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教育,要求学生注重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提高综合素质。学生除了需要掌握科学知识与实用技术外,还应对自身的人文素养提出一定的要求。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可以促进高校班级文化的建设,从而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与活动的氛围,为学生的发展与潜力的发掘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本文从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入手,浅析了良好人文环境的意义与作用,同时,着重阐述了营造人文环境的途径,以期能对高校学生班级人文环境的塑造与文化的建设提供部分理论的依据。
【关键词】班级文化;高校;学生;人文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当今社会对于年轻一辈综合素质要求的逐渐提升,人文素质在教育中所占的成分日益增加,科学素养与专业知识已经不再是教育的全部重心。高校的教育方式也从传统的人力与智力的教育投入,转向了注重学生自我反思与人文素质提升的新型教育模式。人文教育不仅是对人文知识的简单传授,更是关注学生精神领域的素质拓展。而就高校目前情况而言,多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活动,而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在促进班级文化建设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人文环境的塑造在促进高校学生素质与班级文化的提升中处于主心骨的地位。
一、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现状
(一)缺乏自身特点
由于以人文教育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教育模式兴起时间还不长,各高校对人文教育的具体教学方式还处于摸索的状态,因而在建设班级文化时显得较为保守,多以班主任或辅导员为主体,按照学校与教育部门的要求进行讲座式的活动,没有针对学生与班级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设计,缺乏创新意识与针对性。所以,就学生角度而言,并没有受到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刺激,故教育效果并不明显。
(二)对于班级文化理解不当
就目前高校情况而言,有部分学生乃至教育者,错误地将班级文化建设,理解成了开展活动或户外教育,将人文素质培养的中心放在了班级物质文化与行为文化的投入上。但这种方式在精神领域方面仅仅可以促进班级的凝聚力,提高学生的团结性,而没有从深层次去发掘与开创班级文化,将班级文化局限于表面的和谐,对学生个体其他方面的人文培养与精神方面的提高也没有起到有意义的影响。
(三)班级缺乏凝聚力
由于高校学生大多已经成年,具有完整自我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且学生分布范围较广,成长环境不同,因而对于高校生活中的班级事务积极性并不强烈,且传统的中小学教育侧重于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故使学生养成了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惯性思维。因而,对于教育者而言,在凝聚班级方面通常会遇到一定的阻碍。而一个缺乏团体意识的集体,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往往会因为小部分人的不配合而导致各方面计划的最终流产。
(四)缺乏明确的建设目标
综合近几年文化教育的推广情况来看,树立一个明确的建设目标对于班级文化建设的推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由于受到教育人员的水平、班级成员的态度及学校提供的条件等各方面的影响,确立一个明确的建设目标对于许多高校班级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乃至高校本身,都没有认识到一个有效而明确的建设目标对于建设班级文化的引导作用,而只将目光放在完成每一次的教育任务上,缺乏工作反思与思想觉悟。
二、营造良好人文环境的意义与作用
(一)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供保障
人文环境对于教育的影响有着隐蔽性、情感性和群众性的特点,它作为一种氛围与风尚,潜移默化地对高校学生进行着影响,并具有着互相传播的熏陶感染作用,激发学生的情感,令学生不自觉地跟随周围环境进行自我成长,进一步影响自己周围的人,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文教育的对象与传播者。因为人具有群体性与从众心理,这样的人文环境也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管理力量,对于已经在这种氛围下与新加入这个环境的人而言,都会产生巨大的约束力。各个学生、各个班级乃至各个学校都会在这样的氛围中被逐渐同化,从而产生巨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可以找到自身的归属感,同时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萌生出集体荣誉感与自豪感,愿意向他人弘扬与传播这样的精神与氛围,使人文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下进入良性循环。
(二)为个体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
在教育的过程中,人文教育与科学知识的学习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互为辅助。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目前社会与国家的需求,与自身的发展方向,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后,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使个人的需求转变为强烈的发展动力,从而向目标不断进步,对国家与社会也有着积极的影响。此外,当多数人开始为了自身目标而努力奋斗时,会形成集体的效应,从而对懈怠的小部分群体形成压迫感,迫使其改变态度,顺从于集体的发展方向,达到以面带点的作用。良好的人文环境,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出现愉快、轻松、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从而对人际关系状况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个体间交换积极有益的心理,也为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发掘自身潜力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学生可以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专心面对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難。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
良好人文环境的塑造,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与自我挖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提出新的问题,并根据现有的知识框架寻找解决的途径,提出新的理论。而注重生活体验的人文环境也摆脱了传统教育中容易形成“只动脑不动手”的教育误区,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发现问题的时候,学会自己进行理论分析与实验设计,提出解决方案,为社会提供真正有意义、会思考、会解决的实用型人才。
三、营造良好人文环境的途径
