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对制冷与空调行业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持续增长,尤其是需要大量掌握新设备、新技术、新标准的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高级复合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本文通过分析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岗位职业技能要求,参照现行的有关行业标准,为适应制冷行业发展和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根据学校优势和特色,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对课程体系结构进行整合,使课程体系紧密联系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实现对学生创新精神、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三大新教育目标。
【关键词】制冷与空调;职业岗位;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0)04-0014-02
目前,制冷与空调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工农业、国防、医药生物、宇宙开发等各个领域。近十年来,我国制冷空调工业产值平均年增长率达到20%,目前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大冷冻空调设备的生产大国,正在向制造强国过渡。国家已出台相关政策,要求加大中高级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这就要求制冷与空调专业的课程与教学体系要紧密联系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制冷行业发展和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达到服务地区经济的目的。
1 制冷专业职业岗位分析
通过对行业、企业广泛调研,根据行业、企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本专业主要从事的岗位包括制冷空调设备与系统维护工程师、设计与制图技术人员、制冷空调设备安装与调试人员、施工技术支持人员、制冷空调设备与系统检测人员及营销、售后服务人员等,其岗位分析见下表:
目前所需要的制冷空调相关专业人员,要求他们掌握制冷与空调系统的工作原理,制冷与空调工程设计、安装、调试、运维以及售后管理等知识。这就要求制冷专业学生基本理论扎实,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强,能够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快速适应制冷空调行业的发展。
2 制冷空调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由于制冷空调专业人才就业面十分广泛,学校必须对企业人才需求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紧跟制冷行业的发展,紧贴市场人才需求,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必须与职业岗位要求相适应[1]。
2.1 课程体系建设原则
(1)社会需求原则。坚持适应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以及制冷空调行业发展需要,紧密关注人才的需求变化及专业的动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应行业、企业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创新发展原则。要贯彻“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的专业建设发展思路。
(3)校企合作原则。专业课程对接企业职业岗位,增强课程体系的针对性;课程标准衔接企业职业标准,提升学生岗位任职能力;突出课程体系的职业定向性,训练学生专业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2.2 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制冷专业建设要脱离按学科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路,坚持以职业岗位需求设置全面性和适应性的课程体系,以理论知识“必须够用”为原则,以应用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采用“基础牢、口径宽、模块活、适应强”的课程结构模式,构建多样化应用型的课程结构与内容体系[2]。
2.3 课程体系建设内容
根据行业标准对接模式确定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领域、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构建与制冷行业标准相衔接、基于职业岗位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
(1)完善专业基础课《热工学基础技术应用》及《流体力学技术应用》课程改革工作,进一步加强《压缩机装配与拆卸》《制冷与空调设备应用与维护》《小型制冷装置检测与维修》等专业课程改革的力度,重点实施《空调技术应用》《制冷工艺设计》《制冷与空调系统运行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项目。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引入课堂教学中。尝试采用了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结合的考核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优化课程体系,根据制冷行业标准的相关性及岗位技能的需求重组教学内容,进行课程改革,整合课程体系。突出和强化《制冷与空调检测与控制》《营销与招投标》课程教学。强化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增加《专业软件应用》课程学时,使学生有较宽知识面,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依据职业教育教学规律,适应区域和行業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通过加强基础和专业实验室建设,签订合作企业,整合课程结构,设计教学过程,深化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确立了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特色鲜明、功底扎实的技能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道路,使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3]。
【参考文献】
[1]王丽.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方案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0(11).
[2]闫军秀.构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研究[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6(4)
[3]刘佳霓.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0(2).
【作者简介】
相培(1984~)女,汉族,山东德州人,讲师,本科,研究方向:新能源应用,节能环保技术。
【关键词】制冷与空调;职业岗位;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0)04-0014-02
目前,制冷与空调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工农业、国防、医药生物、宇宙开发等各个领域。近十年来,我国制冷空调工业产值平均年增长率达到20%,目前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大冷冻空调设备的生产大国,正在向制造强国过渡。国家已出台相关政策,要求加大中高级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这就要求制冷与空调专业的课程与教学体系要紧密联系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制冷行业发展和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达到服务地区经济的目的。
1 制冷专业职业岗位分析
通过对行业、企业广泛调研,根据行业、企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本专业主要从事的岗位包括制冷空调设备与系统维护工程师、设计与制图技术人员、制冷空调设备安装与调试人员、施工技术支持人员、制冷空调设备与系统检测人员及营销、售后服务人员等,其岗位分析见下表:
目前所需要的制冷空调相关专业人员,要求他们掌握制冷与空调系统的工作原理,制冷与空调工程设计、安装、调试、运维以及售后管理等知识。这就要求制冷专业学生基本理论扎实,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强,能够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快速适应制冷空调行业的发展。
2 制冷空调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由于制冷空调专业人才就业面十分广泛,学校必须对企业人才需求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紧跟制冷行业的发展,紧贴市场人才需求,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必须与职业岗位要求相适应[1]。
2.1 课程体系建设原则
(1)社会需求原则。坚持适应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以及制冷空调行业发展需要,紧密关注人才的需求变化及专业的动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应行业、企业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创新发展原则。要贯彻“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的专业建设发展思路。
(3)校企合作原则。专业课程对接企业职业岗位,增强课程体系的针对性;课程标准衔接企业职业标准,提升学生岗位任职能力;突出课程体系的职业定向性,训练学生专业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2.2 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制冷专业建设要脱离按学科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路,坚持以职业岗位需求设置全面性和适应性的课程体系,以理论知识“必须够用”为原则,以应用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采用“基础牢、口径宽、模块活、适应强”的课程结构模式,构建多样化应用型的课程结构与内容体系[2]。
2.3 课程体系建设内容
根据行业标准对接模式确定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领域、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构建与制冷行业标准相衔接、基于职业岗位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
(1)完善专业基础课《热工学基础技术应用》及《流体力学技术应用》课程改革工作,进一步加强《压缩机装配与拆卸》《制冷与空调设备应用与维护》《小型制冷装置检测与维修》等专业课程改革的力度,重点实施《空调技术应用》《制冷工艺设计》《制冷与空调系统运行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项目。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引入课堂教学中。尝试采用了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结合的考核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优化课程体系,根据制冷行业标准的相关性及岗位技能的需求重组教学内容,进行课程改革,整合课程体系。突出和强化《制冷与空调检测与控制》《营销与招投标》课程教学。强化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增加《专业软件应用》课程学时,使学生有较宽知识面,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依据职业教育教学规律,适应区域和行業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通过加强基础和专业实验室建设,签订合作企业,整合课程结构,设计教学过程,深化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确立了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特色鲜明、功底扎实的技能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道路,使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3]。
【参考文献】
[1]王丽.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方案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0(11).
[2]闫军秀.构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研究[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6(4)
[3]刘佳霓.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0(2).
【作者简介】
相培(1984~)女,汉族,山东德州人,讲师,本科,研究方向:新能源应用,节能环保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