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不少在网络上发帖的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似乎也遇到了这种对全盘人生热情低下的状态
日本社会观察家三浦展的著作《下流社会》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就是当下的日本社会已经形成了一个所谓“下流社会”。这个说法当然不是中文中的那个道德上“下流”的用法,按照三浦展的看法,是指所谓的“中流阶层中的下层”。他们虽然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却缺少生活的意欲。
在日本,“年轻一代源源不断加入‘下流社会’,其最大的特征并不仅仅是低收入,更在于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意愿、学习意愿、消费意愿等的全面下降,也可以说是‘对全盘人生热情低下’。”三浦展认为,现在这样的“下流社会”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上的趋势,会在消费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引发全面的变化,值得高度关切。
三浦展对于日本社会的观察当然和中国社会有极大的差距,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仍然处在一个高速上升的时期,“大气流”仍然在快速地上升。但我觉得这本书所描写的“下流社会”和我去年以来就在观察的网络上已经形成舆论声势的所谓“草根”虽然不能等同,但却有某种形态上的相似之处。
我去年不少文章所观察和描述的中国的“草根”,其实也就是“中等收入者下层”的年轻人。现在不少在网络上发帖的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似乎也遇到了这种“对全盘人生热情低下”的状态。许多人对于已经处于中等收入者状态的他们的长辈或社会的所谓“精英”充满了愤怒和不平,认为他们挡住了自己上升的路,占据了社会的许多位置,也拉高了消费的水准。于是,这些“草根”对于社会也多有不满和抱怨,同时对于自己向上奋斗的信心开始弱化,将自己的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更多地归于社会的问题,而不是自身的原因。
他们通过发匿名的帖子在虚拟世界里表达自己在现实世界被忽视的意见和看法。在现实的社会中,他们可能是低级白领,也可能是大学生,也可能是在家中靠父母生活的还没有找到位置的青年。他们当然不是我们现在通常所指的那些真正的底层劳动者,但他们发现他们以自己的声音发声往往会太弱,也缺少合法性的支持,所以他们往往将自己的“草根”等同于底层的劳动者,发出激烈的声音。
去年以来网络上的一系列的争议,其实都发生在中等收入者的一些有某种“代表性”的人物和这些“草根”之间。如“韩白之争”、“工资单”事件、钟南山和“经济学家”遇到的指责等,均包含了这样的冲突。而中国有非常悠久的“均贫富”“不患贫,患不均”的文化传统,为“草根”提供了思想的依据,过去激进的浪漫的热情当然也增加了这些“草根”话语的合法性。他们常常相信自己就是全体人民的代言人,为社会讲出长辈们忽视的“真理”。在网络中他们异常热情和激烈,但现实里却意愿低下,相当沉默。同时以一种“个性”的张扬以及对社会的批评,来放弃在社会中无法抗拒竞争和奋斗的要求。
应该看到,“草根”的网络的激烈的“跟帖”所张扬的文化,其出現有相当的合理性,也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让我们看到许多值得重视的社会问题。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在这种激愤中仍然存在着相当不理性的因素,也存在着通过对于社会和他人的抱怨而放弃自己社会责任和力争上游的奋斗精神的问题,这颇让人担忧。有时的激烈变成了发泄,有时的抱怨变成了自我解脱的理由。这些特点未必和三浦展说的完全重合,但其实有某种共同性,只是在中国往往表现得更具有言辞激烈的特点而已。
不过,我们还是要高度重视“草根”年轻人的诉求,同时激励他们在中国的上升的“大气流”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向上获得更多的成功。批判社会的热情应该得到鼓励和肯定,但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做得更多,也获得更多的肯定,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的价值,也是我们的“中国梦”的核心,也需要得到更多的肯定和鼓励。
我们需要在中国避免出现那样的“下流社会”。
日本社会观察家三浦展的著作《下流社会》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就是当下的日本社会已经形成了一个所谓“下流社会”。这个说法当然不是中文中的那个道德上“下流”的用法,按照三浦展的看法,是指所谓的“中流阶层中的下层”。他们虽然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却缺少生活的意欲。
在日本,“年轻一代源源不断加入‘下流社会’,其最大的特征并不仅仅是低收入,更在于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意愿、学习意愿、消费意愿等的全面下降,也可以说是‘对全盘人生热情低下’。”三浦展认为,现在这样的“下流社会”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上的趋势,会在消费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引发全面的变化,值得高度关切。
三浦展对于日本社会的观察当然和中国社会有极大的差距,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仍然处在一个高速上升的时期,“大气流”仍然在快速地上升。但我觉得这本书所描写的“下流社会”和我去年以来就在观察的网络上已经形成舆论声势的所谓“草根”虽然不能等同,但却有某种形态上的相似之处。
我去年不少文章所观察和描述的中国的“草根”,其实也就是“中等收入者下层”的年轻人。现在不少在网络上发帖的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似乎也遇到了这种“对全盘人生热情低下”的状态。许多人对于已经处于中等收入者状态的他们的长辈或社会的所谓“精英”充满了愤怒和不平,认为他们挡住了自己上升的路,占据了社会的许多位置,也拉高了消费的水准。于是,这些“草根”对于社会也多有不满和抱怨,同时对于自己向上奋斗的信心开始弱化,将自己的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更多地归于社会的问题,而不是自身的原因。
他们通过发匿名的帖子在虚拟世界里表达自己在现实世界被忽视的意见和看法。在现实的社会中,他们可能是低级白领,也可能是大学生,也可能是在家中靠父母生活的还没有找到位置的青年。他们当然不是我们现在通常所指的那些真正的底层劳动者,但他们发现他们以自己的声音发声往往会太弱,也缺少合法性的支持,所以他们往往将自己的“草根”等同于底层的劳动者,发出激烈的声音。
去年以来网络上的一系列的争议,其实都发生在中等收入者的一些有某种“代表性”的人物和这些“草根”之间。如“韩白之争”、“工资单”事件、钟南山和“经济学家”遇到的指责等,均包含了这样的冲突。而中国有非常悠久的“均贫富”“不患贫,患不均”的文化传统,为“草根”提供了思想的依据,过去激进的浪漫的热情当然也增加了这些“草根”话语的合法性。他们常常相信自己就是全体人民的代言人,为社会讲出长辈们忽视的“真理”。在网络中他们异常热情和激烈,但现实里却意愿低下,相当沉默。同时以一种“个性”的张扬以及对社会的批评,来放弃在社会中无法抗拒竞争和奋斗的要求。
应该看到,“草根”的网络的激烈的“跟帖”所张扬的文化,其出現有相当的合理性,也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让我们看到许多值得重视的社会问题。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在这种激愤中仍然存在着相当不理性的因素,也存在着通过对于社会和他人的抱怨而放弃自己社会责任和力争上游的奋斗精神的问题,这颇让人担忧。有时的激烈变成了发泄,有时的抱怨变成了自我解脱的理由。这些特点未必和三浦展说的完全重合,但其实有某种共同性,只是在中国往往表现得更具有言辞激烈的特点而已。
不过,我们还是要高度重视“草根”年轻人的诉求,同时激励他们在中国的上升的“大气流”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向上获得更多的成功。批判社会的热情应该得到鼓励和肯定,但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做得更多,也获得更多的肯定,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的价值,也是我们的“中国梦”的核心,也需要得到更多的肯定和鼓励。
我们需要在中国避免出现那样的“下流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