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频道太坏了,严重影响我的工作效率”,2011年1月2日13:42,媒体撰稿人“土摩托”在微博上向刚刚开播仅1天的央视纪录频道狠狠地撒了回娇,他正在看《地球脉动》。
5个小时后,他继续微博,申请向BBC纪录片摄制组免费打工,这回他看的是BBC和央视去年联合制作的纪录片《美丽中国》(Wild China),该片名扬四海,但这回却是《美丽中国》第一次展现在这块美丽的家园,展现在9亿电视观众眼前。
酝酿了5年多的国家级纪录片频道正式掀开面纱。
24小时全天候轮播,国内版覆盖人群达到9亿,还在多个国家落地,每晚8点起首播4小时纪录片,其中21%时段播出的节目购买自Discovery和国家地理频道等国际著名的纪录片同行。
从最早传出的每年6亿人民币投入,到现在消息灵通人士透露的3.5亿人民币投入(不包括各地频道落户费),虽然有所缩水,但依然能让国内其他纪录片频道的同行说一句“够可以了”。
央视纪录频道采取当下纪录片领域最流行的商业运营模式,类似于工作室制,大部分自制节目都通过市场购买、投资和联合制作完成;频道的三四个工作室养十几个制片人,频道外的导演们有选题就可以提交策划书,频道通过后,投资并派制片人根据受众需要确定节目的拍摄风格、监控拍摄的进展以及资金流向。
从中央电视台台长焦利到主管新闻的副台长,高度的重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纪录片这个小众频道的生存压力,3年内没有特别大的竞争压力(包括收视率和广告经营的指标),重点在于打造影响力。
我们需要纪录片
智利导演顾兹曼说:“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好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还是有一些照片的,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话说长江》和《望长城》,到新世纪初的《故宫》和《大国崛起》,再到央视纪录频道即将播出的《颐和园》和《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我们在历史人文纪录片领域里努力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每次大型纪录片的推出都是文化界的一大盛事。
但我们的相册很薄。来自《2009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的数据,2009年全国83个纪实类栏目只首播了5000小时的纪录片,而全年所有电视台的总播放时间达到了1400万小时。我们没有一个覆盖全国的专业纪录片频道,上海纪实频道和湖南金鹰纪实频道是为数不多的专业纪实频道,但范围仅限于当地,众多挂着科教纪实台标的频道在播放娱乐节目和电视剧,想看纪录片的人很多,但看不到的人占了大多数——这是标准的低效传播。
我们每年还能看到一两部花巨资制作的历史人文纪录片,但反映我们当下生活状态的现实纪录片越来越停留在业内人士的口耳相传和纪录片展映单元,大部分电视台的主体收视人群把真人秀和情感访谈节目采用的所谓纪实和跟踪拍摄当成纪录片并觉得“假”,纪录片甚至连“小众”都谈不上。
就在央视纪录频道开播前两个月,国家广电总局提出了《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表示,国产纪录片是形象展示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文化传播载体,并且硬性规定,“各级电视播出机构每天播出国产纪录片与引进纪录片比例不得低于7比3”。
都说纪录片在中国处于“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尴尬境地,此话不假。但还有一个现实是,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和Discovery探索频道在中国电视市场获得的利益却非常可观,有一个数据是,每年我国各级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中,来自境外的纪录片总长达到了1.5万小时到2万小时,而且它们在中国市场上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国产纪录片。
