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情况,从强基固本的方向入手,帮助学生设计学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给他们提供补充资料,让其进行课外自主学习。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积极开展自主阅读活动,提升学习效率。
关键词:阅读教学;“学的课堂”;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29-0008-02
引 言
“学的课堂”指促使学生自主探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转变其不良学习态度的课堂。教师要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在“学的课堂”中自主学习。同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基础能力较弱的问题,给他们提供各种支架,辅助其学习。通过导学案、辅助资料等,学生能找到自主学习的方向,进而提升阅读能力。
一、设计学案,自主探究
导学案也叫导学设计,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能让学生有序地展开自主探究。在导学案中引导他们从文字解析等基础环节做起,然后围绕课文内容提出一些更深刻的问题,最后设计读写结合类教学活动。这样的导学案能层层深入,让学生展开自主探究[1]。
例如,在教授《济南的冬天》一文时,考虑到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差,所以教师在引导他们设计导学案时,要从提升其基础能力做起。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整体阅读,用批注法画出文章中自己不理解的词句,再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式分析这些词句,这能让学生解决“响晴、设若、空灵”等词语的理解问题。其次,在阅读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优美词句,并说说它们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使学生学习文章中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再次,在导学案中,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若干问题展开思考,如“从文章中哪些词句能看出济南具有‘温晴’的特点?”“你能用一些精练的词句描绘济南的图景吗?作者写了哪些美好的画面?”最后,教师让学生展开深入探究,提升读写结合的能力,如让学生仿写“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等词句,然后让学生思考老舍为何能写出如此美轮美奂的场景,自己在写景的时候要向作者学习什么。这样的导学案由浅入深,能促使学生逐步夯实基础,提升阅读能力。
教师可以结合不同学情设计难度不同的导学案,让学生自由选择。此外,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确各种学习任务,并指导学生掌握不同的学习方法。这样的导学案更具体、细致,更能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夯实基础、提高学习能力。
二、活动引领,意义建构
不少学生之所以语文基础较为薄弱,是因为他们缺乏学习兴趣。为了唤醒他们的语文探究热情,教师要设计一些有趣的课堂活动,引领学生全员参与。教师若能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就能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继而主动学习,深入探究[2]。
例如,教学《散步》一文时,鉴于部分学生的探究能力较弱,教师可以采用活动引领的方式开展教学:“有一家人在郊外春游,爸爸妈妈带着奶奶、孩子,他们要穿过一片农田,如果前方正好有一个水坑,奶奶和孩子跳不过去,你觉得爸爸妈妈会如何做?”有的学生说,爸爸先背着奶奶过水坑,然后返回来背着孩子过水坑;还有的学生说,爸爸背着奶奶,妈妈背着孩子,这样就能一同跨过水坑了。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感受理解课文:“在现实生活中,你的父母为何会起早贪黑地工作、做家务呢?”在学生讨论后,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使学生能够明白:成年人担负着家庭的重任,所以需要担负较重的工作。在这篇文章中,‘我’和妻子背着的其实就是整个家庭的重任。这样的活动能使学生感同身受,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学生走到了课堂的中心,在课堂上动起来,进而走入文本深处。这样,学生就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从被动思考变为主动提问,他们的问题意识得到了增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生成资源,围绕精要处和学生的困扰处展开引导,让他们积极思考。
三、推送资料,深度漫溯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较弱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基于知人論世的思想展开阅读,而且本身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也不够丰富,难免会对作品产生一些误解。针对此问题,教师要给学生准备各种阅读资料,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注意到作者的生活经历、所处时代的特点与文章主旨的联系,让学生能向文本深处漫溯,从而获得更多感悟。
例如,学习《藤野先生》一文时,有学生表示不解:“鲁迅一生中遇到的老师有很多,为何他单单要选择一个日本老师来写呢?”由于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不够了解,教师可以给他们补充一些相关资料。学生通过阅读课外资料了解到,当时鲁迅抱着救国救民的想法留学日本,而藤野先生正是学校的教师,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影响下,当时的日本人对鲁迅并不友好,而藤野先生和他们不一样,对来自弱国的鲁迅依然倍加爱护,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这样的情感自然会让鲁迅受到极大影响,因此他才会创作文章,回忆藤野先生。此外,教师可以结合鲁迅的生活经历,让学生明白:这篇散文创作于1926年,鲁迅遭到了迫害,被迫南下,同是一国之人,却相互倾轧、伤害,这自然更让鲁迅想起了身为异国人,但是对自己关怀备至的藤野先生。
