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现象学视域中的技术意向性评析

来源 :大连干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XINLONG1987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德和维贝克等人把经典现象学中的意向性概念引入后现象学技术哲学中,认为技术人工物也有意向性,即“指向”作用。如此定义的“技术意向性”并不具有经典现象学意向性概念的自明性和原初性。后者的指向性是确定的,而前者的指向性却可以有多种选择,并且很难说哪种选择更基本。对于“技术意向性”的解释离开经典现象学的意向性概念是不可能的,其意向性的实现、选择或失常都需要从技术设计者和使用者的意向性是否能够达到融合一致的角度来解释。另外,技术意向性的“指向”特性无法把它和技术功能相区分,前者并没有比后者提供更多的内容。因此,可
其他文献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为显著的特色之一,是以人民性为本质特征的民主类型和民主新形态。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和民主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建设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国家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探索思考选择的国家制度建设方向,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国家制度建设初心。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制度型构获得支撑。这些制度包括: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权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其他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中国民主政治性质、特点和优势的新概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成为一项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理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问题,不能脱离当代中国政治过程这一本体,尤其应注重中国政治过程中的重大政治关系。基于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的关系、人民与国家的关系、人民与发展的关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机理能够得到更加深入的认识。这三大政治关系分别揭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三重发展机理。其一,人民的社会存在的多样性不断为人民民主事务注入活力、形成需求、产生动力,人民从而将存在于人民民主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