部下沉至社区普及防疫知识和防范内容,保障社区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如十堰市党员干部下沉到社区创建疫情防控网络,在居民心中树立防范意识。此外,党员下沉社区增添医疗力量,如河北省秦皇岛市通过医务党员干部下沉,协助社区完成基础预防、医疗救护,提高疫情防治水平。
(五)精细化管理模式
1.创建管控体系
部分社区通过出台疫情防控相关图表,如《划地自建小区管控图》对街道小区进行网格化楼栋管理,使物管人员归入疫情联防联控小组,对居民完成管家化防控管理。同时,创建“五级”管控体系,围绕住户、街道、区(村)、市对应档案实现四级联防。组织志愿者加强排查,落实时限任务、责任要求,把好“入口关”。通过在社区设置检查点完成24小时监管,制定“一人一卡”管理机制,且督查巡查小组在每日随机检查治理情况,调动社区防疫工作积极性。
2.加强宣传力度
针对街道社区主干道路、综合超市、大型商场投放户外宣传防疫广告,并在单元楼道、小区院落张贴中型海报。发放宣传手册,引发宣传标语,对居民完成宣传震慑和影响。同时,实现动态巡逻与静态监管相结合。例如某社区创建30支巡逻队,针对景观区域、重点街道完成动态巡逻,劝阻不佩戴口罩、聚集行为。此外,面向企业加强疫情防控。向满足复产、复工的公司下发《疫情防控承诺书》以及宣传资料。指导员工数量较多、产业规模较大的企业完成错峰上班、错时用餐,帮助大型企业实现精准防控,发挥社区治理高效性。社区通过提供健康体检服务,组织返岗人员、复工人员完成核酸检测,提供用工咨询服务。加强物资管理,增加测温枪、口罩物资,保障区域内企业复产复工,为开展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物质保障和优质服务。
结论:疫情来势汹汹,防控工作稳如磐石。在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中,全国约65万城乡社区成为防疫主战场,为抗击疫情做出巨大贡献,取得突出成果。通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践行群众路线,号召民众参与。依托信息技术加强对社区疫情的应急管理和高端预警,突出防控精准化和智能化。
参考文献:
[1]王悦,林洁云.补短板 强弱项 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疫情与基层治理现代化”高端论坛会议综述[J]. 社会主义研究,2020,(04):167-172.
[2]井建斌,石学峰.影响城市社区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四种倾向[J].求知,2020,(07):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