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人文教育应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是当前语文教学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针对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贯彻教育目的,实现语文教育目标等方面阐述了人文精神培育的价值,并论述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的培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人文精神 培育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关怀的执着追求的总和。
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人文精神的具体内涵也不尽相同,那么当代需要一种什么样的人文精神呢?这要从当代社会的发展来说,当代社会要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经济,更要注意精神、文化、道德等因素的发展,注重人的发展。当代人文精神所面对的“敌人”不是神、上帝,而是片面发展的科学技术、机器工业和物质文明及其对人、对人性的压抑,是“理智一元论,科技一层论”。这就决定了当代人文精神的总特征是弘扬价值观念,提高文化意识。
二、人文精神培育的价值
1.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当前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人的现代化,只有人方面的现代化才能建设社会的现代化。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其核心问题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学生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必须以人文素质为基础,因为人文科学体系既是一种科学体系,也是一种价值观体系。“人文学科关系到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导向,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轻视人文学科,必然导致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的衰退,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庸俗化”。
2.贯彻教育目的,实现语文教育目标的要求
语文不应该只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还应该关注学生人文品格的培养。因为语文不是单纯的关于语言和文学或语言和文字的学科,而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学生通过学习语文应该“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为《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使整个语文教育走出了左右为难的窘境,对当前的语文教学也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我们进行的是母语教学,语言和文化不是两个东西,而是一个整体。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说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绝不是排斥它的科学精神,说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也绝不是削弱它的人文精神,不存在限制这一个,张扬另一个的问题。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不可割裂,不可偏废。”
语文教育要责无旁贷地承担人文精神培育的重任。《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实验用)》特意指出,语文“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深刻地揭示了语文的文化内涵,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博大精深、熏陶灵魂的文化基础,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务之急。
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的培育
1.教师的人文素养
作为语文教师,承担着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双重任务,只有准确理解和把握人文素养的实质,才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出色地完成任务。从笔者目前所读到的有关文章和书籍看,大家所强调的人文素养,就是:以学生的自由、健康发展为出发点,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情感的培养,使他们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有着良好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与人平等、和谐相处,并具有高尚的人生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毫无疑问,这样的内涵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所必须体现的。
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首先,语文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协调发展。确立了这样的观念之后,在教学中就不会把重点只放在语文知识上,而不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只关注自己所教的语文,而忽视了学生其它学科的平衡发展……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没有隔膜,“教学相长”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其次,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水平。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广博、深厚,才能胜任“教书”这一繁重的工作,熟练地驾驭教材,巧妙地组织课堂,使学生善学、乐学。当然,语文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也同样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一手漂亮的粉笔字,都将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第三,语文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在此方面,1997年原国家教委重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已经是很明确了。语文教师只有做到这8个方面的要求,才能担当起“育人”这一重任,培养出品德高尚的学生。我们教师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构建起终身学习体系,还关注他们的身心发展,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使他们成为一个会学习、守纪律的人,有爱心、责任心的人,有高尚的人生理想、有益于社会的人。
2.要善于发掘学生人文精神的潜质
作为语文教师,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培育,在教学中必须借助文学激情育情,培养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其情感细腻而丰富,健康而真挚,成为审美感受中性情中人。启发学生挖掘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帮助学生思考人生和生命的意义,使文学真正成为学生生命须臾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给学生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离不开情感的渗透,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情感因素,并投入自己的情感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愉悦、轻松、热情的氛围中,逐步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爱好,养成阅读习惯,提高文化素养,树立高品位的审美观,铸造健全的人格,人文教育为语文教学拓展一条广阔的育人之道。面对21世纪的现代化教育,塑造新人形象的重担已刻不容缓的落在了我们肩上。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继续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探索、实践,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性,实施人文精神教育,为我们的社会设计、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新人。
参考文献:
[1]陈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华夏出版社,1995.
