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法国总统马克龙之后,英国首相“梅姨”在中国也火了一把, “福”字拿倒遭到外媒批评,不顾严寒穿裙子逛故宫,都引来中国民众纷纷现身澄清误会并对她关怀备至。这怎么看都像是一场温馨而又和谐的大国之交。不过,处在英国“脱欧”谈判的敏感时期,欧洲两个核心国家的首脑前后脚来中国,表面上与我们广结善缘,深处意图却颇耐人寻味。
可以确定的一点是,不管欧洲内部斗争多么激烈、矛盾多么突出,在面对中国时,它们往往空前团结:防备、渗透和围堵。关于这一点,100多年前惨痛的历史教训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了。欧洲本性难移,过去和现在并没有什么不同。因此,在贸易和投资方面,中国主动与欧洲的博弈还远远不够。
2016年10月,福建宏芯收购德国爱思强案遭遇德国重新审查,最终以失败收场。同月,中国芯片制造商三安光电收购全球照明巨头欧司朗受到来自德国政府的阻力,最终不得不放弃竞购。这些只是中国投资受阻的两个例子,近两年失败的收购案不计其数。
2017年9月,欧盟公布审查外資收购欧洲企业的机制新草案。同年,英国提出加大政府对外资并购审查力度。德国更是遏制中国投资的狂热倡导者,多次表达了对中国企业收购的不满,并且在审查上已经行动起来。
2018年1月,德国与法国、意大利联合起草了一份立法草案,拟对外国直接投资进行更为严格的监控,特别是遏制中国投资在欧洲的泛滥。同月,法国经济部透露,将设立新投资法例,将人工智能、资料存储等技术列入保护清单,防止核心科技落入他人之手。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欧洲已经扎紧了外来投资的入口,并且针对中国投资的意味更浓。2008年金融危机确实给了中国企业“抄底”欧洲市场的好时机。而在此之前,中国企业投资欧洲成本昂贵并且限制非常多。2016年,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额达到峰值。
不过,10年过去了,大规模密集并购欧洲的负面结果也开始逐渐显现。最明显的就是,随着经济复苏加快,欧盟各国好像忽然“开窍了”,认为中国投资威胁到了本地区的安全和当地产业发展。换句话说,需要你的时候,你是贵宾;不需要你的时候,你就是威胁。
受此影响,安永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称,2017年,中国企业在欧洲的总投资金额为576亿美元,比2016年减少约1/3。
在经过一年多的内部争议之后,2017年10月,欧盟终于就防范过多中国廉价进口商品的“新规”达成一致意见。根据此项规定,若欧盟认定进口商品价格出现“重大市场扭曲”,那么,欧盟将撇开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规则,视为例外处理。
两个月后,欧盟反倾销条例和反补贴条例的修正条例正式公布,并于2017年12月20日生效。其中,修正了欧盟反倾销条例中原有的“非市场经济”替代国方法,增加了“重要扭曲”的替代国方法。这与欧盟加紧审核外资的政策遥相呼应,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中国。
多年来,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有时是欧盟,有时花落美国。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17年,欧盟以6169.2亿美元的贸易总额摘得中国贸易伙伴的桂冠。其中,中国对欧盟出口3720.4亿美元,自欧盟进口2448.7亿美元,欧盟对中国贸易逆差规模达1271.7亿美元。
看到这么大规模的贸易逆差,欧盟能不闹心吗?近些年,欧盟对中国钢铁、光伏、食品、铸铁和胶合板等相关产品发起了反倾销调查或征收反倾销税,对中国产品出口欧盟的打击面实在不小。
欧盟反倾销“新规”美其名曰针对廉价进口商品,但什么样的价格才称得上“廉价”?只怕到时候WTO规则被束之高阁,欧盟自己说了算。不管“新规”玩了多少文字游戏,本质上都是要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限制进口中国商品,以扭曲的方式试图保护欧盟制造业。
英国、德国和法国是欧盟内当之无愧的经济“三巨头”,现在三足鼎立的局面要被英国这个“异类”打破了。事实上,从历史上看,英国都是欧洲大陆的“叛逆者”,它与美国的关系似乎更近一些。一个昔日的世界霸主与一个当今的世界霸主,难免惺惺相惜。大不列颠昔日的辉煌和骄傲,从心理上促成了英国脱离欧盟,我强大我怕谁?