以上海纪实频道为例,目前其自制栏目《眼界》和《档案》是频道内部收视率最高的两档节目,远远超过深夜时分播放的向Discoverry和国际地理频道购买的栏目。但广告客户还是更喜欢这些外来的和尚。
“看起来只是多了一个频道,在做纪录片的人看来是多了一个播出平台,但意义远不止于此。这个频道将散落在全国各地的纪录片工作者包括央视的、省市台的、社会制作机构的、独立制片人……都汇集在一起。大家可以在这里进行交流,这有利于年轻纪录片工作者成长。另外,我们频道也是一个国际项目交流平台。国际化的团队,依托国际化平台,拍一些国际化的选题,是我們的理想。”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说,这对国产纪录片的发展会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全球153个国家拥有1.7亿用户,Discovery探索频道在全球175个国家和地区拥有3.68亿用户。这样的奋斗目标,对于现在幼小的央视纪录频道来说还太遥远。但这个logo已经在市场上有了足够的发酵,以前央视购买国产纪录片的价格在每分钟100-200元,但是央视纪录频道筹备以来给国内同行的购买价格已经达到每分钟350-700元。共同做大这块蛋糕,是当下最可以碰触到的目标。
反思历史,批判现实
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的理想是培养一个国际化的平台,带有强烈“中国风”的历史人文纪录片在国际上一直口碑不错,但长期和国际同行们合作的上海纪实频道总监应启明告诉《新民周刊》,国际买家们更喜欢现实题材。他们对发生在中国当下的现代化进程感到陌生和好奇,海外市场的关注已经从“古老中国”向“现代中国”偏移。
这恰恰是刚刚起步的央视纪录频道尚未特别关注的部分,或者说盲点。从央视纪录频道公布的第一批节目内容来看,《美丽中国》、《颐和园》、《玉石传奇》和《帝国兴衰》等都属于历史人文纪录片,而频道正在筹备拍摄的纪录片大多也属于这种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稍微带点当下时效性的可能只有《南海一号》。
曾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带领央视年轻的《东方时空》团队创造出一个纪录片小高峰的“教父”级人物时间,如今已经离开了央视,目前担任中央新影集团副总编辑的时间在央视纪录频道正式开播前一天,还告诉周刊,他最期待的节目是该频道每天4小时首播节目中的“时代写真”板块,但是从已经开播的这几天来看,他和他的同行们对“时代”的理解可能还不一样。
“在我看来,纪录片的存在价值无外乎两个方向,对现实的批判和对历史的反思。我们不要总从消极方面来看对现实的批判,不要一味地提揭露,应该是在积极的前提下,以发展的前提来关注现实,使用的语言不是歌颂式和美化式的,而是冷调子,不渲染主观色彩的。
现在我们对历史的关注已经不成问题了,我们现在能说动听的故事,但根本的还有反思,不能仅停留在故事层上,我的同行们很容易忽视或者懒得深入思索。”
体制内的年轻人懒得深入思索可能迫于电视工业化的生产流水线和时刻高悬的收视率,纪录片创作是“手艺活”,“需要冷静思考,更多的是需要把时间花在想上而不是做上,但进入了工业流水线,无论你想不想,手上都不能停,否则节目要开天窗。这一二十年工作性质的变化,导致现在的年轻人完全进入了生产流程,我们其实要考虑如何为纪录片创作提供良性环境,而非像现在这样的完全指标化,多少时间内做完片子,收视率必须要达到多少。”时间回忆说,他们当初在《东方时空》时,领导常常在半夜被喊起来审片。而现在历史题材的创作上常常是一种“只管拉车,不管铺路”的现状。
体制外的创作者,现在流行叫独立创作者,人们很容易把他们和央视这种主流渠道对立起来。但在时间看来,这绝对不是两个阵营,完全可以有大面积的中间地带。“独立性是纪录片的最高品格,不被任何势力所左右,是作者个人对世界的认识。你可以做独立的题材,但你千万别阵营化独立的队伍。你做某种题材,可以有独立性,但仅就这个题材,不要说你这个人就是独立阵营的,有关部门也不要这样来看待创作者。独立纪录片工作者,并不是非黑即白的。纪录片对社会大众还是有教化作用的,告诉他们一种生活的经验,使得整个社会有承受能力。其实我最担心的反而是电视媒体始终在播放和现实生活特别脱节的内容,那避免不了被淘汰的下场。”
商业化是“浮云”?
