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情感的回归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dkhfahdjf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所有美的对象都是现实的、生活的,那么美育就是要使人感受生活、鉴赏生活和感悟生活。本文从中西方美学比较,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着手,提出现代教育中美育的功能除了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外,更注重对人的情感教育。
  关键词: 美育 素质教育 全面协调发展 意义
  
  一、孔子和苏格拉底关于美学与教育学相结合的意义
  有史以来,孔子和苏格拉底一直是世界极为重要的文化巨头。在文化差异面前,许多东西并无“国际惯例”或标准,他们分别代表了东方和西方的教育思想,但经研究不难发现其众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故有“东方的苏格拉底”与“西方的孔子”之称。
  孔子美学思想的基础是仁学,具有人本主义色彩。[1]他强调审美和文艺对人们成“仁”的道德自我修养中的特殊作用,把美与人的感性存在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孔子的美学只是回答人应该怎样做才是美的,并不急于弄清“美”是什么,表现出极强的现世情怀和生命意蕴。他提出“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兼容并蓄,鼓励个性”、“自主互助,赏识学生”的教育方法,旨在培养个体良好的人格品质,构建理想国家与和谐社会。而苏格拉底则把美等同于效用:“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把它的特质传给一件东西,才使那件东西成其为美。”苏格拉底推崇“智德统一”,“知识即美德”,[2]美德就是可教的。他所强调的美德,至少包括智慧、正义、勇敢和节制等德行,这与孔子提倡的智、仁、勇等操行不谋而合。两人思想的共同点就在于“以人为本”,从人的本性出发,以发展人为前提。
  事实上,在教育的全过程中,有关美的问题无处不在。教育过程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实施美、运用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过程。就现代来看,运用“美”本身也是一种教育手段,同时“美”也是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在感受美的同时既发现美、创造美,又陶冶人、成就完满的人。美学与教育学这两个互促互补、相辅相成的学科应该且正在结合,形成新的有效整合。把发现美的过程理解为教育过程,把教育过程艺术化为一门蕴涵美的艺术。把“美”运用到教育中,把美育原则贯彻到智育和德育中,使科学教育中枯燥的公式和定律化为生动美好的形象,把死板的记忆化为主动的想象,把师生关系单向的灌输关系变为平等的互相交流的关系,把频繁的道德说教变成吸引人的必要手段和途径,去推进美的探索过程,去艺术化教育的行进过程。这既是美学与教育学结合的意义,又是其理想。
  二、美育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
  美育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说:“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在席勒看来,审美的人是感性与理性、受动与能动、必然与自由高度统一的人,即具有完整人性的人。爱因斯坦在谈到教育时曾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3]忽视学生教育过程中的美育,会给其全面发展造成极大的障碍。成功的真正意义,在于在人性的理想光辉照耀下艰难行进的每一个脚印,在于人的身心和谐发展。
