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电视“云综艺”现象的传播学解析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in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云综艺”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出现的一种特别的节目形式。它是各大电视台在摄制工作无法正常进行的前提下,为保证节目照常播出自行探索出的创新方式。“云综艺”的优点在于形式新颖,内容和语态都比较生活化,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但也存在画质不高、内容单一和自说自话等不足。由于“云综艺”的局限性,虽然在疫情期间各大电视台纷纷播出“云综艺”节目,但其未来发展将主要作为综艺节目摄制的辅助性形式。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 云综艺 电视传播 综艺节目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各大电视台以及网络视频平台推出了形式多样的“云综艺”节目,主持人和嘉宾在家中完成拍摄,观众们则居家观看。这种新的节目形式为因疫情面临无剧可播、无节目可上等窘境的节目制作单位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于是纷纷效仿导致综艺节目市场出现“云综艺”的井喷现象。这种综艺形式的产生与未来发展、它的传播学意义及其对电视传播的影响和启示,值得传媒业界和学界进行探析、研究与借鉴。

一、“云综艺”的产生与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疫情成为热点新闻和全国最关心的话题。与此同时,如果接收的疫情负面信息过多,对人的心理健康不利,即便人不在疫区也可能受到心理创伤,用健康、积极、向上的文艺作品温暖心灵很有必要。然而,疫情暴发初期,影视、综艺等文艺创作人员可能在家工作无法出门完成拍摄,如何在疫情期间满足广大观众的文艺需求成为难题,“云综艺”应运而生。
  1.“云综艺”的定义。为缓解节目播出遇到的问题,多个电视台、网络视频平台利用网络、自制、名人效应的优势,创新推出一系列“云综艺”作品。“云综艺”是指在没有摄像、编导、后勤等工作人员的情况下,主持人、嘉宾使用手机、相机等非专业摄像设备,独立完成部分或全部节目内容录制并将影像资料回传,经过剪辑后播出的电视和网络综艺节目。“云综艺”的录制方式可以使用“云录制”模式,根据节目实际情况,录制过程有时会在技术支持的前提下向观众直播。
  “云综艺”的代表作品有湖南卫视的《天天云时间》《嘿!你在干嘛呢》、浙江卫视的《我们宅一起》、优酷的《好好吃饭》《好好运动》、爱奇艺的《宅家运动会》《宅家点歌台》《宅家猜猜猜》等。一些综艺节目还开启了“云录制”模式,比如湖南卫视的《歌手》和《声临其境》、浙江卫视的《王牌对王牌》、广东卫视的《你会怎么做》、腾讯的《见字如面》等。
  “云综艺”一经推出就获得观众的认可与好评,不少节目片段在社交媒体的传播也收获了不错的效果,为疫情防控期间的百姓提供了丰富内容。但是,这种综艺形式并不完美,能够迎合观众一时的需求但不一定能发展成为独立的综艺节目录制模式。
  2.“云综艺”的优势。“云综艺”之所以能受到欢迎,其优点主要体现在形式、语态、内容等方面的创新。首先是形式新颖,“云综艺”的主持人和嘉宾不再拿着话筒、看提词器和台本,也没有编导在镜头后引导节目流程。他们对节目内容享有较大的掌控度,独立设计主题,引导内容走向。
  “云综艺”的语态轻松,具有鲜明的生活化特征。综艺节目的语态本来就比较轻松,但和演播室内相比,“云录制”内容中固定的广告词、串场词减少,出镜者的状态更为放松,遣词用句没有演播室内要求的严格。此外,“云综艺”的内容多与日常生活有关,因为摄制地点在演播室之外,展现的多为家居场景,出镜者为主持人、嘉宾或其亲属。由于疫情的原因,“云综艺”谈论得也多为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话题。
  3.“云综艺”的不足。“云综艺”虽然大受欢迎,但也存在不能成为录制常态化的问题。首先是画面不清晰、画质不高,这不符合电视节目精品化的发展方向。在这次的“云综艺”大潮中,出现了很多使用手机拍摄的画面,用移动设备观看画质还算清晰,但被电视屏幕拉伸后会出现噪点,影响观众体验。此外,竖屏的手机画面无法填满电视屏幕,一定程度构成了观众的观看障碍。
