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作为学习的独立的个体,其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决定他们应该是老师的朋友,让学生在独立平等、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发展自己的学习个性,实现学习活动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师生关系;主观能动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8-100-01
在语文课堂教学里,应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欣赏学习语文。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应该是互动的合体。学生作为学习的独立的个体。其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决定他们应该是老师的朋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可以帮助他们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往广处想、新处想、妙处想、趣处想,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语文课堂的提问设计、问题点拨,应当特别具有培养再想像的功能,应当充分显示创新思维开放性之优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师生关系中的平等对话
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施动者,应该赋予学生必要的自由活动时间和自我发挥空间,应该尊重学生的内心思维活动。一切可以称之为美的作品、美的话语、美的行为等等,都无不体现了对入的尊重。如果师生不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心理的距离必然会增大,心灵上达不到沟通,这将极大地阻碍学生的学习发展、人格建立。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至少要做到两点,即允许学生说话,允许学生选择。让学生在独立平等、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发展自己的学习个性,实现学习活动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课堂教学应该建立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老师应该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保护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养成主动思维的习惯,成为自己思想感情的主人。“读”是我国古老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每一节课的教学都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自主地选择与课相关的内容和阅读方式,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大声朗读,可以小声试读,也可以无声地边读边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有助于审题,有助于思考,有助于理解。通过“读”得到启发,从而有了收获,于是读出兴趣,读出激情,如此良性循环,最终达到读以致用。在教学中(无论是课内、课外)必须重视师生群体活动,努力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同学之间可以互为学习伙伴。对老师来说,在师生互动过程中要做到允许学生说话,允许学生选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生的插话、争论、失言以及被学生选作伙伴,会使老师面临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意外”,会让老师措手不及,这就对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既要做专家。有尽可能高深的专业水平,又要做杂家,有尽可能广博的知识面。还要做心理學家和雄辩家,有尽可能宽广的胸襟气量,有尽可能敏捷的应变能力,还要有尽可能年轻的心态,不断改变自己的角色定位,得到学生的认同,让学生有亲近感。只有这样,才能在各种“意外”甚至尴尬面前,应对自如,游刃有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在独立平等、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发展自己的学习个性,实现学习活动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二、教学过程的流畅
教学过程应该是行云流水式的,其间没有任何的阻隔,没有任何的块状感,它给人的感觉是高山流水,一泻千里,洋洋洒洒,一气呵成。语文教学过程的流畅,讲究的是能否从整体出发,将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能否用一条主线将教学内容串起来,能否在步骤过渡间用精妙的语言把它连接起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有宏观的把握,也有微观的艺术。在教学时,我总是先让学生总览课文,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概要,初步了解作者思想感情,使学生跟教材的距离缩短。
三、引导自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自主学习包括:一是搜集处理信息并把握意义(即读懂了什么);二是受到情感熏陶;三是获得思想启迪;四是享受审美情趣;五是体验作者的生活。但传统的教学过分意义的获得(即读懂了什么),使得学生自主学习仅在认识的层面上进行,难免会变得枯燥单调。由此老师,必须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引导学生读书、探究,让他们在自学中不仅搜索处理信息和把握意义,更要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到审美,体验到作者生活的乐趣。
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乐学是学会的前提。学习数学,靠什么去吸引学生。我始终认为。那种外在的形式需要,“你真棒!”“你真了不起!”孩子们需要赞美他们,需要赏识他们。但是语文,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用语文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语文的心脏是什么?问题。问题是语文的心脏!只有在一个个问题的生成中,我们才可能掀起思维的高潮,闪现孩子们的智慧。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课堂。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自由获取知识”。
关键词:语文教学;师生关系;主观能动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8-100-01
在语文课堂教学里,应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欣赏学习语文。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应该是互动的合体。学生作为学习的独立的个体。其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决定他们应该是老师的朋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可以帮助他们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往广处想、新处想、妙处想、趣处想,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语文课堂的提问设计、问题点拨,应当特别具有培养再想像的功能,应当充分显示创新思维开放性之优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师生关系中的平等对话
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施动者,应该赋予学生必要的自由活动时间和自我发挥空间,应该尊重学生的内心思维活动。一切可以称之为美的作品、美的话语、美的行为等等,都无不体现了对入的尊重。如果师生不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心理的距离必然会增大,心灵上达不到沟通,这将极大地阻碍学生的学习发展、人格建立。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至少要做到两点,即允许学生说话,允许学生选择。让学生在独立平等、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发展自己的学习个性,实现学习活动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课堂教学应该建立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老师应该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保护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养成主动思维的习惯,成为自己思想感情的主人。“读”是我国古老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每一节课的教学都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自主地选择与课相关的内容和阅读方式,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大声朗读,可以小声试读,也可以无声地边读边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有助于审题,有助于思考,有助于理解。通过“读”得到启发,从而有了收获,于是读出兴趣,读出激情,如此良性循环,最终达到读以致用。在教学中(无论是课内、课外)必须重视师生群体活动,努力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同学之间可以互为学习伙伴。对老师来说,在师生互动过程中要做到允许学生说话,允许学生选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生的插话、争论、失言以及被学生选作伙伴,会使老师面临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意外”,会让老师措手不及,这就对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既要做专家。有尽可能高深的专业水平,又要做杂家,有尽可能广博的知识面。还要做心理學家和雄辩家,有尽可能宽广的胸襟气量,有尽可能敏捷的应变能力,还要有尽可能年轻的心态,不断改变自己的角色定位,得到学生的认同,让学生有亲近感。只有这样,才能在各种“意外”甚至尴尬面前,应对自如,游刃有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在独立平等、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发展自己的学习个性,实现学习活动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二、教学过程的流畅
教学过程应该是行云流水式的,其间没有任何的阻隔,没有任何的块状感,它给人的感觉是高山流水,一泻千里,洋洋洒洒,一气呵成。语文教学过程的流畅,讲究的是能否从整体出发,将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能否用一条主线将教学内容串起来,能否在步骤过渡间用精妙的语言把它连接起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有宏观的把握,也有微观的艺术。在教学时,我总是先让学生总览课文,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概要,初步了解作者思想感情,使学生跟教材的距离缩短。
三、引导自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自主学习包括:一是搜集处理信息并把握意义(即读懂了什么);二是受到情感熏陶;三是获得思想启迪;四是享受审美情趣;五是体验作者的生活。但传统的教学过分意义的获得(即读懂了什么),使得学生自主学习仅在认识的层面上进行,难免会变得枯燥单调。由此老师,必须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引导学生读书、探究,让他们在自学中不仅搜索处理信息和把握意义,更要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到审美,体验到作者生活的乐趣。
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乐学是学会的前提。学习数学,靠什么去吸引学生。我始终认为。那种外在的形式需要,“你真棒!”“你真了不起!”孩子们需要赞美他们,需要赏识他们。但是语文,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用语文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语文的心脏是什么?问题。问题是语文的心脏!只有在一个个问题的生成中,我们才可能掀起思维的高潮,闪现孩子们的智慧。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课堂。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自由获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