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小时之外的时间给我们提供了充实自己的机会,使我们能为可能到来的人生机遇做充分的准备。愿意做萨拉还是马克,是临时抱佛脚还是未雨绸缪?
人一天的时间可以分为3个8小时:工作8小时、睡觉8小时、剩余的8小时。前两个8小时中,人们面临着相似的任务,做着类似的事情,难以形成差异,而在最后一个8小时,如何分配和使用便决定你拥有什么样的人生。爱因斯坦说过:“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业余时间生产着人才,也生产着懒汉、酒鬼、牌迷、赌徒,由此不仅使工作业绩有别,也区分出高低优劣的人生境界。”
所以说,职场中,8小时之外的时间决定你的竞争力。
萨拉为何获救
罗伯特·帕利亚里尼在他《另外8小时》一书中,给我们讲了一个有趣而含义深刻的故事。
6年前,马克和萨拉在一次太平洋游轮之旅途中碰到热带飓风,两个人被抛入大海。幸运的是两个人都逃出生天,分别被困在相距2英里的孤岛上,两座小岛杳无人烟。
为了生存,两人都搭起了避难所,寻找到了淡水溪流,学会捉蟹捕鱼、采集水果和坚果。就这样,两人基本的生存得以维持。每天傍晚时分,在忙碌一天后,马克会花点时间轻松一下,爬到最喜欢的峭壁上,看潮水冲击岩石。到了晚上,马克会遥望群星,祈求自己早日获救。而萨拉则在忙完一天的日常工作之后,花几个小时收集、存放木材,寻找弄够烧出最浓烟的植物,放置在沙滩上挖就的几处起火坑,每次下雨后还要用干燥的木材和植物进行替换。她还收集大大小小的石块,在岛屿四周的沙滩上排出特大号的“HELP”字样。萨拉甚至不想把自己的命运交到可能永远不会出现的救援队手上,每天用竹子和藤蔓编制竹筏。
几周过后,两人在各自的小岛上忙着寻找食物,他们几乎在同一时间看到了远方有一架小飞机。萨拉迅速跑到自己生的小火堆旁,点起一大堆木材,放进能冒浓烟的植物,并用自制的火把点起更多的木头堆和植物。一阵浓烟窜入空气中,占满了她这座小岛上方的天空。
而马克着急的到处乱跑,试图生火,虽然点起了火但火堆太小,他冲进丛林,拔起能找到的任何植物往火堆里扔,不幸的是,这些植物很快闷熄了火堆。
结果可想而知,小飞机飞到了萨拉所在的岛上,救援人员将萨拉救起离开了。马克绝望地想引起救援人员的注意,但无论他怎么跑、跳、大叫,飞机还是飞出了他的视线。马克明白他失去了可能再也不会有的机会。
故事中的孤岛隐喻了我们每个人当下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作者说,如果你觉得自己被困在由单调无聊、账单或失落梦想堆砌成的孤岛上,或者,你总是在梦想要过不一样的人生却不知如何达成,要解决这样的困境只有一种方法:善用剩下的8小时。萨拉之所以能够脱离困境,不在于她每天为了维持生存而做的日常工作——这方面马克应付的也并不差,而在于除此之外剩余时间内的努力和准备。
日复一日的日常工作让人疲于应付,常规的工作流程让人无法突破。而8小时之外的时间给我们提供了充实自己的机会,使我们能为可能到来的人生机遇做充分的准备。愿意做萨拉还是马克,是临时抱佛脚还是未雨绸缪?不同的选择得到了不同的命运。
怎样管好时间
尽管除了工作和睡觉外,我们还有另外8小时的业余时间,但这8小时并不是整块的。它被我们的吃饭喝水、交际聊天、等车坐车等生活的琐事分割成碎片,我们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将它耗费。怎样才能很好地利用这些碎片化的时间呢?
在一次上时间管理的课上,教授在桌子上放了一个装水的罐子。然后又从桌子下面拿出一些正好可以从罐口放进罐子里的“鹅卵石”。当教授把石块放完后问他的学生道:“你们说这罐子是不是满的?”
