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儿时的老屋处,总是忍不住要想起往事来。跟城里的妻儿说起40年前的乡村生活,很是新鲜,我也很有兴味。其中,关于半夜担水的故事,引起了寻找老井的冲动。找了砍刀,铁锹,披荆斩棘,一路汗水,终于打通了到老井的路,见到了久违的老井。
老井,几乎被我忽略。如今的农家,或装有自来水管道,或房前屋后打了深井,一个杠杆压一压,井水汩汩流淌,再也不见水桶与扁担,蓄水的缸也自然没了。这些物件的消失,让我记忆中的担水场面,也就成了没有引线的炮仗,无法燃着与炸开火花。
按照生存法则,水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东西。每天,人们都要去井里担水,灌满自家的水缸。有些东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似的,而且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反倒没有觉到它的珍贵,就像空气,就像水。但是,一旦遇到“万一”,饮水水源变得稀缺时,水也变得“物以稀为贵”了。老井,这才显示出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了。这一点,我是经历过的。
那年干旱,井里缺水。
那时候,还是靠天吃饭的年代,可老天不是洪涝就是干旱。大热的天,本来就口里干得冒烟,却没有水来解渴,让人心发慌。心发慌的人们到处找水,我也去找水了,就近的几个水井都见了底,从没有感觉水是如此的珍贵。好在我家只有母子二人,用水节约点,一担水足以用一天,尚能为继。尽管这样,水仍然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问题。白天,在井边等候挑水的人要排长队,都眼巴巴地等着那清流能够喷涌而出,但那只是一种愿望。水好像要枯竭了一样,妈妈说,我们只有等到晚上才行。
没有水的日子里,我也不敢放肆疯,担心玩累了,口干了,却没有水解渴。妈妈则弄了一些甘草、绿豆稀饭、苦瓜来缓解口渴。天上的日头白花花地照着,知了枯燥地聒噪着,世界好像都要起火了一样。每天晚上,我总是在迷迷糊糊中被妈妈弄醒。然后,不由分说,妈妈挑起水桶就出门,让我打着手电筒走在前面。万籁俱静的夜晚,弯弯的月亮像镰刀一样,在天空悬着。我没睡醒似的,迷迷糊糊听从妈妈的话语,朝着水井走着。经过窄窄的池塘塘堤,我走得很小心,我怕看泛着细碎亮光的池塘水面,怕看黑隐隐的山,我不知道那神秘的水下和暗暗的丛林中藏有什么。妈妈让我用竹竿在前面探路、赶蛇,偶尔有受惊的青蛙跳到塘中,“咚”地溅起水花,也能吓我一跳。到了宽敞处,妈妈便牵着我并排走,这时我便不怎么怕了。
经过大半夜的积累,干枯的水井有了些水,那水看上去并不像平时那样清澈,有些混浊。因为井里的水很浅,妈妈必须下到井底才能取到水。妈妈有些胖,就踏着井边的石块,慢慢下到井底,用竹勺轻轻地舀,半桶,便举起,让我在上面使劲提。我人小力气小,只能提半桶,然后用另半桶倒成一桶,最后的一桶,妈妈便在井上用扁担勾上来。
当妈妈在井里舀水时,我独自在井的上面依然害怕,心怦怦地跳,总忍不住喊一声“阿娘”,“娘在,崽”,妈妈的声音是发颤的。
当我们担着水回到家插上门,重新上床后,妈妈便紧紧搂住我,用手从我的头上抚摸到背上……
村里隔上一段时间就会把水井清理一下,把水舀干,清除井底的树枝树叶等杂物,在井壁撒上白石灰消毒。夏天水井的水很清凉,我们会在井里舀水喝,或洗果子吃。但是,大人教诲了,对井水是不可造次的。因而,在我们孩子心目中,老井充满神圣的感觉。
40年过去,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一些东西终究被取代而消失。家乡的水井,当年人们如此依赖,如此神圣的风物,渐渐地,因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打了小水井,或手工压水,或水泵抽水,不再需要担水,因而不再重要。通往水井的道路長满了杂草灌木,水井四周也逐渐被竹木遮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她像一个历经了风雨沧桑的老人,归隐于竹木之中。
这天,经过1个小时的披荆斩棘,打通了从菜园到水井的道路。终于,久违的太阳光照射在了水井上面,水面上漂浮着一层绿藻,拨开它,可以看到绿叶的影子。朦胧中,我似乎看见一个少年,跟随挑着水桶的母亲,来担水了。
我发觉,我整理出来的不仅仅是荆棘丛生中的一条道路,更是一段童年生活的记忆;我们打通的好似是一条时空隧道,让我穿越了40年,看到了当年熟悉的老井。
再见老井,仿佛见到了一位久别40年的友人,她安静地看着我们,不悲不喜。反倒是我,虽有一丝久别重逢的喜悦,但也心存打搅的内疚。老井,她已经不合时宜,已经被人忘却,但她一直是我心中一道难以抹去的风景,一段相互见证历史的情愫。