  “云综艺”的内容显得过于单一,由于疫情防控不得不待在家里的人们,关注点从工作社会转到家庭生活,话题主要围绕“生活”展开,让本可以设计更多桥段来吸引观众的综艺节目受到众多限制。
  “云综艺”的不足还体现在出镜者在家录制的内容是自说自话,无法得到现场观众的反馈,很难起到有效调动情绪的效果,让节目的感染性变弱。这些不足会影响疫情后期“云综艺”的存在形式,它可能会成为正常录制程序中的补充,但难以成为主流的常态化节目形式。

二、“云综艺”的传播学意义


  “云综艺”的火爆令人始料未及,当广大观众都在为电饭煲蛋糕伤透脑筋的时候,一夜之间大家又开始谈论起了《嘿!你在干嘛呢》中何炅制作的酸奶小蛋糕。结合传播学的经典理论分析这些现象会发现,“云综艺”的广受关注离不开节目传播渠道的有效扩散、把关效应移位带来的吸引力以及节目对观众需求的使用与满足。
  1.社交网络的传播与扩散。创新与扩散是基于人际传播提出的概念,它指一种新事物在社会系统中推广或扩散的过程,這个过程与人际传播和媒介传播密不可分。罗杰斯将创新与扩散的模式分为前提、过程和后果三个阶段,这些阶段与“云综艺”的传播过程环环相扣。
  “云综艺”本身就是种新的传播形式,从之前主要依赖电视变为现在主要依赖网络,结合大众媒介和基于互联网的人际传播,令这种新的传播形式广为人知。“云综艺”中传播的内容是新鲜的,区别于常规的节目录制,它与时事贴合得更加密切,所谈论的话题多了不少平常节目中难以涉及的内容。在人人都“宅”在家里的特殊时刻,观众更倾向于接受新鲜事物,即便“云综艺”并不符合节目精品化发展的趋势,却因为疫情防控期大众对其容忍度较高,反而成为推动其加速传播的主要原因。
  在传播扩散的过程中,电视这种大众媒介主要起到促进观众了解新事物的作用,扩散的真正开始还是要通过社交网络。不论是《嘿!你在干嘛呢》《天天云时间》等生活休闲类综艺,还是《歌手》《见字如面》等专业主题类综艺,在电视开机率逐年下降的现实情况下,除了依靠电视传播吸引观众,更应将目光投向社交网络去积累人气。何炅的酸奶小蛋糕、天天兄弟的“云聊天”、《歌手》中参演嘉宾的云竞演场景与表现等,都成为节目播出期间热搜榜单的热点话题。随着关注、讨论、模仿的网友越来越多,“云综艺”模式受到追捧,不少人打开电视机等候节目的播出,这为“云综艺”的扎堆和井喷提供了重要契机。   2.媒介把关权力的移位。把关(gatekeeping)概念是心理学家卢因于1947年提出的,用来比喻传播活动中媒体工作者为受众所做的信息筛选与过滤。把关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较为常见,每个人都在社会信息体系中有意无意地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综艺节目也是如此。说什么、不说什么,突出什么、不突出什么,把关结果都会影响受众观看体验,左右受众对节目内容的认知。
  传统的电视综艺节目中,镜头出现什么画面、使用什么道具、谈论什么话题等都由编导事先做好规划,舞台上如果出现意外情况也有工作人员配合主持人去解决,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需遵循固定的流程。
  井喷的“云综艺”将这种把关的权力移交给在家拍摄的主持人或者嘉宾,只规定大方向,实际怎么操作要看个人的灵活性。出现在电视荧幕上的家居场景、会不会有摄制者的家人入镜等情况,无法预料也难以及时补救。能掌控镜头中出现内容的主要是摄制者本人,这种“不受控”的“云录制”考验着主持人的临场反应和统筹、救场等能力。
  3.大众需求的使用与满足。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关注受众通过使用媒介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其本质是受众本位论。与传播效果的魔弹论所强调的媒体具有的强大力量不同,它认为受众有自己选择媒介的权力,不会对媒介传递的信息全盘接受。但是,使用与满足理论忽视了个人与社会的联系,如果只谈满足受众个人的需求,19世纪末美国的“黄色新闻潮”可能再度出现,这显然不利于我国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开展和媒体融合向纵深的发展。
