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大作战

来源 :科普童话·百科探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goos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来很荒唐:在我们的小学课本里,雪一向都是农民伯伯们的最爱。“瑞雪兆丰年”嘛。雪落在广阔的大地上,即使铺得再厚,也会随着春天到来、温度升高而慢慢地融化,变成雪水,渗入大地。不但不会制造麻烦,而且还会为来年的播种提供必要的水分。可是,人类建起了越来越大的城市,地面都被铺成了沥青的马路和水泥的步道板,白雪落到这里,可就成了不受欢迎的“客人”了。
  干干净净的白雪能有什么危害呢?第一,当然是——滑!其实,这个“危害”是人类自己制造的:很多城市在人行道上铺的石板,看上去很美观,表面却都是光滑的,再加上冬天一冷,上面就常常会结一层霜。如果再一下雪,那可真是“雪上加霜”,啊不,是“霜上加雪”。这么一来,人走路的时候,鞋底跟地面之间几乎就没有摩擦力啦。像咱们这些小朋友和年轻人,身体比较灵活,还能应付得来。要是换了那些腿脚不便的老爷爷、老奶奶……情况就严重了。
  同样的道理,马路上一旦积了雪,很快就会被穿梭不止的汽车来回碾压。在这种碾压的过程中,雪片之间的缝隙没有了。而且,车轮与雪的摩擦也会产生一定的热量,使一部分雪融化,再遇到仍然寒冷的空气,又再次冻结起来。这样反复上百次乃至上千次之后,雪就被生生地压成了冰!于是,马路也变成了冰场。
  在冰场上开车是啥感觉?呵呵,看看那些在“冰路”上爬行的汽车你就知道啦。虽然汽车的轮胎都是带有花纹的,可以增加摩擦力,可是,那也得是在马路的表面上才会起作用,在光溜溜的冰面上,谁也摩擦不起来啊!正常行驶的时候还好说,万一前方突然出现紧急情况,需要踩刹车,那就彻底悲剧了:因为,汽车行驶时的速度越快,刹车时需要的摩擦力也就越大。而在冰面上,不可能产生那么大的力量来“拖住”汽车。为了保证安全,汽车们只好慢慢地在冰上“走”啦。
  不仅如此,积雪化成冰之后,还会把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的楼梯也都变成“冰梯”。行人走在上面,可真是“寸步难行”。而且,堆积在路面上的冰雪在开春时,融化成雪水,还会渗透到马路路面的裂缝里,久而久之,造成这些缝隙扩大、破坏路基。看来,城市里的冰雪还真是“留不得”。
  可是,想让天上不下雪是不可能的。为了解决降雪带来的问题,人们也想了不少办法。最简单的一招就是——扫!在下雪之后,及时地将雪从道路上清扫开。于是,就有了我们写的作文:“冬天的清晨,天刚蒙蒙亮,环卫工人叔叔们就出来扫雪了……”然而,随着城市的面积越来越大,扫雪的工作也变得越来越繁重。大街小巷都要扫到的话,得需要大量的人力。而且,扫雪的速度实在是太慢了。十几个人,扫上一上午,能把一条宽阔的马路扫干净一半就不错啦。而赶着去上班、上学的行人和汽车,根本等不及这样的清理速度,很快就会把没被扫到的“雪路”踩成“冰场”了。再说,这些扫出来的雪又堆在哪儿呢?唉,又是一个大问题。
  既然雪清理不干净,那就从自身想想办法吧。这就是为什么人类要发明防滑鞋、防滑轮胎等物品。它们的原理,都是想办法把鞋底和轮胎的表面做得更凸凹不平,以增加与地面的摩擦力。在这些发明诞生之前,还有些更原始的“版本”:有的人在鞋上捆上绳子,有的人在车轮上捆上链子,以达到在雪地上前进时,能够防滑的效果。有时实在来不及清理积雪,人们就在路面上撒上土块和碎石子,或铺上一层树枝,来增加地面的摩擦力。不过,走完一段这样的路面,车轮也会“很受伤”的。
  喂喂,用得着这么复杂吗?雪就是雪,它总是会化的嘛!想办法让它“原地蒸发”不就得了?的确,要是能让雪一下到地面上就化成水,那可是太方便了。近年来,人们重点“攻关”的也就是这方面的技术。
  最开始,人们采取的是在雪上撒煤灰、炭灰等黑色的物质。我们知道,黑色的东西容易吸收热量。这样,被“抹黑”的雪就会吸收阳光中的热,加快融化的速度。当然,这样化出来的水也只能是黑色的“泥汤”了……后来,又想到了撒盐。因为盐水的凝固温度比淡水要低,将雪变成“咸雪”之后,自身的凝固温度也会随之下降。不但不容易结冰,而且还会加快融化。
