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教学质量;常规管理
〔中图分类号〕 G424.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07(B)—0024—01
目前,常规教学中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一是教师虽能超前备课,但教案的实用性、有效性不强;二是教师能认真上课,但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三是教师对作业的布置批阅比较及时,但作业布置的选择性不强,设计不够凝练。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实施有效教学的目的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师生对既定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它的决定因素主要有教师、学生、教材、方法。开展有效教学,目的是在常规教学方面要实现“六有效”的目标。“六有效”即有效备课和上课、有效听评课、有效设计和批改作业、有效辅导学生、有效反思与考评、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做好“六有效”,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抓实抓好教学常规,使优秀资源进课堂,构建高效的教学模式,立体评教,解决学校管理中的“少慢差费”和“假大空”现象。
二、实施有效教学时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益的主阵地是课堂。但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尽可能地使教育效果向教育目标靠拢,真正实现教育的内涵发展呢?笔者认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两个支点,通过三条途径。两个支点分别是:教师在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优化教学策略;学生在提高自学能力的基础上改进学习方法。三条途径分别是:通过“说教材”活动,引导教师把握课标和教材;通过“同课异构”活动,探讨有效的课堂模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课例分析”活动,对一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认真反思,以便不断总结,逐步提高。
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再不能用牺牲学生的休息时间为代价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应要求教师练好“内功”,研究单位时间内提高课堂效率的途径和方法。与此同时,还要采取有效措施来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真正实现有效教学,进而达到减负增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
三、实施有效教学时要抓好常规管理
在常规管理方面,重点要抓好备课、听评课和作业布置与批阅三个环节。
1.在备课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实行规范的集体备课,并将“同课异构”引入集体备课。要求教师做到“全册通备,逐节精备,生课熟备,熟课新备,课前默备,课后复备”的24字备课规范和“备课要深,上课要清,作业要精,辅导要勤,反思要敏”的20字教学常规要求。
2.在听评课方面,要真正搞活教研活动,把切入点放在提高听评课质量上。并且,学校领导要带头认真听、准确评,以带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到教研活动中来。同时,还要引导校领导和教师改变听课只“听”不“思”的习惯,要边听边思,要有研究的意识,要改变听课者只带“眼睛”、“耳朵”而不带“脑子”和“嘴巴”的现状。评课时,评课者不能只借口有事不参与或一言不发,不开“金口”或只喊空口号,净讲捧场喝彩的奉承话,敷衍了事。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及时记录那些稍纵即逝的心理感受和课堂评价,自觉地在课后对听课笔记进行分析、思考和评价。每一节课的听课记录,事实上都是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听课者要在提高评课活动的内涵上下工夫,合理运用这些第一手资料。
3.在批改作业方面,学校首先应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重视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情况。对布置的作业,教师要做到及时批阅,自己来不及批阅的作业坚决不允许布置,学生的作业尽可能在校内完成,要合理控制家庭作业的总量,尽可能做到不布置或者少布置。与此同时,学校要改变以往检查作业时仅仅翻一翻、记个次数、打个等次、走走过场的习惯,而要一道题一道题地仔细查看有没有漏做、漏批,以便从中推断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指导状况和课外辅导程度。然后,将检查结果及时记录在评价表中,提一些具体的改进建议,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
〔中图分类号〕 G424.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07(B)—0024—01
目前,常规教学中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一是教师虽能超前备课,但教案的实用性、有效性不强;二是教师能认真上课,但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三是教师对作业的布置批阅比较及时,但作业布置的选择性不强,设计不够凝练。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实施有效教学的目的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师生对既定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它的决定因素主要有教师、学生、教材、方法。开展有效教学,目的是在常规教学方面要实现“六有效”的目标。“六有效”即有效备课和上课、有效听评课、有效设计和批改作业、有效辅导学生、有效反思与考评、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做好“六有效”,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抓实抓好教学常规,使优秀资源进课堂,构建高效的教学模式,立体评教,解决学校管理中的“少慢差费”和“假大空”现象。
二、实施有效教学时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益的主阵地是课堂。但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尽可能地使教育效果向教育目标靠拢,真正实现教育的内涵发展呢?笔者认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两个支点,通过三条途径。两个支点分别是:教师在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优化教学策略;学生在提高自学能力的基础上改进学习方法。三条途径分别是:通过“说教材”活动,引导教师把握课标和教材;通过“同课异构”活动,探讨有效的课堂模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课例分析”活动,对一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认真反思,以便不断总结,逐步提高。
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再不能用牺牲学生的休息时间为代价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应要求教师练好“内功”,研究单位时间内提高课堂效率的途径和方法。与此同时,还要采取有效措施来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真正实现有效教学,进而达到减负增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
三、实施有效教学时要抓好常规管理
在常规管理方面,重点要抓好备课、听评课和作业布置与批阅三个环节。
1.在备课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实行规范的集体备课,并将“同课异构”引入集体备课。要求教师做到“全册通备,逐节精备,生课熟备,熟课新备,课前默备,课后复备”的24字备课规范和“备课要深,上课要清,作业要精,辅导要勤,反思要敏”的20字教学常规要求。
2.在听评课方面,要真正搞活教研活动,把切入点放在提高听评课质量上。并且,学校领导要带头认真听、准确评,以带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到教研活动中来。同时,还要引导校领导和教师改变听课只“听”不“思”的习惯,要边听边思,要有研究的意识,要改变听课者只带“眼睛”、“耳朵”而不带“脑子”和“嘴巴”的现状。评课时,评课者不能只借口有事不参与或一言不发,不开“金口”或只喊空口号,净讲捧场喝彩的奉承话,敷衍了事。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及时记录那些稍纵即逝的心理感受和课堂评价,自觉地在课后对听课笔记进行分析、思考和评价。每一节课的听课记录,事实上都是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听课者要在提高评课活动的内涵上下工夫,合理运用这些第一手资料。
3.在批改作业方面,学校首先应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重视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情况。对布置的作业,教师要做到及时批阅,自己来不及批阅的作业坚决不允许布置,学生的作业尽可能在校内完成,要合理控制家庭作业的总量,尽可能做到不布置或者少布置。与此同时,学校要改变以往检查作业时仅仅翻一翻、记个次数、打个等次、走走过场的习惯,而要一道题一道题地仔细查看有没有漏做、漏批,以便从中推断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指导状况和课外辅导程度。然后,将检查结果及时记录在评价表中,提一些具体的改进建议,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