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方式就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方式,转变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是历史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学生未来生活方式的要求。历史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反映了三种不同的学习价值取向,重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团结协作精神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一、什么是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一个极具质性活力的概念,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它的理解也并不一样。但人们倾向于认为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简单地说,学习方式就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方式。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指学生学习时在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方面的基本特征。学习方式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变量,是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方式反映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时在行为、认知、情感等方面的积极变化。
二、为什么要转变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
1、转变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是历史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
历史新课程改革树立起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并明确提出了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传统的单一的、他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断得到发展,真正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历史课程价值观。
2、学生今天的学习方式将是未来的生活方式
学习方式改变的不仅仅是学生外在的行为方式,也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结果,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学生内在的心理品质。而未来的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学习化社会,学习不仅是人类的生存手段,更将成为人类的一种生活形态。自然,学生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方式也就相应地选择了他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
三、如何转变历史学习方式
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是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历史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我们提供了较为明确的方向。但对什么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怎样指导学生建立这种学习方式,还有没有其它的学习方式,这都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创新。
下面我们就如何对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历史学习方式的指导作一探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个整体,但为了行文方便,我们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个层面分别阐述,最后综合论述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的含义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是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是与被动学习、他主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方式。我国学者庞维国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2期)。
2、自主学习的特征
从上面我们对自主学习的理解可以看出,自主学习具有如下特征:
(1)独立性。独立性相对于依赖性,自主学习强调学习的独立性,意在要求学生摆脱对教师或他人的依赖,独立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因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当然也只能由他们自己来选择和决定。
(2)能动性。能动性相对于被动性。自主学习不是外在压力下的强迫学习,而是学习主体独立自主的意志表达和行为表现,因此在整个学习活动中都体现着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3)有效性。有效性相对于低效性甚至无效性。由于传统的学习中,学生是被动地、依附地学习,毫无主体地位和能动性可言,其学习效果自然是高耗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而自主学习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学习效果自然是有效的。
(4)相对性。不能一味地讲自主学习就是完全自主、绝对自主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不可能脱离教师的指导。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反之则不是。
3、自主学习的指导
自主学习的指导首要的便是解放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是,自主学习也绝不是学生放任自流的学习,一般来说,其指导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目标。历史学习不像理科学习那样,每一节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历史课堂学习绝大部分是围绕一篇篇文章而展开的,而文章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系统,其学习目标具有不确定性。就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可能会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有的侧重基础知识,有的侧重写作特色,有的侧重语言艺术,还有的可能会侧重审美熏陶等等。因此,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适宜的学习目标,特别是对学习自主性较差的学生更要加以指导,才能使自主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2)具体要求。具体要求不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过多干涉,而是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这个环节非常重要。例如我们常说要少讲,让学生多读,注重熏陶感染,但对于怎么读、读什么,学生往往感到很茫然,这时就需要教师作具体要求,并给以示范。
(3)提供帮助。提供帮助不是一个独立的环节,而是贯穿在学生整个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这时就需要教师提供帮助。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教师要努力创设有效学习的环境和条件,要随时随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必要而及时的帮助。
(4)加强监控和反馈。教师要帮助学生加强对学习的自我监控和自我反馈。自主学习实际上就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加强自我反馈则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自己的学习动机、学习意识,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使自主学习得以稳定持久的继续,从而转变成学生稳定的心理品质。
(二)合作学习
1、合作学习的含义
合作学习至今尚无统一的定义。根据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研究中心的约翰逊兄弟的观点,合作学习是一种有系统、有结构的教学策略,它按照分布式认知原则(即所有的认知是分布式的,每个人对同一个行为或事物的认知都是不同的,这种不同正是学生的分布式专长,也即学生都是某一局部内容或问题的专家)将学生分成异质性小组,鼓励同学间彼此协助、互相学习,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
2、合作学习的意义