  沿着这个思路,科学家们开发出了以“盐族”成员为主的融雪剂。盐的主要成分是氯(lǜ)化钠,它的溶液在—10℃才会凝固。而它的“亲戚”氯化钙的溶液,凝固点在—20℃左右。但是,这需要它们达到一定的浓度。因此,雪下得越大,就需要撒越多的融雪剂,以保证雪水中的盐浓度到了足以促进融化。有时遇上一场中到大雪,就要撒上几千吨的融雪剂才行!
  撒了这么多的“盐”,雪是化了,但也让城市变成了一个大“腌菜缸”:首先,高浓度的盐溶液会加快对金属等物质的腐蚀,在融雪剂制造的“泥水”里行驶过的汽车,轮胎的寿命大大缩短了,就连桥梁上的一些钢筋,也出现了锈斑;而在马路上,盐会使沥青和砂石之间的粘合力下降,比原来单纯的雪水“腐蚀”还要厉害!更糟糕的是,过去人们可以把扫起来的雪运出城外,堆在农田里用于灌溉,还可以把雪堆在树下,让它们融化后滋养树木,可是,现在这些“咸雪”融化后变成的盐水渗入地面、流入江河,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有人认为,很多城里的树木,种下去没有几年就迅速枯死,就是由于土壤和水中的这种盐碱成分过多导致的。
  怎么办呢?目前,还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好方法。有的科学家研制出了“有机融雪剂”,采用更环保、安全的材料,以减轻对路面的腐蚀和对环境的污染。但这种融雪剂的成本特别高,无法大规模地使用。还有人提出,在路面下铺设发热设备,在冬天启动,为马路“加热”,以达到让雪融化的目的,但这样做的花费也不低,现在还不可能给一座城市的大街小巷都铺上这样的设备。看来,人类的这场“清雪战争”还将继续下去。我们只能等待科技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让我们最终找到一种既环保、又方便的“灭雪”绝招。
其他文献
穿上运动装,背上旅行包,今天小雪花要带着大家去国外看看,瞧瞧各国为了环保都有个啥招。  瞧,第一站在韩国。为鼓励市民多骑自行车,韩国政府那是,一点也不含糊,实惠啊,砸钱! 2010 年3 月9 日,韩国行政安全部提出了“2010 自行车推广计划”。按照这一计划,从下半年开始,韩国百货商店、大型购物中心、高尔夫球场等商业娱乐场所都开辟出专门的自行车停车场。同时,为给自行车出行提供方便,政府还将加强道
鹦鹉是一种很可爱的动物。它们有着颜色鲜艳的羽毛,还以善于学人说话而出名。有关鹦鹉的成语或俗语,如“鹦鹉学舌”、“鹦鹉遇见百灵鸟——有说有唱”、“笼子里的鹦鹉——多嘴多舌”、“巷口鹦鹉学言巧——弄嘴弄舌”、“鹦鹉的嘴——人云亦云”……等等,仿佛都跟鹦鹉的“语言天赋”有关。其实,鹦鹉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趣事呢。  最大的鹦鹉  野生鹦鹉品种高达328种,大部分都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中。其中,体型最大的
半截粉笔  写不尽满腹才华  一根教鞭  指点江山育新花  三尺讲台  躬耕桃园播雨露  四季轮回  盈盈碩果耀天下
你见过黑色的钻石吗?这种黑钻也被称之为“黑金刚石”。除了颜色之外,它们和其他的钻石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它们的硬度和光泽度都差不多。人们对它们的使用方式也是一样的:都是通过打磨、抛光之类的加工之后,用来制作珠宝首饰。俄罗斯的沙皇就曾经拥有一件著名的黑钻珠宝——奥洛科夫黑钻石。  但与其他钻石相比,黑钻拥有着独一无二的“出身”。它们并不是地球上的“土著居民”,而是来自遥远外太空的“外星移民”。原来,地球
小雪花姐姐:  您好!  又来麻烦你啦。这一学期,老师给我们讲了重力现象。生活中都有哪些重力现象呢?说一些,给我听听吧。理论要联系实际嘛。  此致:  敬礼!
