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资金投入太少,教学计划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和师资力量薄弱等是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培育必须要实施教育策略、教改策略、主体策略和环境策略的四大策略;要走扩充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主体,提高创新精神培育的科学水平;将时代理念注入教育创新理念和在实践中培育创新精神的四条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四大策略;四条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1-0254-02
创新精神的培育已经在教育界流行多年。但调查显示,当期创新精神的教育模式仍存在许多问题。就教学模式而言,“教学方法单一,忽视个性培养”以75.25%在调查问题中高居第一;就培养目标而言,“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计划不合理”以72.28%位居第二;就教育投入而言,认为资金投入太少的占到64.36%,位居第三;此外,就师资而言,认为师资力量薄弱的占到51.49%;
就创新意识而言,有49.5%的人认为创新教育不是高等教育的责任。根据创新精神培育的现实问题,高校要实施培育创新精神的四大策略和四条路径。
(一)培育创新精神的四大策略
1、教育策略
高校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参观驻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或者一些相应的纪念场馆以及国内著名的先进工厂企业,以此作为活教材,利用这些教育资源,让学生亲眼目睹国家改革开放成就中技术创新的用途,所产生的功用,让学生在此情此景此行中,自觉净化心灵,培养创新情感。[1]
教师还可以不定期组织一些为专业、为学院乃至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校友以其自身成長成才的切身体验,形成座谈报告向在校大学生讲授,以帮助他们澄清思想的迷雾,激发其创新精神。要通过当下的热点、难点、疑点等问题,开展各式各样的讨论会,以期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流畅的思维力、与众不同的独创力和弹性的变通力。[1]教师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经常接触的科研群体,要通过高校教师科研精神的宣传推广,通过其孜孜不倦的科研态度、宽广的创新维度、丰富的思维厚度的潜移默化,对学生实行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榜样示范教育。
2、教改策略
创新精神与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教育和科举式的应试教育是绝缘的。课堂教学应改变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推广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将考试比重减少,注重实践培养,两者相结合;为学生提供课外实践的机会,而不能仅以理论考试为唯一标准。教师要善于把“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换为以“提供具体情境”的教学模式;把“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转换为“以发现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提倡学生多发现、多参与、多思考,多研究。
3、主体策略
通过参与创新实践,促使学生知行结合统一是培育创新精神的良好策略。调查发现,现中国各高校有组织意在培训和锻炼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仅占到7.92%。要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实践,让学生真正成为创新的实践者,成为创新实践的主体,在实践中激发创新动机,优化创新情感,培养创新精神。要通过创新实践,系统性的、专业化的对大学生进行问题意识方面的训练、创新思维方面的训练、创新技能技法方面的训练,提高自主观察问题、自我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细致分析问题、努力解决问题的能力。[1]
4、环境策略
“孟母三迁”的故事展示了环境对于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性。调查发现,在影响大学生培养创新精神的因素时,氛围因素占到了42.57%。首先教师应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提倡以创新性学习为校园文化的主要取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交互软件接触了解创新的最新发展动态,提高自己的思维空间,学校以及社会应资助和倡导开展一些类似于“创新之星”、“创新设计”、“创新争鸣”等创新训练项目活动和竞争比赛活动,成立并吸引学生参加创新项目科研小组,积极营造创新精神培育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现实环境。
(二)培育创新精神的四大路径研究
1、扩充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主体
