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提高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信心,培养学生的技巧,发展学生的能力等方面,探讨培养中职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问题。
关键词:中职生;口语;交际能力
中职生毕业后大多面向社会走上就业岗位,而现代社会工作节奏的高效率化、生活内容的高交流化以及科技发展的高信息化,要求中职生必须具备较高的口语交际(简称“说”)能力。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中职生“说”的能力?笔者就此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提高学生“说”的认识,让学生“要说”
认识是行动的基础。要培养学生“说”的能力,首先就要提高学生对“说”的认识,让学生充分认识“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学生由“要我说”到“我要说”。
1.以实践活动来提高认识。
在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创造“说”的机会,让他们在“说”的实践中去感受“说”在现实生活、学习和未来事业中的必要性,认清生活与事业都离不开“说”的现实性,树立起“说”是人生需要的强烈意识。如在课堂上,可开展“5分钟口语训练”,进行美文共赏、报告新闻、口头作文、讲故事、专业工作“情境模拟”口语训练等活动;在课外,可组织诗文朗诵、辩论比赛和社会调查、采访名人、介绍名胜等各种“说”的活动。
2.以创新评价来提高认识。
教师应改革语文成绩的评价机制,加大“说”的考试内容及比重,如除了可以把平时的课堂发言纳入到平时成绩以外,每学期期中、期未考试可以由口试和笔试两部分组成,口试成绩可占总分的20%到30%;改变单一的口语评价方式,采取平时与考核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力求对学生“说”的能力作出全面、中肯的评价。这种评价机制的改变,能够提高学生对“说”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学生“说”的动力,促进学生主动练好“说”的良好习惯和积极参加“说”的实践的自觉性。
二、激发学生“说”的兴趣,让学生“愿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情景,是激发学生口语交际兴趣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通过创设内容上贴近实际、形式上丰富新颖的“说”的情景,激发学生“说”的兴趣,使学生由“厌烦说”到“愿意说”。
1. 利用情感熏陶创设情境。
情感是教学中的灵魂,它是师生间传递与反馈信息的润滑剂。心灵受到触动,才能产生信念,形成内驱力,达到乐于开展“说”的境界。如教学《故乡的榕树》时,笔者让学生通过读,感受江南令人神往的美景以及充满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的作者童年往事,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童年生活的深切怀念之情。通过情感熏陶,学生的情感被激活,兴趣被激发,通过讨论和发言,学生“说”的能力就在无形中得到了锻炼。
2. 利用现代化电教手段创设情境。
采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教学《天山景物记》这课时,笔者将天山的美景制作成课件,然后用电教设备配乐,投放到屏幕上,文中描绘的“雪峰·溪流·森林·野花” “迷人的夏季牧场” “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 “天然湖与果子沟”画面一目了然,学生有如身临其境。然后笔者让学生加以想象,用自己的话语描述四幅优美的画面。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直观的印象,说起来自然就兴趣盎然。
3. 利用课文表演创设情境。
学生对内容有趣、情节生动的课文犹为感兴趣,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利用课文,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的人物,学生会其乐无穷。如在学习《雷雨》时,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为主持人和策划者,带领小组成员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商量故事中的每个角色,共同讨论用什么样的动作和表情表演最合适,最后小组每人担任角色一次,进行表演,互相评议,取长补短。学生把周朴园、鲁大海和繁漪等人物的话语、神情演绎得恰到好处。在讨论、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所感所想,体验到了说话的成功与喜悦。
三、增强学生“说”的信心,让学生“敢说”
中职生天真活泼,好说好动,但有些学生在公共场合有说话的兴致,却缺乏说话的勇气。因此,要培养学生“说”的信心和胆量,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给予积极、肯定的精神鼓励,使学生由“不敢说”到“大胆说”。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实行民主教学,允许学生对教师讲的、书上写的进行质疑,鼓励师生间的正常探讨,组织学生间的积极辩论。教学中不仅要经常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讨论,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向教师质疑、向教科书挑战的意识和习惯。这样,在科学、真知面前,不论课内课外,师生一律平等,学生自然就会以课堂主人翁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特别是“说”的训练中来。
