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市中心出发,向西经过吐鲁番的街巷,转弯走上一条路两边都是白杨的公路。天气很好,蓝蓝的,给人的感觉春天真是来了。
路两边渐次闪过民居,人们开始在房前屋后、田间垄头搭建修理葡萄架了。还没有绿色,可浓郁的吐鲁番民间风俗生活气息已扑面而来,等到了夏季,吐鲁番的绿色会调出更浓郁的生活。
路况不是很好,两边堆着沙石、砖料,听文物局的司机小李说,为了交河故城第二次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成功,政府正在重修这条公路。
转弯处,一台挖掘机陷进路边的泥里,翻出的黑色泥土在阳光下幽幽地冒着热气,吐鲁番春天来得真快,连土地也急不可耐地复苏了。
不知不觉,走完10公里的路程,接近山边,蓝天下,远处冒出一片土黄色高地。那就是交河故城吧。
车停在交河故城管理园区的门口。
一条流水缓缓地穿过门口旁的河道,河道里树木相杂,流水清冽。像一个温柔的农家少女浅睡着,这就是那两条流过千年人世沧桑、而仍然青春无限的交河之一吗?
人声渐渐远去,交河故城十分安静,不,用沉寂来形容更好,面对过去还是现在、未来,她早已宠辱不惊了,身旁的人世、人群、人迹让她早已不为所动。也许悲欢离合、红尘世事,她经历的太多太多。后人站在她的面前,只有敬仰、倾听。
为什么要申遗
交河城名称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据记载;“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经历了两千多年,城市依然清晰可见。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交河故城被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94年第一次申请加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失利;相隔十年,交河故城迎来第二次“申遗”。我们为什么要“申遗”?文物局的同志谈了申遗的重要意义。
世界文化遗产举世公认,能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当中,具有不可估量的政治、文化和现实意义。交河故城历史悠久,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文化长河中璀灿的一页,是新疆各民族团结、发展、维护祖国统一的浓缩反映,申遗成功有助于新疆稳定、团结。
交河故城“申遗”成功有助于提升新疆知名度,新疆是全国八大文物省区之一,却没有一处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遗迹,实在与新疆文物大省的地位不相称。
“申遗”成功更能直接拉动当地经济发展。河南龙门石窟“申遗”成功前,门票年收入为1500万元,成功后第二年就达到3000万元。不仅如此,申遗无疑意味着一种文化诉求,让两千多年前的古老文明纳入人类共同的遗产,这是对古老文化的认知,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明证,这个价值是无法用货币计算和统计的。
交河故城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标准
从二千多年前开始到公元十五世纪毁于战火,交河城却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先人们以台地为城市,创造性地运用“压地超凸建墙法”从地面上深挖而下建起土城,以临河峭壁为城墙,以自然河流为护城河,凿地为屋、为宇、为房、为寺,掘地平路,夯土为墙,造就了独具特色的“生土文化”,因此,它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生土建筑城市,保存最完整的都市遗迹。”据测算,交河城长1650米,最宽处300米,现有遗迹总面积达 22万平方米。在建筑艺术上交融东西方建筑的风格,希腊化建筑艺术和中原建筑艺术都汇集在这里,苍苍古老的断坦残壁,经历千年风雨依旧敞着大门让人们来考察、观赏、凭吊。
交河故城的早期遗存,代表着一种已消失的人类文明,在这里先后有车师人、汉人、匈奴人、鲜卑人、高车人、突厥人、吐蕃人、回鹘人、蒙古人、粟特人和其他中亚人居住。从交河墓地和遗址,发掘出大量的文化遗存,在这里袄教、摩尼教、景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都曾盛行过;汉文、突厥文、回鹘文、藏文、吐火罗文、梵文相交呼应,构成交河故城灿烂的文化体系。
文化这个篮子很大,它装载了很多,交河故城是她的最爱。交河是东西方文化的中转站,交河故城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枢纽地位上,作为“丝绸之路”上的历史重镇,它沟通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记载了古代东西方人群的在交河城共同生产、生活融合的过程,树立起一座座丰碑。因此,交河故城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第一、二、三、六等四项标准。
第一次“申遗”没有成功
1994年,我国有五处文化遗产,即承德避暑山庄、曲阜三孔(孔庙、孔林、孔府)、武当山古建筑群、交河故城、布达拉宫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中,单单交河故城落选。当时,来此地考察的专家们发现,交河故城周边环境不符合标准要求,在故城周边地区围绕着大片耕地和数十户民宅,有些地块还处在交河故城保护范围之内,对故城本体造成破坏,不利于故城长期保存,这是第一次“申遗”失利的主要原因之一;管理机构不健全,交河故城几乎处在一种无专门机构管理状况下,为应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考察,当时仅挂了一个交河管理处的牌子等原因导致第一次“申遗”失利。
二叩“申遗”之门
一晃十年过去,交河故城再次申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次“申遗”的意义和重要性较之第一次更加重要迫切。
