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间对话的过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话”是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然而,谁与谁的对话,怎样对话呢?
一、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既是学生熟读课文后产生的感悟,也是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过程。
在学习《“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篇文章时,通过反复阅读文本,在不同学生的眼中有不同的王熙凤:
有的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在“笑不露齿”的古代,王熙凤哪里称得上是淑女的典范,足见她个性的张扬;
有的说,她是个爱慕虚荣、虚伪狡诈的人。
她问黛玉:“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这一连串的问,不待黛玉回答只是问就行了,答案无所谓,只是表示关心,而不是真关心。
有的说,她善解人意;
有的说,他美,但很俗气;
有的说,他讨好贾母,她见风使舵;
有的说,他聪明大气,精明强干,八面玲珑……
不同学生的眼中有不同的“凤辣子”,有的喜欢,有的厌弃,有的褒,有的贬,这是学生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以自己的眼去观看,以自己的心去感受,以自己的思维去理解、欣赏和评价。在阅读教学中,这是任何其它环节得以实施的保障。
二、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而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其实质便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应用。
学生通过独立阅读,获得了独特的感悟之后,便产生了交流的欲望,希望能与同伴交流阅读心得,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并在交流中获得思想启迪,互相完善和提高。
在学习《凡卡》一课时,凡雨好奇地问:“凡卡的爷爷能收到他的来信吗?”这个问题的提出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迫不及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交流的场面很“壮观”:
雨婷说:“我认为信上地址不详,爷爷很难收到信。”
楠楠说:“如果能收到,爷爷也不能接他回去,因为爷爷只是个守夜人,他没有能力供养凡卡,他还要把他送到莫斯科当学徒,学到本领后好自食其力。”
荣荣说:“我认为爷爷收不到信。假设他收到信,把凡卡接回来,那他可以把凡卡托付给别人,再给凡卡找个新爸爸、新妈妈。比如“穷人”中的桑娜就把邻居家的孤儿抱回来跟自己的孩子一块喂养,或者也可以把她送到儿童福利院,让那里的叔叔阿姨照顾她。”祥祥急了:“你的想象真够丰富的,你别忘了这是契科夫写的小说,它反映的就是沙皇俄国黑暗的统治,穷苦的劳动人民哪里有什么光明,你当他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有儿童福利院?在那个年代,穷苦的劳动人民命运注定是悲惨的,这也是作品本身要表达的。”
……
是啊,在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中,他们完成了对文本的解读,解决了思想上的困惑,互相牗启,互相点燃,如千万朵奇异的火花在万里长空中绽放。
三、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
在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引导和点拨,因为学生的认识难免片面或偏颇,当学生的认识偏离阅读要求时,教师应如舵手,掌握远航的方向,引领他们到达知识的彼岸,理想的彼岸,甚至是道德的彼岸。
在学习《钓鱼的启示》一文时,建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文中的“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鲈鱼,他的父亲怎么那么死心眼,非得让他放回到湖里去?
有的孩子说,因为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不能留下;
有的孩子说,留下又怎样,夜深人静,又没人看见;
有的孩子说,是呀,怎么不都是钓鱼,过两小时就开放了,不也是一回事吗?我们都学了《通向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人关键时刻脑子不得灵活点吗?
……
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似乎很开放、灵活,实质上已偏离了本课主题,正因为认识偏颇,作为教师的我们才应在孩子们“离心力”产生之时,用“万有引力”把他们吸引回正轨。
记得,当时我曾这样开启他们:你们提出的问题直击本课主题,但你们对这个问题的把握,“本课主题”不愿意接受。
是,当时距离开放捕捞鲈鱼只有两个小时;
是,当时只有“我”和父亲两个人;
是,把鲈鱼据为己有“我”会很满足,但如何面对父亲严厉的目光,如何面对自己的灵魂,与其总是要承受心灵上的折磨,不如忍一时之痛,把它放回去。生活中,有很多象鲈鱼这样的诱惑,比如:法官受贿,造成奇冤;医生贪婪,剥夺生命;商人机关算尽,坑害顾客,最后灰飞烟灭……
正是因为父亲从小就教育我拒绝诱惑,日后,“我”才会成为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一个人,总要讲道德,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如果我们从小也能够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相信在面临道德抉择时,我们一定会保持清醒的头脑。学生听后,默默地点头。
在师生对话中,教师起主导作用,除了体现在对话题的调控和交流的引导以及交流过程中对学生的鼓励和评价外,还体现在根据学生的理解状况,适时地提出能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的话题,给学生搭建适当的“对话平台”,使学生认识得到深化,情感得到升华。
就让我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在师生、生生的交流中用智慧点燃智慧,用心灵开启心灵,让语文课堂教学如天空一般湛蓝,如草原般幽香,如泉水般清澈,如春夏秋冬般多姿……
(作者单位:辽化四小 辽宁辽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话”是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然而,谁与谁的对话,怎样对话呢?
