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率先在全国推行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改革,较早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成为全国市场化程度最高、市场体系最完备的地区。当前,广东经济正面临巨大挑战,只有不断深化体制改革、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才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努力在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征程上迈出新步伐。
一、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2008年,广东本地生产总值35696亿元,增长10.1%,约为全国的八分之一;人均生产总值达37588亿元,增长8.7%,突破5000美元,其中,珠三角人均GDP突破9000美元;财政总收入8470亿元,约占全国的1/7;进出口总额6833亿美元,占全国的26.7%;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56119亿元,约占全国的1/8。
受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低迷的影响,广东省经济发展面临新世纪以来最严重的困难:一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去年,广东经济增幅低于1979—2007年13.8%的平均增速,比上年回落了4.6个百分点,回落幅度高于全国。二是出口持续下滑。去年出口增长9.4%,回落12.9个百分点。特别是去年第4季度出口加速回落,到今年1月单月降幅达到23.6%。三是企业经营困难。去年前11个月工业企业利润下降13.1%,增速回落46.4个百分点,关闭、停产、歇业、转移的中小企业数量增加,就业压力增大。四是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下降。去年全省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5376.08亿元,下降8.9%。五是财政收支平衡难度加大。去年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总收入仅增长9.3%,增速回落42.2个百分点,今年1月则下降27.9%。
出现如此严峻的局面,一方面由于广东经济外向度高,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来得更早、更直接、更明显。2007年广东外贸依存度155%,比全国高89个百分点,加工贸易约占2/3,近七成商品出口到美国、欧盟、日本三地。另一方面,2003年以来广东经济保持14.5%的高速增长,存在调整的必要。重要的是,广东省产业整体处于价值链条的中低端,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制造业比重较大,产品技术来源60—70%属于外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二、广东抓改革、促调整、保增长的初步实践
我们深刻感受到,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极致。这场危机是传统发展模式之危,科学发展模式之机。化危为机”的根本出路在于调整经济结构。去年,广东对新一轮发展进行了谋篇布局,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取得了重要成效。
(一)着力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为有效扩大投资、优化投资结构提供制度保障
制定实施科学发展观评价指标体系及考核评价办法。颁布实施省政府第三轮第三批行政审批项目调整目录,下放管理权限102项。企业投资项目备案信息系统实现全省网上备案。开展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尤其是启动“新十项工程”,加大投资力度,决定统筹使用2009—2012年各项支持经济社会发展资金、集中投入财政性资金约1000亿元,安排重点工程投资3030亿元,集中投向公共交通网络、节能减排基础设施、现代产业体系、重点领域自主创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农村基础设施等领域。去年,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540亿元,农业和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49.4%和18.7%,高耗能工业投资下降7.1%。
(二)着力完善产业政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制定实施《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支持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发展。省市共建先进制造业基地14个,新增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11个。出台实施建设创新型广东行动纲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2.2万亿元,增长15%,发明专利授权量跃居全国第一。严格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全年共淘汰落后钢铁产能550万吨、关停小火电300万千瓦以上。淘汰落后水泥产能2500万吨,提前完成国家下达全省“十一五”期间的任务。单位生产总值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下降5.58%和5.28%,超额完成年度减排任务。启动省部合作共建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工作,全省“招拍挂”出让土地数量占出让土地总量的80%。
(三)着力完善各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环境,全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取得新进展,省国资委监管的24家国有企业集团企业总资产达到4750.27万元,比2004年增长39.39%。完善和落实扶持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措施,着力帮助中小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积极开展股权出资试点,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民营经济增加值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
(四)着力加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努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发制定《关于深化征地制度改革的意见》,建立健全征地补偿款预存制度,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试点,经营权流转面积占总数的14.4%。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1136个,成员达16.9万人。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珠江三角洲地区已将城镇化的农村地区居民,统一转为城市户口。
(五)着力完善区域发展政策,促进珠三角与东西北地区协同发展
制定实施《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及配套文件,以竞争方式安排资金择优扶持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实现东西北地区销售电价区域同网同价。
(六)着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扩大消费提供有利条件
公共财政进一步向民生倾斜,用于民生、公共服务、帮助市县增强发展后劲的省级财政资金852亿元,占总支出的73.7%。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总量约占全国的1/5。农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200元的困难家庭全部纳入低保。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100元以上,参合率达95.4%。
三、围绕“科学发展,先行先试”,不断创新体制机制
去年年底,国务院批准实施《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广东将抓住实施规划纲要的历史机遇,围绕“三促进一保持”(即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这个中心任务,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着力创新“六大机制”,为应对危机、优化结构、确保增长增添新动力。
(一)创新行政管理机制
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增强科学调控能力。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做好第四批审批制度改革,省本级争取减少一半审批事项。加快推进省、市、县和镇电子监察系统的四级联网。建立健全在专项资金分配环节引入竞争性机制的有效办法。开展乡镇财政和村级财务管理方式改革试点。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健全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决策权,扩大地方投资项目审批核准权限,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和审批管理制度。
(二)创新产业转型升级机制