“是。”所有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说。
“真的吗?”教授笑着问。然后再从桌底下拿出一袋碎石子,把碎石子从罐口倒下去,摇一摇,再加一些,再问学生:“你们说,这罐子现在是不是满的?”这回他的学生不敢回答得太快。最后班上有位学生怯生生地细声回答道:“也许没满。”
“很好!”教授说完后,又从桌下拿出一袋沙子,慢慢地倒进罐子里。倒完后,于是再问班上的学生:“现在你们再告诉我,这个罐子是满的呢?还是没满?”
“没有满。”全班同学这下学乖了,大家很有信心地回答说。
“好极了!”教授再一次称赞这些“孺子可教”的学生们。称赞完后,教授从桌底下拿出一大瓶水,把水倒在看起来已经被鹅卵石、小碎石、沙子填满了的罐子里。当这些事都做完之后,教授正色问他班上的同学:“我们从上面这些事情得到什么重要的功课呢?”
班上一阵沉默,然后一位自以为聪明的学生回答说:“无论我们的工作多忙,行程排得多满,如果能挤一下时间的话,还是可以多做些事的。”这位学生回答完后心中很得意地想:“这门课到底讲的是时间管理啊!”教授听到这样的回答后,点了点头,微笑道:“答案不错,但这并非我要告诉你们的重要信息。”说到这里,这位教授故意顿住,用眼睛向全班同学扫了一遍说:“我想告诉各位最重要的信息是,如果你不先将大的‘鹅卵石’放进罐子里去,你也许以后永远没机会把它们再放进去了。”全班恍然大悟。
教授的解释暗示着,要确定每个时期最重要的事。这些最重要的事就是故事中的“鹅卵石”,我们要保证给这些“鹅卵石”留有足够的空间,选择每天精力最充沛、思想最集中的时间,去处理它们。
这个时间一般是什么时候呢?每个人或有不同,哈佛两小时理论认为是晚上8点到10点之间,它说,“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而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8点到10点之间。”这段时间相对比较完整,可以让我们专心做最有价值的事情,比如读书、思考,学习专门的知识,训练特殊的技能。
当然,我们还需要充分利用剩余的时间来丰富和提高自己,用“小碎石”、“沙子”和“水”这些不那么重要的事填充我们时间的空隙:在等车时浏览新闻,在走路时听听英语,在排队时规划接下来的行程,在饭后进行适当的锻炼,在聊天时维护和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所谓积跬步以致千里、汇小流以成江海,日积月累下来,我们的知识将会不断丰富,能力将会大幅提升。
效率才是生命
如果说时间就是生命的轨迹的话,那么身体则是勾画这个轨迹的画笔。健康的身体是保证我们生命轨迹向前推进的前提。遗憾的是,在现实的压力下,我们往往通过透支自己的身体来追逐时间,最终摔倒在本应更长的人生旅程的中途上,生命的轨迹戛然而止。
杜勃罗留波夫是19世纪俄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他是一位才华横溢而且又十分勤奋的青年学者。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暗下决心,立志成才。他的少年时代最渴望的事情就是能够读遍天下所有的书籍。
杜勃罗留波夫是一个非常有毅力的人,他读书到了分秒必争的忘我境地。同样是13岁,也许别人正跪在地下玩五子棋,杜勃罗留波夫却在一年里就读了410种书。他从20岁到25岁一共写了100多篇内容丰富而又深刻,战斗性、艺术性都很强的论文。遗憾的是,由于长期过分紧张的体力和脑力消耗,年轻的杜勃罗留波夫,还没来得及实现更大的愿望,在仅仅25岁时就英年早近了。
当下,社会竞争激烈,越来越多的人更是拼命“跟时间赛跑”,导致压力过大、劳累过度,最终崩断了生命之弦。远有2004年年仅38岁的均瑶集团原董事长、著名民营企业家王均瑶,近有年仅25岁的百度员工林海韬,年仅30多岁的巢湖学院教师、同济大学博士蔡敏,他们身份各不相同,或是企业家、或是普通企业员工、或是知识分子,却都猝然倒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使本来光明的人生道路过早中断。