创新精神培育路径的首要一步就是要不断扩充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主体,将高校、社会、家庭、个人四大因素融会贯通,共同纳入创新教育主体之中,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四位主体,共成一体,以此来改变长期以来以高校为培育主体的单一格局。学校应发挥其教育功能,社会应发挥其引领功能,家庭应发挥其影响功能,个人应发挥自身的主体功能,学校、社会、家庭和个人各司其责,各自发挥其功用。学校作为创新精神培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努力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和对于四大载体教育影响的整合作用,将四大载体的教育影响有效整合,发挥最大的教育效力。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主要依靠学生自觉的修身养性,自觉自主地培养自己的创新性情。大学生应养成随时记笔记的习惯,随时将自己的灵感、思维碰撞的火花及时记录下来,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到不迷信于权威,不迷信于课本,一切以符合实际,切合现实为衡量标准。充满好奇心、富有探索欲,时刻培养充盈自己的创新性情。同时也必须让大学生了解,创新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养成坚毅勤奋、刻苦努力、坚忍不拔的创新品质。
2、提高创新精神培育的科学水平
创新精神培育的科学水平保障主要依靠指导教师。调查显示,72.28%的人认为参与创新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打破“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踏踏实实”的弊端,由“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由被动学习,知识授受”转向“主动学习,内化知识”。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为大学生搭建创新型活动平台,设立创新型基地,营造创新型校园文化氛围,促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投入创新实践活动,从而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2]各高校应积极投入,把某些专业的专业课教师,以及学校的高层人员、行政人员、管理人员,甚至是每个学院,每个年级所配备的辅导员也拉入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培养大军当中,同时辅以系统科学的培训指导,采取“小创新影响大创新”的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教育培养之路。陶行知曾提出关于创新教育的“六大解放”原则,要以其引导培养过程。教师首先要解放学生的头脑,学生们能想,敢创新,想创新;其次要解放他们的双手,使学生们能干,敢动手创新;然后解放他们的眼睛,使学生们能看,看到事物之间的差异点,增长点;接着解放他们的嘴,使学生们能说,敢于把自己创新的点子在大众面前公布;接着解放他们的空间,使学生增加机会,能与社会、自然亲密接触,亲身实践;最后要解放他们的时间,不能让学生的时间浪费在游戏或者其他无意义的环节,而应教会学生充分有效利用课外时间来消化所教授的理论知识,突破疑点和重难点。 3、 将时代理念注入教育创新理念
青少年思维最活跃的时期其生活的主要环境是学校,因而学校对其思维的影响力不容小觑。据调查,影响学生定势思维的产生因素中,学校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占到84.16%。教师要及时补充新知识、新内容、新理念,将时代、当下的理念注入学校的教育理念中,阶段性的转换学校的教育模式,阶段性的更新教育的核心内容。要在课堂中穿插时下热点,疑点,难点,加入时下最新的元素能使学生获得知识的亲近感,方便学生将所获得的知识嫁接运用。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应用到当下生活中,从而刺激生成对旧有知识的新概念,新理论,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知的欲望,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在要学会将原本的注入式教学和时下流行的启发式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而且应该增加后者在实际课堂中的使用比例,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能在课堂中独立思考,独立创新。教师应在课堂中时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励大学生的创新意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的专业教育当中,为大学生的创新内容增源,引领大学生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创新力量。
4、在實践中培育创新精神
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对创新的认识情况有48.51%停留在只认识创新的理论和方法,而基本上不懂创新的占到36.63%。、实践方能出真知,光靠理论教学,而不采取积极、切实有效的实践平台,不提供实验和实践的机会,不把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形之中,便永远只是纸上谈兵,只是口头上说说创新,却无法在创新的竞技场上赛出一片天来。知识源于生活,实践是检验客观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如此才能推陈出新,也才能在学习检验和实践的循环往复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有70.3%的调查者认为开设创新型课程是非常需要,高校要积极开设专门的创新训练的必修和选修课程。高校要将创新作为实践教学的核心要素,制定具体的实践计划和评价标准,规定相应的实践学分和实践要求,并将大学生创新实践与专业实践实习和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
(作者单位: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指导老师:刘磊
基金项目:闽南师范大学2014年度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人文社科)项目(SJ14002)前期成果。
基金项目:闽南师范大学2015年大学生科技文化节立项“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和践行研究”最终成果。
参考文献:
[1]张连春,王华彪,庞炜,云电军.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内涵及培养研究[J].职业时空,2010,6(1):70-71.