合作学习针对的是传统的个体学习,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团结精神,增强合作意识,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共同生活,是新的学习方式的重要内涵。特别是就当前的教育现状看,目前在校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缺乏爱心和责任心,更缺乏人际交流和沟通能力,通过合作学习来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交往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合作学习能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心理氛围,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另外,合作学习能有效促进每个参与者的学习。由于合作学习是按照分布式认知原则进行分组,每个学生都是某个方面的专家,这种个体理解正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对历史教学来说,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部作品自会有不同的理解,这恰恰弥补了个体理解的偏狭性,丰富并完善了个体的意义建构。
3、合作学习的特征
一般认为,成功的合作学习情境具有如下特征:
(1)异质性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为活动单元,小组一般包含3——6名学生,小组中的每个学生都应该各具特点,如有男生、有女生,有成绩好的,也有成绩相对较差的。
(2)明确的目标。合作小组具有明确的、具体的学习目标。这种目标不是单一的,是多元的,要充分考虑小组成员的特点,以确保每个成员都有适宜的目标和任务。
(3)小组成员的积极互赖。为了完成学习目标,小组成员必须分工合作,资源共享,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4)个体责任。为了防止合作学习时个别组员“偷懒”,自己不动手,要求每个小组明确角色,将任务落实到每个成员,要让组员们感到自己和全组成员休戚相关,培养集体荣誉感,自己的成功有赖小组的成功。同样小组的成功离不开每个组员的努力。
4、合作学习的指导
在历史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指导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目标。目标的确定很重要,合作学习的目标必须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不是学生仅凭一人之力就能解决的,必须依靠小组成员的合作才能完成;同时,目标还须有一定的梯度,以确保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能有适宜的任务。
(2)异质分组。教师要按照分布式认知原则将不同性别、学力、智力、个性、学习态度、兴趣的学生,分配在同一合作组内,确保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小组具有创造活力和张力。小组成员彼此积极互赖,互相欣赏,共同协商,完成任务。
(3)培养技能。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必要的合作技能。一般包括彼此信任与相互尊重;准确无误地进行沟通;相互接纳与相互支持,能建设性地解决冲突等技巧。此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善于倾听。倾听既是吸取别人的长处以丰富自己的理解,倾听也是对自己意义建构过程的主动监控,倾听更是对别人的人格的尊重。所以善于倾听不仅是合作学习得以展开的前提,同时也是学生优良人格形成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集体讲授、个别指导和以身作则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
(4)交流反馈。既包括组内成员的交流反馈,也包括组际间的交流反馈。组内交流反馈是合作学习目标完成的前提,还可以明确个体责任;组际交流反馈则更有利于意义建构的丰富性和全面性,另外,奖赏成功的学习小组还可以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培养集体荣誉感。
(三)探究性学习
1、探究性学习的含义
探究是一种心理倾向和行为方式,即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激起人们主动去了解和掌握。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它是与接受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
2、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和能力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探究性学习,能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勇于实践的兴趣和态度;形成关注社会、关爱生活的情感取向;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和科学道德;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习惯与品性;提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究性学习的特征
与接受性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1)以问题为中心。有人将探究性学习称为基于问题的学习,问题是探究的前提和动机。传统的接受学习只要求学生记住书本上的知识,老师也以学生没有问题作为学生掌握了的标志,殊不知这正是学生没有掌握的表现,学生提不出问题正表明学生没有深入进去。所以探究性学习要求每个学习者都要有问题意识,带着问题去学习。
(2)以实践为中心。新课程标准强调,历史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历史实践。探究性学习正是以实践为中心,让学生在各种教学实践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
(3)以创新为中心。接受学习往往过分强调标准答案,导致学生思维趋同,缺乏创造性。探究性学习则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思维差异和独特体验。当然这里的创新与专家学者的创新是有区别的,探究性学习认为,凡是经由学生自己的研究探索得出的答案,就具有创新的品质,尽管这个答案对其他人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和轻而易举的。
4、探究性学习的指导
(1)做好规划。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课程,要求教师对整个历史探究性学习做好规划。如与学生协商拟订探究性学习计划,大致规定每周的学习内容和行动纲要;加强资源建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学习资源;做好研究的其它前期准备工作,以确保探究性学习的有序进行。
(2)选好课题。课题选择要注意:首先是有研究价值的,如果没有研究价值,则无异于浪费学生的时间;其次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再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心理水平,学生通过努力能解决的;最后还要是与实践紧密联系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
(3)提供帮助。探究性学习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要帮助学生选定课题,分析课题,并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还要随时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为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以使其探究性学习能继续下去。
(4)总结交流。给学生一个交流表达的机会和空间,促进彼此间的优势互补和知识共享,并对每个小组、每个成员进行积极的评价,以确保探究的潜能和欲望得以不断的开掘和强化,转化为学生稳定的学习心理品质。
(四)三种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
三种学习方式各自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反映了三种不同的学习价值取向。自主学习与被动学习相对,强调学习主体对学习的自我定向、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和自我强化,重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与个体学习相对,强调以小组学习为依托,重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探究性学习与接受学习相对,强调以问题为依托,以探究、发现的方式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但是,三种学习方式又存在内在的联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首先,自主学习需要探究和合作。在个体的自主学习中会遇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学习者独立探究来解决,当自己探究都不能解决时,就需要寻求他人的帮助,当被求助者也不能解决时,就需要通过分工协作、共同探究、解决问题。其次,探究性学习也离不开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探究有个人探究和集体探究之分,个人探究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集体探究本身也就是合作学习的过程。第三,合作学习也需要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在合作学习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明确的学习任务,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就是自主学习,也是探究性学习。