(秋声摘自《湖南日报》2019年1月11日)
老井,几乎被我忽略。如今的农家,或装有自来水管道,或房前屋后打了深井,一个杠杆压一压,井水汩汩流淌,再也不见水桶与扁担,蓄水的缸也自然没了。这些物件的消失,让我记忆中的担水场面,也就成了没有引线的炮仗,无法燃着与炸开火花。
按照生存法则,水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东西。每天,人们都要去井里担水,灌满自家的水缸。有些东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似的,而且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反倒没有觉到它的珍贵,就像空气,就像水。但是,一旦遇到“万一”,饮水水源变得稀缺时,水也变得“物以稀为贵”了。老井,这才显示出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了。这一点,我是经历过的。
那年干旱,井里缺水。
那时候,还是靠天吃饭的年代,可老天不是洪涝就是干旱。大热的天,本来就口里干得冒烟,却没有水来解渴,让人心发慌。心发慌的人们到处找水,我也去找水了,就近的几个水井都见了底,从没有感觉水是如此的珍贵。好在我家只有母子二人,用水节约点,一担水足以用一天,尚能为继。尽管这样,水仍然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问题。白天,在井边等候挑水的人要排长队,都眼巴巴地等着那清流能够喷涌而出,但那只是一种愿望。水好像要枯竭了一样,妈妈说,我们只有等到晚上才行。
没有水的日子里,我也不敢放肆疯,担心玩累了,口干了,却没有水解渴。妈妈则弄了一些甘草、绿豆稀饭、苦瓜来缓解口渴。天上的日头白花花地照着,知了枯燥地聒噪着,世界好像都要起火了一样。每天晚上,我总是在迷迷糊糊中被妈妈弄醒。然后,不由分说,妈妈挑起水桶就出门,让我打着手电筒走在前面。万籁俱静的夜晚,弯弯的月亮像镰刀一样,在天空悬着。我没睡醒似的,迷迷糊糊听从妈妈的话语,朝着水井走着。经过窄窄的池塘塘堤,我走得很小心,我怕看泛着细碎亮光的池塘水面,怕看黑隐隐的山,我不知道那神秘的水下和暗暗的丛林中藏有什么。妈妈让我用竹竿在前面探路、赶蛇,偶尔有受惊的青蛙跳到塘中,“咚”地溅起水花,也能吓我一跳。到了宽敞处,妈妈便牵着我并排走,这时我便不怎么怕了。
经过大半夜的积累,干枯的水井有了些水,那水看上去并不像平时那样清澈,有些混浊。因为井里的水很浅,妈妈必须下到井底才能取到水。妈妈有些胖,就踏着井边的石块,慢慢下到井底,用竹勺轻轻地舀,半桶,便举起,让我在上面使劲提。我人小力气小,只能提半桶,然后用另半桶倒成一桶,最后的一桶,妈妈便在井上用扁担勾上来。
当妈妈在井里舀水时,我独自在井的上面依然害怕,心怦怦地跳,总忍不住喊一声“阿娘”,“娘在,崽”,妈妈的声音是发颤的。
当我们担着水回到家插上门,重新上床后,妈妈便紧紧搂住我,用手从我的头上抚摸到背上……
村里隔上一段时间就会把水井清理一下,把水舀干,清除井底的树枝树叶等杂物,在井壁撒上白石灰消毒。夏天水井的水很清凉,我们会在井里舀水喝,或洗果子吃。但是,大人教诲了,对井水是不可造次的。因而,在我们孩子心目中,老井充满神圣的感觉。
40年过去,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一些东西终究被取代而消失。家乡的水井,当年人们如此依赖,如此神圣的风物,渐渐地,因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打了小水井,或手工压水,或水泵抽水,不再需要担水,因而不再重要。通往水井的道路長满了杂草灌木,水井四周也逐渐被竹木遮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她像一个历经了风雨沧桑的老人,归隐于竹木之中。
这天,经过1个小时的披荆斩棘,打通了从菜园到水井的道路。终于,久违的太阳光照射在了水井上面,水面上漂浮着一层绿藻,拨开它,可以看到绿叶的影子。朦胧中,我似乎看见一个少年,跟随挑着水桶的母亲,来担水了。
我发觉,我整理出来的不仅仅是荆棘丛生中的一条道路,更是一段童年生活的记忆;我们打通的好似是一条时空隧道,让我穿越了40年,看到了当年熟悉的老井。
再见老井,仿佛见到了一位久别40年的友人,她安静地看着我们,不悲不喜。反倒是我,虽有一丝久别重逢的喜悦,但也心存打搅的内疚。老井,她已经不合时宜,已经被人忘却,但她一直是我心中一道难以抹去的风景,一段相互见证历史的情愫。
(秋声摘自《湖南日报》2019年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