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由学生自主而不是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它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它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即在学习活动之前,学生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作好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自主学习是与他人支配的学习截然对立的,它能够使学生为自己负责,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自主教学是师生建立一种和谐、平等、互动的教学平台,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使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方法,进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品质。
1 自主教学的特征
1.1 积极性。从兴趣和情感需要出发,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1.2 自主性。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主动思考探究。
1.3 创造性。在朗读感悟、思考探究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敢于发表独立见解。
1.4 实践性。在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中,陶冶情操,发展语言,锻炼思维,提高语文素养。
2 自主学习在课堂实施
2.1 创设教学情境,唤起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和需要出发,充分利用已有的学习资源,创设情景,激起学生高昂的学习兴趣,并使之成为整个学习过程的纽带,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从“新”、“奇”上去引导学习兴趣,吸引他们去追求、探索。“新”就是注重知识从内容到形式上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奇”就是提出让学生觉得稀奇的问题,使学生对新事物产生好奇心理。
2.2 列举自学提纲,激励主动探究。教学中,激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大胆地提出质疑,积极思考探究。使学生在不断地发现、解决疑难中,获取新知,体验成功的快乐。但小学生在认知水平和分辨能力上尚存在着差异,他们分析能力和质疑能力都还难以具备较强的针对性,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设计一些提纲,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一个框架。当然,这一框架应该是粗线条的,既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要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所提示,还不能过于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习是丰富多彩的,课堂是瞬息万变的,教师只能从学生的现状作出多种假设,拟定一个大致的框架、轮廓或者是学习的最佳途径,以供学生选择,并在运用中随时得到调整。为此,需要我们教师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学习课文时,教师提出问题,并不急于解答,而是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寻找问题的答案。于是同学们有的上网,有的去图书室查找资料,有的阅读原著中的有关章节,有的结成小组边读课文边讨论,还有的围在一起编演课本剧……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学习兴趣盎然,效果极佳。
2.3 开拓学习空间,发展思维空间。学生在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超越文本和课堂的限制,或者阅读相关资料,或进行专题辩论,或开展对课文的鉴赏与批判,或根据课文情景展开联想和想象。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无拘无束地学习语言,表达情感。如学习《向命运挑战》一课,鼓励学生带着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或围绕一个问题展开讨论,或去图书室、登陆网络搜集有关信息资料,并提出要求:可以几个人结成小组,分工合作,做好讨论记录和资料的摘记、整理工作。由于任务明确,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了很多资料。同学们异常兴奋,都争着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给老师看。教师看到时机成熟,抓住学生的兴奋点,组织他们在班上交流感受,展示资料。这时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读懂了课文中,提高了认识,锻炼了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4 设计鲜活的练习形式。练习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必由之路。阅读中可让学生圈圈点点、勾勾画画,读读感兴趣的内容,抄抄喜欢的词句,阅读后背背喜欢的段落,写写读后的感受。将乏味的抄、背、写融于灵活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读写实践中陶冶情操,发展语言,锻炼思维,提高语文能力。
3 自主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3.1 师生关系的重新确立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必要条件。自主教育思想认为,只有承认教师与学生分别是教学过程中不同方面活动的主体,才能既明确教学的责任,又把教师和学生放在真正平等的地位上,使双方的积极性都得到发挥。在双主体的协同活动中,教师负责整个教学活动情境、内容、方式、条件等的设计与安排,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不是通常所见的对教师提问的一种简单应答,而是有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比如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进程,选择自我管理的方式等。教师不再一味地要求学生如何做,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出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活动的情境、内容、方式以及教学活动的进程,而不是完全按照教案的既定设计,一竿子到底。
3.2 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我们承认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但绝不能否定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训练”不同于“练习”,跟通常在语文课上看到的刻板的字、词、句“操练”也不是一回事,“训练”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训练”是教学过程中作为“训”方的教师和作为“练方”的学生相互合作的一种必要的形式。真正以“训练”的要求教读一篇课文,教师需着眼于指点阅读的门径,学生则致力于自求理解,自致其知。正如叶圣陶先生所云:“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之。”最后达到“学生自能读书,不用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即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