压在所有创作者身上的还有商业压力。每一个纪录片创作者都想走出纪录片的市场化道路,以纪录片养纪录片,建立自我循环体系,包括时间在内的很多创作者都研究过所谓“纪录片语言的娱乐化探索”,“这条路走了好多年。现在想来,选择纪录片这一行是天意,背上沉重的十字架是纪录片工作者的天命,你是不能去卖钱的,你是不能去赢得鲜花和掌声的,你必须看破红尘,天命使然。但我们看不透,我们不明白,为什么张艺谋走红地毯,我们做纪录片的就不能走呢?我们的片子也很有力量啊,也很震撼人啊,是不是我们还不够打动人,不够与观众交流,不够互动效果?于是我们开始抓所谓节目卖点,叙事方式,叙述手法,如何把故事说得生动,但现在我发现,我们偏离了方向,我们选择历史题材是要有反思的,只说一个历史故事是一文不值的。”
纪录片的商业化也并不是浮云。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和Discovery探索频道的社会氛围和我们的不同,先不去和它们比较。国内的上海纪实频道就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样本,2002年开播,2004年现任总监应启明到任,那时频道还处于亏损状态,分管经营的领导激励他,“5年后这个频道可以做到1个亿。”当时应启明愣是没敢把领导的这个期待和频道里的人透露,怕吓着他们。没想到这个当时看似过高的目标仅在3年后就实现了,2006年纪实频道开始盈利,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广告收入达到15500萬元,盈利11300万元。
上海纪实频道的受众群可以给央视的同行们一点启发,66%-67%的观众是男性(收看同集团体育频道的男性观众也就55%-56%),38-55岁是频道最主要的观众,文化层次相对较高,收入也相对较高。而后者正是高档广告商最看重的人群,据数据显示,上海纪实频道的广告客户主要来自五个领域:汽车,高档电子,洋酒,铂金钻石,食品和少量男用化妆品品牌。应启明发现,国际大客户有时候更强调的是节目的品位、风格与企业树立的形象是否吻合,并不大计较收视率,“这就特别符合纪录片的特性”。
现在,有人做好了准备迎接纪录片的春天。也有人提出,肥料不等于春天,春天是需要土壤的。短短几天难以看清央视纪录频道的宽容度,以及整个社会对于央视纪录频道的承受能力。摆在它面前的形势并不轻松。
以前,我们总是说我们不缺好的纪录片,缺的是在大众面前亮相的渠道和机会。如今,一个国家级电视频道的出现,起码有可能让越来越多的国人看到并有可能爱上纪录片——正如时间所说,这已经是一个三聚氰胺、山西疫苗、国学大师、假话、假货盛行的社会,如果连纪录片都无动于衷,或者仅热衷于莺歌燕舞,那就只剩下悲哀了。
5个小时后,他继续微博,申请向BBC纪录片摄制组免费打工,这回他看的是BBC和央视去年联合制作的纪录片《美丽中国》(Wild China),该片名扬四海,但这回却是《美丽中国》第一次展现在这块美丽的家园,展现在9亿电视观众眼前。
酝酿了5年多的国家级纪录片频道正式掀开面纱。
24小时全天候轮播,国内版覆盖人群达到9亿,还在多个国家落地,每晚8点起首播4小时纪录片,其中21%时段播出的节目购买自Discovery和国家地理频道等国际著名的纪录片同行。
从最早传出的每年6亿人民币投入,到现在消息灵通人士透露的3.5亿人民币投入(不包括各地频道落户费),虽然有所缩水,但依然能让国内其他纪录片频道的同行说一句“够可以了”。
央视纪录频道采取当下纪录片领域最流行的商业运营模式,类似于工作室制,大部分自制节目都通过市场购买、投资和联合制作完成;频道的三四个工作室养十几个制片人,频道外的导演们有选题就可以提交策划书,频道通过后,投资并派制片人根据受众需要确定节目的拍摄风格、监控拍摄的进展以及资金流向。
从中央电视台台长焦利到主管新闻的副台长,高度的重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纪录片这个小众频道的生存压力,3年内没有特别大的竞争压力(包括收视率和广告经营的指标),重点在于打造影响力。
我们需要纪录片
智利导演顾兹曼说:“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好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还是有一些照片的,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话说长江》和《望长城》,到新世纪初的《故宫》和《大国崛起》,再到央视纪录频道即将播出的《颐和园》和《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我们在历史人文纪录片领域里努力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每次大型纪录片的推出都是文化界的一大盛事。