一、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既是学生熟读课文后产生的感悟,也是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过程。
在学习《“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篇文章时,通过反复阅读文本,在不同学生的眼中有不同的王熙凤:
有的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在“笑不露齿”的古代,王熙凤哪里称得上是淑女的典范,足见她个性的张扬;
有的说,她是个爱慕虚荣、虚伪狡诈的人。
她问黛玉:“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这一连串的问,不待黛玉回答只是问就行了,答案无所谓,只是表示关心,而不是真关心。
有的说,她善解人意;
有的说,他美,但很俗气;
有的说,他讨好贾母,她见风使舵;
有的说,他聪明大气,精明强干,八面玲珑……
不同学生的眼中有不同的“凤辣子”,有的喜欢,有的厌弃,有的褒,有的贬,这是学生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以自己的眼去观看,以自己的心去感受,以自己的思维去理解、欣赏和评价。在阅读教学中,这是任何其它环节得以实施的保障。
二、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而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其实质便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应用。
学生通过独立阅读,获得了独特的感悟之后,便产生了交流的欲望,希望能与同伴交流阅读心得,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并在交流中获得思想启迪,互相完善和提高。
在学习《凡卡》一课时,凡雨好奇地问:“凡卡的爷爷能收到他的来信吗?”这个问题的提出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迫不及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交流的场面很“壮观”:
雨婷说:“我认为信上地址不详,爷爷很难收到信。”
楠楠说:“如果能收到,爷爷也不能接他回去,因为爷爷只是个守夜人,他没有能力供养凡卡,他还要把他送到莫斯科当学徒,学到本领后好自食其力。”
荣荣说:“我认为爷爷收不到信。假设他收到信,把凡卡接回来,那他可以把凡卡托付给别人,再给凡卡找个新爸爸、新妈妈。比如“穷人”中的桑娜就把邻居家的孤儿抱回来跟自己的孩子一块喂养,或者也可以把她送到儿童福利院,让那里的叔叔阿姨照顾她。”祥祥急了:“你的想象真够丰富的,你别忘了这是契科夫写的小说,它反映的就是沙皇俄国黑暗的统治,穷苦的劳动人民哪里有什么光明,你当他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有儿童福利院?在那个年代,穷苦的劳动人民命运注定是悲惨的,这也是作品本身要表达的。”
……
是啊,在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中,他们完成了对文本的解读,解决了思想上的困惑,互相牗启,互相点燃,如千万朵奇异的火花在万里长空中绽放。
三、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
在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引导和点拨,因为学生的认识难免片面或偏颇,当学生的认识偏离阅读要求时,教师应如舵手,掌握远航的方向,引领他们到达知识的彼岸,理想的彼岸,甚至是道德的彼岸。
在学习《钓鱼的启示》一文时,建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文中的“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鲈鱼,他的父亲怎么那么死心眼,非得让他放回到湖里去?
有的孩子说,因为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不能留下;
有的孩子说,留下又怎样,夜深人静,又没人看见;
有的孩子说,是呀,怎么不都是钓鱼,过两小时就开放了,不也是一回事吗?我们都学了《通向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人关键时刻脑子不得灵活点吗?
……
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似乎很开放、灵活,实质上已偏离了本课主题,正因为认识偏颇,作为教师的我们才应在孩子们“离心力”产生之时,用“万有引力”把他们吸引回正轨。
记得,当时我曾这样开启他们:你们提出的问题直击本课主题,但你们对这个问题的把握,“本课主题”不愿意接受。
是,当时距离开放捕捞鲈鱼只有两个小时;
是,当时只有“我”和父亲两个人;
是,把鲈鱼据为己有“我”会很满足,但如何面对父亲严厉的目光,如何面对自己的灵魂,与其总是要承受心灵上的折磨,不如忍一时之痛,把它放回去。生活中,有很多象鲈鱼这样的诱惑,比如:法官受贿,造成奇冤;医生贪婪,剥夺生命;商人机关算尽,坑害顾客,最后灰飞烟灭……
正是因为父亲从小就教育我拒绝诱惑,日后,“我”才会成为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一个人,总要讲道德,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如果我们从小也能够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相信在面临道德抉择时,我们一定会保持清醒的头脑。学生听后,默默地点头。
在师生对话中,教师起主导作用,除了体现在对话题的调控和交流的引导以及交流过程中对学生的鼓励和评价外,还体现在根据学生的理解状况,适时地提出能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的话题,给学生搭建适当的“对话平台”,使学生认识得到深化,情感得到升华。
就让我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在师生、生生的交流中用智慧点燃智慧,用心灵开启心灵,让语文课堂教学如天空一般湛蓝,如草原般幽香,如泉水般清澈,如春夏秋冬般多姿……
(作者单位:辽化四小 辽宁辽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