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语言文学教学方式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为此,本文对汉语言文学教学创新的几种方式进行了探讨,主要从思路拓展、内容创新、实践强化、德育结合等多个方面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教育创新
汉语言文学教学所培养的是拥有一定文艺素养及汉语言应用知识,可以在新闻出版、高校、企事业等部门从业专门的教学、宣传与研究工作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式的人文类学科,能够体现出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具有传承并提升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其核心价值是关怀人的生存意义及生存价值。因为社会经济的进展,汉语言文学的传统教学方法难以更有效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才,所以教师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形成更新更好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全面提升。
一、思路拓展
语言文学的学习,在内容上必须是全面具体的,所有现实生活、精神虚拟、心理活动等方面的内容均应当成为语文学习的题材,而教材只是语文空间的一隅。举例来说,如果整个世界是语文知识的海洋,那么教材只能算是学习的海港,学生如果想将汉语言文学掌握好,建设好海港是必须的,但是也应当从海港中走出去,去生活与世界的大海里遨游,以发现更多更丰富的宝藏。基础教学的任务就是可以打破旧有教学思维的局限,在时间和空间上,将历史、现实与将来整合在一起,把世界历史遗产、广阔的自然社会环境整合在一起,给学生更多了解人文科技前沿动态的机会。应当注意处理好以下两组对应关系:其一是处理好无限信息与有限选择间的关系,在进行教学活动组织时,我们能够获得海量的信息,但是对于某个具体的教学过程而言,可以选择为我所用的数量是有限的,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把全部有关信息都带到教学过程中来。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信息的最优化选择,寻找出切实可行的信息筛选方案。其二是典型教学与复杂问题间的关系。当确定语文教学能够打破时间与空间界限以后,各种必然发生的与偶然发生的问题都会出现,形成教学过程的问题复杂性,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均应当重视此种问题复杂性特点,尽可能使学生可以重视每一个问题。可是重视所有的问题,并不表明使教学活动被复杂问题所扰,教学活动变成一团乱麻的状态,反之,应当透过问题的表面现象,集中精力,处理典型问题。这便要求课堂教学在目标的指引下前行,同时又不被目标所限,一方面时刻关注主题,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看起来属于主题外的内容。
二、内容创新
人类进行思维和交流的重要工具就是语言和文字。汉语和汉字根源悠久,历史长远,起到维系文明和国家命运的重要使命,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应用到汉语言文字时总会或多或少地出现偏差。因为受到历史、区域、文化差异所影响,不规范用语、错别字的现象层出不穷。针对这个问题,必须从根源着手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里面包括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现代当代文学》、《古代文学》等十数种课程,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对这些课程进行全面的内容改革创新,从几个角度进行优化,使每门课程都能够加入本领域全新的知识。第一,应当改变当前的课程结构,按照前科发展的最前沿理论重新设置本课程内容体系;第二,应当综合各门课程间的内容,既要防止出现各门科目间的内容重复,也要做好各科的互相关照影响。
三、实践强化
让汉语言文学具有更强的实践性,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就业率,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在就业后体现出较强的实践能力,以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根据汉语言文学学科在就业后的作用,可以把教学重心放在读、写、说几个方面,所以教师有必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的实践能力强化工作。比如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模拟招聘练习,以增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通过自我简介与回答面试官问题的手段,也可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认知水平。可以说口才同能说会道并不是一个意思,口才是个人素质(德、学、才、识)的全面体现,是用人企业获得应聘人员真实能力水平的一种检测方法。另外,学生在活动口才训练时,可以将平时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灵活应用,这样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其效果远非普通的理论学习所能取代。
四、德育结合
不能否认,汉语言文学的理论性很强,在教学时如果单纯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同我国应用式人才培养目标相龃龉的。因此在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教学时,一方面要加强实践、应用、创新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也要尊重传统文化中的传道授业解惑思路,把教学推到德育层面。比如前一段时间媒体所报道的:某学生因为父母少给生活费,用刀将母亲刺伤,这是非常极端的个性案例,但是也应当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教师在讲解《大学》这本著作时,可以把为人子,止于孝当作专题知识来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孝道对于人生发展的基础性意义,不爱父母无以爱他人,不爱父亲无以爱国家,以此类推,把礼仪、爱国、孝亲这些美德进行全面讲解。
学生接受程度如何,是检验教学方法成功与否的标志,在语文教学时,要重视学生的接受效果,并及时加以反馈,这样才能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积极进取,得到更好的方法与更加优良的教学成绩。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做好了,中国传统文化弘扬的伟大使命的基石也就奠定了。
参考文献:
[1]谢奇勇.从专业出发认识特色的基本特征促进特色专业建设——以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2(3).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教育创新
汉语言文学教学所培养的是拥有一定文艺素养及汉语言应用知识,可以在新闻出版、高校、企事业等部门从业专门的教学、宣传与研究工作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式的人文类学科,能够体现出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具有传承并提升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其核心价值是关怀人的生存意义及生存价值。因为社会经济的进展,汉语言文学的传统教学方法难以更有效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才,所以教师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形成更新更好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全面提升。
一、思路拓展
语言文学的学习,在内容上必须是全面具体的,所有现实生活、精神虚拟、心理活动等方面的内容均应当成为语文学习的题材,而教材只是语文空间的一隅。举例来说,如果整个世界是语文知识的海洋,那么教材只能算是学习的海港,学生如果想将汉语言文学掌握好,建设好海港是必须的,但是也应当从海港中走出去,去生活与世界的大海里遨游,以发现更多更丰富的宝藏。基础教学的任务就是可以打破旧有教学思维的局限,在时间和空间上,将历史、现实与将来整合在一起,把世界历史遗产、广阔的自然社会环境整合在一起,给学生更多了解人文科技前沿动态的机会。应当注意处理好以下两组对应关系:其一是处理好无限信息与有限选择间的关系,在进行教学活动组织时,我们能够获得海量的信息,但是对于某个具体的教学过程而言,可以选择为我所用的数量是有限的,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把全部有关信息都带到教学过程中来。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信息的最优化选择,寻找出切实可行的信息筛选方案。其二是典型教学与复杂问题间的关系。当确定语文教学能够打破时间与空间界限以后,各种必然发生的与偶然发生的问题都会出现,形成教学过程的问题复杂性,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均应当重视此种问题复杂性特点,尽可能使学生可以重视每一个问题。可是重视所有的问题,并不表明使教学活动被复杂问题所扰,教学活动变成一团乱麻的状态,反之,应当透过问题的表面现象,集中精力,处理典型问题。这便要求课堂教学在目标的指引下前行,同时又不被目标所限,一方面时刻关注主题,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看起来属于主题外的内容。
二、内容创新
人类进行思维和交流的重要工具就是语言和文字。汉语和汉字根源悠久,历史长远,起到维系文明和国家命运的重要使命,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应用到汉语言文字时总会或多或少地出现偏差。因为受到历史、区域、文化差异所影响,不规范用语、错别字的现象层出不穷。针对这个问题,必须从根源着手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里面包括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现代当代文学》、《古代文学》等十数种课程,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对这些课程进行全面的内容改革创新,从几个角度进行优化,使每门课程都能够加入本领域全新的知识。第一,应当改变当前的课程结构,按照前科发展的最前沿理论重新设置本课程内容体系;第二,应当综合各门课程间的内容,既要防止出现各门科目间的内容重复,也要做好各科的互相关照影响。
三、实践强化
让汉语言文学具有更强的实践性,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就业率,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在就业后体现出较强的实践能力,以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根据汉语言文学学科在就业后的作用,可以把教学重心放在读、写、说几个方面,所以教师有必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的实践能力强化工作。比如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模拟招聘练习,以增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通过自我简介与回答面试官问题的手段,也可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认知水平。可以说口才同能说会道并不是一个意思,口才是个人素质(德、学、才、识)的全面体现,是用人企业获得应聘人员真实能力水平的一种检测方法。另外,学生在活动口才训练时,可以将平时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灵活应用,这样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其效果远非普通的理论学习所能取代。
四、德育结合
不能否认,汉语言文学的理论性很强,在教学时如果单纯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同我国应用式人才培养目标相龃龉的。因此在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教学时,一方面要加强实践、应用、创新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也要尊重传统文化中的传道授业解惑思路,把教学推到德育层面。比如前一段时间媒体所报道的:某学生因为父母少给生活费,用刀将母亲刺伤,这是非常极端的个性案例,但是也应当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教师在讲解《大学》这本著作时,可以把为人子,止于孝当作专题知识来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孝道对于人生发展的基础性意义,不爱父母无以爱他人,不爱父亲无以爱国家,以此类推,把礼仪、爱国、孝亲这些美德进行全面讲解。
学生接受程度如何,是检验教学方法成功与否的标志,在语文教学时,要重视学生的接受效果,并及时加以反馈,这样才能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积极进取,得到更好的方法与更加优良的教学成绩。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做好了,中国传统文化弘扬的伟大使命的基石也就奠定了。
参考文献:
[1]谢奇勇.从专业出发认识特色的基本特征促进特色专业建设——以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