[2]王文章,侯样祥.中国学者心中的科学.人文(人文卷).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
[3]韩军.限制科学主义.弘扬人文精神.语文学习,1993,(1).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人文精神 培育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关怀的执着追求的总和。
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人文精神的具体内涵也不尽相同,那么当代需要一种什么样的人文精神呢?这要从当代社会的发展来说,当代社会要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经济,更要注意精神、文化、道德等因素的发展,注重人的发展。当代人文精神所面对的“敌人”不是神、上帝,而是片面发展的科学技术、机器工业和物质文明及其对人、对人性的压抑,是“理智一元论,科技一层论”。这就决定了当代人文精神的总特征是弘扬价值观念,提高文化意识。
二、人文精神培育的价值
1.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当前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人的现代化,只有人方面的现代化才能建设社会的现代化。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其核心问题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学生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必须以人文素质为基础,因为人文科学体系既是一种科学体系,也是一种价值观体系。“人文学科关系到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导向,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轻视人文学科,必然导致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的衰退,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庸俗化”。
2.贯彻教育目的,实现语文教育目标的要求
语文不应该只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还应该关注学生人文品格的培养。因为语文不是单纯的关于语言和文学或语言和文字的学科,而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学生通过学习语文应该“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为《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使整个语文教育走出了左右为难的窘境,对当前的语文教学也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我们进行的是母语教学,语言和文化不是两个东西,而是一个整体。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说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绝不是排斥它的科学精神,说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也绝不是削弱它的人文精神,不存在限制这一个,张扬另一个的问题。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不可割裂,不可偏废。”
语文教育要责无旁贷地承担人文精神培育的重任。《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实验用)》特意指出,语文“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深刻地揭示了语文的文化内涵,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博大精深、熏陶灵魂的文化基础,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务之急。
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的培育
1.教师的人文素养
作为语文教师,承担着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双重任务,只有准确理解和把握人文素养的实质,才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出色地完成任务。从笔者目前所读到的有关文章和书籍看,大家所强调的人文素养,就是:以学生的自由、健康发展为出发点,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情感的培养,使他们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有着良好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与人平等、和谐相处,并具有高尚的人生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毫无疑问,这样的内涵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所必须体现的。
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首先,语文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协调发展。确立了这样的观念之后,在教学中就不会把重点只放在语文知识上,而不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只关注自己所教的语文,而忽视了学生其它学科的平衡发展……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没有隔膜,“教学相长”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其次,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水平。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广博、深厚,才能胜任“教书”这一繁重的工作,熟练地驾驭教材,巧妙地组织课堂,使学生善学、乐学。当然,语文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也同样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一手漂亮的粉笔字,都将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第三,语文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在此方面,1997年原国家教委重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已经是很明确了。语文教师只有做到这8个方面的要求,才能担当起“育人”这一重任,培养出品德高尚的学生。我们教师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构建起终身学习体系,还关注他们的身心发展,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使他们成为一个会学习、守纪律的人,有爱心、责任心的人,有高尚的人生理想、有益于社会的人。
2.要善于发掘学生人文精神的潜质
作为语文教师,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培育,在教学中必须借助文学激情育情,培养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其情感细腻而丰富,健康而真挚,成为审美感受中性情中人。启发学生挖掘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帮助学生思考人生和生命的意义,使文学真正成为学生生命须臾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给学生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离不开情感的渗透,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情感因素,并投入自己的情感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愉悦、轻松、热情的氛围中,逐步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爱好,养成阅读习惯,提高文化素养,树立高品位的审美观,铸造健全的人格,人文教育为语文教学拓展一条广阔的育人之道。面对21世纪的现代化教育,塑造新人形象的重担已刻不容缓的落在了我们肩上。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继续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探索、实践,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性,实施人文精神教育,为我们的社会设计、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新人。
参考文献:
[1]陈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华夏出版社,1995.
[2]王文章,侯样祥.中国学者心中的科学.人文(人文卷).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
[3]韩军.限制科学主义.弘扬人文精神.语文学习,19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