  长期关注疫情相关严肃新闻的广大观众,急需丰富多彩的综艺节目来舒缓压力。在脱口秀、游戏竞技等类型的综艺节目充斥各电视频道的时候,生活化、家居类的“云综艺”以差异化的内容和独具特色的风格获得了观众认可。
  这种生活化倾向早有萌芽,从《花儿与少年》《向往的生活》《我家那小子》等生活观察类节目的流行可以看出,大众对公众人物如何旅游、做饭、交友等内容具有强烈好奇心。这类节目的话题贴近生活,观众也乐于参与讨论,并由此释放生活压力,从节目中得到继续为生活奔波的鼓舞和动力。

三、“云综艺”对电视传播的启示


  虽然“云综艺”这种新形式在疫情期间广受欢迎,但它的单一性、弱互动性和画面的不清晰等不足,使之只能成为传统摄制方式的补充,难以成为未来的主流方式。不过“云综艺”还是对电视传播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参考的创新方向。
  1.技术是创新发展的基础。“云综艺”节目受限于摄制设备,画面模糊等问题难以避免。不清晰的画质会直接影响受众的观看体验,再精心设计的节目内容在观看体验不佳的情况下,也难以收到理想的播出效果。除了画质的问题,“云综艺”对同步技术的要求也提高了档次。由于出镜嘉宾无法到场,某些情况下需要做现场视频连线;在传统综艺节目中,视频连线的时长一般较短,但在“云综艺”中,视频连线可能会贯穿整个节目。这对现场和嘉宾的网络状况要求很高,也考验着节目组的实时同步技术——如何提高连线质量,不出现卡顿、延迟、断线等情况,从技术层面考验着节目的创新能力。
  如今的综艺节目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固步自封,需要跟进时代发展潮流,了解并应用新的传播技术,从而实现节目从形式到内容的创新。江苏卫视的《最强大脑》节目就曾多次尝试引入AI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以更好地呈现节目内容。未来这些新技术必将更加广泛地应用于节目的制作与传播,忽视创新发展趋势的媒体将难以继续获取受众的关注与认可。
  2.内容与形式需推陈出新。在信息冗余的新媒体环境下,借助日趋便利和发达的移动智能设备,大众了解社会的角度与层次不断增加。他们对雷同信息的心理容忍度越来越低,兴趣点极易被转移,如果节目不能创造新知,仅在已有信息量上作增量解读,对受众的吸引力将逐步降低。
  综艺节目近年来跟风模仿状况严重。某个节目爆火后,同类型节目便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节目定位类似、环节设置雷同,不同的可能只有出镜人物,这明显给受众造成了审美疲劳。以恋爱观察类节目为例,国内就有《心动的信号》《我家那闺女》《恋梦空间》《遇见你真好》《喜欢你,我也是》等近10档。“云综艺”大获成功后,也有不少节目纷纷尝试这种拍摄方式。这是综艺节目难以推陈出新的原因之一,在资本逐利的背景下,新节目不得不倾向于追热点,真正有意义的社会话题反而得不到有效关注。
  3.编导专业素质提高要求。结合技术发展、内容出新等方面的要求,未来国内综艺节目对编导专业素质的要求将会不断提高。本已是“社会万花筒”的编导人,要满足受众对新鲜感的追求,对时下前沿流行技术手到拈来,更要会将技术与节目完美结合起来。目前,大多数院校的编导专业教育仍停留在基础的摄影摄像、后期剪辑、剧本创作等方面,对行业的最新要求缺乏最新课程的指导和培养。因此,具有更高综合能力的人才在行业发展中也将更具优势。
  编导这一专业本身就需要关注社会的方方面面,对最新发生的事件保持高度的敏锐。在传媒行业不断向前发展的趋势下,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已成为创新变革中的不变法则,编导等专业群体不光要追新,更要与时俱进、拓宽眼界、旁征博引地参与创新、引导创新。
  作者单位 安阳工学院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当下户外真人秀节目的叙事内容研究”(项目编号:2020-ZZJH-00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谢辛.打破综艺次元壁,全民共享“云”上的日子[N].中国艺术报,2020-03-27.
  [2]陈晨,李丹.“云录制”与“云综艺”:一场非常时期的媒体创新实验[J].影视制作,2020(03).
  [3]文衛华.“云录制”:破解战疫期间综艺创新难题[N].光明日报,2020-03-18.