目前我国正在加紧“丝绸之路”申报项目的步伐,交河故城是丝绸之路上最为独特、保存最好的古代城市遗址,是其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故而国家以之作为切入点提前申报。目前中亚五国也正在积极进行“丝绸之路”的申报工作,我国应先行一步,掌握主动,争取在2005年世界遗产项目的45个限额中,占有一个份额,其它缔约国尚无充分准备,因此,我国申报成功的机会很大。吐鲁番地区文物局局长李肖说:“现在一些中亚国家也在进行丝绸之路的申遗工作,但丝绸之路最重要的路段都在中国,将丝绸之路中国段申报并使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一旦别的国家“申遗”成功,我们对于这一宝贵遗产的继承,在很多方面都将受制于人。”
对于吐鲁番地区而言,交河故城申报成功将会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按照世界遗产公约的要求,一处历史遗址只具有一次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机会,一旦失败,将不能再次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交河故城曾于1994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挡了回来。但是联合国考虑到交河故城的特殊文化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破格给予交河故城一次“留评”资格,待交河故城改善好周边环境后再重新审查。
如果这次“申遗”不成功,势必会影响我国对整个“丝绸之路”项目的申报进程。因此国家下了大力气高度重视这次申遗工作。1998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交河故城时,做了重要指导,国家文物局一直密切关注这次申报工作的进程,在业务等方面大力支持。这次自治区副主席库热西·买合苏提亲自挂帅,任“申遗”领导工作小组组长,并做出明确表态全力支持申报工作开展。吐鲁番地委、行署领导也十分关心这次申遗工作。
在法律层面上,自治区1999年6月正式公布实施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交河故城历史文化遗址保护管理办法》,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实施《吐鲁番地区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使得该规划具有了法律依据。该规划是国家第一次为一个地区制定的完整详细的文物保护规划,其附件中就包括《交河故城文物保护详细规划》。足见政府对文物保护和对此“申遗”工作的重视程度。
“申遗”的前期工作
吐鲁番地区文物局也根据“申遗”的要求做好申报的前期工作。自1995年吐鲁番地区文物局成立以后,吐鲁番文物的保护利用开始作为一个系统运行。1999年,专门的管理机构——故城管理处成立,交河故城的保护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在文物研究方面,这十年来有关交河故城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增加了交河故城申报的份量。除此之外,文物局自身也提前着手准备,加快机构设置,人员配备。
对交河故城本体来说,防洪坝工程十分重要,为免除故城水患之忧,文物局在故城台地北端崖体下修建了 710米防洪大坝,并进行了植树固沙、护坡工作;景区服务设施改造、改建、迁移停车场,以及管理用房等工程也已完成。笔者在故城里看到,依照“修旧如旧”、不改变原貌的原则,对一些建筑物的墙体进行了加固和修补,所用的均是生土材料,保留了故城原有的建筑原貌;为了保护交河故城地面文化层免受践踏,在主要的干道上都铺上了木栈道,部分重点遗址地段已实施封闭管理,除此之外,交河故城管理区内不符合“申遗”要求的建筑物,如交河故城文物陈列馆、塔式商亭、仿建西北小寺等设施都要拆除,迁移出去。至 2003年底,用于保护、研究的交河故城的资金总数逾千万元。
目前,申报工作的中文文本和英文文本和电视片已于2004年10月31日、12月31日前上报国家文物局,2005年6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专家组将要来吐核查申报工作,这是申报工作一个重要的关口。
“申遗”工作面临的实际困难
“申遗”工作面临许多实际困难。最大的是资金缺口问题。交河故蜮的工作人员指着周边的一些耕地和民宅说,这些在保护范围内的耕地正在退耕还地,但是困难不小。根据2002年《规划》数据了解,交河故城保护范围内现有耕地428亩,民宅42户,按照要求需进行拆迁、退耕还地。但是两项费用达2560万元之多,这还没有算上整个申报工作的概算,整个算下来将达到5000多万元。申报工作不是文物局一家的事情,只有政府等多家部门的通力协作,才能保证申报工作成功。
如果协调不利,在拆迁、安置、土地退耕问题上处理不好,将直接影响“申遗”成功;如果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群众不太了解,将会影响申报工作的顺利进行,因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十分重视当地群众对“申遗”工作的了解程度。
对于公众十分关心的旅游开发与文物开发的关系,吐鲁番地区文物局局长李肖说:“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开发旅游是我们地区的大政方针,保护的目的也是让现在和将来的人民能看到这些东西,只要我们认真细致地工作,利用现在的科技手段加强管理,是可行的。”
路两边渐次闪过民居,人们开始在房前屋后、田间垄头搭建修理葡萄架了。还没有绿色,可浓郁的吐鲁番民间风俗生活气息已扑面而来,等到了夏季,吐鲁番的绿色会调出更浓郁的生活。
路况不是很好,两边堆着沙石、砖料,听文物局的司机小李说,为了交河故城第二次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成功,政府正在重修这条公路。
转弯处,一台挖掘机陷进路边的泥里,翻出的黑色泥土在阳光下幽幽地冒着热气,吐鲁番春天来得真快,连土地也急不可耐地复苏了。
不知不觉,走完10公里的路程,接近山边,蓝天下,远处冒出一片土黄色高地。那就是交河故城吧。
车停在交河故城管理园区的门口。
一条流水缓缓地穿过门口旁的河道,河道里树木相杂,流水清冽。像一个温柔的农家少女浅睡着,这就是那两条流过千年人世沧桑、而仍然青春无限的交河之一吗?