  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家庭和教师一直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一出生就受到家庭启蒙教育,家庭环境不斷地影响孩子,使孩子慢慢有了好与坏的概念。孩子根据家长的教导和示范,能判断内心觉得美好的东西,这就形成了孩子入学前的对美的心理预期。一旦孩子入学了,教师的审美素养就开始影响他。不同专业学科的教师都应具备一定程度的审美能力,并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都认为不美了,学生从何审美?如何审美?当然,这也存在孩子入学前对美的心理预期与教师对美的心理预期之间的冲突,但如何磨合二者呢?这就要看教师如何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成功的教师不在于能把学生的分数提高多少,而在于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个美的享受的过程。
  三、读《美国音乐教育考察报告》有感
  读毕郭声健教授的《美国音乐教育考察报告》,觉得此书写得甚好。这本书以“音乐托起孩子的生命”做序,通过四个报告客观叙述了美国音乐教育的情况,也道出了他自己对于国内音乐教育的思考。
  在我们眼里,教学课堂从来都是课桌椅和教具整整齐齐,学生正襟危坐,连音乐课堂也不例外。可是从郭教授的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音乐教学课堂。报告1中特别说到了初进美国音乐课堂感到轻松愉悦,那是位于纽约曼哈顿联合广场的WashingtonIrving高中的音乐课堂,教室里比较简陋,教学器具不全。但听完一次音乐课之后,郭教授有这样的感触:“……在我们的意识中,高中阶段的学生该是玩点正经高档乐器的时候了,像塑料水桶这样的东西,只应该成为低年级小孩子的玩意儿。但是,我听了这节课,丝毫不觉得这些高中生很幼稚,反而感觉到借助于像水桶这样的日常用具,能更容易激发和培养他们的音乐创造性。”[4]我突感:原来音乐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在书中还提到了一个以“文化分享”为主题的教学设计文本:“你被要求表演一段最能代表你的‘文化’的音乐。……关于你的民族、你的宗教、你的家园、你的家庭的……”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主动搜集各种信息,促使他们自己研究探索不同音乐的历史。美国音乐老师尊重学生的音乐审美心理,重视学生的音乐创作作品,激励学生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反观国内的音乐教育,教师往往是自己课前准备好音乐背景资料,呈现给学生的已经是成品,学生自己追溯音乐的过程被老师给替代了,以致模糊了学生的音乐个性理解,使得学生对音乐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书中还呈现了一封教师写给家长的信,其目的是为了邀请家长来参加学生组织的活动。信中有一句话是这样的:“孩子们为你们准备这台表演已经很用功地练习了整整一年。”相信每一位学生家长读到这句话都会肃然起敬并由衷地感动。这封信对需购买门票一事做出如下解释:一方面,参加表演的同学期待着因此能有更出色的演出,另一方面,没有经费这次音乐会就无法进行。我想,所有家长都会乐意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给孩子创造更好的舞台。西方的父母与子女之间有强烈的分享意识,家长和孩子之间彼此分享成功的喜悦,特别是家长分享孩子的成果,这比任何褒奖都更值钱。而在国内没有出现过让家长买票去看学生演出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呢?学校举行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从来都是学生自己愉悦自己,很少与家长分享自己的成果。
  读完此书之后,我深感本国教育的局限所在,甚至看到了其他艺术类课程的影子。素质教育的推广,注重美育在各个学科教学当中的渗透,教育工作者要从美国的音乐课堂中有所领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国内的教育教学更具美感,更令人难忘。
  
  参考文献:
  [1]胡志刚.跨越时空的交汇——浅论孔子和苏格拉底[J].传承,2010,(7).
  [2]张莉,罗生全.孔子和苏格拉底德育思想的比较与启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1).
  [3]杨红燕.关于美育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点思考[J].青岛:青岛教育学院学报,2002,(3).