但我们的相册很薄。来自《2009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的数据,2009年全国83个纪实类栏目只首播了5000小时的纪录片,而全年所有电视台的总播放时间达到了1400万小时。我们没有一个覆盖全国的专业纪录片频道,上海纪实频道和湖南金鹰纪实频道是为数不多的专业纪实频道,但范围仅限于当地,众多挂着科教纪实台标的频道在播放娱乐节目和电视剧,想看纪录片的人很多,但看不到的人占了大多数——这是标准的低效传播。
我们每年还能看到一两部花巨资制作的历史人文纪录片,但反映我们当下生活状态的现实纪录片越来越停留在业内人士的口耳相传和纪录片展映单元,大部分电视台的主体收视人群把真人秀和情感访谈节目采用的所谓纪实和跟踪拍摄当成纪录片并觉得“假”,纪录片甚至连“小众”都谈不上。
就在央视纪录频道开播前两个月,国家广电总局提出了《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表示,国产纪录片是形象展示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文化传播载体,并且硬性规定,“各级电视播出机构每天播出国产纪录片与引进纪录片比例不得低于7比3”。
都说纪录片在中国处于“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尴尬境地,此话不假。但还有一个现实是,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和Discovery探索频道在中国电视市场获得的利益却非常可观,有一个数据是,每年我国各级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中,来自境外的纪录片总长达到了1.5万小时到2万小时,而且它们在中国市场上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国产纪录片。
以上海纪实频道为例,目前其自制栏目《眼界》和《档案》是频道内部收视率最高的两档节目,远远超过深夜时分播放的向Discoverry和国际地理频道购买的栏目。但广告客户还是更喜欢这些外来的和尚。
“看起来只是多了一个频道,在做纪录片的人看来是多了一个播出平台,但意义远不止于此。这个频道将散落在全国各地的纪录片工作者包括央视的、省市台的、社会制作机构的、独立制片人……都汇集在一起。大家可以在这里进行交流,这有利于年轻纪录片工作者成长。另外,我们频道也是一个国际项目交流平台。国际化的团队,依托国际化平台,拍一些国际化的选题,是我們的理想。”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说,这对国产纪录片的发展会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全球153个国家拥有1.7亿用户,Discovery探索频道在全球175个国家和地区拥有3.68亿用户。这样的奋斗目标,对于现在幼小的央视纪录频道来说还太遥远。但这个logo已经在市场上有了足够的发酵,以前央视购买国产纪录片的价格在每分钟100-200元,但是央视纪录频道筹备以来给国内同行的购买价格已经达到每分钟350-700元。共同做大这块蛋糕,是当下最可以碰触到的目标。
反思历史,批判现实
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的理想是培养一个国际化的平台,带有强烈“中国风”的历史人文纪录片在国际上一直口碑不错,但长期和国际同行们合作的上海纪实频道总监应启明告诉《新民周刊》,国际买家们更喜欢现实题材。他们对发生在中国当下的现代化进程感到陌生和好奇,海外市场的关注已经从“古老中国”向“现代中国”偏移。
这恰恰是刚刚起步的央视纪录频道尚未特别关注的部分,或者说盲点。从央视纪录频道公布的第一批节目内容来看,《美丽中国》、《颐和园》、《玉石传奇》和《帝国兴衰》等都属于历史人文纪录片,而频道正在筹备拍摄的纪录片大多也属于这种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稍微带点当下时效性的可能只有《南海一号》。
曾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带领央视年轻的《东方时空》团队创造出一个纪录片小高峰的“教父”级人物时间,如今已经离开了央视,目前担任中央新影集团副总编辑的时间在央视纪录频道正式开播前一天,还告诉周刊,他最期待的节目是该频道每天4小时首播节目中的“时代写真”板块,但是从已经开播的这几天来看,他和他的同行们对“时代”的理解可能还不一样。