自主教学是师生建立一种和谐、平等、互动的教学平台,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使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方法,进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品质。
1 自主教学的特征
1.1 积极性。从兴趣和情感需要出发,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1.2 自主性。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主动思考探究。
1.3 创造性。在朗读感悟、思考探究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敢于发表独立见解。
1.4 实践性。在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中,陶冶情操,发展语言,锻炼思维,提高语文素养。
2 自主学习在课堂实施
2.1 创设教学情境,唤起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和需要出发,充分利用已有的学习资源,创设情景,激起学生高昂的学习兴趣,并使之成为整个学习过程的纽带,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从“新”、“奇”上去引导学习兴趣,吸引他们去追求、探索。“新”就是注重知识从内容到形式上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奇”就是提出让学生觉得稀奇的问题,使学生对新事物产生好奇心理。
2.2 列举自学提纲,激励主动探究。教学中,激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大胆地提出质疑,积极思考探究。使学生在不断地发现、解决疑难中,获取新知,体验成功的快乐。但小学生在认知水平和分辨能力上尚存在着差异,他们分析能力和质疑能力都还难以具备较强的针对性,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设计一些提纲,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一个框架。当然,这一框架应该是粗线条的,既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要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所提示,还不能过于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习是丰富多彩的,课堂是瞬息万变的,教师只能从学生的现状作出多种假设,拟定一个大致的框架、轮廓或者是学习的最佳途径,以供学生选择,并在运用中随时得到调整。为此,需要我们教师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学习课文时,教师提出问题,并不急于解答,而是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寻找问题的答案。于是同学们有的上网,有的去图书室查找资料,有的阅读原著中的有关章节,有的结成小组边读课文边讨论,还有的围在一起编演课本剧……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学习兴趣盎然,效果极佳。
2.3 开拓学习空间,发展思维空间。学生在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超越文本和课堂的限制,或者阅读相关资料,或进行专题辩论,或开展对课文的鉴赏与批判,或根据课文情景展开联想和想象。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无拘无束地学习语言,表达情感。如学习《向命运挑战》一课,鼓励学生带着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或围绕一个问题展开讨论,或去图书室、登陆网络搜集有关信息资料,并提出要求:可以几个人结成小组,分工合作,做好讨论记录和资料的摘记、整理工作。由于任务明确,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了很多资料。同学们异常兴奋,都争着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给老师看。教师看到时机成熟,抓住学生的兴奋点,组织他们在班上交流感受,展示资料。这时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读懂了课文中,提高了认识,锻炼了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4 设计鲜活的练习形式。练习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必由之路。阅读中可让学生圈圈点点、勾勾画画,读读感兴趣的内容,抄抄喜欢的词句,阅读后背背喜欢的段落,写写读后的感受。将乏味的抄、背、写融于灵活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读写实践中陶冶情操,发展语言,锻炼思维,提高语文能力。
3 自主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3.1 师生关系的重新确立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必要条件。自主教育思想认为,只有承认教师与学生分别是教学过程中不同方面活动的主体,才能既明确教学的责任,又把教师和学生放在真正平等的地位上,使双方的积极性都得到发挥。在双主体的协同活动中,教师负责整个教学活动情境、内容、方式、条件等的设计与安排,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不是通常所见的对教师提问的一种简单应答,而是有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比如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进程,选择自我管理的方式等。教师不再一味地要求学生如何做,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出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活动的情境、内容、方式以及教学活动的进程,而不是完全按照教案的既定设计,一竿子到底。
3.2 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我们承认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但绝不能否定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训练”不同于“练习”,跟通常在语文课上看到的刻板的字、词、句“操练”也不是一回事,“训练”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训练”是教学过程中作为“训”方的教师和作为“练方”的学生相互合作的一种必要的形式。真正以“训练”的要求教读一篇课文,教师需着眼于指点阅读的门径,学生则致力于自求理解,自致其知。正如叶圣陶先生所云:“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之。”最后达到“学生自能读书,不用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即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