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贫困观的两种取向调查分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eonezhao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访谈调查分析发现,当遭遇贫困时,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由于在对待贫困的态度和应对贫困的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形成积极取向的贫困观和消极取向的贫困观。
  关键词: 经济困难大学生 积极贫困观 消极贫困观
  大学生的贫困观,无论是非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和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之间,还是经济困难大学生个体之间,在内容上上并不具有显著的差异。然而,当大学生遭遇贫困时,他们对待贫困的态度和应对贫困的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根据经济困难大学生对待贫困的态度和应对贫困的方式的不同,有必要将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贫困观区分为积极取向的贫困观(积极贫困观)和消极取向的贫困观(消极贫困观)。
  为进一步了解经济困难大学生个体之间贫困观的深层次差异,或者说积极贫困观与消极贫困观在经济困难大学生身上的体现,以及这一差异对经济困难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影响,笔者在参与问卷调查的经济困难大学生中,根据现实表现的差异筛选了20名经济困难大学生,对他们进行了访谈调查。
  1.积极取向的贫困观
  “积极”一词,拉丁文的原意是指“实际而具有建设性的”或“潜在的”。在汉语中,“积极”具有两重含义,一是“正面的;促进发展的”,二是“努力进取的”。随着积极心理学在美国的崛起和中国社会的传播,近年来,“积极”取向备受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青睐。社会学中的“积极”,指人们在研究观察各种社会现象时,应以人固有的实际或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以引导全体社会成员过上幸福生活为最终目标。在心理学学界,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总之,“积极”以人的潜在的建设性力量为出发点,强调正面的努力,旨在促进人的发展。基于对积极的这一解读,所谓积极取向的贫困观(后文简称积极贫困观),就是指人们遭遇贫困时,能正视、面对贫困,发现自己的力量,建设性地应对贫困,以改变处境、促进发展。
  积极贫困观在我国古已有之,源远流长。中国古代的积极贫困观主要有两层涵义:一是正确对待贫富并循“道”求富去贫,正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二是把贫困视为赢得成功、成为英才的必要磨炼。“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自古圣贤多贫贱”,“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这些言论认为贫困能磨炼人的意志,为成功奠定基础。中国古代积极贫困观的思想为当代经济困难大学生形成积极贫困观提供了思想的土壤,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根据笔者访谈调查的结果,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积极贫困观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认为贫困状况可通过努力而改变。访谈发现,秉持积极取向贫困观的经济困难大学生,遭遇贫困时,能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他们着眼于未来,坚信通过自己、家人、社会的共同努力,生存状况可逐步改善。在访谈中,三年级的A同学说:“我家目前很贫困,主要是开支太大,再过三、五年,我们兄妹三人大学都毕业了,我家一定会成为当地的富人。”二年级的B同学说:“我父母身体不太好,家境一直很贫困,但在家人的努力和好心人的帮助下,总算是挺过来了。我相信,我大学毕业后,我家的经济状况一定会好转。”
  第二,视贫困为对自己意志品质的考验与磨炼。这一观点与中国古代的积极贫困观一脉相承。接受访谈的C同学说:“不经历风雨,难以见彩虹。现在,我身边的同学、朋友都认为甚至羡慕我的自立能力。其实,要不是我家境贫困,我也难以自立,正是贫困磨炼了我的意志,让我遇到困难时,学会了坚持而不是放弃。”D同学则说:“读高中时,差点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去打工。班主任找我谈话,让我明白了,贫困就像拦在前进路上的大山,只有向上爬,才能翻越它。经过这两、三年的努力和坚持,我很快就能翻越贫困这座大山了。虽然有些甚至很辛苦,但这也让我更加有恒心和毅力。”
  第三,辩证看待、对待贫困对人的影响。就笔者进行的访谈调查看,认为“贫困对人的影响是双向的,既有积极的,又有消极的”的经济困难大学生比例较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辩证看待、对待贫困对人的影响,只是体现了经济困难大学生一种现实主义态度,并不能激发他们战胜贫困的愿望。严格地说,这一现实主义态度与前文所述的“积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谓之为积极的取向有些牵强。笔者以为,对待贫困的现实主义态度,是经济困难大学生形成积极贫困观的前提和基础,它潜在地蕴涵于积极贫困观之中,是积极贫困观的应有之义。E同学在接受访谈时说:“现在的人都很现实,我家很贫困,很难得到别人甚至亲戚的支持和帮助。既然贫困是既成的事实,我也只能面对它。虽然贫困带给我一些麻烦和痛苦,有时我还会为此偷偷哭泣,但有得必有失,贫困也给了我一些积极的东西。比如,没钱出去玩,能让我更专心地学习。班上一些有钱的同学,经常出去玩,却耽误了学习。”
  2.消极取向的贫困观
