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特点,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拥有大量的国有企业和集团企业。这些企业的存在占用了大量的资源,且由于旧有制度的缺陷,导致很多此类公司在经营和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这些企业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日渐凸显,进行企业改制成为其生存和发展的迫切需求。但是由于企业改制过程较为复杂,其中涉及很多经济、政策、法律方面的问题,因此其改制过程中往往面临各类风险。
概括来说,企业改制主要会涉及到企业性质和职工性质两个方面的转变。企业性质的改变涉及清产核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产权转让和债务重组等问题,职工性质的改变则涉及经济补偿、劳动关系处置、社会保障等民生和社会问题。以上问题的存在关乎国家、企业、个人等多重利益主体,因此必须对改制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类风险进行充分的预测和分析,以便保证企业改制工作的顺利完成,同时保证各方利益都能得到有效保证。
一、企业改制过程中风险分析
(一)企业改制程序中存在的风险 企业改制的一般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企业主管部门提出要求改制的原则和意见;第二,对改制企业进行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第三,主管部门要结合改制情况为企业指定和配备专门的改制顾问,部分情况下认可企业自行聘请的改制顾问;第四,主管部门审议并最终通过改制方案;第五,由企业职代会审议并通过改制方案;第五,政府批准改制方案;第六,改制企业产权进场交易;第七,变更企业登记、产权登记和税务登记事宜。只有经过这几个步骤,企业改制才能最终完成,但是由于改制涉及多个方面的问题,十分容易发生风险。企业改制经验表明,在以上程序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有两个:一方面是在聘请改制顾问环节。根据相关规定,改制顾问必须由主管部门委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主管部门往往不是很重视这一问题,改制顾问多由企业自行聘请,这样一旦在改制过程中发生问题,企业就要自行承担各类责任。另一方面是在国有产权进场交易环节。国资委规定企业改制中的产权转让行为必须进入各级国资委下属的产权交易中心进行交易。而这一规定在使企业改制成本大幅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改制效率。根据这一实际问题,经过几次调整,目前国资委认可企业国有产权在向内部职工转让时可以规避进场交易,但如果企业净资产为负值则必须经过这一程序。
(二)企业产权界定环节的风险目前,我国对于企业改制过程中的产权关系界定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清产核资、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这三项内容涉及到我国企业国有资产的最终确认,是改制程序中最为重要且风险最大的环节,处理稍有不慎,就会直接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在这一环节,发生风险的主要来源在于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环节:第一,企业没有对改制资产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估。虽然国务院和财政部已经发布了国有资产评估和管理的相关政策,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企业往往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故意不对资产进行评估,或对资产进行低于实际价值的评估,这些行为的存在导致了我国在进行企业改制探索的初期,面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问题,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国家的经济利益。第二,中介机构委托方面的问题和风险。改制企业往往自行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资产清查,这就违背了相关规定的要求。且由于制度规定的并不严谨,在直接持有国有产权的单位并非是国资委的情况下,评估工作往往由于互相推诿而难以顺利进行,甚至被长期搁置。第三,对无形资产是否需要评估存在争议。根据国资委《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企业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商誉等无形资产都应纳入评估范围,但是在改制过程中未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的行为也并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这就导致在实践中很多企业都忽视了对无形资产价值的评估,甚至将无形资产完全未经核实就予以无偿转让,这严重损害了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三)企业产权交易环节的风险 企业产权交易环节包括交易主体确定、交易管理、定价管理和转让价款管理等,其风险主要来源于两方面:第一,国有产权无偿分配和折价出售。部分企业直接从国有净资产中划出一部分奖励给经营者和部分职工,还有一部分企业采用国有净资产折价出售的方式,其折扣比例往往低于九折。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方式往往成为某些企业和个人侵吞国有资产的主要渠道,从而导致了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第二,国有产权转让价款管理失当。国有产权在经出售之后,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转让价款的实际回收。从目前情况来看,无论是社会资本还是企业员工进行产权认购,都很难在短期内筹措的足够的资金。这也导致有关方面对于一次性结清价款的规定无法顺利得以执行。