这些人都成了时间的奴隶,本应掌控时间却被时间操纵。事实上,有效的利用时间并非跟着时钟的秒针疲于奔命,一味的被时间逼迫,而是合理规划时间,根据自己的身体状态安排不同性质、不同强度的任务,适时放松自己。8小时之外尤其要处理好时间和身体之间的关系,留出足够的时间释放压力,放松身体。张弛有道既保证了身体的健康,又可避免工作、学习中的倦怠,促进工作、学习效率的提高。
人一天的时间可以分为3个8小时:工作8小时、睡觉8小时、剩余的8小时。前两个8小时中,人们面临着相似的任务,做着类似的事情,难以形成差异,而在最后一个8小时,如何分配和使用便决定你拥有什么样的人生。爱因斯坦说过:“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业余时间生产着人才,也生产着懒汉、酒鬼、牌迷、赌徒,由此不仅使工作业绩有别,也区分出高低优劣的人生境界。”
所以说,职场中,8小时之外的时间决定你的竞争力。
萨拉为何获救
罗伯特·帕利亚里尼在他《另外8小时》一书中,给我们讲了一个有趣而含义深刻的故事。
6年前,马克和萨拉在一次太平洋游轮之旅途中碰到热带飓风,两个人被抛入大海。幸运的是两个人都逃出生天,分别被困在相距2英里的孤岛上,两座小岛杳无人烟。
为了生存,两人都搭起了避难所,寻找到了淡水溪流,学会捉蟹捕鱼、采集水果和坚果。就这样,两人基本的生存得以维持。每天傍晚时分,在忙碌一天后,马克会花点时间轻松一下,爬到最喜欢的峭壁上,看潮水冲击岩石。到了晚上,马克会遥望群星,祈求自己早日获救。而萨拉则在忙完一天的日常工作之后,花几个小时收集、存放木材,寻找弄够烧出最浓烟的植物,放置在沙滩上挖就的几处起火坑,每次下雨后还要用干燥的木材和植物进行替换。她还收集大大小小的石块,在岛屿四周的沙滩上排出特大号的“HELP”字样。萨拉甚至不想把自己的命运交到可能永远不会出现的救援队手上,每天用竹子和藤蔓编制竹筏。
几周过后,两人在各自的小岛上忙着寻找食物,他们几乎在同一时间看到了远方有一架小飞机。萨拉迅速跑到自己生的小火堆旁,点起一大堆木材,放进能冒浓烟的植物,并用自制的火把点起更多的木头堆和植物。一阵浓烟窜入空气中,占满了她这座小岛上方的天空。
而马克着急的到处乱跑,试图生火,虽然点起了火但火堆太小,他冲进丛林,拔起能找到的任何植物往火堆里扔,不幸的是,这些植物很快闷熄了火堆。
结果可想而知,小飞机飞到了萨拉所在的岛上,救援人员将萨拉救起离开了。马克绝望地想引起救援人员的注意,但无论他怎么跑、跳、大叫,飞机还是飞出了他的视线。马克明白他失去了可能再也不会有的机会。
故事中的孤岛隐喻了我们每个人当下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作者说,如果你觉得自己被困在由单调无聊、账单或失落梦想堆砌成的孤岛上,或者,你总是在梦想要过不一样的人生却不知如何达成,要解决这样的困境只有一种方法:善用剩下的8小时。萨拉之所以能够脱离困境,不在于她每天为了维持生存而做的日常工作——这方面马克应付的也并不差,而在于除此之外剩余时间内的努力和准备。
日复一日的日常工作让人疲于应付,常规的工作流程让人无法突破。而8小时之外的时间给我们提供了充实自己的机会,使我们能为可能到来的人生机遇做充分的准备。愿意做萨拉还是马克,是临时抱佛脚还是未雨绸缪?不同的选择得到了不同的命运。
怎样管好时间
尽管除了工作和睡觉外,我们还有另外8小时的业余时间,但这8小时并不是整块的。它被我们的吃饭喝水、交际聊天、等车坐车等生活的琐事分割成碎片,我们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将它耗费。怎样才能很好地利用这些碎片化的时间呢?
在一次上时间管理的课上,教授在桌子上放了一个装水的罐子。然后又从桌子下面拿出一些正好可以从罐口放进罐子里的“鹅卵石”。当教授把石块放完后问他的学生道:“你们说这罐子是不是满的?”
“是。”所有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说。
“真的吗?”教授笑着问。然后再从桌底下拿出一袋碎石子,把碎石子从罐口倒下去,摇一摇,再加一些,再问学生:“你们说,这罐子现在是不是满的?”这回他的学生不敢回答得太快。最后班上有位学生怯生生地细声回答道:“也许没满。”
“很好!”教授说完后,又从桌下拿出一袋沙子,慢慢地倒进罐子里。倒完后,于是再问班上的学生:“现在你们再告诉我,这个罐子是满的呢?还是没满?”