(一)确立班级文化建设目标
在具体的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应以确立建设目标为前提,再以建设目标为中心展开工作。这就要求教育者了解班级学生的实际要求和各方面的特点,综合各个学生的成长需求,在与学生共同商讨后,确定班级各个阶段的奋斗目标。避免与实际脱轨的情况,并根据各个阶段的发展情况,对建设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正。而在班级凝聚力尚不强大的情况下,可以选择采用推优制,由群体推举出有代表性与说服力的个体,进行表态与综合分析。保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二)树立创新意识,改善活动形式
对于目前人文教育中形式单一的问题,各教育者应当充分运用自身知识,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各类主体的班会教育活动,让学生展示自身的才华与技能,同时得到自我的发展,从而提高班级凝聚力与团结程度。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一个积极向上、互助友爱的氛围。在活动中锤炼学生的精神,改变学生的生活态度与学习方式。必要时,可以将活动的主导权交给学生,从活动的设计到活动的展开与总结都由学生自己负责。教育者也可以从学生的设计中感受学生的需求,从而获得教育的灵感。
(三)实行人性的民主化管理
在高校生活中,班主任及辅导员应当时时谨记教育的主体是学生,避免独裁专断的教育模式,将班级管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班级建立之初,就应当结合学校要求与实际情况,确定班级的制度,在制度范围内,给予学生自主的权利与活动的自由。在这种模式下,教育者更多的是以旁观的角度,主要工作任务也从原先的主导班级,变成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活动中去,并在每一次的班级决策中都保证民主与公平,抓好落实与执行班规的情况。从而让学生在有一定约束的情况下,发展出良好的人文环境,从而促进班级文化的建设。
(四)教育者需提供必要的文化资源与指导作用
学生由于受到自身经历与生活情况的影响,仍然缺乏各方面的经验,需要教育者根据其需求,提供必要的文化资源,并在必要的情况下进行一定的指导。班主任与辅导员应坚持以“人文教育”为主题,在学生自主创造的同时,带动学生往积极方面发展,尤其应该着重发挥有积极影响的学生在班级群体中的作用,做到以点带面,避免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受到不必要的损失与不可挽回的伤害。
四、结语
班级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背景与平台。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教师应秉持着“教育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的教育理念,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学生个体与群体、社会要求与学生需求等矛盾与冲突中寻找平衡点,结合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指导。而学生自身则应当积極向上,融入群体,配合教师工作,以点带面,用个体的努力带动群体的发展。班级文化的建设需要通过学生与教师双方的努力,才能逐步体现出人文教育的伟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南江辉.关于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1247-1250.
[2]徐玉莲,谢爱林,杨西彬.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应对[J].中国德育,2011(3):78-80,91.
[3]陈志刚,孙长清,赵永吉.探析当前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1):116-118.
[4]林运清.大学校园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26-129.
[5]胡春晓.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人文环境[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2-83.
作者简介:宋志华(1979-),男,江西赣州人,硕士,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班级文化;高校;学生;人文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当今社会对于年轻一辈综合素质要求的逐渐提升,人文素质在教育中所占的成分日益增加,科学素养与专业知识已经不再是教育的全部重心。高校的教育方式也从传统的人力与智力的教育投入,转向了注重学生自我反思与人文素质提升的新型教育模式。人文教育不仅是对人文知识的简单传授,更是关注学生精神领域的素质拓展。而就高校目前情况而言,多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活动,而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在促进班级文化建设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人文环境的塑造在促进高校学生素质与班级文化的提升中处于主心骨的地位。
一、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现状
(一)缺乏自身特点
由于以人文教育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教育模式兴起时间还不长,各高校对人文教育的具体教学方式还处于摸索的状态,因而在建设班级文化时显得较为保守,多以班主任或辅导员为主体,按照学校与教育部门的要求进行讲座式的活动,没有针对学生与班级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设计,缺乏创新意识与针对性。所以,就学生角度而言,并没有受到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刺激,故教育效果并不明显。
(二)对于班级文化理解不当
就目前高校情况而言,有部分学生乃至教育者,错误地将班级文化建设,理解成了开展活动或户外教育,将人文素质培养的中心放在了班级物质文化与行为文化的投入上。但这种方式在精神领域方面仅仅可以促进班级的凝聚力,提高学生的团结性,而没有从深层次去发掘与开创班级文化,将班级文化局限于表面的和谐,对学生个体其他方面的人文培养与精神方面的提高也没有起到有意义的影响。
(三)班级缺乏凝聚力
由于高校学生大多已经成年,具有完整自我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且学生分布范围较广,成长环境不同,因而对于高校生活中的班级事务积极性并不强烈,且传统的中小学教育侧重于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故使学生养成了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惯性思维。因而,对于教育者而言,在凝聚班级方面通常会遇到一定的阻碍。而一个缺乏团体意识的集体,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往往会因为小部分人的不配合而导致各方面计划的最终流产。
(四)缺乏明确的建设目标
综合近几年文化教育的推广情况来看,树立一个明确的建设目标对于班级文化建设的推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由于受到教育人员的水平、班级成员的态度及学校提供的条件等各方面的影响,确立一个明确的建设目标对于许多高校班级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乃至高校本身,都没有认识到一个有效而明确的建设目标对于建设班级文化的引导作用,而只将目光放在完成每一次的教育任务上,缺乏工作反思与思想觉悟。
二、营造良好人文环境的意义与作用
(一)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供保障