2.鼓励大胆创新的发散思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基点、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认识问题,并能畅所欲言、各抒已见,而不拘泥于统一模式的答案。如笔者在分析了《项链》的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形象后问学生:“你对玛蒂尔德的印象如何?你喜欢她吗?”课堂上很快形成针锋相对的两派,有人说“喜欢”,有人说“不喜欢”。抓住这个机会,笔者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两大组,要求观点相同的、坐得比较近的同学互相讨论,然后推举代表站起来谈谈自己为什么“喜欢”或为什么“不喜欢”,最后集体评议看看谁说的道理更充分。
3. 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激励。
鼓励的作用是巨大的。无论何时,教师都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回答,鼓励他们的积极性,随时捕捉他们发言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也应该允许有不同的见解。即使学生的意见不正确,也不粗暴地打断或阻止他们,更不能讽刺挖苦,而是启发诱导,让他们走出误区,让他们人人都品尝到胜利的喜悦。这种人格的尊重,极大地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会使他们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内驱力,鞭策自己以后思考问题要全面,口头表达要完整清晰,争取不断取得进步。
四、培养学生“说”的技巧,让学生“会说”
要使学生从要说、愿说、敢说到会说,教师必须加强示范和指导,加大“说”的训练量,强化“说”的训练过程,培养学生“说”的技巧,使学生由“不会说”到“会说”。
1.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
“说”的训练是一项系统工程,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按年段分解训练目标,组织训练活动,形成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口才训练序列。“说”的训练过程可分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要求讲普通话,声音响亮、口齿清晰,内容以读课文、读报为主;第二阶段,要求正确地叙事、状物、析理,内容包括复述课文,结合教学挂图作介绍,按要求回答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背诵课文中规定的章节、诗词等;第三阶段,要求朗诵、发音准确、生动、富有表情、仪态大方,内容主要是把有关课文内容编成故事;第四阶段,由学生或教师提出议题,说话人围绕所提问题即兴发言,要求有针对性和有逻辑性。
2.加强教师的示范和指导。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的“会说”还有赖于教师的示范和指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求学生把话说得规范、流畅和生动,自己必须首先加强基本功训练,不论是课堂上的教学语言、课后的工作语言,还是生活中的交际语言,都必须处处给学生做表率,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以及言之有情,还要教给学生说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引用名人名言、历史典故等表达技巧,旁征博引,使论证逻辑严密、充分有力。
五、发展学生“说”的能力,让学生“善说”
敢说、会说不等于善说。“善说”能力的培养,仅仅靠量的积累是不够的,还必须进行质的强化。教师要通过开展内容贴近实际、形式丰富多彩的“说”的实践活动,发展学生“说”的能力,使学生由“不善说”到“善说”。
1.训练内容要贴近实际。
教师应重视教材的选择和开发,根据教学的要求、专业情况、学生实际,选择合适的“说”的训练材料。内容以礼节性的交际口才、自荐求职的说服口才、与专业对口的行业口才以及展示才能的演讲口才为重点,力求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如财会、物流和物业专业的“交谈与沟通”训练,文秘专业的“主持与发言”训练,电子商务、商务外语专业的“推销与咨询”训练,旅游、计算机专业的“说明与讲解”训练等。口语训练的材料要求是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是学生学习上需要的。
2.训练形式要丰富多彩。
教师要不断创新形式,采取平时训练与专题训练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定时与即兴结合,说与读、听、写结合,口语训练与专业实际结合等形式,开展新颖的、多样的“说”的活动,发展学生“说”的能力。如在进行“自我介绍”训练时,可以以“工作面试”为情境,让学生设想面前的说话对象是招聘单位领导,你很想得到这份工作,你该如何介绍自己并体现竞争优势等,训练形式的新颖性、多样性和针对性,更能促进学生“说”的能力的发展。
3.进行综合技能训练。
在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基础上,在抓好单项技能训练的前提下,要进行“说”的综合技能训练。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专业的不同,以学生生活、社会生活、职业生活为载体,设置不同的生活实践情境,让学生交流,掌握“说”的方法、技巧和艺术,发展“说”的能力。如在旅游专业进行“说”的训练时,可为学生设计这样一个情境:如果你是导游,一名游客急匆匆赶来,说他不小心把公文包遗忘在洗手间,等到想起包来再去寻找却找不到了。你碰到这个情况该如何应对?可先由学生展开广泛、热烈的讨论,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再分组上台进行模拟表演。这个情境结合了专业岗位的工作任务,综合锻炼了学生的聆听、记忆、沟通、复述、汇报、写作和发言等交际能力,理论与实践得以结合,学生“说”的能力得到提高,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进行实际的交往活动打下了基础。
