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有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清明》,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有人将《清明》改为六言诗:“清明时节雨纷,路上行人断魂。借问酒家何处,牧童遥指杏村。”虽每句少一字,但诗意不变。
清代有位文人,觉得《清明》诗改为六言仍不够精练。他认为,“清明”自然是“时节”,“行人”必然在“路上”,第三句是问句,“借问”就成多余,“牧童”只是被问者,无关紧要。他主张将每句删除两个字,成一首五言绝句:“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也有人将《清明》改为四言诗和三言诗,即:“清明时节,行人断魂。酒家何处,指杏花村。”“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同样颇为巧妙。
宋代大文豪苏轼曾在清明节会见友人,吟诵了《清明》诗。恰巧友人兴致很高,知道苏轼才华横溢,便要求苏轼将该诗改编成小令,但诗的意思不能改变。苏轼欣然答应,脱口而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苏轼改变几处标点符号,将《清明》诗变成一首绝妙小令。
还有人这样断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摇指杏花村。”这样,不仅诗变成词,而且意思也变了:从问牧童什么地方有酒家,变成了向酒店掌柜打听哪里有放牛娃了。
解放后,一家报纸曾刊出以“世界上最短的剧”为题的剧本,就是用《清明》诗改的。
时间:清明节。
地点:路上。
人物、情节: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后来还有人将该诗改为电影分镜头剧本: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此外,民间酒铺有人仿照《清明》诗,拟出一副广告对联,曰:“此即牧童遥指处,何须再问杏花村。”也很有趣味。
发言:
《清明》诗的“变体”,真是妙趣横生。请你认真读一读,体会汉语文字的奇妙。
有人将《清明》改为六言诗:“清明时节雨纷,路上行人断魂。借问酒家何处,牧童遥指杏村。”虽每句少一字,但诗意不变。
清代有位文人,觉得《清明》诗改为六言仍不够精练。他认为,“清明”自然是“时节”,“行人”必然在“路上”,第三句是问句,“借问”就成多余,“牧童”只是被问者,无关紧要。他主张将每句删除两个字,成一首五言绝句:“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也有人将《清明》改为四言诗和三言诗,即:“清明时节,行人断魂。酒家何处,指杏花村。”“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同样颇为巧妙。
宋代大文豪苏轼曾在清明节会见友人,吟诵了《清明》诗。恰巧友人兴致很高,知道苏轼才华横溢,便要求苏轼将该诗改编成小令,但诗的意思不能改变。苏轼欣然答应,脱口而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苏轼改变几处标点符号,将《清明》诗变成一首绝妙小令。
还有人这样断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摇指杏花村。”这样,不仅诗变成词,而且意思也变了:从问牧童什么地方有酒家,变成了向酒店掌柜打听哪里有放牛娃了。
解放后,一家报纸曾刊出以“世界上最短的剧”为题的剧本,就是用《清明》诗改的。
时间:清明节。
地点:路上。
人物、情节: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后来还有人将该诗改为电影分镜头剧本: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此外,民间酒铺有人仿照《清明》诗,拟出一副广告对联,曰:“此即牧童遥指处,何须再问杏花村。”也很有趣味。
发言:
《清明》诗的“变体”,真是妙趣横生。请你认真读一读,体会汉语文字的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