[2]杨坤,张庆国,李宇,王晶宇.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模式探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31(4):58-59.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四大策略;四条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1-0254-02
创新精神的培育已经在教育界流行多年。但调查显示,当期创新精神的教育模式仍存在许多问题。就教学模式而言,“教学方法单一,忽视个性培养”以75.25%在调查问题中高居第一;就培养目标而言,“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计划不合理”以72.28%位居第二;就教育投入而言,认为资金投入太少的占到64.36%,位居第三;此外,就师资而言,认为师资力量薄弱的占到51.49%;
就创新意识而言,有49.5%的人认为创新教育不是高等教育的责任。根据创新精神培育的现实问题,高校要实施培育创新精神的四大策略和四条路径。
(一)培育创新精神的四大策略
1、教育策略
高校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参观驻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或者一些相应的纪念场馆以及国内著名的先进工厂企业,以此作为活教材,利用这些教育资源,让学生亲眼目睹国家改革开放成就中技术创新的用途,所产生的功用,让学生在此情此景此行中,自觉净化心灵,培养创新情感。[1]
教师还可以不定期组织一些为专业、为学院乃至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校友以其自身成長成才的切身体验,形成座谈报告向在校大学生讲授,以帮助他们澄清思想的迷雾,激发其创新精神。要通过当下的热点、难点、疑点等问题,开展各式各样的讨论会,以期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流畅的思维力、与众不同的独创力和弹性的变通力。[1]教师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经常接触的科研群体,要通过高校教师科研精神的宣传推广,通过其孜孜不倦的科研态度、宽广的创新维度、丰富的思维厚度的潜移默化,对学生实行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榜样示范教育。
2、教改策略
创新精神与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教育和科举式的应试教育是绝缘的。课堂教学应改变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推广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将考试比重减少,注重实践培养,两者相结合;为学生提供课外实践的机会,而不能仅以理论考试为唯一标准。教师要善于把“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换为以“提供具体情境”的教学模式;把“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转换为“以发现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提倡学生多发现、多参与、多思考,多研究。
3、主体策略
通过参与创新实践,促使学生知行结合统一是培育创新精神的良好策略。调查发现,现中国各高校有组织意在培训和锻炼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仅占到7.92%。要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实践,让学生真正成为创新的实践者,成为创新实践的主体,在实践中激发创新动机,优化创新情感,培养创新精神。要通过创新实践,系统性的、专业化的对大学生进行问题意识方面的训练、创新思维方面的训练、创新技能技法方面的训练,提高自主观察问题、自我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细致分析问题、努力解决问题的能力。[1]
4、环境策略
“孟母三迁”的故事展示了环境对于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性。调查发现,在影响大学生培养创新精神的因素时,氛围因素占到了42.57%。首先教师应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提倡以创新性学习为校园文化的主要取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交互软件接触了解创新的最新发展动态,提高自己的思维空间,学校以及社会应资助和倡导开展一些类似于“创新之星”、“创新设计”、“创新争鸣”等创新训练项目活动和竞争比赛活动,成立并吸引学生参加创新项目科研小组,积极营造创新精神培育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现实环境。
(二)培育创新精神的四大路径研究
1、扩充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主体
创新精神培育路径的首要一步就是要不断扩充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主体,将高校、社会、家庭、个人四大因素融会贯通,共同纳入创新教育主体之中,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四位主体,共成一体,以此来改变长期以来以高校为培育主体的单一格局。学校应发挥其教育功能,社会应发挥其引领功能,家庭应发挥其影响功能,个人应发挥自身的主体功能,学校、社会、家庭和个人各司其责,各自发挥其功用。学校作为创新精神培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努力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和对于四大载体教育影响的整合作用,将四大载体的教育影响有效整合,发挥最大的教育效力。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主要依靠学生自觉的修身养性,自觉自主地培养自己的创新性情。大学生应养成随时记笔记的习惯,随时将自己的灵感、思维碰撞的火花及时记录下来,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到不迷信于权威,不迷信于课本,一切以符合实际,切合现实为衡量标准。充满好奇心、富有探索欲,时刻培养充盈自己的创新性情。同时也必须让大学生了解,创新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养成坚毅勤奋、刻苦努力、坚忍不拔的创新品质。