(四)改制企业职工的补偿与安置风险 企业改制对于其职工的影响巨大,是否能够妥善安置职工,关乎其个人利益和企业是否能够稳定发展,因此,对这一环节的风险把控尤为必要。职工安置环节的风险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职工经济补偿金的标准确认。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对此均有规定,但具体标准则存在很大区别,且由于各地各企业的工资水平存在差异,即使按同标准测算出的补偿额也有一定差距。一旦在这一环节发生较大偏差,往往会导致职工心里不平衡,进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第二,经济补偿金的支付方式。经济补偿金通常采取现金支付、转为对改制后企业的债权,转为改制后企业的股权等三种形式。但通常情况下,多数改制企业职工会倾向于选择现金,但是由于企业自身难以满足职工巨额的现金需求,就会使两者间存在一定的矛盾。第三,关于解除劳动关系的法律确认。企业在向员工支付经济补偿金之前应向职工解释清楚并支付时签订完整的法律文书,以避免法律上的纠纷。
二、企业改制风险防控途径
(一)确保改制在合法程序下进行 改制流程的规范化是降低企业改制风险的根本途径,企业在进行改制过程中必须加强对程序合法性的评估和分析。第一,要审查改制方案是否是由产权单位或主管部门制定的,其制定过程中是否有相关方面代表参与。其改制方面必须是各利益相关方一致同意的才可最终采纳,并报有关部门批准方能生效。第二,要做好企业资产清查工作。具体由改制单位主管部门成立的改制工作组对企业各项资产进行清查,企业资产、负债以及盈亏情况必须严格核实清楚。第三,必须采用具备法定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对企业相关事项进行评估。第四,产权交易行为必须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进行,特别是资产处置等重要事项必须予以公开,对财产损失和不良资产的核销必须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审批,以避免各类违规事件的发生。
(二)严格做好改制企业的产权界定工作第一,要对改制企业的资产进行准确的评估和计量。要严格确保对企业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账面数与审定数符合相关规定,重点检查所采用的评估方法和评估标准是否合理,避免漏报、错报等问题的发生,保证企业资产评估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第二,严格审查中介机构的资质。对于不符合相关规定要求的中介机构,企业绝对不能委托其进行资产清查。因为一旦发生问题,全部风险都应有企业自身承担。具体到实际中,企业必须在委托评估机构之前严格审查其资质水平,对于评估机构出具的报告必须经由企业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报同级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认后才能作为产权界定依据。第三,要做好对企业无形资产的评估,审查企业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商誉等无形资产及房地产、建筑物是否纳入评估范围,对于这些资产的评估是否合理合法。
(三)规范企业资产转让工作一方面,企业要通过法律文本的形式规范转让环节的各类实现。企业资产转让涉及到多方面利益的调整,因此涉及的各类问题必须建立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之上。为避免改制过程中问题处理不当到导致的各类纠纷,企业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在企业改制各个环节形成有效具有法律效力的文本资料,将各方的利益关系和法律关系以文字的形式确定下来。特别是对于涉及主要权益主体利益的条款,如职工身份置换、经济补偿金支付标准、企业债务处置方式等,必须严格签订各类协议,如有必要应对其进行严格公证,从而确保改制过程合规合法,以便从根本上防范各类纠纷,规避违法违规风险。另一方面,要充分借助中介机构的力量对改制过程进行风险控制。由于企业改制涉及法律、政策和财务等方面的多项问题且相关程序中存在很大的漏洞和可操作空间,因此企业必须选择具有较高水平的中介机构来为企业改制工作提供专业服务。在改制过程中,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对相关业务较为熟悉的中介机构为企业出谋划策,并聘请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的专家对各类具体事项进行咨询,以降低风险的发生频率,减少其对企业改制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妥善安置改制企业职工对改制企业职工进行安置,涉及一系列民生和社会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各级政府和企业应共同进行努力,通过研究制定相关安置政策来规范企业员工安置的工作程序、分流安置渠道和权益资金处理方式。对于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补偿金的确认等问题,必须严格按照有个政策和办法进行操作,要从事前指导、事中审核、事后监督三个方面对员工安置情况进行全程的检查和监督,避免恶意损害职工利益的不法行为的发生,规范操作程序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确保职工分流安置工作的有序进行,避免因职工安置问题给企业改制带来不必要的阻力。
