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着“双师”认定标准不一致、教师队伍结构单一、教师培养制度不健全以及教师评价激励机制缺乏等问题。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如下: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完善教师培训培养制度;建立健全评价奖励机制。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应用型人才;“双师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8-0195-02
地方本科院校与研究型高校在办学经验、生源结构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差距明显,与高职院校相比,地方本科院校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还需加强。地方本科院校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势在必行,迫切需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一、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地方本科院校能否培养出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师资队伍是关键,其中“双师型”教师是师资队伍建设的“脊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范有序的发展,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愈来愈紧迫的任务和重要课题。
1.贯彻落实中央深化教育改革精神的客观要求
教育部明确指出:“普通高等学校要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方法,逐步使大多数教师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明确‘双师型’教师的基本要求和标准,并使‘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逐步达到50%以上。”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深化教育改革的精神的客观要求。
2.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地方本科院校提高“双师型”教师质量是提升教师质量的关键一环,壮大“双师型”教师数量,提高“双师型”教师水平,是地方本科院校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应从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和加快经济发展的高度,认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性,重视和开发教师资源,在实践中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3.突出专业特色的重要举措
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突出专业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应用技能型教育担负着培养直接与生产、服务、管理与建设等一线工作相适应,同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任务。
4.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地方本科院校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对师资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素质层面有科学人文素质、教师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和健康心理素质等,技能层面包含信息处理、人际交往和专业相关操作技能等,能力层面有进行专业理论或专业技能的教育教学能力、专业技术开发及应用能力。
5.提高地方本科院校办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双师型”教学队伍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办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多数地方本科院校处于开展职业教育实践的探索和发展时期。目前,各转型发展的试点地方本科院校都纷纷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放到重要日程,给予高度重视。
二、“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与基本要求
1.“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师在兼具基本职业素质的同时,在专业技术能力上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在实践能力上有扎实的功底。“双师型”教师的基本职业素质包含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是一名“教学能手”;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是一位“专业巧手”;具备专题研究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是一把“科研好手”。
2.“双师型”教师的基本要求
具体来说,“双师型”教师的基本要求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双师型”教师往往来自于生产、科研一线,具有较新的知识结构。第二,具备丰富的一线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的操作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较强,具有本专业生产一线工作经历,能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第三,能充分激發学生学习热情。“双师型”教师将班级管理能力和生产管理知识融会贯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形成与产业紧密相连的特色教育。第四,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人格塑造。在“双师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引导下,学生们职业行为规范教育的效果会更好,将极大地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建设。第五,有助于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和人生规划。“双师型”教师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能为其职业选择、理论掌握、技能形成提供更为宽广的空间,从而更好地规划人生。
三、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地方本科院校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引进了一批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高学历人员,为学校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依然存在问题。
1.“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不同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内涵解析》中指出:“高等学校‘双师型’教师应是具有中级及以上教师职称,又具有以下条件之一的专业课教师:一是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具有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二是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在企业第一线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且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三是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学校)使用达到同行业(学校)中先进水平。”而地方本科院校对这一认定标准的沿袭则没有体现地方本科院校的特色。
2.“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单一
近年来,地方本科院校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重视对高学历人才培养,教师的学历与职称得到了显著提升,一大批具有高学历和高职称的青年教师成为地方院校的中坚力量。高学历的师资队伍有着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能为学生的理论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高学历教师往往不具备行业背景或工程背景,因缺乏生产实践经验而导致实践应用能力薄弱。因而在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实验、实训等实践课程的学习。 3.“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不健全