人文环境对于教育的影响有着隐蔽性、情感性和群众性的特点,它作为一种氛围与风尚,潜移默化地对高校学生进行着影响,并具有着互相传播的熏陶感染作用,激发学生的情感,令学生不自觉地跟随周围环境进行自我成长,进一步影响自己周围的人,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文教育的对象与传播者。因为人具有群体性与从众心理,这样的人文环境也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管理力量,对于已经在这种氛围下与新加入这个环境的人而言,都会产生巨大的约束力。各个学生、各个班级乃至各个学校都会在这样的氛围中被逐渐同化,从而产生巨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可以找到自身的归属感,同时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萌生出集体荣誉感与自豪感,愿意向他人弘扬与传播这样的精神与氛围,使人文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下进入良性循环。
(二)为个体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
在教育的过程中,人文教育与科学知识的学习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互为辅助。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目前社会与国家的需求,与自身的发展方向,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后,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使个人的需求转变为强烈的发展动力,从而向目标不断进步,对国家与社会也有着积极的影响。此外,当多数人开始为了自身目标而努力奋斗时,会形成集体的效应,从而对懈怠的小部分群体形成压迫感,迫使其改变态度,顺从于集体的发展方向,达到以面带点的作用。良好的人文环境,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出现愉快、轻松、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从而对人际关系状况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个体间交换积极有益的心理,也为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发掘自身潜力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学生可以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专心面对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難。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
良好人文环境的塑造,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与自我挖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提出新的问题,并根据现有的知识框架寻找解决的途径,提出新的理论。而注重生活体验的人文环境也摆脱了传统教育中容易形成“只动脑不动手”的教育误区,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发现问题的时候,学会自己进行理论分析与实验设计,提出解决方案,为社会提供真正有意义、会思考、会解决的实用型人才。
三、营造良好人文环境的途径
(一)确立班级文化建设目标
在具体的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应以确立建设目标为前提,再以建设目标为中心展开工作。这就要求教育者了解班级学生的实际要求和各方面的特点,综合各个学生的成长需求,在与学生共同商讨后,确定班级各个阶段的奋斗目标。避免与实际脱轨的情况,并根据各个阶段的发展情况,对建设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正。而在班级凝聚力尚不强大的情况下,可以选择采用推优制,由群体推举出有代表性与说服力的个体,进行表态与综合分析。保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二)树立创新意识,改善活动形式
对于目前人文教育中形式单一的问题,各教育者应当充分运用自身知识,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各类主体的班会教育活动,让学生展示自身的才华与技能,同时得到自我的发展,从而提高班级凝聚力与团结程度。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一个积极向上、互助友爱的氛围。在活动中锤炼学生的精神,改变学生的生活态度与学习方式。必要时,可以将活动的主导权交给学生,从活动的设计到活动的展开与总结都由学生自己负责。教育者也可以从学生的设计中感受学生的需求,从而获得教育的灵感。
(三)实行人性的民主化管理
在高校生活中,班主任及辅导员应当时时谨记教育的主体是学生,避免独裁专断的教育模式,将班级管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班级建立之初,就应当结合学校要求与实际情况,确定班级的制度,在制度范围内,给予学生自主的权利与活动的自由。在这种模式下,教育者更多的是以旁观的角度,主要工作任务也从原先的主导班级,变成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活动中去,并在每一次的班级决策中都保证民主与公平,抓好落实与执行班规的情况。从而让学生在有一定约束的情况下,发展出良好的人文环境,从而促进班级文化的建设。
(四)教育者需提供必要的文化资源与指导作用
学生由于受到自身经历与生活情况的影响,仍然缺乏各方面的经验,需要教育者根据其需求,提供必要的文化资源,并在必要的情况下进行一定的指导。班主任与辅导员应坚持以“人文教育”为主题,在学生自主创造的同时,带动学生往积极方面发展,尤其应该着重发挥有积极影响的学生在班级群体中的作用,做到以点带面,避免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受到不必要的损失与不可挽回的伤害。
四、结语
班级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背景与平台。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教师应秉持着“教育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的教育理念,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学生个体与群体、社会要求与学生需求等矛盾与冲突中寻找平衡点,结合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指导。而学生自身则应当积極向上,融入群体,配合教师工作,以点带面,用个体的努力带动群体的发展。班级文化的建设需要通过学生与教师双方的努力,才能逐步体现出人文教育的伟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南江辉.关于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1247-1250.
[2]徐玉莲,谢爱林,杨西彬.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应对[J].中国德育,2011(3):78-80,91.
[3]陈志刚,孙长清,赵永吉.探析当前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1):116-118.
[4]林运清.大学校园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26-129.
[5]胡春晓.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人文环境[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2-83.
作者简介:宋志华(1979-),男,江西赣州人,硕士,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