人声渐渐远去,交河故城十分安静,不,用沉寂来形容更好,面对过去还是现在、未来,她早已宠辱不惊了,身旁的人世、人群、人迹让她早已不为所动。也许悲欢离合、红尘世事,她经历的太多太多。后人站在她的面前,只有敬仰、倾听。
为什么要申遗
交河城名称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据记载;“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经历了两千多年,城市依然清晰可见。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交河故城被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94年第一次申请加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失利;相隔十年,交河故城迎来第二次“申遗”。我们为什么要“申遗”?文物局的同志谈了申遗的重要意义。
世界文化遗产举世公认,能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当中,具有不可估量的政治、文化和现实意义。交河故城历史悠久,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文化长河中璀灿的一页,是新疆各民族团结、发展、维护祖国统一的浓缩反映,申遗成功有助于新疆稳定、团结。
交河故城“申遗”成功有助于提升新疆知名度,新疆是全国八大文物省区之一,却没有一处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遗迹,实在与新疆文物大省的地位不相称。
“申遗”成功更能直接拉动当地经济发展。河南龙门石窟“申遗”成功前,门票年收入为1500万元,成功后第二年就达到3000万元。不仅如此,申遗无疑意味着一种文化诉求,让两千多年前的古老文明纳入人类共同的遗产,这是对古老文化的认知,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明证,这个价值是无法用货币计算和统计的。
交河故城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标准
从二千多年前开始到公元十五世纪毁于战火,交河城却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先人们以台地为城市,创造性地运用“压地超凸建墙法”从地面上深挖而下建起土城,以临河峭壁为城墙,以自然河流为护城河,凿地为屋、为宇、为房、为寺,掘地平路,夯土为墙,造就了独具特色的“生土文化”,因此,它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生土建筑城市,保存最完整的都市遗迹。”据测算,交河城长1650米,最宽处300米,现有遗迹总面积达 22万平方米。在建筑艺术上交融东西方建筑的风格,希腊化建筑艺术和中原建筑艺术都汇集在这里,苍苍古老的断坦残壁,经历千年风雨依旧敞着大门让人们来考察、观赏、凭吊。
交河故城的早期遗存,代表着一种已消失的人类文明,在这里先后有车师人、汉人、匈奴人、鲜卑人、高车人、突厥人、吐蕃人、回鹘人、蒙古人、粟特人和其他中亚人居住。从交河墓地和遗址,发掘出大量的文化遗存,在这里袄教、摩尼教、景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都曾盛行过;汉文、突厥文、回鹘文、藏文、吐火罗文、梵文相交呼应,构成交河故城灿烂的文化体系。
文化这个篮子很大,它装载了很多,交河故城是她的最爱。交河是东西方文化的中转站,交河故城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枢纽地位上,作为“丝绸之路”上的历史重镇,它沟通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记载了古代东西方人群的在交河城共同生产、生活融合的过程,树立起一座座丰碑。因此,交河故城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第一、二、三、六等四项标准。
第一次“申遗”没有成功
1994年,我国有五处文化遗产,即承德避暑山庄、曲阜三孔(孔庙、孔林、孔府)、武当山古建筑群、交河故城、布达拉宫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中,单单交河故城落选。当时,来此地考察的专家们发现,交河故城周边环境不符合标准要求,在故城周边地区围绕着大片耕地和数十户民宅,有些地块还处在交河故城保护范围之内,对故城本体造成破坏,不利于故城长期保存,这是第一次“申遗”失利的主要原因之一;管理机构不健全,交河故城几乎处在一种无专门机构管理状况下,为应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考察,当时仅挂了一个交河管理处的牌子等原因导致第一次“申遗”失利。
二叩“申遗”之门
一晃十年过去,交河故城再次申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次“申遗”的意义和重要性较之第一次更加重要迫切。