作者简介:孙秀琼(1972—),女,四川巴中人,四川省巴州区第四中学教师。
【关键词】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一、什么是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一个极具质性活力的概念,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它的理解也并不一样。但人们倾向于认为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简单地说,学习方式就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方式。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指学生学习时在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方面的基本特征。学习方式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变量,是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方式反映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时在行为、认知、情感等方面的积极变化。
二、为什么要转变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
1、转变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是历史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
历史新课程改革树立起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并明确提出了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传统的单一的、他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断得到发展,真正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历史课程价值观。
2、学生今天的学习方式将是未来的生活方式
学习方式改变的不仅仅是学生外在的行为方式,也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结果,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学生内在的心理品质。而未来的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学习化社会,学习不仅是人类的生存手段,更将成为人类的一种生活形态。自然,学生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方式也就相应地选择了他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
三、如何转变历史学习方式
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是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历史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我们提供了较为明确的方向。但对什么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怎样指导学生建立这种学习方式,还有没有其它的学习方式,这都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创新。
下面我们就如何对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历史学习方式的指导作一探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个整体,但为了行文方便,我们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个层面分别阐述,最后综合论述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的含义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是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是与被动学习、他主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方式。我国学者庞维国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2期)。
2、自主学习的特征
从上面我们对自主学习的理解可以看出,自主学习具有如下特征:
(1)独立性。独立性相对于依赖性,自主学习强调学习的独立性,意在要求学生摆脱对教师或他人的依赖,独立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因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当然也只能由他们自己来选择和决定。
(2)能动性。能动性相对于被动性。自主学习不是外在压力下的强迫学习,而是学习主体独立自主的意志表达和行为表现,因此在整个学习活动中都体现着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3)有效性。有效性相对于低效性甚至无效性。由于传统的学习中,学生是被动地、依附地学习,毫无主体地位和能动性可言,其学习效果自然是高耗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而自主学习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学习效果自然是有效的。
(4)相对性。不能一味地讲自主学习就是完全自主、绝对自主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不可能脱离教师的指导。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反之则不是。
3、自主学习的指导
自主学习的指导首要的便是解放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是,自主学习也绝不是学生放任自流的学习,一般来说,其指导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目标。历史学习不像理科学习那样,每一节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历史课堂学习绝大部分是围绕一篇篇文章而展开的,而文章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系统,其学习目标具有不确定性。就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可能会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有的侧重基础知识,有的侧重写作特色,有的侧重语言艺术,还有的可能会侧重审美熏陶等等。因此,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适宜的学习目标,特别是对学习自主性较差的学生更要加以指导,才能使自主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2)具体要求。具体要求不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过多干涉,而是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这个环节非常重要。例如我们常说要少讲,让学生多读,注重熏陶感染,但对于怎么读、读什么,学生往往感到很茫然,这时就需要教师作具体要求,并给以示范。
(3)提供帮助。提供帮助不是一个独立的环节,而是贯穿在学生整个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这时就需要教师提供帮助。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教师要努力创设有效学习的环境和条件,要随时随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必要而及时的帮助。
(4)加强监控和反馈。教师要帮助学生加强对学习的自我监控和自我反馈。自主学习实际上就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加强自我反馈则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自己的学习动机、学习意识,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使自主学习得以稳定持久的继续,从而转变成学生稳定的心理品质。
(二)合作学习
1、合作学习的含义
合作学习至今尚无统一的定义。根据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研究中心的约翰逊兄弟的观点,合作学习是一种有系统、有结构的教学策略,它按照分布式认知原则(即所有的认知是分布式的,每个人对同一个行为或事物的认知都是不同的,这种不同正是学生的分布式专长,也即学生都是某一局部内容或问题的专家)将学生分成异质性小组,鼓励同学间彼此协助、互相学习,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
2、合作学习的意义