处于转型升级关口的地方本科院校为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在教师入职培训以及在职培养方面均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建设领导小组作用尚待加强,激励和考核机制不健全,与企业行业联合培养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缺乏教师实践锻炼和培训的计划,“双师型”教师的整体培养处于自发零散的状态。
4.“双师型”教师评价机制不科学
地方本科院校在进行职称评定和业务水平考核时,过分看重科研成绩,对教师“双师型”的评价权重明显偏低。在引进新教师时,高学历、高职称的“双高”人才是香饽饽,而个人的实践经历和实践能力则一般不做要求。“双师型”教师在待遇方面与普通教师区别无二,这既不利于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工作热情,又不利于激发普通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
四、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建设的对策
1.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
“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的明确,有助于加强地方本科院校教师的“双师型”意识,有助于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的认定,要从本校的专业特点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和办学宗旨,将教师的实践经历以及教师的科研教研能力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察,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
2.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
地方本科院校应该打破唯学历、唯职称的人才评价机制,突破行业条块分割,合理扩展师资的来源渠道,努力打造一支年龄、学缘结构组成合理、教学水平精湛、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既要引进一大批具有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高学历的“双高”人才,又要引进一大批实践经验丰富、技术本领过硬、善经营、会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技术专家,优化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结构。
3.完善教师培训培养制度
为了优化“双师型”教师的成长环境,地方本科院校应整合教学资源,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做好教师培训工作。一方面,鼓励专业教师和青年教师“走出去”,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和精力充沛的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另一方面,将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请进来”,结合专业教学需要对在职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依托校企合作交流平台,与相关企业建立深层次的合作关系,改变传统的“学历型”教师培养制度,加快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
4.建立健全评价奖励机制
为了鼓励教师向“双师型”发展,地方本科院校有必要改革现行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除了将学历和科研能力作为考核内容之外,还应将专业技术经验、实践教学能力、技术开发能力等作为专业教师晋升评优的重要指标。对具备“双师型”素质的教师,学校应采取相应措施以提高其待遇。如增加课时津贴,设立相关扶持性的基金项目,在业务进修、学术交流、出国培训和等方面设立相关渠道,或予以優先等。
参考文献:
[1]周卫东.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室队伍建设探索[J].教育探索,2013(3):83-84.
[2]夏季亭,蔡云.论高水平应用型民办大学的创建[J].山东高等教育,2014(11):69-75.
[3]谭穗枫.以横向项目推动“双师型”师资培育[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6):19-22.
[4]李煜宏,刘科利,张勤.“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认识与实践[J].重庆与世界,2010(12):77-78.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应用型人才;“双师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8-0195-02
地方本科院校与研究型高校在办学经验、生源结构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差距明显,与高职院校相比,地方本科院校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还需加强。地方本科院校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势在必行,迫切需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一、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地方本科院校能否培养出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师资队伍是关键,其中“双师型”教师是师资队伍建设的“脊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范有序的发展,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愈来愈紧迫的任务和重要课题。
1.贯彻落实中央深化教育改革精神的客观要求
教育部明确指出:“普通高等学校要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方法,逐步使大多数教师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明确‘双师型’教师的基本要求和标准,并使‘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逐步达到50%以上。”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深化教育改革的精神的客观要求。
2.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地方本科院校提高“双师型”教师质量是提升教师质量的关键一环,壮大“双师型”教师数量,提高“双师型”教师水平,是地方本科院校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应从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和加快经济发展的高度,认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性,重视和开发教师资源,在实践中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3.突出专业特色的重要举措
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突出专业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应用技能型教育担负着培养直接与生产、服务、管理与建设等一线工作相适应,同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任务。
4.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地方本科院校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对师资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素质层面有科学人文素质、教师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和健康心理素质等,技能层面包含信息处理、人际交往和专业相关操作技能等,能力层面有进行专业理论或专业技能的教育教学能力、专业技术开发及应用能力。
5.提高地方本科院校办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双师型”教学队伍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办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多数地方本科院校处于开展职业教育实践的探索和发展时期。目前,各转型发展的试点地方本科院校都纷纷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放到重要日程,给予高度重视。
二、“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与基本要求