夏天最好的去处是哪里?当然是大海!蓝色的天、蓝色的水,无边无际,更刮着阵阵清凉的海风,别提有多舒服了!但你可曾想过,到海上去旅行,又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呢?本期的《百科探秘》就来带你走进这个神秘而美丽的世界,来一次全方位的海洋之旅!  地球上70%的面积都被海洋所占据。这片广阔的水面,将一块块大陆隔开。使生活在不同大陆上的人们,在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相互之间几乎是隔绝的。那时的人们,走到海边,也就是
我们都在描写战争的古装大片中看到过这样的场面:成千上万人组成的军队排列成整齐的方阵,迈着统一的步伐,慢慢地在战场上摆开阵型。真是一番气势雄伟的景象!  可是,你有没有想像过,如果成千上万台射电天文望远镜组成了这样的方阵,将是什么样子的呢?呵呵,最近,欧洲的天文学家和太空学者就制定了一个这样的计划,准备建造一个巨大的“望远镜方阵”,为人们进一步探索宇宙空间的秘密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持。  为什么要制造
迄今为止,与地球最相似的系外行星——“开普勒-452b”的发现,被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称为寻找“另一个地球”旅途上的里程碑。消息传出后,各路网友脑洞大开。有人甚至设想到了:“不知这辈子能不能去这个‘地球2.0’上买房呢?”  想象虽然美好,但远水解不了近渴。想从地球上“搬走”,可比一般的搬家要难多啦!  难点一:往哪儿搬?  想搬家,首先要选好新家。  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需要具备多项要素
蚂蚁为什么能分工明确、和谐共处?有些种类的蚊子为什么能飞行好几公里寻找到配偶?狗远离“家门”为什么还能够原路回家?刺猬遇到黄鼠狼为什么会乖乖地伸直身体“主动”成为牺牲品?你想知道答案吗?来,我们一起来看看科学家是怎么解释的。  其实,气味是动物相互沟通的重要手段。按现在时髦(máo)的说法,气味在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沟通中,扮演着“手机”的角色。  动物释放到体外的化学物质称为“外激素”,一般是一种或
冰糖葫芦,圆又圆,甜又甜,红彤彤的好看又好吃,可要是说起冰糖葫芦的来历,还得说到南宋时期的皇帝宋光宗赵惇。  有一年,赵惇最宠爱的黄贵妃有病了。也不知怎的,她突然变得不思饮食,人也一天天消瘦起来,让人看了特别心痛。御医用了许多贵重药品,可就是不见什么效果。皇帝见爱妃日见憔悴,也整日愁眉不展。最后无奈只好张榜求医。  这一天,一位江湖郎中揭了榜,信心满满地说:“我能治理贵妃娘娘的病。” 赵惇已经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