参考文献:
[1]侯增军:《切实防控企业改制风险》,《农业发展与金融》2005年第3期。
(编辑向玉章)
概括来说,企业改制主要会涉及到企业性质和职工性质两个方面的转变。企业性质的改变涉及清产核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产权转让和债务重组等问题,职工性质的改变则涉及经济补偿、劳动关系处置、社会保障等民生和社会问题。以上问题的存在关乎国家、企业、个人等多重利益主体,因此必须对改制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类风险进行充分的预测和分析,以便保证企业改制工作的顺利完成,同时保证各方利益都能得到有效保证。
一、企业改制过程中风险分析
(一)企业改制程序中存在的风险 企业改制的一般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企业主管部门提出要求改制的原则和意见;第二,对改制企业进行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第三,主管部门要结合改制情况为企业指定和配备专门的改制顾问,部分情况下认可企业自行聘请的改制顾问;第四,主管部门审议并最终通过改制方案;第五,由企业职代会审议并通过改制方案;第五,政府批准改制方案;第六,改制企业产权进场交易;第七,变更企业登记、产权登记和税务登记事宜。只有经过这几个步骤,企业改制才能最终完成,但是由于改制涉及多个方面的问题,十分容易发生风险。企业改制经验表明,在以上程序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有两个:一方面是在聘请改制顾问环节。根据相关规定,改制顾问必须由主管部门委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主管部门往往不是很重视这一问题,改制顾问多由企业自行聘请,这样一旦在改制过程中发生问题,企业就要自行承担各类责任。另一方面是在国有产权进场交易环节。国资委规定企业改制中的产权转让行为必须进入各级国资委下属的产权交易中心进行交易。而这一规定在使企业改制成本大幅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改制效率。根据这一实际问题,经过几次调整,目前国资委认可企业国有产权在向内部职工转让时可以规避进场交易,但如果企业净资产为负值则必须经过这一程序。
(二)企业产权界定环节的风险目前,我国对于企业改制过程中的产权关系界定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清产核资、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这三项内容涉及到我国企业国有资产的最终确认,是改制程序中最为重要且风险最大的环节,处理稍有不慎,就会直接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在这一环节,发生风险的主要来源在于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环节:第一,企业没有对改制资产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估。虽然国务院和财政部已经发布了国有资产评估和管理的相关政策,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企业往往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故意不对资产进行评估,或对资产进行低于实际价值的评估,这些行为的存在导致了我国在进行企业改制探索的初期,面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问题,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国家的经济利益。第二,中介机构委托方面的问题和风险。改制企业往往自行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资产清查,这就违背了相关规定的要求。且由于制度规定的并不严谨,在直接持有国有产权的单位并非是国资委的情况下,评估工作往往由于互相推诿而难以顺利进行,甚至被长期搁置。第三,对无形资产是否需要评估存在争议。根据国资委《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企业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商誉等无形资产都应纳入评估范围,但是在改制过程中未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的行为也并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这就导致在实践中很多企业都忽视了对无形资产价值的评估,甚至将无形资产完全未经核实就予以无偿转让,这严重损害了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三)企业产权交易环节的风险 企业产权交易环节包括交易主体确定、交易管理、定价管理和转让价款管理等,其风险主要来源于两方面:第一,国有产权无偿分配和折价出售。部分企业直接从国有净资产中划出一部分奖励给经营者和部分职工,还有一部分企业采用国有净资产折价出售的方式,其折扣比例往往低于九折。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方式往往成为某些企业和个人侵吞国有资产的主要渠道,从而导致了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第二,国有产权转让价款管理失当。国有产权在经出售之后,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转让价款的实际回收。从目前情况来看,无论是社会资本还是企业员工进行产权认购,都很难在短期内筹措的足够的资金。这也导致有关方面对于一次性结清价款的规定无法顺利得以执行。
