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课堂”的课程思政融合探索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juntpplg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教育部提出“三个课堂”的应用指导意见,将课程思政应用到“三个课堂”中所遇到的挑战.文章首先从“三个课堂”如何诠释课程思政的含义入手,解释为何研究此方面;其次,将两者融合的过程中的难点和归因进行分析和梳理,分析了我们当前课程思政融入到每节课所遇到的挑战;最后,在分析归因的基础上,提出应用对策,继而解决问题,将“三个课堂”常态化应用落实提供新视角.
其他文献
东北抗联精神将朴素的爱国主义升华到科学严明的高度,对党忠诚的理想信念保证14年斗争直至胜利,团结抵御外辱的国际主义精神在新时代有着凝聚构建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必须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正视东北抗联的历史贡献,丰富与构筑中国精神.探析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党史学习教育途径,包括发挥地域特色,第一课堂理论集成;贯穿在校园生活的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以学生为主体,自发学习,联动宣传.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地改变和影响着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客观地造成数字技术在不同群体间形成数字鸿沟,客观地影响着人民群众在创造美好生活过程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新冠疫情激发了我国新一轮数字化建设的热潮,在极大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导致数字鸿沟越来越明显,一些群体,特别是老年人,正逐渐成为数字难民.然而,技术上的数字难民在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模式、规则和管理的同时,在社会伦理道德生活中更遭受到歧视和冷漠.从伦理角度分析我国当前数字鸿沟问题的产生,并从道德关怀角度提出