最近,欧盟首席谈判代表迈克尔 · 巴尼耶对英国“脱欧”发出强硬声音:英国将在2019年3月正式离开欧盟,且在21个月的过渡期内(至2020年12月31日)必须遵守欧盟划定的红线。欧盟规则将继续适用于英国,且未经欧盟允许,英国不得执行与第三国达成的自由贸易协议。同时,英国内部也发生了分歧,主张与欧盟完全脱离和主张与欧盟规则保持紧密联系的人吵来吵去,“梅姨”快要疯了。
不管最终的谈判结果如何,从目前的情况看,最迟至2020年12月31日,英国贸易规则就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以英国为出口目的地的中国外贸企业,届时不得不适应新的准入标准。当务之急,现在就开始着手调整产品结构,以满足英国市场要求。
往日意气风发的欧盟,如今开始从门缝里审视来自中国的商品和投资,毕竟小气了些。
可以确定的一点是,不管欧洲内部斗争多么激烈、矛盾多么突出,在面对中国时,它们往往空前团结:防备、渗透和围堵。关于这一点,100多年前惨痛的历史教训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了。欧洲本性难移,过去和现在并没有什么不同。因此,在贸易和投资方面,中国主动与欧洲的博弈还远远不够。
慌了:加紧投资审查
2016年10月,福建宏芯收购德国爱思强案遭遇德国重新审查,最终以失败收场。同月,中国芯片制造商三安光电收购全球照明巨头欧司朗受到来自德国政府的阻力,最终不得不放弃竞购。这些只是中国投资受阻的两个例子,近两年失败的收购案不计其数。
2017年9月,欧盟公布审查外資收购欧洲企业的机制新草案。同年,英国提出加大政府对外资并购审查力度。德国更是遏制中国投资的狂热倡导者,多次表达了对中国企业收购的不满,并且在审查上已经行动起来。
2018年1月,德国与法国、意大利联合起草了一份立法草案,拟对外国直接投资进行更为严格的监控,特别是遏制中国投资在欧洲的泛滥。同月,法国经济部透露,将设立新投资法例,将人工智能、资料存储等技术列入保护清单,防止核心科技落入他人之手。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欧洲已经扎紧了外来投资的入口,并且针对中国投资的意味更浓。2008年金融危机确实给了中国企业“抄底”欧洲市场的好时机。而在此之前,中国企业投资欧洲成本昂贵并且限制非常多。2016年,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额达到峰值。
不过,10年过去了,大规模密集并购欧洲的负面结果也开始逐渐显现。最明显的就是,随着经济复苏加快,欧盟各国好像忽然“开窍了”,认为中国投资威胁到了本地区的安全和当地产业发展。换句话说,需要你的时候,你是贵宾;不需要你的时候,你就是威胁。
受此影响,安永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称,2017年,中国企业在欧洲的总投资金额为576亿美元,比2016年减少约1/3。
防备:制定贸易“新规”
在经过一年多的内部争议之后,2017年10月,欧盟终于就防范过多中国廉价进口商品的“新规”达成一致意见。根据此项规定,若欧盟认定进口商品价格出现“重大市场扭曲”,那么,欧盟将撇开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规则,视为例外处理。
两个月后,欧盟反倾销条例和反补贴条例的修正条例正式公布,并于2017年12月20日生效。其中,修正了欧盟反倾销条例中原有的“非市场经济”替代国方法,增加了“重要扭曲”的替代国方法。这与欧盟加紧审核外资的政策遥相呼应,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中国。
多年来,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有时是欧盟,有时花落美国。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17年,欧盟以6169.2亿美元的贸易总额摘得中国贸易伙伴的桂冠。其中,中国对欧盟出口3720.4亿美元,自欧盟进口2448.7亿美元,欧盟对中国贸易逆差规模达1271.7亿美元。
看到这么大规模的贸易逆差,欧盟能不闹心吗?近些年,欧盟对中国钢铁、光伏、食品、铸铁和胶合板等相关产品发起了反倾销调查或征收反倾销税,对中国产品出口欧盟的打击面实在不小。
欧盟反倾销“新规”美其名曰针对廉价进口商品,但什么样的价格才称得上“廉价”?只怕到时候WTO规则被束之高阁,欧盟自己说了算。不管“新规”玩了多少文字游戏,本质上都是要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限制进口中国商品,以扭曲的方式试图保护欧盟制造业。
焦虑:英国“退群”的原罪
英国、德国和法国是欧盟内当之无愧的经济“三巨头”,现在三足鼎立的局面要被英国这个“异类”打破了。事实上,从历史上看,英国都是欧洲大陆的“叛逆者”,它与美国的关系似乎更近一些。一个昔日的世界霸主与一个当今的世界霸主,难免惺惺相惜。大不列颠昔日的辉煌和骄傲,从心理上促成了英国脱离欧盟,我强大我怕谁?
最近,欧盟首席谈判代表迈克尔 · 巴尼耶对英国“脱欧”发出强硬声音:英国将在2019年3月正式离开欧盟,且在21个月的过渡期内(至2020年12月31日)必须遵守欧盟划定的红线。欧盟规则将继续适用于英国,且未经欧盟允许,英国不得执行与第三国达成的自由贸易协议。同时,英国内部也发生了分歧,主张与欧盟完全脱离和主张与欧盟规则保持紧密联系的人吵来吵去,“梅姨”快要疯了。
不管最终的谈判结果如何,从目前的情况看,最迟至2020年12月31日,英国贸易规则就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以英国为出口目的地的中国外贸企业,届时不得不适应新的准入标准。当务之急,现在就开始着手调整产品结构,以满足英国市场要求。
往日意气风发的欧盟,如今开始从门缝里审视来自中国的商品和投资,毕竟小气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