  “消极”是“积极”的对立面。就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贫困观而言,笔者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积极贫困观是一种资源取向的贫困观,视贫困为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独特资源;而消极贫困观是一种问题取向的贫困观,视贫困为成长与发展历程中的障碍。秉持消极取向的人感兴趣的不是人类社会,而是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
  与积极贫困观,消极贫困观在我国也是古已有之,源远流长,并且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中对于贫困的消极观念,在前文已有一定论述,在此不再赘述。就笔者进行的访谈调查结果看,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消极贫困观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沉溺于对贫困的消极体验。受传统观念、大众传媒的影响,普通大众对贫困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见、成见甚至歧视,在社会生活中通常自觉或不自觉地疏远贫困人群,这让贫困人群在社会生活中通常会产生更多的消极体验。如果贫困人员无力摆脱这种消极的情感检验,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消极贫困观。具有消极贫困观的贫困人群,受其消极情感体验的制约,容易敌视他人甚至产出“仇富”心理,这种心理向外投射,表现为别人对自己的敌意。接受笔者访谈调查的F同学说:“我在大学几乎没有朋友,我觉得同学们都不喜欢我,有很多人甚至还恨我。”
  第二,对贫困的归因褊狭。在笔者调查中,74%的经济困难大学生对贫困进行了多维归因,这表明大多数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贫困观不属于消极贫困观。具有消极贫困观的经济困难大学生,受其消极情感体验的影响,容易出现认知方面的偏颇,观点偏激,习惯从单一维度看问题,对自身的贫困进行单维归因,并对这一原因指向的对象充满抱怨。G同学在访谈中说:“我家的贫困都是因为亲戚朋友见死不救,那年我妈妈生病,家里又遭灾,他们都不肯帮忙,从那以后,我家就越来越穷。我大学毕业后,他们要我帮助,想都别想。”
  第三,夸大金钱(财富)的作用。贫困人群长期处于缺钱少粮的状态,非常容易出现夸大金钱作用的倾向。如果贫困人群把金钱的作用抬到了不合理的高度,就会滑入消极贫困观的泥潭。F同学在访谈中讲:“有钱能使鬼推磨,同学们不喜欢我,还不就是因为我没钱。”G同学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参考文献:
  [1]汪三贵.反贫困与政府干预[J].管理世界,1994,3:41-46.
  [2]孟子.滕文公章句下[M].济南:岳麓书社,2000,101.
  [3]阎韬,马智强.论语全译·述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22-23.
  [4]刘宏章,乔清举,校注.孟子·告子下[M].华夏出版社,2000,335.
  [5]任俊,叶浩生.论积极社会科学的价值意义[J].社会科学,2004,11:79-84.
其他文献
摘 要: 文化的多元性是伴随改革开放出现的,它为大学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多元文化使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时面临更多诱惑,以至于大学生价值观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和扭曲,使大学生孝观念的形成面临更多挑战。多元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要进行全方面分析,开展和实施有针对性的大学生孝道教育活动和措施。  关键词: 多元文化 大学生 孝道教育 路径选择  一、大学生孝
摘 要: 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职业能力培养和提升能有效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不断增强高职教育办学活力和特色,本文阐述职业能力的内涵及构成,通过分析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提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高职学生 职业能力 培养途径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为国家、地方培养了一大批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大多数教师都比较重视课堂教学的革新,现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然而,教学的另外一个环节——布置作业却时常被教师忽视。部分教师仍然布置大量形式单一、陈旧、缺乏应用意识的习题,学生仍停留在以“练”为主的机械操作式作业模式中,这种作业形式已深深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的结果往往是作业量与学习效率成反比。高中生物作业低效率的现状已
摘 要: 实验教学环节在高等学校起着重要的作用。应有效开展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其在实践性教学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目前实物实验室存在的问题,探索了虚拟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开放式虚拟电工实验室建设方案,促进了电工实验室的发展,为电工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保障,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关键词: 开放式 电工实验 虚拟实验室  电工实验室是大多数工科院校都设立的基础实验室,随着高校改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