在引导学生阅读补充资料的基础上,教师还要进行适当点拨,可以设置一个问题,让学生结合资料展开思考,并自主解决问题,同时要鼓励他们提出其他相关的问题。这样,教师便不只是教导学生学会阅读,而是引导他们由浅入深,学会追问,对文本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四、链接课外,比较发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增加阅读量。语文学习需要厚积薄发,要想让基础能力薄弱的学生提升阅读能力,教师要将视野放到课外,结合课本内容,给学生提供一些课外阅读资料,并引导其掌握对比分析等方式,这样学生就能在比较和探究中有所发现,掌握更多阅读方法。
例如,《春》是一篇优美的文章,体现了朱自清独特的写作特色,然而,不少学生基础能力较弱,对这种独特的风格感悟不够深刻。教师可以采用链接课外的方式,让学生阅读其他描写“春天”的作品,并在对比分析中体会作者不同的创作风格。比如,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林斤澜的《北国的春风》,从结构、用词、内容等角度展开对比。学生通过对比会发现两篇文章的句式结构有明显的差异:《春》中长短句交错,富有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北国的春风》中有一段运用了很多四字句,给人严肃整齐的感觉。此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两篇文章在写作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学生发现,《春》主要写的是春天的几个画面,展现了春草、春花的美好姿态;而《北国的春风》主要写了变化,展现了北国如何从冬天的寒冷过渡到春天的美好,描写了麦苗在霜冰里返青等状态。通过对比,学生发现,不同的作者对春天有不同的理解,他们的写作角度也各有不同。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因此,在链接课外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作家体验过的世界,和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并展开个性化解读。
结 语
在“学的课堂”中,教师要摆脱唯教材、唯教参为中心的思想,给学生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给他们提供各种辅助学习的支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适时引导。这样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能更好地构筑“学的课堂”,促使学生开动脑筋、自主探究,进而获得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沈坤银.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教学探究[J].求知导刊,2019(40):43-44.
蓝建生.讲究阅读教学策略 提升学生阅读能力[J].学苑教育,2021(28):75-76.
基金项目:本文系扬州市“十三五”农村专项课题“农村薄弱初中基于核心素养‘学的课堂’阅读教学实证研究”(课题编號:G/18/N/04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卞有勇(1973.10-),男,江苏扬州人,本科学历,中小学高级教师。
关键词:阅读教学;“学的课堂”;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29-0008-02
引 言
“学的课堂”指促使学生自主探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转变其不良学习态度的课堂。教师要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在“学的课堂”中自主学习。同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基础能力较弱的问题,给他们提供各种支架,辅助其学习。通过导学案、辅助资料等,学生能找到自主学习的方向,进而提升阅读能力。
一、设计学案,自主探究
导学案也叫导学设计,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能让学生有序地展开自主探究。在导学案中引导他们从文字解析等基础环节做起,然后围绕课文内容提出一些更深刻的问题,最后设计读写结合类教学活动。这样的导学案能层层深入,让学生展开自主探究[1]。
例如,在教授《济南的冬天》一文时,考虑到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差,所以教师在引导他们设计导学案时,要从提升其基础能力做起。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整体阅读,用批注法画出文章中自己不理解的词句,再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式分析这些词句,这能让学生解决“响晴、设若、空灵”等词语的理解问题。其次,在阅读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优美词句,并说说它们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使学生学习文章中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再次,在导学案中,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若干问题展开思考,如“从文章中哪些词句能看出济南具有‘温晴’的特点?”“你能用一些精练的词句描绘济南的图景吗?作者写了哪些美好的画面?”最后,教师让学生展开深入探究,提升读写结合的能力,如让学生仿写“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等词句,然后让学生思考老舍为何能写出如此美轮美奂的场景,自己在写景的时候要向作者学习什么。这样的导学案由浅入深,能促使学生逐步夯实基础,提升阅读能力。
教师可以结合不同学情设计难度不同的导学案,让学生自由选择。此外,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确各种学习任务,并指导学生掌握不同的学习方法。这样的导学案更具体、细致,更能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夯实基础、提高学习能力。
二、活动引领,意义建构