1.“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师在兼具基本职业素质的同时,在专业技术能力上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在实践能力上有扎实的功底。“双师型”教师的基本职业素质包含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是一名“教学能手”;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是一位“专业巧手”;具备专题研究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是一把“科研好手”。
2.“双师型”教师的基本要求
具体来说,“双师型”教师的基本要求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双师型”教师往往来自于生产、科研一线,具有较新的知识结构。第二,具备丰富的一线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的操作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较强,具有本专业生产一线工作经历,能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第三,能充分激發学生学习热情。“双师型”教师将班级管理能力和生产管理知识融会贯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形成与产业紧密相连的特色教育。第四,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人格塑造。在“双师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引导下,学生们职业行为规范教育的效果会更好,将极大地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建设。第五,有助于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和人生规划。“双师型”教师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能为其职业选择、理论掌握、技能形成提供更为宽广的空间,从而更好地规划人生。
三、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地方本科院校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引进了一批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高学历人员,为学校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依然存在问题。
1.“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不同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内涵解析》中指出:“高等学校‘双师型’教师应是具有中级及以上教师职称,又具有以下条件之一的专业课教师:一是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具有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二是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在企业第一线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且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三是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学校)使用达到同行业(学校)中先进水平。”而地方本科院校对这一认定标准的沿袭则没有体现地方本科院校的特色。
2.“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单一
近年来,地方本科院校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重视对高学历人才培养,教师的学历与职称得到了显著提升,一大批具有高学历和高职称的青年教师成为地方院校的中坚力量。高学历的师资队伍有着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能为学生的理论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高学历教师往往不具备行业背景或工程背景,因缺乏生产实践经验而导致实践应用能力薄弱。因而在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实验、实训等实践课程的学习。 3.“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不健全
处于转型升级关口的地方本科院校为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在教师入职培训以及在职培养方面均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建设领导小组作用尚待加强,激励和考核机制不健全,与企业行业联合培养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缺乏教师实践锻炼和培训的计划,“双师型”教师的整体培养处于自发零散的状态。
4.“双师型”教师评价机制不科学
地方本科院校在进行职称评定和业务水平考核时,过分看重科研成绩,对教师“双师型”的评价权重明显偏低。在引进新教师时,高学历、高职称的“双高”人才是香饽饽,而个人的实践经历和实践能力则一般不做要求。“双师型”教师在待遇方面与普通教师区别无二,这既不利于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工作热情,又不利于激发普通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
四、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建设的对策
1.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
“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的明确,有助于加强地方本科院校教师的“双师型”意识,有助于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的认定,要从本校的专业特点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和办学宗旨,将教师的实践经历以及教师的科研教研能力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察,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
2.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
地方本科院校应该打破唯学历、唯职称的人才评价机制,突破行业条块分割,合理扩展师资的来源渠道,努力打造一支年龄、学缘结构组成合理、教学水平精湛、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既要引进一大批具有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高学历的“双高”人才,又要引进一大批实践经验丰富、技术本领过硬、善经营、会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技术专家,优化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结构。
3.完善教师培训培养制度
为了优化“双师型”教师的成长环境,地方本科院校应整合教学资源,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做好教师培训工作。一方面,鼓励专业教师和青年教师“走出去”,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和精力充沛的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另一方面,将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请进来”,结合专业教学需要对在职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依托校企合作交流平台,与相关企业建立深层次的合作关系,改变传统的“学历型”教师培养制度,加快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
4.建立健全评价奖励机制
为了鼓励教师向“双师型”发展,地方本科院校有必要改革现行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除了将学历和科研能力作为考核内容之外,还应将专业技术经验、实践教学能力、技术开发能力等作为专业教师晋升评优的重要指标。对具备“双师型”素质的教师,学校应采取相应措施以提高其待遇。如增加课时津贴,设立相关扶持性的基金项目,在业务进修、学术交流、出国培训和等方面设立相关渠道,或予以優先等。
参考文献:
[1]周卫东.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室队伍建设探索[J].教育探索,2013(3):83-84.
[2]夏季亭,蔡云.论高水平应用型民办大学的创建[J].山东高等教育,2014(11):69-75.
[3]谭穗枫.以横向项目推动“双师型”师资培育[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6):19-22.
[4]李煜宏,刘科利,张勤.“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认识与实践[J].重庆与世界,2010(12):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