目前我国正在加紧“丝绸之路”申报项目的步伐,交河故城是丝绸之路上最为独特、保存最好的古代城市遗址,是其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故而国家以之作为切入点提前申报。目前中亚五国也正在积极进行“丝绸之路”的申报工作,我国应先行一步,掌握主动,争取在2005年世界遗产项目的45个限额中,占有一个份额,其它缔约国尚无充分准备,因此,我国申报成功的机会很大。吐鲁番地区文物局局长李肖说:“现在一些中亚国家也在进行丝绸之路的申遗工作,但丝绸之路最重要的路段都在中国,将丝绸之路中国段申报并使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一旦别的国家“申遗”成功,我们对于这一宝贵遗产的继承,在很多方面都将受制于人。”
对于吐鲁番地区而言,交河故城申报成功将会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按照世界遗产公约的要求,一处历史遗址只具有一次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机会,一旦失败,将不能再次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交河故城曾于1994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挡了回来。但是联合国考虑到交河故城的特殊文化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破格给予交河故城一次“留评”资格,待交河故城改善好周边环境后再重新审查。
如果这次“申遗”不成功,势必会影响我国对整个“丝绸之路”项目的申报进程。因此国家下了大力气高度重视这次申遗工作。1998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交河故城时,做了重要指导,国家文物局一直密切关注这次申报工作的进程,在业务等方面大力支持。这次自治区副主席库热西·买合苏提亲自挂帅,任“申遗”领导工作小组组长,并做出明确表态全力支持申报工作开展。吐鲁番地委、行署领导也十分关心这次申遗工作。
在法律层面上,自治区1999年6月正式公布实施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交河故城历史文化遗址保护管理办法》,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实施《吐鲁番地区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使得该规划具有了法律依据。该规划是国家第一次为一个地区制定的完整详细的文物保护规划,其附件中就包括《交河故城文物保护详细规划》。足见政府对文物保护和对此“申遗”工作的重视程度。
“申遗”的前期工作
吐鲁番地区文物局也根据“申遗”的要求做好申报的前期工作。自1995年吐鲁番地区文物局成立以后,吐鲁番文物的保护利用开始作为一个系统运行。1999年,专门的管理机构——故城管理处成立,交河故城的保护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在文物研究方面,这十年来有关交河故城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增加了交河故城申报的份量。除此之外,文物局自身也提前着手准备,加快机构设置,人员配备。
对交河故城本体来说,防洪坝工程十分重要,为免除故城水患之忧,文物局在故城台地北端崖体下修建了 710米防洪大坝,并进行了植树固沙、护坡工作;景区服务设施改造、改建、迁移停车场,以及管理用房等工程也已完成。笔者在故城里看到,依照“修旧如旧”、不改变原貌的原则,对一些建筑物的墙体进行了加固和修补,所用的均是生土材料,保留了故城原有的建筑原貌;为了保护交河故城地面文化层免受践踏,在主要的干道上都铺上了木栈道,部分重点遗址地段已实施封闭管理,除此之外,交河故城管理区内不符合“申遗”要求的建筑物,如交河故城文物陈列馆、塔式商亭、仿建西北小寺等设施都要拆除,迁移出去。至 2003年底,用于保护、研究的交河故城的资金总数逾千万元。
目前,申报工作的中文文本和英文文本和电视片已于2004年10月31日、12月31日前上报国家文物局,2005年6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专家组将要来吐核查申报工作,这是申报工作一个重要的关口。
“申遗”工作面临的实际困难
“申遗”工作面临许多实际困难。最大的是资金缺口问题。交河故蜮的工作人员指着周边的一些耕地和民宅说,这些在保护范围内的耕地正在退耕还地,但是困难不小。根据2002年《规划》数据了解,交河故城保护范围内现有耕地428亩,民宅42户,按照要求需进行拆迁、退耕还地。但是两项费用达2560万元之多,这还没有算上整个申报工作的概算,整个算下来将达到5000多万元。申报工作不是文物局一家的事情,只有政府等多家部门的通力协作,才能保证申报工作成功。
如果协调不利,在拆迁、安置、土地退耕问题上处理不好,将直接影响“申遗”成功;如果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群众不太了解,将会影响申报工作的顺利进行,因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十分重视当地群众对“申遗”工作的了解程度。
对于公众十分关心的旅游开发与文物开发的关系,吐鲁番地区文物局局长李肖说:“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开发旅游是我们地区的大政方针,保护的目的也是让现在和将来的人民能看到这些东西,只要我们认真细致地工作,利用现在的科技手段加强管理,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