(作者单位:东莞市常平黄水职业中学)
责任编辑朱守锂
关键词:中职生;口语;交际能力
中职生毕业后大多面向社会走上就业岗位,而现代社会工作节奏的高效率化、生活内容的高交流化以及科技发展的高信息化,要求中职生必须具备较高的口语交际(简称“说”)能力。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中职生“说”的能力?笔者就此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提高学生“说”的认识,让学生“要说”
认识是行动的基础。要培养学生“说”的能力,首先就要提高学生对“说”的认识,让学生充分认识“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学生由“要我说”到“我要说”。
1.以实践活动来提高认识。
在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创造“说”的机会,让他们在“说”的实践中去感受“说”在现实生活、学习和未来事业中的必要性,认清生活与事业都离不开“说”的现实性,树立起“说”是人生需要的强烈意识。如在课堂上,可开展“5分钟口语训练”,进行美文共赏、报告新闻、口头作文、讲故事、专业工作“情境模拟”口语训练等活动;在课外,可组织诗文朗诵、辩论比赛和社会调查、采访名人、介绍名胜等各种“说”的活动。
2.以创新评价来提高认识。
教师应改革语文成绩的评价机制,加大“说”的考试内容及比重,如除了可以把平时的课堂发言纳入到平时成绩以外,每学期期中、期未考试可以由口试和笔试两部分组成,口试成绩可占总分的20%到30%;改变单一的口语评价方式,采取平时与考核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力求对学生“说”的能力作出全面、中肯的评价。这种评价机制的改变,能够提高学生对“说”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学生“说”的动力,促进学生主动练好“说”的良好习惯和积极参加“说”的实践的自觉性。
二、激发学生“说”的兴趣,让学生“愿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情景,是激发学生口语交际兴趣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通过创设内容上贴近实际、形式上丰富新颖的“说”的情景,激发学生“说”的兴趣,使学生由“厌烦说”到“愿意说”。
1. 利用情感熏陶创设情境。
情感是教学中的灵魂,它是师生间传递与反馈信息的润滑剂。心灵受到触动,才能产生信念,形成内驱力,达到乐于开展“说”的境界。如教学《故乡的榕树》时,笔者让学生通过读,感受江南令人神往的美景以及充满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的作者童年往事,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童年生活的深切怀念之情。通过情感熏陶,学生的情感被激活,兴趣被激发,通过讨论和发言,学生“说”的能力就在无形中得到了锻炼。
2. 利用现代化电教手段创设情境。
采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教学《天山景物记》这课时,笔者将天山的美景制作成课件,然后用电教设备配乐,投放到屏幕上,文中描绘的“雪峰·溪流·森林·野花” “迷人的夏季牧场” “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 “天然湖与果子沟”画面一目了然,学生有如身临其境。然后笔者让学生加以想象,用自己的话语描述四幅优美的画面。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直观的印象,说起来自然就兴趣盎然。
3. 利用课文表演创设情境。
学生对内容有趣、情节生动的课文犹为感兴趣,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利用课文,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的人物,学生会其乐无穷。如在学习《雷雨》时,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为主持人和策划者,带领小组成员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商量故事中的每个角色,共同讨论用什么样的动作和表情表演最合适,最后小组每人担任角色一次,进行表演,互相评议,取长补短。学生把周朴园、鲁大海和繁漪等人物的话语、神情演绎得恰到好处。在讨论、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所感所想,体验到了说话的成功与喜悦。
三、增强学生“说”的信心,让学生“敢说”
中职生天真活泼,好说好动,但有些学生在公共场合有说话的兴致,却缺乏说话的勇气。因此,要培养学生“说”的信心和胆量,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给予积极、肯定的精神鼓励,使学生由“不敢说”到“大胆说”。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实行民主教学,允许学生对教师讲的、书上写的进行质疑,鼓励师生间的正常探讨,组织学生间的积极辩论。教学中不仅要经常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讨论,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向教师质疑、向教科书挑战的意识和习惯。这样,在科学、真知面前,不论课内课外,师生一律平等,学生自然就会以课堂主人翁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特别是“说”的训练中来。