2、提高创新精神培育的科学水平
创新精神培育的科学水平保障主要依靠指导教师。调查显示,72.28%的人认为参与创新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打破“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踏踏实实”的弊端,由“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由被动学习,知识授受”转向“主动学习,内化知识”。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为大学生搭建创新型活动平台,设立创新型基地,营造创新型校园文化氛围,促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投入创新实践活动,从而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2]各高校应积极投入,把某些专业的专业课教师,以及学校的高层人员、行政人员、管理人员,甚至是每个学院,每个年级所配备的辅导员也拉入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培养大军当中,同时辅以系统科学的培训指导,采取“小创新影响大创新”的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教育培养之路。陶行知曾提出关于创新教育的“六大解放”原则,要以其引导培养过程。教师首先要解放学生的头脑,学生们能想,敢创新,想创新;其次要解放他们的双手,使学生们能干,敢动手创新;然后解放他们的眼睛,使学生们能看,看到事物之间的差异点,增长点;接着解放他们的嘴,使学生们能说,敢于把自己创新的点子在大众面前公布;接着解放他们的空间,使学生增加机会,能与社会、自然亲密接触,亲身实践;最后要解放他们的时间,不能让学生的时间浪费在游戏或者其他无意义的环节,而应教会学生充分有效利用课外时间来消化所教授的理论知识,突破疑点和重难点。 3、 将时代理念注入教育创新理念
青少年思维最活跃的时期其生活的主要环境是学校,因而学校对其思维的影响力不容小觑。据调查,影响学生定势思维的产生因素中,学校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占到84.16%。教师要及时补充新知识、新内容、新理念,将时代、当下的理念注入学校的教育理念中,阶段性的转换学校的教育模式,阶段性的更新教育的核心内容。要在课堂中穿插时下热点,疑点,难点,加入时下最新的元素能使学生获得知识的亲近感,方便学生将所获得的知识嫁接运用。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应用到当下生活中,从而刺激生成对旧有知识的新概念,新理论,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知的欲望,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在要学会将原本的注入式教学和时下流行的启发式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而且应该增加后者在实际课堂中的使用比例,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能在课堂中独立思考,独立创新。教师应在课堂中时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励大学生的创新意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的专业教育当中,为大学生的创新内容增源,引领大学生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创新力量。
4、在實践中培育创新精神
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对创新的认识情况有48.51%停留在只认识创新的理论和方法,而基本上不懂创新的占到36.63%。、实践方能出真知,光靠理论教学,而不采取积极、切实有效的实践平台,不提供实验和实践的机会,不把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形之中,便永远只是纸上谈兵,只是口头上说说创新,却无法在创新的竞技场上赛出一片天来。知识源于生活,实践是检验客观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如此才能推陈出新,也才能在学习检验和实践的循环往复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有70.3%的调查者认为开设创新型课程是非常需要,高校要积极开设专门的创新训练的必修和选修课程。高校要将创新作为实践教学的核心要素,制定具体的实践计划和评价标准,规定相应的实践学分和实践要求,并将大学生创新实践与专业实践实习和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
(作者单位: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指导老师:刘磊
基金项目:闽南师范大学2014年度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人文社科)项目(SJ14002)前期成果。
基金项目:闽南师范大学2015年大学生科技文化节立项“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和践行研究”最终成果。
参考文献:
[1]张连春,王华彪,庞炜,云电军.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内涵及培养研究[J].职业时空,2010,6(1):70-71.
[2]杨坤,张庆国,李宇,王晶宇.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模式探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31(4):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