“没有满。”全班同学这下学乖了,大家很有信心地回答说。
“好极了!”教授再一次称赞这些“孺子可教”的学生们。称赞完后,教授从桌底下拿出一大瓶水,把水倒在看起来已经被鹅卵石、小碎石、沙子填满了的罐子里。当这些事都做完之后,教授正色问他班上的同学:“我们从上面这些事情得到什么重要的功课呢?”
班上一阵沉默,然后一位自以为聪明的学生回答说:“无论我们的工作多忙,行程排得多满,如果能挤一下时间的话,还是可以多做些事的。”这位学生回答完后心中很得意地想:“这门课到底讲的是时间管理啊!”教授听到这样的回答后,点了点头,微笑道:“答案不错,但这并非我要告诉你们的重要信息。”说到这里,这位教授故意顿住,用眼睛向全班同学扫了一遍说:“我想告诉各位最重要的信息是,如果你不先将大的‘鹅卵石’放进罐子里去,你也许以后永远没机会把它们再放进去了。”全班恍然大悟。
教授的解释暗示着,要确定每个时期最重要的事。这些最重要的事就是故事中的“鹅卵石”,我们要保证给这些“鹅卵石”留有足够的空间,选择每天精力最充沛、思想最集中的时间,去处理它们。
这个时间一般是什么时候呢?每个人或有不同,哈佛两小时理论认为是晚上8点到10点之间,它说,“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而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8点到10点之间。”这段时间相对比较完整,可以让我们专心做最有价值的事情,比如读书、思考,学习专门的知识,训练特殊的技能。
当然,我们还需要充分利用剩余的时间来丰富和提高自己,用“小碎石”、“沙子”和“水”这些不那么重要的事填充我们时间的空隙:在等车时浏览新闻,在走路时听听英语,在排队时规划接下来的行程,在饭后进行适当的锻炼,在聊天时维护和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所谓积跬步以致千里、汇小流以成江海,日积月累下来,我们的知识将会不断丰富,能力将会大幅提升。
效率才是生命
如果说时间就是生命的轨迹的话,那么身体则是勾画这个轨迹的画笔。健康的身体是保证我们生命轨迹向前推进的前提。遗憾的是,在现实的压力下,我们往往通过透支自己的身体来追逐时间,最终摔倒在本应更长的人生旅程的中途上,生命的轨迹戛然而止。
杜勃罗留波夫是19世纪俄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他是一位才华横溢而且又十分勤奋的青年学者。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暗下决心,立志成才。他的少年时代最渴望的事情就是能够读遍天下所有的书籍。
杜勃罗留波夫是一个非常有毅力的人,他读书到了分秒必争的忘我境地。同样是13岁,也许别人正跪在地下玩五子棋,杜勃罗留波夫却在一年里就读了410种书。他从20岁到25岁一共写了100多篇内容丰富而又深刻,战斗性、艺术性都很强的论文。遗憾的是,由于长期过分紧张的体力和脑力消耗,年轻的杜勃罗留波夫,还没来得及实现更大的愿望,在仅仅25岁时就英年早近了。
当下,社会竞争激烈,越来越多的人更是拼命“跟时间赛跑”,导致压力过大、劳累过度,最终崩断了生命之弦。远有2004年年仅38岁的均瑶集团原董事长、著名民营企业家王均瑶,近有年仅25岁的百度员工林海韬,年仅30多岁的巢湖学院教师、同济大学博士蔡敏,他们身份各不相同,或是企业家、或是普通企业员工、或是知识分子,却都猝然倒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使本来光明的人生道路过早中断。
这些人都成了时间的奴隶,本应掌控时间却被时间操纵。事实上,有效的利用时间并非跟着时钟的秒针疲于奔命,一味的被时间逼迫,而是合理规划时间,根据自己的身体状态安排不同性质、不同强度的任务,适时放松自己。8小时之外尤其要处理好时间和身体之间的关系,留出足够的时间释放压力,放松身体。张弛有道既保证了身体的健康,又可避免工作、学习中的倦怠,促进工作、学习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