  [4]李美霖.综艺节目:“云娱乐”促多样化复工[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04-08.
  【编辑:沈金萍】
其他文献
胶轮导轨电车是我国主要的现代有轨电车形式之一,导轨结构采用“填充材料+扣件”的限位形式。为解决应用中存在的轨道结构受力情况不明、材料性能过剩、成本过高的问题,现结合导轨轨道结构及其受力特点建立有限元模型,通过分析列车超负荷运行时导轨结构的受力情况可知:导轨结构的扣件系统起主要承力作用,而填充材料则起辅助受力作用,添加扣件系统后导轨轨道结构稳定性得到加强;建议区间线路的导轨轨道扣件间距改为1.0m、填充材料弹性模量降至1.0MPa。
基于知识创造的观点研究了高新技术领域文创企业产品研发过程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它们对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联度。研究发现:文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可持续竞争优势息息相关;知识创造过程与其技术创新能力相辅相成,与可持续竞争优势相互促进、协同发展;高新技术领域的文创企业R&D过程中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同属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多元媒体传播格局下,电视主旋律节目需要“修内功炼外功”,“内功”体现为创作上寻求年轻化的表达方式,“外功”则是要寻求合作平台,携手提升传播效果。只有打破电视传播的“舒适圈”,实现电视主旋律节目的多渠道跨平台传播,才能更好地发挥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凝聚国民共识的宣传职能。
摘要:2020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各行各业加快复工复产。郑州新闻广播结合疫情防控的新要求,充分发挥媒体融合与地域优势,在选题策划、内容呈现、立体传播上,做出特色、做出品味,有力有序精准推进复工复产新闻宣传工作,成为城市广播的融合发展新范式。  关键词:郑州新闻广播 城市广播 抗疫报道 媒体融合 复工复产  2020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提出要在做好
马金莲是80后代表作家之一。她的小说创作执着于书写故乡宁夏西海固的乡村,对苦难的回忆、对乡村生活的怀念、坚守内心的宁静与美好成为其小说创作的重要主题。儿童视角是马金莲乐于运用的叙事视角,这种视角赋予其作品活泼、灵动、纯真的特点,是其小说创造的一大特色,而塑造不同人生境遇的勤劳女性形象是马金莲小说创作的又一突出特色。建构醇厚而清新的乡土生活世界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独特乡土审美情趣是马金莲给我们的艺术奉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逐渐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技术。身处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要坚持以“互联网+”为驱动,推动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融合,共同探索家园共育新模式,发展学前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透过《红楼梦》杨戴译本、霍译本厘清翻译“生产”实践过程中所涉翻译活动发起者、参与者如何在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影响下对翻译网络展开动态建构。通过对比分析两个翻译场域中主体“惯习”和“资本”转换因素,认清促成两种不同译本海外宣介的传递性与局限性。以社会翻译学视阈探索逐步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路径,探究中国文化“走出去”输出模式多元化发展之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实现环境与幼儿对话、与家长对话,让环境成为园所文化的代言人、传声筒,我园以健康教育为主线,围绕“三健康”(健康生活、健康运动、健康心理)园本特色,对幼儿园空间进行合理规划和开发,创设具有鲜明健康特色的园所环境。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和传播工具的发展,抖音类平台上的短视频强势爆红,但随后也因传播主体的伦理素养堪忧及需求偏异、短视频的特性及平台把关失限、传播场域失序和社会伦理失范投射等原因暴露出虚假低俗信息横行、易上瘾及隐私被侵犯等伦理“破限”问题。要想实现短视频平台的伦理归位,需要政府、平台、用户等多方协作,共同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全民治理网络,政府完善法治监管,平台加强伦理自律,用户提升伦理素养,合力打造文明
时光流转,我园以园为本的教研制度研究已经悄然走过三年的历程了。今天,我们驻足梳理的不仅仅是教师业务成长的点滴,更是教研模式的变革与创新。我们一直在思考:通过研修机制,我们想要发展教师的哪些核心能力?显然,教研活动的外在目标是提升教师在某一领域的教育技能,但潜在目标是培养教师群体获得一种热爱思考、乐于研究、享受创造的工作方式。只有具备自我研究的能力,教师的专业成长才能持续下去。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在教研工作中把培养“善思会做”的教师群体作为创新教研模式的基础,把强化引领、对话和反思机制的有效性作为工作创新的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