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读”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ettyma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注重语感的训练,并注重阅读的方法和形式。从而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 激发兴趣 方法和形式
  《语文课标》总目标指出:“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积累,形成良好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这一课标精神一针见血地道出了阅读的重要性。
  然而,令人忧虑的是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阅读教学课堂上总是教师把教参对课文的分析以及教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生硬灌输给学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探讨阅读教学中的“读”是非常有必要的。
  那么,怎样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读”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该热爱学生,把自己的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对学生充满一种真挚浓烈发自内心的爱,彻底废除“师道尊严”,放下“先生”架子,尊重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师生建立一种真正的友好合作的伙伴关系,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才会无拘无束,不知不觉地被文章内容所感化,读出的语调才会时而高昂,时而低沉。教师参与其中,课堂书声朗朗,其乐融融。营造出有利于阅读教学的情景和氛围。
  二、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才会积极、主动去阅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多表扬学生,善于鼓励学生,唤起学生自信,使他们从心里上产生一种追求成功的愿望。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为我们做出了极好的示范。在他的阅读教学中你会反复听到:“谁敢说我是班上读得最好?”“好,大胆地站起来读吧!”“放开你的嗓门儿大声地读吧,你会读得很好的。”学生们在这样的激励下体会到自信的快乐。学生大声读,快乐地读。即使有的学生读得不好他也会说“你现在暂时没有读好,但是只要努力,你会读得好的。”就是这种激励,燃起了学生自信的火化。学生争读,抢读。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读的欲望。其次教师要善于重视教材中的愉悦因素的挖掘和运用,发挥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如利用具体形象的写景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再现情景让他们享受游名胜,观风景的乐趣。体会语言文字对情节的再现功能。利用生动有趣的叙事文让他们充当角色进入事件中体会语言文字对故事情节的再现功能。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促,不断挖掘变换读的招数,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学生的阅读兴趣定会日渐浓厚。
  三、留给学生更多“读”的时间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就是多读。教师要教好每篇课文必须熟读甚至成诵。学生要学懂每一篇课文更要多读。只有正确地读好文章中的每一句话,每一段话才能懂得文章的基本内容和包含的意思。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读,留给学生更多的读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纵观特级教师的授课,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在指导学生读。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表达内心情感内心感受,从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要自始至终都把“读”作为根本的教学手段。
  四、注重语感训练
  语感是人对语言的直觉的整体感受,是人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是学习语言的最后结果。训练语感的方法很多,而朗读是训练语感的有效方法。教学中要以教材为本,抓住课文中有感染力的一段或一句反复朗读强化训练,让学生在语境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课文的语言形式,体会语句字里行间的丰富意蕴。教师要相机点拨,紧扣语言文字,把握读中的轻、重、缓、急;虚、实、浓、淡。注意停顿时间的长短。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读,读出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韵味。即所给材料甜就读出它的甜蜜,苦就读出它的苦涩。对含义深刻的句子或难懂的词教师可以范读,可以配合恰当的手势,还可以通过学生的实践演示来表情达意。如著名特级教师黄善俊在教学《可爱的草塘》一课时对其中的“一层,赶了一层”就是通过学生的演示来表达“赶”的气势的。这样通过长期的训练,反复朗读,学生不断地直接受到作品优美规范文字的熏陶,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语感。把蕴藏于作品中的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使人或凝神静思,心驰神往;或荡气回肠,潜然泪下,语感能力会大大提高。
  五、注重读的方法与形式
  如果一味让学生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和倦怠,必须在读的方法和形式上多想点办法。读的方法很多,一般说来学习一篇课文都要经过初读,细读,精读,熟读四个阶段。
  初读,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这一阶段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帮助学生掌握生字新词,注意帮助学生正音。
  细读,突出重点,理解关键词句段,读懂。这一阶段教师要针对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指导学生深入学习,反复朗读。从中感悟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精读,体验语感,情感升华。这一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欣赏。
  抓住某一段或某一句反复朗读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熏陶。
  熟读,积累运用。这一阶段教师要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熟读成诵,装进脑子以备用语言时投入“周转”。