加快推进结构调整优化,提高经济竞争力。促进自主创新,探索完善政产学研商的创新推动机制,促进形成全国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和成果转化基地。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扶持发展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拳头产品和销售收入超百过千亿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促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制造业产业基地,着力培育新能源汽车、航空制造等新兴产业。推动国有资本进一步向重要资源、基础产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建立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
(三)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实施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战略,促进区域协调与合作发展。制定《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专项规划和实施细则,落实完善先行先试领域的综合配套政策,加快珠三角地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推动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突出建设好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鼓励珠三角企业加快向东西北地区转移。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支持东西北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和产业建设,加强教育、就业、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缩小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制定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选择1—2个市(县)按照主体功能规划开展试点。
(四)创新城乡统筹发展机制
建立推进城乡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的长效机制。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加快农村土地确权,推动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推动惠州、佛山、中山等市开展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点。推进村镇银行和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实现城乡规划“无缝对接,统一管理”。积极推进“市县同城”的行政整合,加大“并镇”、“并村”和“镇改街”、“村改居”的实施力度。实行城乡居民户口统一登记管理制度,并对相关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险、义务教育、计划生育等进行配套改革,统筹城乡社会管理。建立和完善“积分制”,有序吸收农民工转为城市居民。
(五)创新资源和环境持续利用机制
综合运用法律、价格、财税、行政等手段,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加快完善电、油、气、水、土地等资源性产品和要素价格改革。探索建立环境容量有偿使用制度和排污权交易市场,全面开征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建立政府部门间的环境与发展协商制度,解决区域、流域之间的重大问题。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统一区域环境政策和标准,统一规划区域环境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环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节约能源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的制订及修订。
(六)创新开放型经济发展机制
推进建立比较完善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转变外贸发展方式,鼓励加工贸易延伸产业链,推动一批优势加工贸易企业从贴牌生产、委托设计向自主品牌转型。完善支持企业“走出去”协调机制。与东盟国家有关机构建立对话协调机制。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技术产业、高端制造环节和现代服务业。积极开展金融、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中外合资、合作试点。促进粤港澳一体化合作,全面落实CEPA在广东先行先试的政策措施,联合港澳承接全球服务业转移和外包业务。推动构建粤港澳金融共同市场,开展对港澳地区贸易项下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试点。推动与港澳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环境保护、应急管理等领域的合作,共同推进建设大珠三角优质生活圈。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消除行政壁垒,加快形成公平开放、规范统一的大市场。
一、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2008年,广东本地生产总值35696亿元,增长10.1%,约为全国的八分之一;人均生产总值达37588亿元,增长8.7%,突破5000美元,其中,珠三角人均GDP突破9000美元;财政总收入8470亿元,约占全国的1/7;进出口总额6833亿美元,占全国的26.7%;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56119亿元,约占全国的1/8。
受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低迷的影响,广东省经济发展面临新世纪以来最严重的困难:一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去年,广东经济增幅低于1979—2007年13.8%的平均增速,比上年回落了4.6个百分点,回落幅度高于全国。二是出口持续下滑。去年出口增长9.4%,回落12.9个百分点。特别是去年第4季度出口加速回落,到今年1月单月降幅达到23.6%。三是企业经营困难。去年前11个月工业企业利润下降13.1%,增速回落46.4个百分点,关闭、停产、歇业、转移的中小企业数量增加,就业压力增大。四是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下降。去年全省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5376.08亿元,下降8.9%。五是财政收支平衡难度加大。去年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总收入仅增长9.3%,增速回落42.2个百分点,今年1月则下降27.9%。
出现如此严峻的局面,一方面由于广东经济外向度高,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来得更早、更直接、更明显。2007年广东外贸依存度155%,比全国高89个百分点,加工贸易约占2/3,近七成商品出口到美国、欧盟、日本三地。另一方面,2003年以来广东经济保持14.5%的高速增长,存在调整的必要。重要的是,广东省产业整体处于价值链条的中低端,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制造业比重较大,产品技术来源60—70%属于外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二、广东抓改革、促调整、保增长的初步实践
我们深刻感受到,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极致。这场危机是传统发展模式之危,科学发展模式之机。化危为机”的根本出路在于调整经济结构。去年,广东对新一轮发展进行了谋篇布局,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取得了重要成效。
(一)着力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为有效扩大投资、优化投资结构提供制度保障
制定实施科学发展观评价指标体系及考核评价办法。颁布实施省政府第三轮第三批行政审批项目调整目录,下放管理权限102项。企业投资项目备案信息系统实现全省网上备案。开展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尤其是启动“新十项工程”,加大投资力度,决定统筹使用2009—2012年各项支持经济社会发展资金、集中投入财政性资金约1000亿元,安排重点工程投资3030亿元,集中投向公共交通网络、节能减排基础设施、现代产业体系、重点领域自主创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农村基础设施等领域。去年,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540亿元,农业和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49.4%和18.7%,高耗能工业投资下降7.1%。
(二)着力完善产业政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制定实施《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支持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发展。省市共建先进制造业基地14个,新增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11个。出台实施建设创新型广东行动纲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2.2万亿元,增长15%,发明专利授权量跃居全国第一。严格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全年共淘汰落后钢铁产能550万吨、关停小火电300万千瓦以上。淘汰落后水泥产能2500万吨,提前完成国家下达全省“十一五”期间的任务。单位生产总值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下降5.58%和5.28%,超额完成年度减排任务。启动省部合作共建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工作,全省“招拍挂”出让土地数量占出让土地总量的80%。