  [4]郭声健.美国音乐教育考察报告[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37.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结合人物的生活环境,全面、深入剖析埃德加·爱伦·坡《厄舍古屋的倒塌》的主人公罗德里克·厄舍心理变态和人格扭曲的成因,揭示其悲剧的必然性及作品的社会启示。  關键词: 埃德加·爱伦·坡 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 罗德里克·厄舍 人格系统    埃德加·艾伦·坡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的作家、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他的杰作《厄舍古屋的倒塌》体现
摘 要: 清代康熙官窑瓷器出现的“秃尾龙”纹饰,不是我国山东和东北地区民间传说中的“秃尾巴老李”,是“秃尾巴老李”产生前的“秃尾龙”形象。其寓意不是满族统治者怀念东北故土的“望乡情怀”,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孝道,表现的是康熙皇帝对生母的深切怀念。  关键词: 康熙 官窑瓷器 秃尾龙 秃尾巴老李 孝道    在清代官窑瓷器中,出现一批“秃尾龙”纹饰,尤以康熙朝为多,至雍正
摘 要: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在小说《林哈德与葛都德》中塑造了一个优秀的农民妇女形象葛都德,本文主要从其作为一个母亲的角色来阐述家庭教育中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力,认为一个好母亲胜过好的老师,并讨论了妇女应该从哪些方面塑造自己在一个家庭中的角色,彰显最大的功效,而使得家庭的合力达到最大这一问题。作者认为,教育孩子是最关键的环节。  关键词: 小说《林哈德与葛都德》 葛都德 家庭教育
摘 要: 狂欢化作为文学艺术中一种特有的思维方式或世界观,是艺术地把握生活的强有力手段。狂欢化理论蕴含一种反抗性的力量,它反抗人性的禁锢,反抗虚假的生活,拒绝绝对真理的权威性,体现出鲜明的乌托邦色彩和人本主义精神。凡此种种,在《鹿鼎记》中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关键词: 狂欢化 《鹿鼎记》 乌托邦 人本主义  狂欢化理论是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提出来的,作为前苏联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文艺学家、文
摘 要: 当今中国花鸟画发展各成一家,争议颇多。花鸟画发展走势必应遵循的主线就是继承传统,传承文化,在继承的同时加以创新。花鸟画之创新,没有传统不行,但不是要死抱传统。艺术更需要“与时俱进”的精神。我们应汲取外来文化的营养,同时兼收其他艺术形态养分。吸纳传统文化之神韵,承袭书画笔意之灵韵,秉承空间构图之意韵,兼收并蓄,开创时代之新。  关键词: 中国花鸟画 继承 创新    花鸟
摘 要: 詠史怀古诗,往往借登高望远、詠叹史实、怀念古迹,达到感慨昔盛今衰、借古讽今等目的。本文从赏析刘禹锡的《乌衣巷》出发,阐述了此类诗人并不囿于颓废式的怀旧,而更多的是站在历史的高度直抒胸臆,高瞻远瞩,启迪世人,淡泊中蕴含刚强。  关键词: 刘禹锡 《乌衣巷》 怀旧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是刘禹锡怀古名篇之一,通过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师范类英语学生的实习经历了三种模式,即院系自主负责的实习模式、联合编队模式和实习支教模式。通过对这三种实习组织模式的分析和评价,可以了解实习模式对学生的实习效果,以及未来职业发展的影响,以便更好地开展师范类英语学生的实践活动。  关键词: 师范类英语学生 院系自主负责模式 联合编队模式 实习支教模式  1.引言  教育实习是师范类学生必经的教学实践环节,是各专业组织学生进
摘 要: 科学的教学管理,才是有效的教学管理。要让科学性贯穿整个教学管理过程,不仅要求教学管理的方法和技术具有科学性,更要求教学管理者具有一定的管理素养。教学管理真章在于对科学管理度的把握,发展先进的教学管理团队,提高教学管理者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 教学管理 科学管理 真章  缺乏科学的教学管理并非实效之管理,缺少科学管理能力的教学管理者难有务实之管理。对于高校的教学管理而言
摘 要: 无论是复笔细腻、古雅华丽的重彩画风,还是别具一格的逸笔写意,或者是独特的泼墨泼彩,张大千的绘画艺术不仅体现对中国传统绘画精神的继承和创新,更体现理论与技法上中国画色彩的全面复兴。“大千荷”以荷花图式为载体,见证了张大千对传统绘画艺术的传承和突破。  关键词: 工笔荷花 写意荷花 泼墨泼彩 大千荷  张大千(1899—1983年),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作为全能型画家,
摘 要: 本文围绕王维诗歌“诗中有乐”的艺术特色,具体阐释了五诗中乐的标准、内容、写法及意蕴。  关键词: 王维 山水田园诗 “诗中有乐” 声音艺术  苏轼说:“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的确,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融画于诗中,字里行间似用水墨铺陈出青绿山林,使人如临其境。值得注意的是,王维的作品不仅诗中有画,而且诗中有乐——有山有水有清音,可谓“有声有色”。他用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