(四)改制企业职工的补偿与安置风险 企业改制对于其职工的影响巨大,是否能够妥善安置职工,关乎其个人利益和企业是否能够稳定发展,因此,对这一环节的风险把控尤为必要。职工安置环节的风险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职工经济补偿金的标准确认。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对此均有规定,但具体标准则存在很大区别,且由于各地各企业的工资水平存在差异,即使按同标准测算出的补偿额也有一定差距。一旦在这一环节发生较大偏差,往往会导致职工心里不平衡,进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第二,经济补偿金的支付方式。经济补偿金通常采取现金支付、转为对改制后企业的债权,转为改制后企业的股权等三种形式。但通常情况下,多数改制企业职工会倾向于选择现金,但是由于企业自身难以满足职工巨额的现金需求,就会使两者间存在一定的矛盾。第三,关于解除劳动关系的法律确认。企业在向员工支付经济补偿金之前应向职工解释清楚并支付时签订完整的法律文书,以避免法律上的纠纷。
二、企业改制风险防控途径
(一)确保改制在合法程序下进行 改制流程的规范化是降低企业改制风险的根本途径,企业在进行改制过程中必须加强对程序合法性的评估和分析。第一,要审查改制方案是否是由产权单位或主管部门制定的,其制定过程中是否有相关方面代表参与。其改制方面必须是各利益相关方一致同意的才可最终采纳,并报有关部门批准方能生效。第二,要做好企业资产清查工作。具体由改制单位主管部门成立的改制工作组对企业各项资产进行清查,企业资产、负债以及盈亏情况必须严格核实清楚。第三,必须采用具备法定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对企业相关事项进行评估。第四,产权交易行为必须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进行,特别是资产处置等重要事项必须予以公开,对财产损失和不良资产的核销必须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审批,以避免各类违规事件的发生。
(二)严格做好改制企业的产权界定工作第一,要对改制企业的资产进行准确的评估和计量。要严格确保对企业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账面数与审定数符合相关规定,重点检查所采用的评估方法和评估标准是否合理,避免漏报、错报等问题的发生,保证企业资产评估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第二,严格审查中介机构的资质。对于不符合相关规定要求的中介机构,企业绝对不能委托其进行资产清查。因为一旦发生问题,全部风险都应有企业自身承担。具体到实际中,企业必须在委托评估机构之前严格审查其资质水平,对于评估机构出具的报告必须经由企业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报同级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认后才能作为产权界定依据。第三,要做好对企业无形资产的评估,审查企业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商誉等无形资产及房地产、建筑物是否纳入评估范围,对于这些资产的评估是否合理合法。
(三)规范企业资产转让工作一方面,企业要通过法律文本的形式规范转让环节的各类实现。企业资产转让涉及到多方面利益的调整,因此涉及的各类问题必须建立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之上。为避免改制过程中问题处理不当到导致的各类纠纷,企业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在企业改制各个环节形成有效具有法律效力的文本资料,将各方的利益关系和法律关系以文字的形式确定下来。特别是对于涉及主要权益主体利益的条款,如职工身份置换、经济补偿金支付标准、企业债务处置方式等,必须严格签订各类协议,如有必要应对其进行严格公证,从而确保改制过程合规合法,以便从根本上防范各类纠纷,规避违法违规风险。另一方面,要充分借助中介机构的力量对改制过程进行风险控制。由于企业改制涉及法律、政策和财务等方面的多项问题且相关程序中存在很大的漏洞和可操作空间,因此企业必须选择具有较高水平的中介机构来为企业改制工作提供专业服务。在改制过程中,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对相关业务较为熟悉的中介机构为企业出谋划策,并聘请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的专家对各类具体事项进行咨询,以降低风险的发生频率,减少其对企业改制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妥善安置改制企业职工对改制企业职工进行安置,涉及一系列民生和社会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各级政府和企业应共同进行努力,通过研究制定相关安置政策来规范企业员工安置的工作程序、分流安置渠道和权益资金处理方式。对于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补偿金的确认等问题,必须严格按照有个政策和办法进行操作,要从事前指导、事中审核、事后监督三个方面对员工安置情况进行全程的检查和监督,避免恶意损害职工利益的不法行为的发生,规范操作程序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确保职工分流安置工作的有序进行,避免因职工安置问题给企业改制带来不必要的阻力。
参考文献:
[1]侯增军:《切实防控企业改制风险》,《农业发展与金融》2005年第3期。
(编辑向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