不少学生之所以语文基础较为薄弱,是因为他们缺乏学习兴趣。为了唤醒他们的语文探究热情,教师要设计一些有趣的课堂活动,引领学生全员参与。教师若能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就能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继而主动学习,深入探究[2]。
例如,教学《散步》一文时,鉴于部分学生的探究能力较弱,教师可以采用活动引领的方式开展教学:“有一家人在郊外春游,爸爸妈妈带着奶奶、孩子,他们要穿过一片农田,如果前方正好有一个水坑,奶奶和孩子跳不过去,你觉得爸爸妈妈会如何做?”有的学生说,爸爸先背着奶奶过水坑,然后返回来背着孩子过水坑;还有的学生说,爸爸背着奶奶,妈妈背着孩子,这样就能一同跨过水坑了。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感受理解课文:“在现实生活中,你的父母为何会起早贪黑地工作、做家务呢?”在学生讨论后,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使学生能够明白:成年人担负着家庭的重任,所以需要担负较重的工作。在这篇文章中,‘我’和妻子背着的其实就是整个家庭的重任。这样的活动能使学生感同身受,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学生走到了课堂的中心,在课堂上动起来,进而走入文本深处。这样,学生就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从被动思考变为主动提问,他们的问题意识得到了增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生成资源,围绕精要处和学生的困扰处展开引导,让他们积极思考。
三、推送资料,深度漫溯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较弱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基于知人論世的思想展开阅读,而且本身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也不够丰富,难免会对作品产生一些误解。针对此问题,教师要给学生准备各种阅读资料,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注意到作者的生活经历、所处时代的特点与文章主旨的联系,让学生能向文本深处漫溯,从而获得更多感悟。
例如,学习《藤野先生》一文时,有学生表示不解:“鲁迅一生中遇到的老师有很多,为何他单单要选择一个日本老师来写呢?”由于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不够了解,教师可以给他们补充一些相关资料。学生通过阅读课外资料了解到,当时鲁迅抱着救国救民的想法留学日本,而藤野先生正是学校的教师,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影响下,当时的日本人对鲁迅并不友好,而藤野先生和他们不一样,对来自弱国的鲁迅依然倍加爱护,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这样的情感自然会让鲁迅受到极大影响,因此他才会创作文章,回忆藤野先生。此外,教师可以结合鲁迅的生活经历,让学生明白:这篇散文创作于1926年,鲁迅遭到了迫害,被迫南下,同是一国之人,却相互倾轧、伤害,这自然更让鲁迅想起了身为异国人,但是对自己关怀备至的藤野先生。
在引导学生阅读补充资料的基础上,教师还要进行适当点拨,可以设置一个问题,让学生结合资料展开思考,并自主解决问题,同时要鼓励他们提出其他相关的问题。这样,教师便不只是教导学生学会阅读,而是引导他们由浅入深,学会追问,对文本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四、链接课外,比较发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增加阅读量。语文学习需要厚积薄发,要想让基础能力薄弱的学生提升阅读能力,教师要将视野放到课外,结合课本内容,给学生提供一些课外阅读资料,并引导其掌握对比分析等方式,这样学生就能在比较和探究中有所发现,掌握更多阅读方法。
例如,《春》是一篇优美的文章,体现了朱自清独特的写作特色,然而,不少学生基础能力较弱,对这种独特的风格感悟不够深刻。教师可以采用链接课外的方式,让学生阅读其他描写“春天”的作品,并在对比分析中体会作者不同的创作风格。比如,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林斤澜的《北国的春风》,从结构、用词、内容等角度展开对比。学生通过对比会发现两篇文章的句式结构有明显的差异:《春》中长短句交错,富有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北国的春风》中有一段运用了很多四字句,给人严肃整齐的感觉。此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两篇文章在写作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学生发现,《春》主要写的是春天的几个画面,展现了春草、春花的美好姿态;而《北国的春风》主要写了变化,展现了北国如何从冬天的寒冷过渡到春天的美好,描写了麦苗在霜冰里返青等状态。通过对比,学生发现,不同的作者对春天有不同的理解,他们的写作角度也各有不同。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因此,在链接课外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作家体验过的世界,和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并展开个性化解读。
结 语
在“学的课堂”中,教师要摆脱唯教材、唯教参为中心的思想,给学生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给他们提供各种辅助学习的支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适时引导。这样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能更好地构筑“学的课堂”,促使学生开动脑筋、自主探究,进而获得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沈坤银.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教学探究[J].求知导刊,2019(40):43-44.
蓝建生.讲究阅读教学策略 提升学生阅读能力[J].学苑教育,2021(28):75-76.
基金项目:本文系扬州市“十三五”农村专项课题“农村薄弱初中基于核心素养‘学的课堂’阅读教学实证研究”(课题编號:G/18/N/04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卞有勇(1973.10-),男,江苏扬州人,本科学历,中小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