合作学习针对的是传统的个体学习,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团结精神,增强合作意识,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共同生活,是新的学习方式的重要内涵。特别是就当前的教育现状看,目前在校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缺乏爱心和责任心,更缺乏人际交流和沟通能力,通过合作学习来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交往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合作学习能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心理氛围,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另外,合作学习能有效促进每个参与者的学习。由于合作学习是按照分布式认知原则进行分组,每个学生都是某个方面的专家,这种个体理解正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对历史教学来说,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部作品自会有不同的理解,这恰恰弥补了个体理解的偏狭性,丰富并完善了个体的意义建构。
3、合作学习的特征
一般认为,成功的合作学习情境具有如下特征:
(1)异质性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为活动单元,小组一般包含3——6名学生,小组中的每个学生都应该各具特点,如有男生、有女生,有成绩好的,也有成绩相对较差的。
(2)明确的目标。合作小组具有明确的、具体的学习目标。这种目标不是单一的,是多元的,要充分考虑小组成员的特点,以确保每个成员都有适宜的目标和任务。
(3)小组成员的积极互赖。为了完成学习目标,小组成员必须分工合作,资源共享,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4)个体责任。为了防止合作学习时个别组员“偷懒”,自己不动手,要求每个小组明确角色,将任务落实到每个成员,要让组员们感到自己和全组成员休戚相关,培养集体荣誉感,自己的成功有赖小组的成功。同样小组的成功离不开每个组员的努力。
4、合作学习的指导
在历史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指导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目标。目标的确定很重要,合作学习的目标必须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不是学生仅凭一人之力就能解决的,必须依靠小组成员的合作才能完成;同时,目标还须有一定的梯度,以确保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能有适宜的任务。
(2)异质分组。教师要按照分布式认知原则将不同性别、学力、智力、个性、学习态度、兴趣的学生,分配在同一合作组内,确保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小组具有创造活力和张力。小组成员彼此积极互赖,互相欣赏,共同协商,完成任务。
(3)培养技能。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必要的合作技能。一般包括彼此信任与相互尊重;准确无误地进行沟通;相互接纳与相互支持,能建设性地解决冲突等技巧。此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善于倾听。倾听既是吸取别人的长处以丰富自己的理解,倾听也是对自己意义建构过程的主动监控,倾听更是对别人的人格的尊重。所以善于倾听不仅是合作学习得以展开的前提,同时也是学生优良人格形成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集体讲授、个别指导和以身作则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
(4)交流反馈。既包括组内成员的交流反馈,也包括组际间的交流反馈。组内交流反馈是合作学习目标完成的前提,还可以明确个体责任;组际交流反馈则更有利于意义建构的丰富性和全面性,另外,奖赏成功的学习小组还可以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培养集体荣誉感。
(三)探究性学习
1、探究性学习的含义
探究是一种心理倾向和行为方式,即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激起人们主动去了解和掌握。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它是与接受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
2、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和能力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探究性学习,能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勇于实践的兴趣和态度;形成关注社会、关爱生活的情感取向;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和科学道德;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习惯与品性;提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究性学习的特征
与接受性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1)以问题为中心。有人将探究性学习称为基于问题的学习,问题是探究的前提和动机。传统的接受学习只要求学生记住书本上的知识,老师也以学生没有问题作为学生掌握了的标志,殊不知这正是学生没有掌握的表现,学生提不出问题正表明学生没有深入进去。所以探究性学习要求每个学习者都要有问题意识,带着问题去学习。
(2)以实践为中心。新课程标准强调,历史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历史实践。探究性学习正是以实践为中心,让学生在各种教学实践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
(3)以创新为中心。接受学习往往过分强调标准答案,导致学生思维趋同,缺乏创造性。探究性学习则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思维差异和独特体验。当然这里的创新与专家学者的创新是有区别的,探究性学习认为,凡是经由学生自己的研究探索得出的答案,就具有创新的品质,尽管这个答案对其他人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和轻而易举的。
4、探究性学习的指导
(1)做好规划。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课程,要求教师对整个历史探究性学习做好规划。如与学生协商拟订探究性学习计划,大致规定每周的学习内容和行动纲要;加强资源建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学习资源;做好研究的其它前期准备工作,以确保探究性学习的有序进行。
(2)选好课题。课题选择要注意:首先是有研究价值的,如果没有研究价值,则无异于浪费学生的时间;其次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再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心理水平,学生通过努力能解决的;最后还要是与实践紧密联系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
(3)提供帮助。探究性学习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要帮助学生选定课题,分析课题,并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还要随时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为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以使其探究性学习能继续下去。
(4)总结交流。给学生一个交流表达的机会和空间,促进彼此间的优势互补和知识共享,并对每个小组、每个成员进行积极的评价,以确保探究的潜能和欲望得以不断的开掘和强化,转化为学生稳定的学习心理品质。
(四)三种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
三种学习方式各自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反映了三种不同的学习价值取向。自主学习与被动学习相对,强调学习主体对学习的自我定向、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和自我强化,重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与个体学习相对,强调以小组学习为依托,重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探究性学习与接受学习相对,强调以问题为依托,以探究、发现的方式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但是,三种学习方式又存在内在的联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首先,自主学习需要探究和合作。在个体的自主学习中会遇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学习者独立探究来解决,当自己探究都不能解决时,就需要寻求他人的帮助,当被求助者也不能解决时,就需要通过分工协作、共同探究、解决问题。其次,探究性学习也离不开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探究有个人探究和集体探究之分,个人探究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集体探究本身也就是合作学习的过程。第三,合作学习也需要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在合作学习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明确的学习任务,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就是自主学习,也是探究性学习。
作者简介:孙秀琼(1972—),女,四川巴中人,四川省巴州区第四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