(三)着力完善各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环境,全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取得新进展,省国资委监管的24家国有企业集团企业总资产达到4750.27万元,比2004年增长39.39%。完善和落实扶持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措施,着力帮助中小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积极开展股权出资试点,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民营经济增加值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
(四)着力加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努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发制定《关于深化征地制度改革的意见》,建立健全征地补偿款预存制度,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试点,经营权流转面积占总数的14.4%。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1136个,成员达16.9万人。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珠江三角洲地区已将城镇化的农村地区居民,统一转为城市户口。
(五)着力完善区域发展政策,促进珠三角与东西北地区协同发展
制定实施《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及配套文件,以竞争方式安排资金择优扶持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实现东西北地区销售电价区域同网同价。
(六)着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扩大消费提供有利条件
公共财政进一步向民生倾斜,用于民生、公共服务、帮助市县增强发展后劲的省级财政资金852亿元,占总支出的73.7%。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总量约占全国的1/5。农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200元的困难家庭全部纳入低保。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100元以上,参合率达95.4%。
三、围绕“科学发展,先行先试”,不断创新体制机制
去年年底,国务院批准实施《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广东将抓住实施规划纲要的历史机遇,围绕“三促进一保持”(即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这个中心任务,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着力创新“六大机制”,为应对危机、优化结构、确保增长增添新动力。
(一)创新行政管理机制
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增强科学调控能力。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做好第四批审批制度改革,省本级争取减少一半审批事项。加快推进省、市、县和镇电子监察系统的四级联网。建立健全在专项资金分配环节引入竞争性机制的有效办法。开展乡镇财政和村级财务管理方式改革试点。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健全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决策权,扩大地方投资项目审批核准权限,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和审批管理制度。
(二)创新产业转型升级机制
加快推进结构调整优化,提高经济竞争力。促进自主创新,探索完善政产学研商的创新推动机制,促进形成全国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和成果转化基地。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扶持发展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拳头产品和销售收入超百过千亿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促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制造业产业基地,着力培育新能源汽车、航空制造等新兴产业。推动国有资本进一步向重要资源、基础产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建立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
(三)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实施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战略,促进区域协调与合作发展。制定《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专项规划和实施细则,落实完善先行先试领域的综合配套政策,加快珠三角地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推动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突出建设好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鼓励珠三角企业加快向东西北地区转移。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支持东西北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和产业建设,加强教育、就业、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缩小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制定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选择1—2个市(县)按照主体功能规划开展试点。
(四)创新城乡统筹发展机制
建立推进城乡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的长效机制。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加快农村土地确权,推动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推动惠州、佛山、中山等市开展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点。推进村镇银行和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实现城乡规划“无缝对接,统一管理”。积极推进“市县同城”的行政整合,加大“并镇”、“并村”和“镇改街”、“村改居”的实施力度。实行城乡居民户口统一登记管理制度,并对相关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险、义务教育、计划生育等进行配套改革,统筹城乡社会管理。建立和完善“积分制”,有序吸收农民工转为城市居民。
(五)创新资源和环境持续利用机制
综合运用法律、价格、财税、行政等手段,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加快完善电、油、气、水、土地等资源性产品和要素价格改革。探索建立环境容量有偿使用制度和排污权交易市场,全面开征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建立政府部门间的环境与发展协商制度,解决区域、流域之间的重大问题。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统一区域环境政策和标准,统一规划区域环境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环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节约能源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的制订及修订。
(六)创新开放型经济发展机制
推进建立比较完善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转变外贸发展方式,鼓励加工贸易延伸产业链,推动一批优势加工贸易企业从贴牌生产、委托设计向自主品牌转型。完善支持企业“走出去”协调机制。与东盟国家有关机构建立对话协调机制。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技术产业、高端制造环节和现代服务业。积极开展金融、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中外合资、合作试点。促进粤港澳一体化合作,全面落实CEPA在广东先行先试的政策措施,联合港澳承接全球服务业转移和外包业务。推动构建粤港澳金融共同市场,开展对港澳地区贸易项下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试点。推动与港澳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环境保护、应急管理等领域的合作,共同推进建设大珠三角优质生活圈。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消除行政壁垒,加快形成公平开放、规范统一的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