  至于读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既可以朗读,又可以默读;既可以自由读,全班读,分小组读,又可以指明读,分角色读。支玉恒老师的“擂台”赛读,就更是“读”中的一绝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个个读得津津有味,如醉如痴。一句话读的形式要有利于读的目标的实现。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读”的指导在课堂中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
  〖备注:2004年笔者有幸参加了全国特级教师支玉恒,黄善俊等老师的宜宾现场课〗
  (作者单位:645350四川省屏山县新安中学)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其中趣味盎然,引人入胜的情节,隐含着作者的审美情趣。如何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拨动情感之弦,使抽象语言文字的学习变得情趣盎然呢?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形象、激发情感的方式笔者主要采用以下几种。  一、语言感染  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情感可以感染、相互影响的,从而产生相同的情绪体验。因此,教师要用爱憎分明的感情,真挚的语言和
期刊
语文教学是一台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或代替作者言论,这不是语文教师应扮演的角色。下面笔者谈谈对语文教师应扮演角色的几点认识:  一、语文教师应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扮演桥的角色  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
期刊
作文评讲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采用什么形式评讲比较好?什么时候评讲好等一系列问题,都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探讨的问题,作文评价的目的是什么呢?作文评价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作文评讲采用什么形式比较好呢?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环节:  一、对比性评讲  就是选择优劣习作各一篇,围绕讲评专题进行对比、分析、讨论,让学生发表
期刊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也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动起来,是当代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实现科教兴国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动起来,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已成为必然。  教师的教学理念是让学生动起来的前提和保证。教师只有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才有可能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才能确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将教与学有机结合,确保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动起来,提高学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面对魅力无穷的语言,我们却苦恼于学生在使用时的平淡、枯燥、呆板和千篇一律。改变这样的状况,让学生充分掌握、运用好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师应该孜孜不倦进行探讨的话题和勤勤恳恳进行实践的目标。  什么都应该从娃娃抓起,“先入为主”的道理提醒我们,小学低段正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他们
期刊
新一轮课改以来,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改革措施逐步落实到位,课改新理念亦相继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正当全国各地课改热火朝天之时,农村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现状却不容乐观。本文通过对农村小学语文课改现状和如何落实新课改两方面进行探索,以求获得一些建设性的结论并求教于方家。  一、关于农村学校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根据笔者多年在偏远山区教学小学语文的经验得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依然存在许多问题。细细思量,时下农
期刊
“读”作为语文课的一种教学手段,常用它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写作能力,已被广大语文教师所接受。不少教师从实践中归纳出了不少读法,尽管如此,我们也常看到,由于受“死记硬读”的影响和部分教师对“读”的片面理解,把“读”单一化,过份强调堂堂读、课课读、天天读,缺乏指导,占用了很多时间,效果却不理想。我们认为,“读”应该讲求效率,这样才能真正优质高效。那么,到底怎么读呢?  一、明白读的含义,了解读
期刊
“问题学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只要我们的教育存在,就有“问题学生”存在。所以对“问题学生”的转化是一个值得我们不断追问和探索的话题。  一、什么是问题生  现代教育对于问题生的定义是:品德、心理、行为习惯存在严重问题,而且用一般管理手段无法加以解决,这种学生叫问题生。“问题学生”虽然在学校中占的比例不是很大,但他们往往能量大,是集体中的消极因素,常常妨碍班级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拖班级的后腿甚至影响
期刊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才能引发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和困惑,引导学生在有实效的问题情境中自主学习技能。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的。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情景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气氛”,它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并可伴
期刊
陶艺教学是素质教育园中的奇葩。陶艺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现代人思维发展的理性要求。毫无疑问,承传与发展陶艺教学,激发创新思维,是崇尚自然之美与理想之美的典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路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这为学校教改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活力。通过让学生亲自制作陶艺作品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