2.鼓励大胆创新的发散思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基点、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认识问题,并能畅所欲言、各抒已见,而不拘泥于统一模式的答案。如笔者在分析了《项链》的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形象后问学生:“你对玛蒂尔德的印象如何?你喜欢她吗?”课堂上很快形成针锋相对的两派,有人说“喜欢”,有人说“不喜欢”。抓住这个机会,笔者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两大组,要求观点相同的、坐得比较近的同学互相讨论,然后推举代表站起来谈谈自己为什么“喜欢”或为什么“不喜欢”,最后集体评议看看谁说的道理更充分。
3. 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激励。
鼓励的作用是巨大的。无论何时,教师都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回答,鼓励他们的积极性,随时捕捉他们发言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也应该允许有不同的见解。即使学生的意见不正确,也不粗暴地打断或阻止他们,更不能讽刺挖苦,而是启发诱导,让他们走出误区,让他们人人都品尝到胜利的喜悦。这种人格的尊重,极大地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会使他们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内驱力,鞭策自己以后思考问题要全面,口头表达要完整清晰,争取不断取得进步。
四、培养学生“说”的技巧,让学生“会说”
要使学生从要说、愿说、敢说到会说,教师必须加强示范和指导,加大“说”的训练量,强化“说”的训练过程,培养学生“说”的技巧,使学生由“不会说”到“会说”。
1.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
“说”的训练是一项系统工程,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按年段分解训练目标,组织训练活动,形成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口才训练序列。“说”的训练过程可分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要求讲普通话,声音响亮、口齿清晰,内容以读课文、读报为主;第二阶段,要求正确地叙事、状物、析理,内容包括复述课文,结合教学挂图作介绍,按要求回答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背诵课文中规定的章节、诗词等;第三阶段,要求朗诵、发音准确、生动、富有表情、仪态大方,内容主要是把有关课文内容编成故事;第四阶段,由学生或教师提出议题,说话人围绕所提问题即兴发言,要求有针对性和有逻辑性。
2.加强教师的示范和指导。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的“会说”还有赖于教师的示范和指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求学生把话说得规范、流畅和生动,自己必须首先加强基本功训练,不论是课堂上的教学语言、课后的工作语言,还是生活中的交际语言,都必须处处给学生做表率,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以及言之有情,还要教给学生说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引用名人名言、历史典故等表达技巧,旁征博引,使论证逻辑严密、充分有力。
五、发展学生“说”的能力,让学生“善说”
敢说、会说不等于善说。“善说”能力的培养,仅仅靠量的积累是不够的,还必须进行质的强化。教师要通过开展内容贴近实际、形式丰富多彩的“说”的实践活动,发展学生“说”的能力,使学生由“不善说”到“善说”。
1.训练内容要贴近实际。
教师应重视教材的选择和开发,根据教学的要求、专业情况、学生实际,选择合适的“说”的训练材料。内容以礼节性的交际口才、自荐求职的说服口才、与专业对口的行业口才以及展示才能的演讲口才为重点,力求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如财会、物流和物业专业的“交谈与沟通”训练,文秘专业的“主持与发言”训练,电子商务、商务外语专业的“推销与咨询”训练,旅游、计算机专业的“说明与讲解”训练等。口语训练的材料要求是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是学生学习上需要的。
2.训练形式要丰富多彩。
教师要不断创新形式,采取平时训练与专题训练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定时与即兴结合,说与读、听、写结合,口语训练与专业实际结合等形式,开展新颖的、多样的“说”的活动,发展学生“说”的能力。如在进行“自我介绍”训练时,可以以“工作面试”为情境,让学生设想面前的说话对象是招聘单位领导,你很想得到这份工作,你该如何介绍自己并体现竞争优势等,训练形式的新颖性、多样性和针对性,更能促进学生“说”的能力的发展。
3.进行综合技能训练。
在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基础上,在抓好单项技能训练的前提下,要进行“说”的综合技能训练。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专业的不同,以学生生活、社会生活、职业生活为载体,设置不同的生活实践情境,让学生交流,掌握“说”的方法、技巧和艺术,发展“说”的能力。如在旅游专业进行“说”的训练时,可为学生设计这样一个情境:如果你是导游,一名游客急匆匆赶来,说他不小心把公文包遗忘在洗手间,等到想起包来再去寻找却找不到了。你碰到这个情况该如何应对?可先由学生展开广泛、热烈的讨论,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再分组上台进行模拟表演。这个情境结合了专业岗位的工作任务,综合锻炼了学生的聆听、记忆、沟通、复述、汇报、写作和发言等交际能力,理论与实践得以结合,学生“说”的能力得到提高,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进行实际的交往活动打下了基础。
(作者单位:东莞市常平黄水职业中学)
责任编辑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