“在我看来,纪录片的存在价值无外乎两个方向,对现实的批判和对历史的反思。我们不要总从消极方面来看对现实的批判,不要一味地提揭露,应该是在积极的前提下,以发展的前提来关注现实,使用的语言不是歌颂式和美化式的,而是冷调子,不渲染主观色彩的。
现在我们对历史的关注已经不成问题了,我们现在能说动听的故事,但根本的还有反思,不能仅停留在故事层上,我的同行们很容易忽视或者懒得深入思索。”
体制内的年轻人懒得深入思索可能迫于电视工业化的生产流水线和时刻高悬的收视率,纪录片创作是“手艺活”,“需要冷静思考,更多的是需要把时间花在想上而不是做上,但进入了工业流水线,无论你想不想,手上都不能停,否则节目要开天窗。这一二十年工作性质的变化,导致现在的年轻人完全进入了生产流程,我们其实要考虑如何为纪录片创作提供良性环境,而非像现在这样的完全指标化,多少时间内做完片子,收视率必须要达到多少。”时间回忆说,他们当初在《东方时空》时,领导常常在半夜被喊起来审片。而现在历史题材的创作上常常是一种“只管拉车,不管铺路”的现状。
体制外的创作者,现在流行叫独立创作者,人们很容易把他们和央视这种主流渠道对立起来。但在时间看来,这绝对不是两个阵营,完全可以有大面积的中间地带。“独立性是纪录片的最高品格,不被任何势力所左右,是作者个人对世界的认识。你可以做独立的题材,但你千万别阵营化独立的队伍。你做某种题材,可以有独立性,但仅就这个题材,不要说你这个人就是独立阵营的,有关部门也不要这样来看待创作者。独立纪录片工作者,并不是非黑即白的。纪录片对社会大众还是有教化作用的,告诉他们一种生活的经验,使得整个社会有承受能力。其实我最担心的反而是电视媒体始终在播放和现实生活特别脱节的内容,那避免不了被淘汰的下场。”
商业化是“浮云”?
压在所有创作者身上的还有商业压力。每一个纪录片创作者都想走出纪录片的市场化道路,以纪录片养纪录片,建立自我循环体系,包括时间在内的很多创作者都研究过所谓“纪录片语言的娱乐化探索”,“这条路走了好多年。现在想来,选择纪录片这一行是天意,背上沉重的十字架是纪录片工作者的天命,你是不能去卖钱的,你是不能去赢得鲜花和掌声的,你必须看破红尘,天命使然。但我们看不透,我们不明白,为什么张艺谋走红地毯,我们做纪录片的就不能走呢?我们的片子也很有力量啊,也很震撼人啊,是不是我们还不够打动人,不够与观众交流,不够互动效果?于是我们开始抓所谓节目卖点,叙事方式,叙述手法,如何把故事说得生动,但现在我发现,我们偏离了方向,我们选择历史题材是要有反思的,只说一个历史故事是一文不值的。”
纪录片的商业化也并不是浮云。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和Discovery探索频道的社会氛围和我们的不同,先不去和它们比较。国内的上海纪实频道就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样本,2002年开播,2004年现任总监应启明到任,那时频道还处于亏损状态,分管经营的领导激励他,“5年后这个频道可以做到1个亿。”当时应启明愣是没敢把领导的这个期待和频道里的人透露,怕吓着他们。没想到这个当时看似过高的目标仅在3年后就实现了,2006年纪实频道开始盈利,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广告收入达到15500萬元,盈利11300万元。
上海纪实频道的受众群可以给央视的同行们一点启发,66%-67%的观众是男性(收看同集团体育频道的男性观众也就55%-56%),38-55岁是频道最主要的观众,文化层次相对较高,收入也相对较高。而后者正是高档广告商最看重的人群,据数据显示,上海纪实频道的广告客户主要来自五个领域:汽车,高档电子,洋酒,铂金钻石,食品和少量男用化妆品品牌。应启明发现,国际大客户有时候更强调的是节目的品位、风格与企业树立的形象是否吻合,并不大计较收视率,“这就特别符合纪录片的特性”。
现在,有人做好了准备迎接纪录片的春天。也有人提出,肥料不等于春天,春天是需要土壤的。短短几天难以看清央视纪录频道的宽容度,以及整个社会对于央视纪录频道的承受能力。摆在它面前的形势并不轻松。
以前,我们总是说我们不缺好的纪录片,缺的是在大众面前亮相的渠道和机会。如今,一个国家级电视频道的出现,起码有可能让越来越多的国人看到并有可能爱上纪录片——正如时间所说,这已经是一个三聚氰胺、山西疫苗、国学大师、假话、假货盛行的社会,如果连纪录片都无动于衷,或者仅热衷于莺歌燕舞,那就只剩下悲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